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冯子材建功立业在镇江

冯子材建功立业在镇江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11-29      阅读数:
冯子材建功立业在镇江
张大华
      冯子材是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见图1 :老将冯子材),他在镇南关(即今友谊关)打败法国侵略者,一战成名,名垂青史,成为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一生成名在友谊关,但建功立业却是在镇江。
一路追击到镇江
      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今广西钦州沙尾村。他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为了活命,小小年纪,他就随乡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15 岁祖母去世后,混迹江湖,操刀使剑,20 多岁已练成一身好武艺。道光三十年(1850 年),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反清,失败后接受招安,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由此被擢升为千总。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后,他跟随向荣镇压太平军,一路从广西追击到江南,从此在镇江、南京区域,与太平军作战十多年,直到太平天国覆灭。
      1853 年3 月20 日,太平军占领南京,3 月31 日进占镇江,随即清军围困镇江,1856 年9 月清军重新占领镇江,1860 年太平军再攻镇江,在长达八九年的镇江攻防战中,冯子材九死一生,三次大败,一个弟弟在镇江战死。率领他走出广西的向荣将军病死,接任将军张国梁战死。而他屡败屡战,绝处逢生,由一个千总,升任为将军,在清军收复镇江后,成为镇守镇江的清军最高军事统帅。据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冯子材生平事迹展”介绍 :
      咸丰三年(1853)四月,冯子材率部众在南京城外孝陵卫拱卫“江南大营”,以抵抗太平军。咸丰六年(1856)六月,清廷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逃往丹阳。随后向荣病逝,冯子材成为帮办军务的张国梁的部下。他跟随张国梁先后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之内扫平敌人70 余座营垒。张国梁抚其后背称赞说 :“你很勇猛,我很惭愧我不如你。”冯子材因积功升至副将。
      咸丰八年(1858)九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分别领军进至滁州乌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准备会攻清钦差大臣德兴阿的“江北大营”。冯子材奉命领兵5000 渡江支援,冯部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四百亲兵逃回江南。
      咸丰十年(1860)五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冯子材随张国梁逃到丹阳,又被太平军击败,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溺死,事后,冯子材收拢残军,退回镇江固守。随后率兵攻克溧水,被升为总兵,督办镇江防务。
      同治元年(1862)初,冯子材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当时,除镇江以外,从南京到苏州的重要城市都为太平军占领,镇江是唯一为清军占领的战略要点城市,粮饷弹药主要靠扬州从长江上运输供应。困守孤城,考验着冯子材的心理素质和军事才能。《丹徒县志摭余》记载说,他在镇守镇江期间治理有方,人们也乐于为他所用。因此,太平军攻打镇江百余次,但不能动摇冯子材。
      同治三年(1864)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被任命为广西提督,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同治四年(1865),冯子材离开镇守了六年的镇江,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势力。
      在镇江与太平军作战近十年,清军长期处于以弱敌强的不利形势,冯子材结合镇江的地理形势,总结出“以守为体,以战为用”“先为不可胜,以待可胜”的战略思路,摸索出一套利用地形建立由高低交叉火力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为主的“积极防御战术”。这种战略战术,对后来取得镇南关大捷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时的清军将领在占领一个地方后,大多自行设置关卡收税,而冯子材却说,这不是武人该干的事情。因此,他请曾国藩派官吏来镇江处理税收和社会治理。后来他的部众达两万多人,经常面临粮饷不足的困难,但他却没有怨言。
镇南关大败法军
      1883 年,法国攻占越南,使越南脱离了与中国的藩属关系,沦为法国殖民地。在越南得手后,法军借道越南向中国进攻,企图把广西、云南变为法国殖民地。1885 年初,在镇南关南关沦陷、前线群龙无首的危急关头,年近七旬,已经休养在家的冯子材主动请缨,以广西帮办身份奔赴前线主持对法作战。冯子材在此前的1869、1871、1875 年,曾经三次奉命从友谊关出击,深入到还是中国藩属国的越南境内作战,对越北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他到前线后,综合各部将领意见,在关前隘的东岭和西岭,全长一千多米之间用土石砌起一条高7 尺、宽1 丈的长墙,长墙前面又挖了一条深4 尺、宽1 丈的堑壕,堑壕前面的开阔地里又挖了三百多个梅花坑。在构筑阵前工事同时,大胆起用当地壮族青年蒙大,委任其为敢死队队长。1885 年3 月23 日,法军兵分三路,向镇南关发起总攻,当法军进入清军包围圈时,冯子材身先士卒,率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跃出墙外,冲入敌阵,与法军展开激战。在各路清军紧密配合下,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清军打败来犯法军,并反攻追击到越南境内,收复了文渊、谅山,歼灭法军2300 多人,法军第二旅团司令尼格里少将战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见图2 :今日镇南关)”。这一战彻底扭转了中法战争开战两年多来,中国军队一触即溃、节节败退、被动挨打的局面,是清末反侵略战争中唯一战胜西方列强的一次大胜利,在近代中外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消息传到巴黎,法国内阁被迫集体辞职。
第二次驻防镇江
      1894 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进入8 月,战事愈演愈烈,日军扬言要沿着当年英军的路线,进攻长江沿线的镇江、南京,打击中国的经济心脏。朝廷急召已经78 岁高龄的冯子材募兵进驻镇江。1895 年4 月23 日,冯子材父子率领各路兵马进驻镇江。按照清廷部署,自运河以北,淮海各州,长江以南,吴淞一带,所有长江运河沿线驻军,都受冯子材节制。冯子材精心部署各路兵力,严密布防。一天,忽然探员来报,有日本船只在海州一带游弋。冯子材立即亲自率领一支队伍,赶赴海州各个海口布防。但敌船只是侦察,并不靠岸,不久便驶离。后来由于《马关条约》签订,战事解除,冯子材回到广西老家。1903 年,冯子材受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出任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在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终年86 岁,死后归葬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泥桥村(见图3 :冯子材墓)。
      《清史稿》记录说 :“子材躯干不逾中人,而朱颜鹤发,健捷虽少壮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语,发饷躬自监视,偶稍短,即罪司军糈者。治军四十馀年,寒素如故。言及国梁,辄涔涔泪下, 人皆称为良将云。论曰 :法越之役,克镇南,复谅山,实为中西战争第一大捷。摧强敌,扬国光, 子材等之功也。”
      在长达70 年的军事生涯中,冯子材两次率军驻防镇江,镇江是他征战的主要地方。2018 年深秋,我沿北部湾深度旅行,在冯子材抗法的主战场友谊关,参观了“镇南关大捷”史料陈列馆,实地考察了当时构筑的战壕、炮台和战地生活设施,在那里拍摄到了冯子材的随身佩剑(见图4 :冯子材佩剑)。之后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了“冯子材生平事迹展”,睹物思人,把镇江与友谊关这两处冯子材长期战斗,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地方联系了起来。
在镇江的遗迹
      冯子材虽是一个战将、一个武人,但他在镇江有极好的口碑。《丹徒县志摭余》记录,冯子材居镇期间,“待调暇,修城垣,士民感德建生祠于月华山上”。“冯督办子材生祠在月华山,即红梅阁。招隐寺听鹂山房祠冯公像”。
      冯子材的弟弟冯贵廷战死后安葬在南郊招隐寺西北,冯子材驻守镇江期间,曾捐资建祠几十间,并把广西钦州的一支冯氏后裔迁来镇江,为冯贵廷看坟守墓。这支后裔,经过一百多年繁衍,已经成为有二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庄。这就是原润州区七里甸镇曙光村冯家湾的来历。经向当地人了解,冯家湾的土地范围大致在今天市政府东侧,黄山路沿线往南至江科大南校区、南山北坡一带,分为两三个村民小组,十年前因拆迁而解体。
      冯子材第二次率部驻防镇江,把司令部设在镇江大运河出江口附近,也就是今天的中华路。久而久之,他的居住地变成了一条巷子,因他在“镇南关大捷”后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所以人们称之太保巷。《丹徒县志》记载 :“太保巷,相传清将太子少保冯子材曾居此而得名”。太保巷东至潮水沟,西到打索街,长222 米,宽1.5 ~2 米。现在由于城市拆迁改造,这条巷子已经扩大为连接中华路与宝塔路的城市支路。
(作者为镇江市民族宗教局原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