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与统筹部部长黄兴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与统筹部部长黄兴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11-29      阅读数: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与统筹部部长黄兴
赵金柏
      黄兴与赵声是同盟会中肝胆相照、志同道合、关系密切的领导人。在黄花岗起义中,赵声任总指挥、统筹部副部长,黄兴任统筹部部长、副总指挥。辛亥革命以来,人们对“总指挥”与“统筹部部长”之关系认识,不是语焉不详,就是把“统筹部部长”黄兴说成起义的主要领导。
      一、策划起义,黄兴推荐赵声担当主帅
      1910 年“3 月,孙中山在美国先后发电报,致长函到香港给黄兴,提出在广东再次发动起义”的想法。
      黄兴与赵声研究后,于5 月13 日由黄兴执笔复函孙中山,推荐赵声担当武装起义的主帅:
      “新军一营驻廉州者为伯先旧部,今正闻广州之事,已跃跃欲试……至三江之陆军,其将校多半同志,今岁闻伯先在粤举事,皆有握拳透爪之势,若事前与之联络,择其缜密者为之枢纽,势为难与两粤并”。“赵伯先兄于军事甚踊跃担任,此次款项若成,可委广东发难之军事于伊,命弟为之参谋,以补其短,庶于事有济。伯先刻虽不能入内地,以军界多属望于伊,为之自易易, 若能得一次大会议上担责任,各尽其才,事无不成矣。”
      1910 年6 月,孙中山电邀赵声、黄兴、谭人凤、林文等去日本会面, 赵声向孙中山提出:“果图再举, 当恢复内外机关,且指挥各省同志分任进行,如是种种,实需巨宗款项”3。孙中山“答允他革命经费以一万元为度,用来维持南方支部,如有大事,设法再筹。又说过: 广东军事计划,听赵先生主持。”
      1910 年11 月, 孙中山在槟榔屿“乃约赵声、黄兴、胡汉民来会,以商卷土重来之计划。…… 赵声以为欲即再举,必当遣人携数千元回国接济同志,免彼散去。然后图集合而设机关,以谋进行。吾等亦当继续回香港,与各方按洽。如是则日内须川资五千元。如事有可为,则非数十万元不可。孙乃涵约南洋各埠党员于庇能开会。”史称“庇能会议”,又称“槟榔屿会议”。
      参加会议的同志,“表示悲观,主张再度起义不妨暂缓。独有赵氏昂然起立,力排众议,主张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不可稍有间断。”
      赵声的主张得到孙中山与黄兴的支持。“庇能会议”决定集中同盟会的精英,做好充分准备,与清廷在广州举行“破釜沉舟”的大决战。
      会议“议定设总机关于香港,即以(赵)声为内部总长主持之。”
      “君(赵声)偕黄兴至庇能,与中山商决大举之策,策定,回香港设总机关部,同志举君为内部总长,中山为外部总长。”
      “还香港, 设同盟会, 伯先被推为总部部长, 议以广东为发难地。”
      孙中山“将国内军事重任畀诸伯先, 而己则在南洋一带募款并为鼓吹, 相与配合, 其倚重又如此。”
      上述记载,名称不尽相同,但年轻的赵声担当武装起义的主帅,其实力与能力在同盟会领导人中,无可置疑。
      二、组织起义,黄兴全力配合赵声
      “槟榔屿会议决定倾全力发动广州起义。会后,赵声往香港联络广州新军,黄兴、胡汉民等分往南洋各埠筹款。”
      赵声在“庚戌广州起义”的基础上,全面展开起义的准备工作 :
      在广州新军二营管带马锦春家设秘密指挥机关。马锦春掌控的二营是赵声早已运动成熟的起义主力。马锦春说 :“李竟成往来省港,予与赵之关系事件皆由其口达。”
      派人潜回广州,实施运动新军三步骤 :考察新军同盟会员,根据表现“分别授以任务”; 对新军中“确有新思想及性质良好者”的官佐,介绍“其加入同盟会”;吸收士兵中“性质较好者”入盟,“并选其热心勇敢者为主动员, 每队至少二十人,”起义时“听总司令官指挥,分占要地”。
      将“庚戌广州起义”中未遭破坏的秘密据点加以恢复, 增设各处秘密机关。这些据点,“各不相知, 恐一泄漏, 累及其他处。”
      对新军中顽固不化的军官,赵声派在“新旧军皆当过兵士”的会党运动其马弁护兵,起义时对其实施控制。
      组织人员转送枪支弹药等物品,开展选募先锋敢死队工作。
      派冷遹到广西、浙江,约定两地革命党响应广东起义。“是年冬,冷遹由广西来浙,道出广东,受赵声密约,拟于次年在广东起事,联络浙省同志为之后援,于是浙省诸同志又在西湖开会,决议援助之办法。”
      12 月下旬,随着外省的“选锋”陆续到达香港,赵声准备于“正月,即当起义于广东”。赵声考虑时间拖长,难以保密,直接关系着起义的成败。为此,赵声在香港接连致电在新加坡筹款的黄兴,“催款并询械事”。黄兴在募款过程中屡次抬出赵声 :
      “赵声亦自香港来电催款并询械事。”
      “赵伯先有电来催,务乞拨冗赶速于日内收齐,汇寄港部。”
      “伯先兄昨亦有函来催贵昆仲,意至恳切。”
      “伯先兄屡有函来催兄提款。”
      1 月,“选锋”800 余人齐聚香港。赵声制定“选锋”敢死队引导新军,巡防营、民军响应的起义预案,秘密组织“选锋”战前训练。
      1月18 日(十二月十八日)一直在南洋筹款,但无法如期完成筹款计划的黄兴、胡汉民等回到香港。赵声立即与之会晤,交流情况,决定“组织统筹部,分职任事”。
      当日,赵声与黄兴共同主持起义筹备工作会议,成立统筹部。胡汉民说 :“设统筹部,推伯先为总指挥,克强副之,余则为统筹部秘书长……会议结果,分为两种任务: 一就统筹部分课办事; 一于长江上下游谋发动应援”。
      黄兴说:“设统筹处,兴自任之,赵伯先先生为总指挥。”谭人凤说 :“设统筹部,黄为部长,赵为总司令。”
      赵声为起义主帅,是孙中山召开“庇能会议”预定的。至于统筹部,黄兴在电报中向孙中山汇报说 :赵声“不欲居部长之职”。
      赵声推荐资深年长的黄兴为部长,自己为副部长有三个原因。一是尊重黄兴,凝聚力量 ;
      二是需要黄兴分担事务 ;三是指望黄兴解决募款问题。
      统筹部“内分课: 曰调度课,掌运动新旧军人之事, 举姚雨平为课长 ;曰交通课, 掌江浙皖鄂湘桂闽滇各路交通之事,举赵声为课长 ;曰储备课, 掌购运器械之事,举胡毅(生)为课长 ;曰编制课,掌草定规则之事,举陈炯明为课长 ;曰秘书课,掌一切文件之事,举胡汉民为课长 ;曰出纳课,掌出纳财政之事,举李海云为课长 ;曰调查课,掌伺察敌情之事, 举罗炽扬为课长 ;曰总务课, 掌其他一切杂务,举洪承点为课长。其余各同志,各以所能分属于各课,共同努力。”后有所调整,“执信、毅生仍任民军响应事”,“陈炯明责司编制,工作较少,经已派兼调度课副课长。”
      作为起义主帅,赵声一直参与最重要的“调度课”与“交通课”的工作。在“调度课”,赵声通过马锦春等新军旧部运动新军 ;派姚雨平“专司军队的联络,使新军、防营、民军三者能取得一致行动”。
      “交通课”由赵声兼任课长,负责全国各地对起义的“响应”。这步战略规划早在1906 年赵声打入新军就已经着手布局。通过进一步“交通”,长江中下游至两广的南方中国已经构成星火燎原之大势。
      “从赵声所任职务来看, 虽然因为他的谦逊辞拒了部长一职,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次广州起义的筹备过程中, 赵声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与上一次起义的情况相比, 这次起义的决策机构在赵声自身权威的影响下是比较统一的, 这是十分有利于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的。”
      统筹部成立后,所有的军政大事都是赵声与黄兴商量而定。两人肝胆相照,密切配合,围绕着赵声的军事计划办事。
      2月4 日( 正月初六日) 赵声、黄兴派谭人凤、郑赞臣、方君瑛等人携款进一步具体落实“交通科”计划,建立各地响应机关。
      3月,黄兴坐镇总部,赵声潜入广州,与新军炮兵第二十五标第二营管带应德明密谋起义。“宣统三年二月,赵伯先到广州,和我密商革命起义之程序。”
      临近起义,军费筹集仍有差距,黄兴为此哀求邓泽如说 :“现如引弦已满,不发不得之时,公等岂能坐视? 望大发仁慈, 其有以救之。谨呈小像一枚, 以为纪念, 愿他日寻尸马革, 尚能识我之真面目也。”
      在黄兴协助下,“辛亥年二月(1911 年3 月)赵(声)在港已分布省中党人一切地位,匪伊朝夕,惨淡经营,不遗馀力。”
      三、指挥起义,黄兴是赵声的副手
      4月8 日( 三月初十日),赵声与黄兴主持统筹部召开“发难会议”,决定农历三月十五举行起义,明确“赵公伯先为正司令,黄公克强副之。”
      “又议赵声攻取水师行台,缘水提而兼陆提之李准氏兵力最强也。黄兴攻取督署”。34 这是说赵声是主攻,黄兴是副攻。
      就在赵声召开“发难会议”准备起义时,发生了温生才刺孚琦事件。“孚琦被刺后,广州戒备特别严密,党人活动困难。”
      面对突发情况,赵声急令各部加强隐蔽。“于是通告同志,各宜忍耐沉着,不可徒泄小忿 ; 又命机关报纸暂停宣传; 军械由胡毅生专管,不奉总部命令,概不发给 ;及军营运动,军械运输,亦暂持冷静。”
      鉴于美洲的筹款尚未到齐, 荷属南洋一带的一万五千元也要在4 月18 日以后寄到, 购自日本、越南的武器多数未能如期运到, 赵声与黄兴研究决定将起义期延至4 月26 日举行。
      临近起义,“伯先调兵遣将,步、炮、辎重各营,每一队有代表三人,同志九人, 发给子弹手枪。”
      赵声作战斗动员。他派人送信给马锦春,“盖信中所云,均直言无隐,如军事方略,后更大书而特书曰,‘扫除余孽,还我河山’等语。”38 对选锋敢死队亮出他的“先声夺人”印章,宣布:“凡作战进攻的命令, 允许盖印; 凡退后、逃跑之命令,我赵声决不下令,也不许加我赵声之印。”
      4 月23 日(三月二十五日),赵声在香港指挥起义,命令吴、楚、闽、粤、滇、桂、洛、蜀、皖、赣、越十一省之选锋敢死队整装待发,派“副总指挥”黄兴带先遣队去广州按计划作临战布置。黄兴说 :“赵伯先为总指挥,事后外间传言兴为总指挥,误也。”赵声后续赴省的原因,一是大家熟悉香港总部,指挥稳当 ;二是他长期在广州担任军官,为人熟悉,作为清廷通缉的要犯不宜过早露面 ;二是他亲帅的攻坚选锋来自江苏与安徽,只要开口露出方言便是抓捕的目标,只能在临战前从香港突入广州。
      二十六日(4 月24 日)赵声指挥选锋敢死队,分批乘客轮从香港潜入广州。
      “黄兴至省之后,尚留港之党人,原定二十六七两日悉数上省。时黄以风声过紧,乃电阻其来。集省之同志,亦有返港者。二十六夜,胡汉民得黄兴电曰:‘省城疫发,儿女勿回家。’港中同志皆相顾失色。”二十六日晚, 先遣进入广州的三百选锋敢死队被黄兴遣回香港。
      赵声得知黄兴推迟起义的暗语电报与行动,心急如焚。立即召集在港的胡汉民、谭人凤、宋教仁等人开紧急会议,决定“事机危迫, 总宜孤注一掷”,电告黄兴,继续派遣选锋敢死队进广州。
      四、黄兴临阵失当,赵声忧愤殉国
      “讵二十七日,有巡防营二营调省, 胡毅生、陈炯明等疑官厅有备,主张再展期,先生(指姚雨平)以为不可。及闻新军二标兵士之枪,被当局收去,则亦不复坚持。因此标为新军之中坚,革命同志甚多也。黄兴见各部意见参差如此,于愤激之余,竟下令将各部遣退,决以一人或少数人死拼李准,以谢海外热心出钱之同志。”
      “廿八日陈炯明、姚雨平偕到黄兴处报告,谓调来顺德三营内多位同志”。黄兴又“密电港, 仍定二十九日发难,促同志上省。……二十八日晚,胡汉民复得黄兴电云 :‘母病稍痊, 须购通草来’,盖即令党员悉来之隐语。”
      二十八日晚上10 点多钟, 赵声在香港收到黄兴关于二十九日起义的电报,而这时香港到广州已无航班。“省港早轮只一艘来往,晚则有数艘来往”。赵声“一面电省请展缓一日。并推谭人凤、林直勉等二十九早上省,向省部陈述。”黄兴坚持二十九日起义,人数不足,将原来十路进攻的计划,改为四路进攻。
      二十九日午后,谭人凤赶到广州,陈炯明告诉他说 :“‘不得了!毅生、雨平均无备,余亦仅有七八十人,克强人数不满百,刻将出发,奈何!’余谓 :‘何不谏阻?’渠云 :‘已极力阻之矣,其如不听何!’余即请饬人送去,则克强装束已妥,正在分发枪弹。请休息片刻接谈,不听。再据各情形劝阻之,克强顿足曰 :‘老先生毋乱军心!我不击人 ,人将击我矣。’余见其状类狂痫。”
      黄兴临阵失当,不听总指挥指令,以“吾愿己身一死,与李准辈相拼”的刺客精神,去攻打文官张鸣岐的总督府。五时半, 一百多名选锋敢死队, 在黄兴的率领下, 打响了三二九之役。
      黄兴率队发起攻击后,选锋敢死队精神抖擞, 斗志昂扬, 以一当十,英勇作战。而其他三路都没有能按要求展开战斗。姚雨平所带一路,因“领枪延时”,未及出动; 陈炯明与胡毅生所带领的两路都因为“改期之议”,临时没能组织起来。结果是黄兴一路少数人的孤军奋战。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这三路队长没有发挥作用,除了客观原因外,当有他们不认可黄兴指挥的因素。
      黄兴带领的选锋在撤退转战中,又与前来接应起义的巡防营发生误会而激烈交火, 一枪打死带队接应起义的巡防营哨官温带雄,双方混战,死伤多人。“五时,该三营借拱卫为名,整队入城,因欲直趋水师行台,生擒提督李准,故未即带白布臂号,行至双门底,遇黄兴、方声洞一队人,彼此误会,互相攻击,”仅有实际行动的两支起义队伍,自相残杀,全部打散。
      起义惨败, 赵声痛大志未遂, 党内大批精英旦夕而殁, 更使他悲愤欲绝。黄兴一面坦诚表示失败“均由兴一人之罪”,一面痛斥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徒作壁上观”。“克强乃谓同盟会无事可为矣,以后再不问党事”。然而,赵声是总指挥,他以惊人的意志支撑自己收拾残局。谭人凤记载 :赵声在“面折人过”后,复“与之握手曰 :‘我辈血性交,直率之言,请勿介意。’伯先真可人也,而孰知其愤气之郁结,遂致满肠绞痛而病哉。当初病时与余等言善后办法,并敦促钝初(宋教仁)将临时各约法继续编成(钝初到港时即任此事),其雄心固犹未已也。不料病势日剧,两次割肠,卒以不起。呜呼痛哉!”
      吴玉章说:“同盟会失去了主宰。孙中山先生虽然继续在美国华侨中进行筹款,准备起义,但并没有实际领导同盟会的工作。同盟会的著名活动家赵声在广州起义失败后生起病来,不久就在香港死了 ;黄兴因失败而心灰,束手无策 ;胡汉民躲在香港,连人都找不到……一个革命团体在革命胜利之前就已陷入这样一种分裂、涣散和瓦解状态。”
      四月十九日, 大英雄星陨南天。医生说30 岁的赵声死于阑尾炎,然医生不知赵声的心病。赵声两次发动广州起义,深知同盟会存在“组织松散,意志不能协调统一,目标不尽一致”的致命问题。为统一意志,推进起义,赵声致信孙中山说 :“凡为伟人者,须不令天下人缺望……弟以身许国,不偷无味之生。”赵声之死,是用生命为革命党疗伤止血,是用生命奠基革命,
      “不半载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作者为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