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两代学生心中的丰碑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3-30 阅读数:
两代学生心中的丰碑
——怀丹徒美术教育家王冠
赵顺凌
王冠,1931 年出生于苏州阊门,1957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于丹徒县大港中学和谏壁中学直至退休。王冠老师一生平淡无奇,既不是中共党员,也不是美术界的翘楚;既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也没有猎获过些许大奖的画作传世,然而,去世后却倍享哀荣,历久弥新。
1997 年夏天,王冠老师逝世,参加悼念仪式的有丹徒县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教育局和大港中学的领导,并由王冠老师生前所在谏壁中学的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主持仪式和致辞。王老师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星夜赶来,悼念场地里外挤得水泄不通,与会者满含悲泪,有的竟泣不成声,失声痛哭……王老师落叶归根,前往送殡的队伍长达两三华里。
王冠师逝世十年后,2007 年镇江博物馆里隆重举办了《纪念王冠先生逝世十周年——王冠师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出席开展仪式的有时任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文化局局长,丹徒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文体局局长,区教育局局长,江大艺术学院副院长等,以及王老师的同事、学生和书画界的专家近百人。同时《京江晚报》“画苑”专栏整版登载了“王冠师生书画作品选”,并以王冠老师的学生、时任市领导的张甫雄“诲人不倦,甘作人梯”的文章作为导语。
2021 年是王冠老师90 诞辰,距他老人家逝世已有24 整年了。然而,人虽走,茶不凉,反而更热更香了!以一大群已步入中年的王冠老师的第二代学生为主,发起了纪念王老师九十诞辰的活动。他们建立了“纪念王冠老师90 诞辰”微信群,以此联络各地的同学,并号召大家在群里各抒己见,倾吐对王冠老师的思念之情。一时间,此群平台上风起云涌,参与者络绎不绝,倾吐者饱蘸深情,短文长篇层出不穷,照片视频交相辉映。参与者年龄跨度从三四十岁到七八十岁,整整两代人,两代王冠老师的学生!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少儿皆长大,往时青年已变老,然而,不变的甚至更加炽热的是他们那份对王冠老师共同的经久不衰的思念、敬仰、感恩之情。大家在群里所发的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现择其部分,以窥一斑 :“我想对王老师、赵老师( 注 :王冠老师的夫人,无锡人,俄语老师) 说 :王老师、赵老师, 我想念你们!几回回梦里,我又来到谏中的那间小平房里,来到画室里,来到那小山坡上的教工宿舍里,来到你们身边,向你们絮絮叨叨汇报我学习工作的流水账,诉说女儿小天天成长的点点滴滴,聆听你们的教诲,品尝赵老师的八宝饭。说完听完吃完,还赖着不走,坐在窗前一本一本或美术或摄影的杂志旁,胡乱地看,放肆地笑,阳光透过树梢碎金般洒进窗户,梦里在想, 让时光停留在此刻吧!我虽没进过你们的课堂,你们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我不是美术专业学生,不会绘画,但是,是你们教会了我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更教会我如何用真善美的心灵去看这个世界。是你们教会我如何欣赏中外名著,让阅读成了我不变的习惯 ;是你们教会我如何日省吾身,让我能坦然面对世事无常。忘不了,我刚入职场时严重不适应,趴在赵老师肩头哭诉,赵老师轻拍我的背,告诫我不要忙着做选择,而要先把眼前的事做好,等候时间给答案;忘不了,女儿刚出生时常常闹夜,是你们二老连续两个礼拜每天爬四楼去逗她玩, 把新生儿的生物钟调整正常,更教会我怎样做妈妈。忘不了,忘不了,太多的忘不了!我只想说,成长中有你们的陪伴,是我一生的幸运,唯有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你们的报答。永远爱你们!”
“王老师、赵老师最伟大之处就是情,就是爱,用真情真爱伴随着你和我成长到今天;用真情真爱使你和我拥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抒发美;用真情真爱让彼此温暖,尤其是在当今薄情的社会里……”“由衷地感谢您,亲爱的王老师,为我们编织了多彩的绘画梦,开启了漫长的追梦之旅。您的音容笑貌,殷殷教诲,似乎一直深藏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从未远离。成长的岁月里,因为您的引领和陪伴,懵懂的青葱年华倍感温暖。曾经年少的我们,追随着您的步伐,第一次走进博物馆,第一次参观画展,第一次听闻学院派,第一次接触水彩、国画、油画……是您,将美育的种子播种在我们稚嫩的心田,生根发芽。感恩遇见您!”
“王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已改掉了画不好发脾气撕画的坏习惯了,因为从您走后,再没有人会宠溺我,帮我打扫撕掉的废纸了。我成长了,但始终有一种失落感……”
“和恩师学画几年,他不光教我画画,更多在教我眼界格局及对生活美的欣赏理解……王老师,我永远怀念热爱您!”
“王老师独到的艺术见解,影响了我一生的审美取向。”
“凭王老师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完全可以自己集中精力去创作去成名,名利双收,然而他连同他的夫人赵老师,却全身心一辈子扑在教育学生上。”
“王老师、赵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文革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他们对所谓的红黑两类子女,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王老师和赵老师一辈子对所有的学生倾其满腔热情,而从不索取点滴,不为名不为利, 对比当今追名逐利的世风,极其难能可贵!”
“王老师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朋友对待,亦师亦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他心目中,大家人格平等,他身上没有丝毫的‘师道尊严’。”
“王老师,感恩生命中遇到您,您是我有生之年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您永驻我心,想念您……”
“王老师,你是我心中的阳光!感恩有你,我度夜如日;如果没有你,我则将度日如夜!”
“我是港中六七届高中生,王老师、赵老师是我家两代恩师,近六十年的回忆,仍历历在目,再回首,说不完,道不尽。”
“两位恩师,为我们丹徒人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云南有张桂梅,我们丹徒早有王冠、赵晴辉!”
不一而足。以上全部录自“纪念王冠老师90 诞辰”微信群。本人也是王冠老师的学生,应邀入群,连日来不断翻阅群里王冠老师两代学生们的群聊,尽管对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毫不相识,但他们对两位恩师如诉如泣的肺腑之言,激起我强烈的共鸣,引发我压抑在心中几十年的对王老师、赵老师思念感恩之情,以至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心潮汹涌,不吐不快!
忘不了,那是五十多年前文革中,我为农村生产队在墙壁上画毛主席大幅版画,自以为按画格放大没什么问题,谁知事与愿违,怎么都画不好,这在当时是闯下弥天大祸了!王冠老师闻讯赶来,解救我于危难之中,而我则在前不久竟写了大字报攻击过他。王老师不计前嫌,此后还专门带我学画,教我学画毛主席画像。忘不了,那年为庆贺党代会召开,王老师按学校要求,熬夜拼搏通宵,一个晚上就成功画出了毛主席巨幅油画像。当助手的我在旁睡着了,醒来时睡眼朦胧,只见王老师一边在剧烈地咳嗽,一边仍在奋力挥笔……忘不了,王老师带我和另一个同学义务为青龙山白云石矿画室外毛主席巨幅画像。时值隆冬,风割如刀,王老师撑着病体,在脚手架上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王老师画《毛主席和白球恩大夫》油画时,通宵达旦,几易其稿,精益求精,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白球恩的影子,并让我们终生受益,追求完美成了我们不变的“洁癖”!忘不了,王老师带我学画时,我父亲被打成叛徒走资派,有个进驻学校的姓赵的工宣队长,指责王老师,为什么带黑崽子学画,王老师直言顶撞 :“他画的是毛主席像,不是蒋介石像!”初三毕业时,我因父亲问题拿不到毕业证书,病休中的王老师拖着病体奔走校方,硬是把一纸毕业证书送到几陷绝望的我的手中,当时,我眼泪掉下了!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背负沉重思想包袱的我,犹如压在巨石下的小草,在黑暗中拼命地往外挣扎,向往光明!王冠老师就是我心中的阳光!大港中学后山坡上王老师那两间平房矮屋宿舍,成为我最神往的圣地。每每我脚步沉重而去,都能步履轻盈而归。多少个不眠之夜,王老师忍着病痛,和颜悦色与我彻夜交谈,从政界领袖到科技精英,从中国名著到西方文学,从美术鉴赏到人品修为,王老师有的放矢,用他那略带苏州口音并富有磁性的普通话娓娓道来,为我打开了一扇扇明媚的人生之窗,给了我无穷的前进动力,激励我自强不息,不断进取。
忘不了,得知高考制度即将恢复,王老师第一个打电话给我,动员我积极迎考。那时我已二十六七岁了,感叹“牛过河拽尾巴——为时已晚”。王老师晚上亲自跑到我家,帮我矫正英语口语。王老师家学渊博,从小看英语电影长大。我参加了1978 年高考,那年高温酷暑,考场设在港中,每场考试结束,王老师、赵老师都早已准备好绿豆汤、冷毛巾、洗脸水,迎接我从考场归来。在他们的关心支持下,1978 年高考我获得全县外语专业总分第一名。忘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王老师虽不是中共党员,但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党的深厚感情,专门找到我,动员我入党,其时我已两次申请入党并获支部通过,但因父亲问题牵连均遭上级拒批,故早已心灰意冷了。在王老师的鼓励下,1979 年我第三次庄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1980 年春天光荣成为镇江师专丹徒大专班第一个学生党员。
忘不了,1981 年五一节,春雨霏霏,王老师和赵老师在金山公园,撑着雨伞,为已到而立之年的我牵线搭桥,促成良缘。忘不了,1987 年我母亲去世,王老师亲自为她老人家设计墓碑,刻写碑文。忘不了,改革开放后,王老师和赵老师主动放弃可以调回苏州、无锡故乡城市的机会,感叹道 :“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走不开!”
忘不了,忘不了,太多的忘不了!因积劳成疾,长期超负荷工作,1997 年王老师不幸逝世,年仅66 岁。深夜惊悉噩耗,我失声痛哭,当夜在绞心愁肠中撰写了敬献恩师的挽联 :“辞姑苏读金陵毕生奉献丹徒学子捧着一颗心来;博古今通西学春雨润尽满园桃李不衔半根草去”。王老师逝世,对我来说,犹如天塌地陷,再也没有可以倾心倾吐之人!时隔二十余年,仍未从黯然神伤中解脱出来!
在纪念王冠老师90 诞辰之际,我突然发现,对王老师感情笃深之人,不仅有我,还有那么多相识不相识的学兄学姐学弟学妹,那么多从未谋面现已撑起美术界大梁的小字辈们,整整两代学生啊!
王冠老师无愧为丹徒杰出的教育家,永远是屹立在我们两代学生心中的巍巍丰碑!
(作者为原镇江市园林局局长、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
- 上一篇:晏殊与苏颂
- 下一篇:唐五代称润州为“吴门”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