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赛珍珠、鲁迅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观的异同探赜

赛珍珠、鲁迅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观的异同探赜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01-04      阅读数:
赛珍珠、鲁迅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观的异同探赜
颜晨馨
      作家赛珍珠(1892-1973 年)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长期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是她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中国文学的菁华养分构成了她大部分文学作品的母题。现存的文献资料揭示,赛珍珠与我国文学巨擘鲁迅有着“纸面神交”的文学交流关系,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未曾碰面结识,但是他们对多部中国古典小说发表过或同或异的文学评论。赛珍珠、鲁迅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批评相映成趣,反映了两位作家独到的中国文学观。
      一、赛珍珠、鲁迅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观的对照
      赛珍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评论现存于她面向公众的演讲以及在刊物发表的文章里,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她的诺贝尔获奖演讲《中国小说》。鲁迅在文学家的身份之外,亦为深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他曾专力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研究,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等治学专论。由于赛珍珠、鲁迅对小说阐发的观点众多,鲁迅更是对经典中国古代小说作专节评议, 囿于篇幅所限,兹撷取最能体现二人文学观的评论要点并作比较分析。
      (一)关于《水浒传》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这三部小说是那种平民文学——中国小说的明证。……确实是人民大众创造了这些小说。《水浒传》的现代版本虽然把施耐庵的名字作为作者,但它并不是由一个人写的。这部结构严密的伟大小说是由宋代许多写一群强盗的故事发展而成的。……我自己已经将七十回的版本全部译成了英文,书名用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1]968-970。
鲁迅 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确,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作兄弟看的[2]。
      赛珍珠在演讲中对《水浒传》的故事内容作了简述,她的演讲听众是西方读者,中国文学于他们而言是陌生领域,因此叙述故事梗概是必要之举。最能体现她文学观点之处在于她认为是人民创作了这部小说,《水浒传》是平民文学的明证。赛珍珠评价其“结构严密”“伟大”,她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更是体现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推介给西方世界。引用《论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英译名,点明了赛珍珠如何定性《水浒传》中梁山泊众人的人物关系。
      鲁迅在谈论《水浒传》时,直接提及赛珍珠,表达了他对赛珍珠为《水浒传》所取英译名的看法。鲁迅认为梁山泊众人没有视“四海之内”为兄弟。在《流氓的变迁》一文中,他辛辣地批评山泊中人并非锄强扶弱的“英雄豪杰”,他们欺凌平民,最后被朝廷招安也是题中之义[3]。因此,对于《水浒传》中的主角是否为英雄豪杰,赛珍珠、鲁迅产生了分歧。
      (二)关于《封神演义》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我可以提到《封神演义》,它写一个神话了的武士的故事,作者不详,但据说是一位明代作家写的[1]973。
鲁迅 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4]176。
      赛珍珠、鲁迅均点出《封神演义》的小说性质,为“神话”“神怪”小说。此外,赛珍珠指出《封神演义》的作者不详,这也是她关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隐名的问题,她概括评价为 :“在中国,小说本身一向比作者重要。”[1]963 其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就谈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他论述中国小说起源于“小道”,出自民间,被冠以“琐屑之言”“残丛小语”等评价[4]6-8。小说长期被认为思想价值不高,于经邦济世无益,历来被中国文人所轻视。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作者多托名、隐名的缘由所在。
      对于《封神演义》,鲁迅认为作者借商周历史叙写自己构想的故事,虚造神怪,但由于作者笔力有限,导致其文学价值逊于《水浒传》《西游记》。
      (三)关于《西游记》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当你说“小说”时,一般中国人都会回答“《水浒》《三国》《红楼梦》”,然而这并不是说那里就没有几百部其他的小说,因为实际上是有的。我一定要提《西游记》它几乎和这三部小说一样流行[1]973。
鲁迅 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4]168。
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4]338 !
      赛珍珠是从肯定《西游记》的角度出发。她此处的评价说明在她的时代环境,就中国民间认知度而言,《西游记》的文学地位略逊于《水浒》《三国》《红楼梦》。
      鲁迅远接魏晋人物的精神传统,从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可以看出,他注重批判“伪君子”的危害[1]。也正因为如此,他对明清以来讽刺小说的见解十分独到。
      《西游记》虽被鲁迅列为“神魔小说”,作品中蕴涵的讽刺意味依然十分强烈。他认为《西游记》的成功之处在于借神魔精魅述人情,甚至达到“人都喜欢看”这样广受欢迎的地步,这也凸显了他注重的“文学体现人性”的重要性。
      (四)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虽然这个故事的主题简单,但它的内涵、它对人物的研究以及它对人的感情的描写却错综复杂。它几乎是一种感情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因为它描写了人们家庭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女人在家里的绝对权力,母权制的过于强大的力量,……所以她们的家庭统治使每个人都感到痛苦。……贾宝玉就是这样,在《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悲剧的结局[1]971-972。
鲁迅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4]348。
      关于《红楼梦》,赛珍珠的评论内容颇为丰赡。她认为《红楼梦》“几乎是一种感情心理学的研究”,看到了小说中情感的审美价值。艺术的“真”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小说作者须挖掘作品人物潜在的情感、内心的奥秘,赛珍珠肯定了这一价值。
      赛珍珠认为《红楼梦》“这个故事的主题简单”,此观点不足确。从表面来看,其故事脉络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从鲜花着锦的景象转而衰败,其内核实则是一阕人生、人世的挽歌,众生皆无法逃脱“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整部作品假真交织、虚实相映,书中强调“真事隐假语存”,因此《红楼梦》后还有一部“红楼”,“书内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用“石破天惊”形容不为过,《红楼梦》的主题远非“简单”可言。
      赛珍珠还关注了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作者对女儿的悲悯,为女性作诗立传也是那个时代罕见且可贵的现象。作者著书的目的之一是“使闺阁昭传”,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之世情。相较于多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面目模糊的、宛若在屏风上的女性,《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是立体的,她们从屏风上走了下来。但是赛珍珠“母权制的过于强大的力量”这一论断有待商榷,《红楼梦》故事虽然多在贾府展开,可在贾府之外,是笼罩着阴霾的社会、哀泣着悲鸣的时代。赛珍珠认为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是由“使每个人都感到痛苦”的女性的家庭统治造成的,只能说是她的一家之言。
      鲁迅侧重于点出《红楼梦》的开辟性意义。问世于《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小说的人物刻画较为扁平,甚至在许多小说里,人物仅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性作用,当然这些小说的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注重用情节的跌宕起伏吸引人们阅读,人物的塑造相对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而《红楼梦》里的人物是“圆形人物”:王熙凤能力突出、聪明机警,为贾府内宅殚精竭虑,但 她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林黛玉在弱质纤纤、敏感伤怀之外,她至情至性,有罕见的诗才与七窍玲珑心……在不同的场景中,作者刻画了人物的多面性,不同于以往小说中“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脸谱型人物,他们鲜活灵动、富有魅力,以此展现了真实人性与人间百态,因此鲁迅评价《红楼梦》所叙为“真的人物”。
      (五)关于《儒林外史》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它是一部讽刺清朝弊病,尤其是科举弊病的小说,……这部书虽然很长,但却没有中心人物。每一个人物都通过事物的线索与另一个人物相连,人物和事件一起发展变化,就像著名的现代中国作家鲁迅所说的那样 :它们像缝在一起的一块块闪闪发光的锦缎[1]973。
鲁迅 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4]233。
      《儒林外史》是一部独特的讽刺科举弊病的小说,赛珍珠概括了它的故事主旨。其行文结构值得称道,此处赛珍珠直接引用鲁迅的话加以说明,这是赛珍珠对鲁迅的文学观的认同与承继。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论了众多中国古典小说,纵览全书,他对《儒林外史》倾注的笔墨最赡。这是因为鲁迅重视“以笔为刀”,致力于揭露危害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伪君子” 的面目,反对“吃人”礼教。他与擅讽刺的吴敬梓心灵遥契,目为知己,并予其小说极高评价。
      《儒林外史》承继《诗经》“风教”的深厚传统,假讽喻以感人心,“其中描写那班圣人之徒的口吻,真能道破我们的心事,妙不可言”[5]。鲁迅则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沿袭《诗经》《儒林外史》的文学脉络,发扬了中国文学的“美刺”技法,将表面“君子”、实则乡愿的众生相讽刺得淋漓尽致。
      (六)关于《野叟曝言》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另外还有《野叟曝言》,是由一位在官场失意的名人写的[1]973。
鲁迅 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说面目似异,根柢实同,惟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所谓“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4]251。
      关于《野叟曝言》,赛珍珠简单提及作者系宦途不顺 ;鲁迅指出《野叟曝言》如同明代神魔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一般使用隐喻手法。在文学性上,直陈“不足以称艺文”——称不上是文学作品,但可于其中考见“理学家”的心理,具有史料价值。这一部可称作是被鲁迅批评最重的小说,只肯定其文献性,认为其缺失作为小说根本的文学性。
      (七)关于《镜花缘》的评论要点
赛珍珠 再就是那本怪书《镜花缘》,写的是女人们的一种幻想,她们的统治者是个女皇所有的文人也都是女的。这本书是想表明女人的智慧一点不亚于男人,但我必须说明,在这本书结尾所写的一场男人和女人的战争中,男人获得胜利,女皇被一位皇帝取而代之[1]973。
鲁迅 书中关于女子之论亦多,……其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 ;惜为时势所限,仍多迂拘,例如君子国民情,甚受作者叹羡,然因让而争,矫伪已甚,生息此土,则亦劳矣,不如作诙谐观,反有启颜之效也[4]259。
      赛珍珠侧重从女性的角度评价《镜花缘》。赛珍珠看到,虽然作者想展现女性的智慧不亚于男性,但小说的结局与作者的目的相悖。她认为此书描写的是乌托邦式幻想,因而用“怪” 字形容《镜花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的书名可能从《镜花缘》中得来灵感——《镜花缘》有一处情节为众才女俱中武则天的科举红榜后并建“群芳亭”;鲁迅也注意到小说中关于女性的论述。但他更着眼于《镜花缘》对社会制度的“不平之鸣”,认为作者由于时势所限,书中的“理想”建构仍旧迂阔拘守。鲁迅给出的建议是,作者不如采用诙谐、讽刺的手法来写作。鲁迅在自己的人生与创作中致力于讽刺揭露“君子”的面目,《镜花缘》中的君子国“矫伪已甚”,若采用讽刺的文学技法对“君子”的言行进行解构,是更为彻底的。
      二、赛珍珠、鲁迅的中国文学观的异同及缘由
      (一)相同之处
      1. 直接引用承继
      赛珍珠曾直接引用鲁迅的评点,例如前文所述,她在评价《儒林外史》的行文结构时,用言简意赅的语句概括了鲁迅的观点以佐证她的论述。这可视作是赛珍珠对鲁迅的文学观的认同、承继。
      2. 具有民间视野
      赛珍珠、鲁迅都由中国古典小说的成书历程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赛珍珠认为《水浒传》等作品是平民文学,是“人民大众创造了这些小说”;鲁迅用“人都喜欢看”褒扬《西游记》的成就,并且论述中国小说起源于中国民间,体现了他的文学观具有民间视野。
      3. 评点“胸有丘壑”
      赛珍珠、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具有广大格局,针对每部小说的评论能关涉其他作品、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
      赛珍珠在众多国际场合不遗余力地介绍经典中国小说,推广中国文学,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现场,以“中国小说”为主题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小说的起源、发展、地位、价值、艺术成就等。可以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有赖于赛珍珠,她在中文世界之“外”居功至伟,拥有广阔的世界胸怀 ;鲁迅以“史”为绳,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评点,揭示中国小说历史发展脉络。他对每一部小说自身的史、中国小说发展史都做到胸有丘壑、鉴往知今。
      (二)相左之处
      1. 评判视角侧重有别
      赛珍珠对中国古典小说以介绍故事梗概、主旨、作者、指出其异于西方小说的艺术特征为主 ;鲁迅侧重从文学创作手法的角度去评判其艺术成就、水准高低,尤为看重人性的刻画是否失真。
      对于描写大量女性人物的小说,赛珍珠着力于女性视角,鲁迅更着眼于全域视角,例如《镜花缘》,鲁迅看到的是作者对社会制度的“不平之鸣”。鲁迅作为中国作家,对国民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切肤之痛,因此他更关注制度性问题与作品的社会意义 ;赛珍珠关注女性人物, 则与她女性作家的立场及生活经历有关。父母并不和睦的婚姻,自身的婚姻经历及对婚姻的感悟,她所目睹中国女性(尤其是中国农村妇女)的生活困境,都令她对女性命运保持深切的关注。
      2. 评价口吻轻重不同
      鲁迅是以笔为枪的战士,他的评点方式更为辛辣、一针见血。例如他批评《野叟曝言》“不足以称艺文”,直接否定了其文学性。在他看重的作品的文学技法方面,他批评得可谓不留情面、直击弱点 ;赛珍珠虽为美国作家,但她从小在中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文学评论与观点反而更具温柔敦厚之风。
      3. 治学背景阅历有异
      赛珍珠虽有在高校任教的经历,但她并非专职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评论,更多的是从作为读者的人生感悟、作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赛珍珠曾长期在中国生活,以中、英文为母语,阅读了大量的中、英文文学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思维,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小说本身一向比作者重要”等创见性的观念,正如她所言,有别于中国的传统小说理论 :“我这样讲是我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们当中并没人这样说过。”[1]974
      鲁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根柢、扎实的史料勾稽功底,他对作品的评判,更多是从治学的学者角度出发。他采用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对小说文本文献进行搜集、梳理、甄别、钩沉、校勘、考证,并能把作品放到中国小说发展史这个大的参照系中对比。鲁迅也大量阅读了国外小说,曾翻译欧洲文学作品,西学素养丰厚。虽具有域外视野,但他西为中用,将其服务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历史脉络视域,钩沉历代读者阅读铸就的史料,并通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对艺术特色的丰盈体察,构建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之发轫。
      三、赛珍珠、鲁迅的中国文学观的异同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赛珍珠、鲁迅在评论中国古典小说时皆具有民间视野,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关注、挖掘、叙写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鲁迅通过《故乡》等作品带动了中国乡土小说创作的激流,赛珍珠的《大地》则是描绘中国的“农民史诗”[1]947。
      但是赛珍珠、鲁迅的文学观的相异之处也决定了他们走上较为殊异的文学创作道路。鲁迅弃用中国古典小说擅长的“一环扣一环”式的叙事模式,转而取用故事中最精彩的“横截面”,只写寥寥数个场景。由于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也出于新文化运动“呐喊”的需要,鲁迅一生致力于中、短篇小说。正是这些精炼的“横截面”,造就了文学史上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杰作。此外,鲁迅笔下人物的塑造手法以及刻画人性之“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早有端倪,例如《红楼梦》的“圆形人物”,《儒林外史》用讽刺手法批判丑恶人事等。他学习、承继了前人的文学遗产,用极为精准的语言用字,创造性地推进文学技法,最终塑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经典文学人物形象。
      赛珍珠则承接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形式、文学手法的余绪。她曾坦言:“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1]956 赛珍珠师法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中常使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故事情节丰富,叙事手法多用中国传统的白描,形成中国风味的写作风格。另外,正如她关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那样,在她的创作中,她始终关切女性命运,在《群芳亭》等多部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女性群像,为中国女性发声。
      参考文献:
      [1] 赛珍珠. 大地三部曲[M]. 桂林: 漓江出版社,1998.
      [2] 鲁迅. 鲁迅全集·第13 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8.
      [3] 鲁迅. 鲁迅全集·第4 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9.
      [4] 鲁迅. 鲁迅全集·第3 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3-553.
      [5] 朱一玄, 刘毓忱.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51.
(作者为镇江市图书馆馆员、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