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

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8-22      阅读数:
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
王荣
      1929 年11 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江恒源、杨卫玉,地方人士冷遹、殷梓甫、殷德昌、殷庆堂,江苏省农矿厅祁崙捷、许荣,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赵思伯等九人组成“镇江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推举冷遹为主席,统筹领导。设办事处,聘请干事负责日常工作,中华职教社姚惠泉、宋紫云分别担任指导员和主任干事。
      冷遹(1882—1959),字御秋,江苏丹徒人,政治活动家,民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之一,“镇江三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工委主委、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一、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始末
      1928 年7 月25 日,国民政府改丹徒县为镇江县。1929 年2 月,江苏省政府由南京迁至镇江。1929 年6 月,国民政府公布《重订县组织法》,镇江县第四区黄墟镇随之成立。
      黄墟镇位于县境东南,共有80 余村29000 余户,面积约在25 平方公里以上。境内丘陵起伏,土质瘦薄,水源严重缺乏,纵贯境内的马迹、磨盘、畚箕等山连成一线,长约5 公里,易发山洪,农作物产量较低。
      1926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昆山县徐公桥建立农村改进试验区,成绩斐然。1929 年春,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第二科科长祁翊三前往实地考察,“均觉有努力推行之必要”“爰有先就省会附近择区试验之动机”。1929 年8 月,黄炎培等人前往黄墟考察,“根据办理农村改进事业划区之原则,因其人口与土地均未符合。于是缩小范围,仍以黄墟为中心,就近划出38 个村从事改进”,计1480 户,共6432 人,面积约13.5 平方公里 ;“物色区址,大受当地人士热烈之欢迎。黄墟距离京沪路新丰车站约十里。民风勤朴,农产足以自给。四境多荒岗,蚕桑事业,颇有发展希望。而里人冷御秋,牺牲政治生涯,欣然愿合作,尤属难能可贵。殷氏人才济济,热心公益,久负众望。益以乡师乡小踊跃之加入,进行可得莫大之助力。地点极为相宜。农矿厅也即指定为试验区焉”。

      1929 年11 月24 日,举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开幕典礼。1930 年11 月《黄墟》第一期出刊, 黄炎培题写刊名,何玉书、江恒源、黄炎培、冷遹分别作序。1931 年1 月在殷氏宗祠召开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一周年纪念大会。
      1937 年12 月,日寇入侵,镇江沦陷,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各项事业停止。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采取的集“生活(改进农民生活)、富(解决农村经济)、政(发展村民自治)、教(促进农村教育与文化)”为一体,对乡村作整体性、全面性改进的方式具有开拓性,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各项事业
      1.完善村政管理,推行村民自治。(1)召开村代表会议 ;(2)推行村民自治 ;(3)加强治安管理 ;(4)开展农家调查 ;(5)成立青年励志团。
      2.兴修水利,发展经济。(1)测绘平面地图。商请江苏省地政局派员测量,绘制出五千分之一公尺的蓝图和缩小的简图多幅,以制定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2)修筑新黄干路。南起新丰车站,北抵黄墟镇,全长十华里,于1932 年完工。(3)开塘筑坝。发动村民,利用冬闲,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建闸筑坝。1931—1935 年共计开塘筑坝113 处。成立镇(江)丹(阳)两县灌溉实验区,筹资购置机器动力抽水机,砌筑引水渠道,从运河抽水灌溉农田,受益农田1.6 万亩。(4)成立信用合作社。1930—1934 年共放款9537 元。设旅沪同人协进社,办理旅沪人员的汇兑款项,手续简便,汇费较低。(5)提倡淡水养鱼。1932 年,买进草鱼苗1 万尾,发给特约鱼塘的农民放养,鱼苗成活率在八成以上。黄墟农场场房前的水塘,除了养鱼,水面种植水葫芦,充当猪的青饲料。(6)赈灾济困。1934 年发生旱灾,函请镇江旱灾救济委员会筹办平粮所2 处,为时6个月,共售米1600 余石、大麦140 石、面粉200 余袋,损耗(补贴)1000 余元 ;向旅沪同乡会募金210 余元,专用于赈济赤贫老弱孤寡者。(7)开荒造林。1930—1935 年,平整出荒地823.8 亩、山坡荒地2221.8 亩,每年举行造林运动一次,分期垦植,共植树1311160 株。
      3.开办黄墟农场,推广新式农具。(1)建黄墟农场。1932 年,冷遹先生捐筹721.92 元,购置黄墟前头山荒地,成立试验农场,分区种植农作物。另建花坛、温室、苗圃、桑园、蔬菜园和农产品制造工作室(酿制酱油和果汁)。(2)植桑养蚕。1930—1935 年,共植桑199847 株,推广春蚕种累计3309 张,累计产茧量58292 斤 ;推广秋蚕种累计1581 张,累计产茧量21841 斤。(3)改良家畜家禽品种。从南京引进来格亨鸡种,从福州引进卜克孝猪种,还有狼山鸡、瑞士羊等,并免费配种,积极推广。(4)推广新式农具。1929 年,推行单人脚踏脱粒机,购置抽水机排泄农田积水。1930 年秋,托上海中华职教社代办1 架3 匹马力发动机,为农家碾米。
      4.开办学校,设民众教育馆和识字扫盲班。(1)陆续建成西黄墟、大叶庙、沈家村、上黄墟、新民等初级小学或短期小学。(2)举办职业学校。1929 年秋,应冷遹先生之邀,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迁址黄墟镇办学。1935 年,开办黄墟初级园艺科职业学校。开办职业补习班,就学者半日听课,半日农场实习或参加劳动。(3)开设民众教育馆。1933 年,在黄墟镇殷氏宗祠内开设民众教育馆,与镇江县立师范学校合办。(4)举办识字班。先后设立家庭识字处21 个,由县立师范学校学生任教,设有珠算、千字文、家庭记账等课程。举办两期成年妇女识字班计76 人,另有未成年女孩随班学习。设私塾附设民众识字班7 处,利用各村私塾教师,开展民众普及教育。(5)放映电影。在农隙时期,借用电影机播映植桑植树等农事影片,丰富村民的娱乐活动,提高村民的科学技术知识。
      5.建立民众医院,开展清洁卫生运动。(1)成立中医诊所。1930 年成立,聘请中医1 名,定期挂牌应诊,诊费和药费由改进会负担。(2)设立民众医院。1932 年设立,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及急救室,普及医药知识,免费接种牛痘和注射防疫针,中医均免收诊费和药费,西医免收诊费、酌收药费。1936 年,以“欲求民生必求民健”为宗旨,设立巡回医疗区,方便远离集镇和出行不便的村民就诊。(3)开展卫生运动。成立清洁运动委员会,每月举行全镇街巷大扫除一次。举行卫生运动大会,开展扑蝇灭蚊、清洁饮料、演讲劝导、卫生检查等工作。成立卫生剧团,组成宣传队巡回表演话剧,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禁烟运动,劝诫吸食大烟者,协助镇江县政府查缴销毁烟具。
      6.注重爱国爱乡教育。试验区在对村民进行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宣传教育下,注重对巡更人员、守望队成员、镇江县立师范学校师生进行爱家爱乡爱国教育,培养了殷逸(1944 年4 月26 日在南通与日军交战中牺牲)、于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政委、坦克技术学校政委、装甲兵司令部副政委等职)、郑竹波(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政委) 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宦德胜、赵文豹、许靖等共产党员在黄墟这片热土上留下了革命足迹。
      三、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现实意义
      2020 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更多探索性工作,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乡村建设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1.设立“黄墟乡村振兴示范区”
      黄墟具有丰富的乡村建设条件和历史底蕴,设立“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方面彰显历史传承,另一方面结合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发展,探索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可在冷遹早年的试验区旧址上,划出一定的范围,借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历史经验,同时充分吸收“戴庄经验”和“亚夫精神”,成立黄墟乡村振兴示范区管委会,实现政府主导、民间参与,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2019 年8 月,时任镇江市副市长曹丽虹在冷遹纪念馆、黄墟村等处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2021 年,区政协《关于打造黄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议》的提案,中共丹徒区委书记谢继步作批示。是年,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庄晋财,中共丹徒区委副书记韩宏亮,中共丹徒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彤等先后到冷遹纪念馆开展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2.江苏大学成立“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中心”
      江苏大学是一所致力提高中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现今着重于提升农业装备学科的涉农高校,与冷遹的乡村建设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实践具有历史的一致性。
      2021 年4 月29 日,江苏乡村振兴研究院暨冷遹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中心在江苏大学揭牌成立。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中华职教社主任洪慧民说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机教育是农机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江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机教育事业,支持江苏大学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努力把江苏大学建设成为农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为进一步促进民主党派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继承和发扬中国民主建国会早期领导人之一、镇江先贤冷遹先生的乡村建设思想,民建江苏省委、江苏大学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江苏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助力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宣传打造“黄墟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品牌
      追寻和挖掘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历史印记,保护好遗存、遗址,着眼于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以冷遹故居、殷氏宗祠、殷氏六房(3 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黄墟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金字招牌”,建设一个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在冷遹纪念馆成立“民建镇江市委冷遹支部”,打造有影响的“民建会员之家”;成立镇江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丹徒区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将社址设在冷遹纪念馆内 ;讲好冷遹故事,注重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千年古村·冷遹故里——黄墟”的知名度。

      2021 年6 月“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陈列馆”在殷氏宗祠内正式挂牌,同时在“镇江县立师范旧址”(与殷氏宗祠建筑群毗邻)筹建“中华职教社史料(江苏)陈列馆”,计划在殷氏六房修缮后筹建“丹徒民俗文化馆”,以形成冷遹纪念馆、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陈列馆、中华职教社江苏史料馆、丹徒民俗文化馆“四馆一体”的格局,彰显“统战特征、民建特色、职教特点、乡村特质、镇江特有”,并与黄墟“一山一水一古村”“红色文化,绿色产业,黄墟风情”的发展规划相融合,打造镇江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和地标性文化符号。
(作者为镇江市冷遹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