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民国时期三位杰出的镇江籍科学家

民国时期三位杰出的镇江籍科学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7-27      阅读数:
民国时期三位杰出的镇江籍科学家
霍义平
      百余年前,大批学子纷纷出国留学,学习科学技术和先进理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大多成为所在业界之翘楚、国家之栋梁。1911 年从镇江走出去的李保龄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作为晚清最后一批官派留学生,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矿冶工程系深造,回国后先后在大学和煤矿任职, 成为中国现代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他还和丁文江、李四光等人在北京创立了“中国地质 学会”和“中华矿冶工程学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矿冶事业的发展,为实业报国贡献了毕生力量。关于李保龄的业绩之前已有专文论述,无需赘言。镇江人杰地灵,江山代有才人出,李保龄之后,镇江又涌现出众多科技精英,现介绍其中的三位,既是缅怀,也为激励。
献身古生物事业的许德佑
      2001 年的一天,美国西南部圣地亚哥港口轮船穿梭,一派繁忙景象。突然,海关电话铃声大作,报告说,从集装箱里发现了大量走私化石。经查验,它们均来自中国,整整93 箱,共计14 吨。海关随即查封。中国国家文物局获得消息后,立即与美国海关总署联系,要求按照国际惯例,无条件归还。经过不懈的交涉,这些珍稀化石终于追回。这批化石共有100 多件,全部出自贵州,包括10 条贵州龙化石,1 条兴义龙化石以及部分已经碎裂了的鱼龙化石,其中数量最多、尤显珍贵的是海百合化石,共有89 块。国家文物局决定把这批珍贵化石交由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2003 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为此举办了“海百合化石展”,这次展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仅把珍贵的海百合从学术界推进了收藏界,从而步入了民众视野,而且勾起了人们对发生在60 年前震惊全国的许德佑等三位科学家献身古生物事业惨遭杀害的往事。
      许德佑,镇江丹阳人,1908 年12 月生, 兄弟五人, 排行老五,幼年就学乡里, 秉赋过人。省立苏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兼修社会科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入田汉、洪琛办的南国剧社,担任过导演。1930 年大学毕业后在二哥
许德贶的资助下留学法国攻读地质学,1935 年获地质、古生物双硕士学位,加入法国地质学会。当年回国,进入国民政府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无脊椎动物研究组主任,主要研究湖北及西南地区的三叠纪地质和古生物,10 年间共21 次赴野外工作,发表中外文论文
29 篇,著有《贵州三叠系之数个剖面》《滇黔公路东段地质》《贵州三叠系》等专著,1940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纪念奖金,翌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42 年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编辑。1944 年获丁文江纪念奖金,是名重一时的三叠纪地质专家。作为中国三
叠系地层研究的先驱者,当时业界戏称他为“许三叠”。

许德佑像
      1944 年4 月初,许德佑等应邀到贵阳出席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届年会,会期四天,会议的主角是李四光和许德佑。第一天由李四光带队在乌当洛湾察看贵州第四世纪冰川现象 ;第二、三天由许德佑带队观察贵阳附近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质现象 ; 第4 天举行报告会,由李四光和许德佑先后主讲《地史及地壳之认识》与《贵州海百合化石》,听讲者众,气氛甚为热烈。会议圆满结束后,受地质调查所派遣,许德佑偕陈康、马以思( 女) 等赴贵州西部勘察地质,路经睛隆县境内, 遇见土匪,歹徒发现许德佑等几位外乡人“行装颇多,购物多用新钞”,于是见财起意,“乃计议行劫”,选择在人烟稀少的晴隆花贡镇附近伸出了毒手。许德佑突然被土匪开枪击中,子弹由腰穿腹而出,当场牺牲, 时年37 岁。继而陈康、马以思也不幸遇难。三位正在野外从事地质考察的科学家在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贵州省,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案,噩耗传出,立刻引起科学界的极大震动和激愤,全国上下,一时朝野震动。在抗战时局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科学家仍然心系国家工矿业发展,为地质调查埋头苦干,而生命安全却不能得到保障的悲惨遭遇,引起国人关注。各界人士义愤填膺,愤恨匪盗猖獗横行,痛惜地质精英惨遭横祸,国家顿失卓越才俊。案发后,为使凶手伏法,遗属遗孤获得抚恤,伸张正义,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李春昱、中央地质调查所侯学煜研究员等人动员了几乎所有能动用的社会资源,最终,这桩惊天动地的要案中的29 名匪徒悉数落网,其中陆续伏法者达24 名,匪首因拒捕当场被击毙;许德佑等获国民政府最高等级明令褒扬,遗属遗孤获得抚恤;贵州省主席、普安县县长黯然辞职。

海百合化石
      为了纪念三位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分别以三位科学家的名字设立了纪念奖,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先生等人曾获得过该奖。许德佑等三位科学家长眠于今贵州工业大学附近,1986 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 周年时,贵州省相关部门曾将三位烈士的墓园加以整饰,重立碑文, 举行祭奠仪式;镇江烈士陵园亦将许德佑英名收录于烈士名册。鉴于许德佑对中国三叠纪地层的突出贡献,1949 年,经古生物学家穆恩之先生鉴定,把许德佑发现的海百合化石,用其姓氏定名为“许氏创孔海百合”。
      海百合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酷似百合花而得名,它是动物,并非植物,大多生活于400 ~500 米深的清洁水中,喜欢群居,其根固着海底,构成所谓的海底花园。世界上海百合化石主要集中于德国的阿尔卑斯山和中国,其中中国贵州出土的海百合化石最为系统。许德佑等三位科学家当年献身的地方——贵州关岭和贞丰等地晚三叠系地层中保存的海百合化石相当完整,尤其是关岭地区的海百合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分布范围较广。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2006 年9 月正式开放。公园埋藏的化石形成于距今二亿二千万年前( 晚三叠世) 的海湾环境。主要包括: 鱼龙、海龙、檐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及海百合、菊石、腕足类、鱼类和陆生的古植物化石。属种繁多、藏量丰富、保存完好、形态精美,完整地记载了古代生物大复苏的信息,为国内外同期地层所罕见,堪称世界一流,是最有希望破解古生物从灭绝到复苏之谜的区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园内辟有专区介绍许德佑等三位科学家的事迹,以供后人缅怀和纪念。
      海百合对其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能成为完整化石存世极其稀少,非常珍贵,同时, 它也是一幅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花朵越大的其晶体亮度越强,收藏价值越高。2006 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珍品藏家转让一块海百合,转让价格就达到1200 万。广东省博物馆于2010 年开馆,馆内珍藏了一块海百合化石,高3.2 米,宽2.6 米,作为镇馆之宝,价值约为8000 万元。另有一块长4.8 米、宽1.9 米,总面积达9.36 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在贵州石文化艺术宫展出,这块化石上因为有15 朵许氏创孔海百合和21 朵关岭创孔海百合,价值连城,其中最大的单株冠部直径达40 厘米以上,堪称国宝。我市南山、五州山、十里长山和高骊山等山区的石炭系底部地层中也有海百合及腕足类生物碎片存在。
李长傅 :首倡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家
      从1932 年到1935 年,在这短短的三年之中,上海中华地学会编辑出版的《地学季刊》就连续刊登了七篇介绍马克思和列宁思想的论文,这是地学科学中最早出现的推介马列理论的文献。其中有三篇均出自李长傅笔下,另两篇的作者分别是盛叙功和楚曾(图南)。由于中华地学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被称为“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学术团体”。
      李长傅先生(1899 -1966), 又名李震明,出生于镇江。1919 年他从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毕业后,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史地系学习,回国后担任东方舆地学社主任编辑,并兼任暨南大学华侨班讲师。1931 年与葛绥成等人共同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地学会,并担任学会执行委员,该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地学季刊》,李长傅担任编辑部主任。1932 年1 月创刊号出版,共出刊2 卷8 期,刊载各类文章124 篇,合计130 万字。1937 年全面抗战开始,因会员分散,季刊无法继续出版,学会工作也告停止。
      当时,北平、南京、广州和上海四地,同为地理研究重地,但各自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北平的地学研究偏向地质学和采矿学,南京的研究则以地质、自然地理和气象学为主,广州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和地方志学,而上海中华地学会则注重人文地理学,力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
      上世纪20 年代末,一些革命知识分子转入学界,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大规模地带入了学术界,尤其在上海,一度出现了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热潮,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和经济学理论传播最为迅速,而留日和留欧学生一直是传播、翻译学术著作的重要力量。中华地学会的主要成员,如李长傅、盛叙功等人,都有在日本求学的经历,而葛绥成、楚图南等人也都曾经师从日本学者或学习过日本学者著作。这批具备类似背景的学者,在中华地学会这个平台上,形成了宣传、阐释引自国外先进理论的学术团队优势。
      李长傅、楚图南、盛叙功等人在对经济地理学进行研究时,采用的多是较为完整的唯物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地理学研究的新阶段》一文中,李长傅将“布尔乔革命的地理唯物论者”常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指出要弥补这些缺陷,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劳动过程之三个基本契机”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与生产过程之基本契机之自然地要素之意义”,分别叙述了原始社会、前资本主义农业的阶级社会、工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经济地理学方法论”一节中,李长傅大量摘引马克思、列宁的观点,逐条分析了大工业时代的原料来源、资本运作等帝国主义发展经济的方法,指出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观点的谬误,赞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从生产力出发,进而分析社会结构的方法,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这种“辩证法的唯物论的立场”,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他在“转形期的地理学浅释”一文中认为 :“正确的地理方法应是辩证唯物论,它应用于社会科学即唯物史观,应用于自然科学即自然辩证法。人对自然的活动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所以,一切人文地理学的现象,其主动力不在自然、不在人类,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李长傅的译文《自然与社会之关系》则更加透彻明晰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文中引用了《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指出其相互关系,并再度强调了“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生活根底”。
      李长傅的三篇文章,不仅全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到地理学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当时属于“违禁”之列,他们的文章不得不用隐晦的词句论述,如称资产阶级为“布尔乔”,马克思为“马卡尔”“嘉尔”等,巧妙地躲避了当时政府的审查。
李长傅留学回国后,曾在东方地学社任编辑主任,先后主持编绘过近20 种( 幅) 各色地图,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现势性,深得学界好评。抗战时期,他专门研究了《中国抗战地理问题》, 还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地理琐记》,介绍了长征沿途的恶劣地理环境。1950 年受河南大学校长嵇文甫教授之邀,担任河南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南洋华侨史地学家, 学术造诣很深, 他一生留下了20 多部著作、200 多篇论文、400 多万字的宝贵遗产。1966 年李长傅在开封逝世。2004 年河南大学举办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先生诞辰105 周年学术思想座谈会”,河南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李长傅文集》。
寸土必争的地图学家洪懋熙
      地处北京紫竹桥的万寿寺现已改造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它的竹木牙角和漆器展厅内藏有一柄地图扇,竹制扇骨,正面为彩色《最新大中华民国地图》,图中比例尺分别以中国尺和英尺标注。图末注有“中华民国十三年九月初版 有著作版权不许翻印 丹阳洪懋熙并识 南京刘霖记发行”,可知该扇印制时间为1924 年,制图者为民国时期地图出版家洪懋熙。图前题记为 :“我国地大物博,惜百年来国势陵替,人遂讥为东亚病夫。民国四年,日人所提之廿一条要求,乃莫大之耻也!今虽举国否认,而旅顺、大连收回究在何日? 引领东北,能无杞忧?甲子秋, 丹阳洪懋熙编制浼作一中日两国合图,俾吾人手而目之,览旅大之变色,相与比较两国疆土之大小, 强弱之悬殊,何以弹丸黑子竟雄踞于赤县神州之上?庶几群策群力,一德一心,使我国地位并驾欧美而上!四十万方里之坤舆,庶几有豸有心之士,尚其有感于斯。制图毕,率成七律一首 :‘人道中华是睡狮,睡狮应有睡醒时。可怜败衲攒虮虱,况复萧墙斗虎貔。正论徙薪徒逆耳,阴谋撒饵正扬眉。填平沧海知何日,且向中山把酒卮。’”洪懋熙将中日两国地图并绘,用国土面积的大小与国力强弱形成鲜明对比,意在警示国人救亡图存。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最新大中华民国地图》地图扇
      洪懋熙(1898—1966),字勉哉,号慕樵,镇江丹阳人。父亲在辛亥革命后返回丹阳,先任丹阳师范讲习所国文教员,后自设私塾为儿童启蒙。洪懋熙幼时先在父亲私塾学习,后毕业于镇江中学,进而就读于江苏省立南京第一工业学校。在校期间对史地学科尤其对舆地之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深受学校教师童世亨的赞赏和关爱。但因家境不济,洪懋熙不能继续求学, 只能于1916 年秋肄业,并进入童世亨在上海开办的中外舆图局当练习生,学习编绘地图技艺。之后又先后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世界舆地学社。1924 年5 月,洪懋熙以图稿作价投资,上海大东书局以出版发行资金投资,合作创办上海东方舆地学社,洪懋熙主持绘制业务, 专业编绘出版地图。出版的第一本地图是洪懋熙独立编制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该图有总图和分省地图33 幅,每图附详细说明1 篇,共16 万字,是国内较早淘汰“计里画方”方法,运用国际标准经纬线,并以北京的经线为起点的地图。此后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新教科地图》《孙总理实业计划图》《中华新教科地图》,此外还有《中国地理问答》等书刊。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是16 开本彩印精装的由蔡元培题写图名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表解说明)》和《最新世界形势一览图(表解说明)》。上述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印有《最新大中华民国地图》的地图扇,也是洪懋熙创办东方舆地学社当年的作品。
      地图测量、编绘、出版虽属舆地学社的日常工作, 但以洪懋熙为代表的地图专家们深知地图不仅反映国家疆域领土、行政区划和地理名称, 而且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尊严、政策和立场,他们以“编绘地图就是描绘国家河山、捍卫国家独立、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着“寸土必争”的原则,以手中的笔墨为刀枪, 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尤其针对入侵的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编绘了《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在华租界图》《失地图》《国耻图》昭示国人, 以志不忘。1931 年日寇侵占东三省后,洪懋熙和同仁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严辞拒绝日寇关于标示伪“满洲国”的无理要求,相反,紧急约请李长傅、陈宏谋等学者加紧编制出版了《中国国耻地理图说》《东北事件和日本》《暴日侵略我国局势图》等地图和书刊。他们还把清王朝以来屡次失地的屈辱条约、各国在华租界和在华权利、日本在华军港要塞及其军舰进出线路等内容全部反映到地图上来 ;此外还在陕西省地图上如实介绍了肤施(今延安) 地区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并以“震旦书局”名义,在上海租界公开印制和发行了彩色毛泽东肖像。日伪当局极为恼火,但因舆地学社位于“租界”内,而无可奈何,直到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上海“租界”后,才强行查封了东方舆地学社,没收了全部图稿设备,舆地学社被迫停业。

洪懋熙编制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
      抗战胜利后舆地学社立即恢复营业。1954 年底公私合营,与北京国营新华地图社合并为中国地图出版社,洪懋熙赴北京工作,负责全社各类地图的审校验收工作。后来因病回上海休养,1966 年逝世,终年68 岁。
( 作者为镇江市地震局原局长、市方志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