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唐五代称润州为“吴门”探秘

唐五代称润州为“吴门”探秘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3-30      阅读数:
唐五代称润州为“吴门”探秘
乔长富

      “吴门”是与吴文化有着密切而重要关系的历史名词。对于它,今人的有关解释都说是苏州的别名。例如,《辞源》说 :“吴门 :古吴县城(今苏州市)的别称。吴县为春秋吴都,因称吴县为吴门。《韩诗外传》:‘颜回从孔子登日观,望吴门焉。’《唐诗纪事》卷二五张继《阊门即事》:‘试上吴门望城郭,清明几处有炊烟?’”《辞海》说:“吴门:旧时苏州的别称,或者指今苏州市,或泛指平江府、平江路、苏州府。”然而,从唐五代人所作有关“吴门”的诗文看,情况却是 :在唐五代时期,所谓“吴门”,就城门而言,它是专指苏州阊门,为阊门的别名 ;就地域而言,它虽然也有一些是指苏州,为苏州的别名,但更多的是指润州,为润州的别名。在唐五代,人们流行的是称润州为“吴门”,却不大流行称苏州为“吴门”。事实表明,直到宋代,人们才开始流行称苏州为“吴门”,而不再称润州为“吴门”。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如果你不相信,那么请看唐五代和宋人诗文显示的有关事实。
      唐五代流行称苏州为“吴中”,称阊门为“吴门”例证 :
      1.初唐崔融《吴中好风景》:“洛渚问吴潮,吴门想洛桥。”诗题“吴中”指苏州。诗中“吴门”与“洛桥”对称,“洛桥”是洛阳桥名,孟郊《洛桥晚望》可证,则“吴门”当指苏州之阊门,而不是指苏州。
      2.盛唐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诗称“木落姑苏台,霜收洞庭橘”,诗题“吴中” 显然是指苏州。独孤及《送长洲刘少府……》序,是独孤及上元元年(760)在苏州送别刘长卿赴南巴时所作(参《唐才子传校笺》“刘长卿”),文中说 :“是月也,(刘长卿)舣船吴门,将泝江而西。”从“舣船吴门”两句及唐代阊门是苏州水陆交通要道(韦应物《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今日阊门路,握手子归秦”等可证)来看,独孤及序之“吴门”当指阊门。
      3.中唐张继《阊门即事》说 :“试上吴门望城郭,清明几处有炊烟?”从诗题可见,诗中所说“吴门”当指阊门,并不是指苏州。《辞源》以为是指苏州,当误。而中唐李绅《过吴门》称:“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诗中自注 :“贞元中,余以布衣,多游吴中。”可见诗之“吴门”当指阊门,“吴中”是指苏州。
      4.晚唐五代人诗中,多称苏州为“吴中”。例如,皮日休的《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吴中言情寄鲁望》《吴中书事……》《吴中书怀……》《华亭鹤闻之旧矣及来吴中……》等诗诗题, 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苦雨……》《奉和袭美吴中言情》等诗诗题,所说之“吴中”都是指苏州。
      与唐五代流行称苏州为“吴中”,称阊门为“吴门”不同,唐五代诗中很难看到有以“吴门” 指苏州的例子。即使如王维《送封太守》诗中“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杜牧《送沈处士赴苏州……》有“举酒属吴门,今朝为君起”等少数例句中有“吴门”一词,也还可以理解为“吴门”是指阊门。这种情况显示,唐五代时还不大流行直接称苏州为“吴门”。但与这种情况形成对照的是,唐代中期至五代时期,却流行称润州(治地京口)为“吴门”。请看以下例证 :
      1.中唐权德舆《送陆校书赴秘省序》:“(陆子容)将泝江流,如京师,途出练湖,实访予言别,予业以贫病不能自拔,方具台笠、鎡基耕凿吴门。”此文是权德舆寓居丹阳练湖时所作,所说之“吴门”显然是指丹阳,而丹阳属于润州,所以“吴门”实是指润州。
      2.中晚唐之间的李德裕在《平泉草木记》中自称 :“余二十年间,三守吴门,一莅淮服。”在《冥数有报论》中自称:“出镇吴门,岁经八稔。”据《旧唐书》之《穆宗本纪》《文宗本纪》及《李德裕传》等记载,李德裕曾经三次为润州刺史,第一次在长庆二年(822)出任润州刺史,到大和三年(829)离任,前后共有八年。所谓“出镇吴门,岁经八稔”指此。后来,李德裕又曾在大和八年到九年及开成元年(836)到开成二年两度为润州刺史,开成二年徙淮南节度使。所谓“三守吴门,一莅淮服”指此。由此可见,所说“三守吴门”“出镇吴门”之“吴门”都明白无误地是指润州。
      3.李德裕的友人刘禹锡也曾称润州为“吴门”。他在长庆四年(824)所作《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诗中说 :“吴门水驿接山阴,文字殷勤寄意深。”当时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曾作“霜夜对月”诗给任越州刺史的元稹,刘禹锡因而作此和诗。所以,此诗之“吴门”是指李德裕所在的润州。
      4.晚唐许浑《吴门送客早发》诗中说 :“寺晓楼台迥,江秋管吹清。早潮低水槛,残月下山城。”许浑曾寓居于润州,此诗所说之“吴门”,为“山城”,在长江边,有“楼台迥”之寺,当是指润州,而不是指苏州。与之相对照的是,他在《送元昼上人归苏州兼寄张厚二首》以及在苏州所作《再游姑苏玉芝观》《题苏州虎丘寺僧院》等诗中,都径称“姑苏”或“苏州”,并不称之为“吴门”。
      5.五代徐铉《回至瓜洲献侍中》说 :“紫微垣里旧宾从,来向吴门谒府公。”此诗是徐铉奉使至浙西(治地润州)回至瓜洲时所作(徐有《使浙西先寄献燕王侍中》可证)。诗中之“吴门” 是指浙西治地所在之润州。不过,与中晚唐相比较,五代称润州为“吴门”的例证已不多见。
      唐代中期和晚期之所以流行称润州为“吴门”,当是基于润州本身的地理形势以及中晚唐时期的社会形势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润州的地理形势说,它处于吴地的北端,是“吴头”,既是从吴地前往中原地区的大门,又是中原地区往吴地的大门。从修辞手法说,它与称苏州为“吴门”属于借代不同,而是以“吴门”借喻润州的地理形势为吴地的北门。早在南朝,鲍照在《从过丹徒旧宫》诗中就称之为“东秦(喻指南朝)邦北门”。在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中也说“丹阳(指润州)北固是吴关”,“吴关”犹言“吴门”。前引李德裕诗文中也一再称润州为“吴门”,把“三守吴门”视为朝廷对自己的重视,也可见润州在当时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从唐代的社会形势说,唐代自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地区长期动荡不安,而东南地区(吴地)则比较安定富庶,经过润州北上的东南漕运对于维持唐朝廷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润州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浙西观察使、节度使的治地,辖有苏、常、湖等州,负责管理和保卫吴地,人们把本来用于指代阊门或苏州的“吴门”,用来指称润州,把润州比喻为守护吴地的门户,从而突出了对润州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的肯定。
      宋代不再流行称润州为吴门,而是流行称苏州或阊门为“吴门”。例如,《吴郡志》所录有关“吴门”的宋人诗文中,不少都明显是指苏州;所举苏舜钦《答章传》“废宫(官)旅吴门”句, 林希《叠嶂楼有怀吴门朱伯原》诗题等都是以“吴门”指称苏州,该书卷四十八说“世多称吴门为吴会”更显然是以“吴门”指称苏州。
      至于宋代之所以不再称润州为“吴门”,当有多方面的原因。重要原因之一,当是由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北宋王朝建立后,中原地区不再动乱不已,润州作为东南门户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而苏州的地位有所提高,因而本来就因拥有阊门而被称为“吴门”的优势得以展现, 理所当然地成为“吴门”头衔的拥有者,人们也就不再流行称润州为“吴门”,而是流行称苏州为“吴门”。这种情况,又从侧面反映出润州在唐代中期至五代被流行称为“吴门”的一个客观原因。
      综观唐五代诗文反映的“吴门”所指显示的含义及修辞手法,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吴门”指称阊门,这是用“吴门”的本义,在修辞手法方面是属于用事。二是以“吴门”指称苏州或吴县,这是用阊门即“吴门”的引申意义,在修辞手法方面是属于借代。三是以“吴门”指称润州,这是以“吴门”比喻润州为吴地门户,在修辞手法方面是属于借喻。而从词义发展的规律看,一般是先有本义,然后才有引申义。从这种情况看,前引《韩诗外传》所说颜回“望吴门” 之“吴门”,当是用“吴门”的本义,具体是指阊门,“吴门”表示阊门      所在的吴地。《辞源》把颜回所望之“吴门”解说为指古吴县,从词义发展的方面说,显然不妥。
      今天看来,“吴门”虽然是个历史名词,但由于它禀赋丰富而重要的历史内涵,今天仍在人们口中流传,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往往会有一些误解误说,影响到人们对它本身以及与它有关的一些历史事实的了解,所以弄清楚它在历史上流行的实际情况,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意义。这种意义,个人以为,表现在弄清历史上“吴门”所指,有助于今人对历史上“吴门” 一词含义的全面而确切的认识和解读。其次,弄清“吴门”所指,不但有助于对有关作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的正确解读,而且对于有关作者等的事迹,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的正确解读,都具有一定的甚至重要的意义,不应等闲视之。这两个方面的具体情况,限于篇幅不拟详述。
      再说,就镇江历史文化的解读和传承而言,了解唐五代流行称润州为“吴门”,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于古代镇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重要地位的认识。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 :“存在即真理。”(事物和现象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唐代中期和晚期相当流行称润州为“吴门”,绝非偶然,自有其原因。从润州的历史渊源说,自从西周太伯自中原“奔吴” 以及虞侯被封于宜之后,润州的前身朱方、宜、谷阳、丹徒等,就成为中原文化进入江南吴地的北大门 ;直到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中原地区大量的移民进入丹徒一带,润州的前身更成为中原文化进入吴地的大门和集散地区,成为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地区。唐代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说“风俗太伯余,衣冠永嘉后。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就显示了润州在历史上是中原文化进入吴地的大门,是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相融合的重要地区。
      不但如此,进入唐代以后,润州仍然是中原文化与吴文化相联系和相融汇的大门,特别是进入唐代中期以后,如上所说,润州成为东南门户。在这种情况下,唐代中、晚期称润州为“吴门”,当是基于润州在当时吴地的重要地位。这当是唐朝人称润州为“吴门”所显示出的重要意义。事实上,不只是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即使在唐代以后,历史上的镇江地区,也是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和融汇的大门,所以镇江的历史文化不但在吴地,而且在整个江苏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和介绍江苏的历史文化,如果忽视或遗漏了镇江的历史文化,都是不完整的,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江苏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考察和了解。当然,由于镇江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前人在传承和解读之时,难免会有遗漏(例如“吴门”)或误解(例如清人或说南朝谯山指圌山之类),因而今天仍然需要人们去发掘、整理、正确解读和传承,从而让它们在新时代里能够发出更大更亮的光彩和更丰沛的能量。

主要参考文献 :
[1]南宋. 范成大撰.《吴郡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2]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0 年版
[3]清. 董诰等编.《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作者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