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清人《文宗阁观涛赋》二篇杂识

清人《文宗阁观涛赋》二篇杂识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1-11      阅读数:
清人《文宗阁观涛赋》二篇杂识
      【摘 要】 清代王芑孙、詹应甲分别创作了一篇《文宗阁观涛赋》,其创作时间应当在乾隆四十七至四十九年(1782 -1784)之间。赋中对落成不久的文宗阁作了正面描写,并以“江涛”与“文涛”交映的方式呈现了文宗阁作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特色。
      【关键词】 文宗阁,辞赋,江涛
      清乾隆帝修《四库全书》,储藏于南北七阁,其中文宗阁在镇江金山。此阁自乾隆四十四年(1780)由两淮盐运使募资兴建,次年竣工, 乾隆五十五年南三份《四库全书》缮写完毕后拨付文宗阁,官员和士子们“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魏源、黄承吉等均曾到阁查阅图书,并对戴震与赵一清《水经注》公案的进展、黄扶孟《字诂》《义府》的传播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文宗阁得以兴建并用于储藏《四库全书》, 这是镇江文化史、藏书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但可惜的是,同文宗阁相关的史料文献一直比较分散,国家图书馆所藏《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是唯一成册的原始档案,汪中《文宗阁札记》内容与文宗阁无涉,其真伪亦受学者质疑。可靠的文字,大抵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中相关的圣旨、奏折,徐苏《文宗阁》第二卷所收录张慰堃《金山文宗阁赋》、李兆洛《汪容甫先生精法楼校书记》和清末南菁书院士子刘翰、沈恩孚、缪潜、李丙荣等所写的《拟修复金山文宗阁、钞藏赐书记》等少量文字而已。笔者为这些文、赋作过校注,此外虽加留心,却一直很少发现其他相关的诗文记录,其中马积高、叶幼明《历代辞赋总汇》第13、14 册中王芑孙、詹应甲所写的两篇《文宗阁观涛赋》,文题相同,韵脚字又都是标题中的字,颇有趣味。原文较长,这里不再照录,也不再作校注,只就作者的身份、创作的大致时间及文中的相关内容等问题作一些分析说明,以备达者采摘。
《历代辞赋总汇》专收历代骚、赋、骈文,上起屈原,下讫清人,收录先秦至清末7391 位作者的辞赋30789 篇。其中所载与文宗阁相关的,就只有王芑孙、詹应甲的这两篇《文宗阁观涛赋》。
      1.《文宗阁观涛赋》的作者
      两篇《文宗阁观涛赋》的作者都是苏州人。王芑孙(1755—1818),字念丰,号德甫,一号惕甫、惕夫、铁甫、楞伽山人。清长洲人。幼有异禀,年十三能作文,弱冠为诸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曾任华亭教谕。性简傲,客游公卿间,不屑从谀。久困场屋,益肆力于诗、古文。间与法式善、张问陶、杨芳灿等琴歌诗酒,为时望所推。诗工五古,尤以书法名世,取法刘墉。著有《渊雅堂全集》等。詹应甲(1760—1840 ?),字鳞飞,号湘亭。本为婺源县人,寄籍吴县。乾隆五十三年(1788),以献赋赏赐举人。后七度参加会试皆不第,乃遍游燕、齐、鲁、豫间。嘉庆七年(1802),为湖北天门县令,后复知南漳、恩施、应山、通山、远安、云梦、汉阳、汉川诸县事, 辛酉、丙子乡试同考官。署宜昌府通判、直隶州知州。工诗文词,尤工散曲。著有《赐绮堂集》等。从上述履历可见,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同一年成为举人,又多次赴春闱而各自下第,做过品级较低的教谕、县令。两人都擅长诗文,为一时俊杰。他们年龄相仿,遭际、志趣亦颇相近, 成为相交达三十年之久的挚友。王芑孙曾为詹应甲的诗集作序,也为其父詹淳撰写过《詹府君葬记》,至于诗文唱和,更是常事。
      辞赋作为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体裁,曾被广泛应用于庙堂礼仪、朝廷文诰和章表碑志等。王芑孙和詹应甲在年轻时都喜欢写赋,中年以后转而从事古文创作。王芑孙《渊雅堂文外集》自序称 :“芑孙于古文,学之而不敢为。于词赋则不学而敢为之。”始“独以意用魏晋人语”,“自壮取《文选》《唐文粹》以若东京、六朝以来文字,日夜纵观,疲困而不知止。”“余年三十游太学,尽携东京六朝之书以行意,且从事十年,极其才、尽其境,然后反求诸古圣贤人而治经术为古文。”中间虽经性理名家彭绍升谏止,他不但不从,反而与之论争。直至写了十年辞赋之后,才转而专心写古文。
      詹应甲年轻时也喜欢写赋,曾在乾隆南巡时献赋,又写过一篇《桃花洞赋》(《赐绮堂集》卷21),并在文后写了一个长篇题识,论列《文选》《唐文粹》等典籍所记赋、骈文之精博明晰,并提出“学赋者不求之于赋,先求之于文”。并说自己的《桃花洞赋》“仅存童时伎俩,不足为法”,可见他也是早年写辞赋,中年以后才渐渐转攻古文的。有了这一层共同的兴趣,王芑孙与詹应甲的文字交往自然更为投契。詹应甲曾写诗说 :“我昔献赋金门前, 邹生、枚叟相周旋。王郎义气最雄迈, 矫如鹏鹗风中骞。”(《长歌柬王铁夫》)以汉代擅写辞赋的邹阳、枚乘自比,可见意气之盛。
      王、詹创作《文宗阁观涛赋》的时间
      王、詹为苏州人,为科举、游历及公私事务往来于镇江,自然是常事。而王芑孙更与镇江诗人郭堃、张铉等有交往,甚至还为张铉之妻、女诗人鲍之蕙的《清娱阁诗钞》留过题识。他们在途经或游览镇江时,到金山、文宗阁观光,并创作《文宗阁观涛赋》也很正常。
      两篇赋创作于何时?从王、詹二人的创作实践,《渊雅堂集》的编纂方式,王芑孙的某些言论,以及《文宗阁观涛赋》中的某些文字分析,笔者以为应创于乾隆四十七年之后、乾隆第六次南巡之前,即1782 -1784 年间。理由如下 :
      (1)从《渊雅堂文外集》卷二和《赐绮堂集》卷二十一中的赋作来看,王、詹二人存在多首同题之赋。如《举烛赋(以郢书燕说通乎用贤为韵)》《春夜宴桃李园赋(以阳春烟景大块文章为韵)》《海上移情赋》,再加上《文宗阁观涛赋(以题为韵)》,一共4 篇。而且不仅赋的题目相同,用韵也完全相同,这是很奇特的。古人写诗,步前人数十年前乃至数百年间的旧作都不稀奇,但是在整部文集中通共只有二三十篇赋,其中却有4 篇同题同韵,作者又是年龄相仿的好友,那么显然不是偶然的“步韵”之作,而是两位作者有意用同样的题目分别创作,切磋文思!这在古人的诗社、文社中命题作诗词本非常事,辞赋创作劳神费力,又是命题作文,无疑难度更大,也非常少见。《文宗阁观涛赋》无疑正是王、詹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某一天或某个时段创作出来的。
      (2)据眭骏《王芑孙研究》,“芑孙与应甲订交,时当乾隆四十六年”。依据是《未定稿》卷十一《詹府君葬记》云“应甲与芑孙游二十年,熟其家世行事”,而此文作于嘉庆五年,上推二十年,正是乾隆四十六年。按 :“二十年”当是约数,二人相遇、订交不必确在乾隆四十六年,早迟一两年、两三年应该都有可能。
      (3)从王芑孙的创作经历和文集编纂情况来看,《文宗阁观涛赋》的创作时间当是在他30岁左右之前完成的。王赋见于《渊雅堂文外集》卷二。此书共四卷,前有嘉庆九年汪荣光序,谓王氏本有《渊雅堂文钞》四卷,“皆骈体之作”,《渊雅堂应奉藳》六卷,“皆私为馆阁诸公代手之作”,王氏“就二编中取其体制近古者数篇,入之《未定藳》,余都汰去”。汪荣光等“窃有惜焉, 因复掇拾所汰,稍加别择,并作一编,而置诸外集,凡四卷”。可见《渊雅堂文外集》中所录的赋虽然编纂时间较迟,但创作时间并不晚。而王芑孙自序云 :“余年三十游太学,尽携东京六朝之书以行意,且从事十年,极其才、尽其境,然后反求诸古圣贤人而治经术为古文。”“今兹四卷,大抵三十以前之作。”而王芑孙30 岁也正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
      (4)从《文宗阁观涛赋》的内部行文来看,赋中称“盖皇帝御极之四十有七年,《四库全书》告成,于是乎营斯阁也”,“前者奉五巡之上仪”,“行复邀天顾焉”。可见作赋时,已经是乾隆四十七年以后,而我们知道文宗阁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此作《文宗阁观涛赋》时,文宗阁不但已经建成,而且又过去了至少两年。而乾隆当时只有过五次南巡,四十九年(1784) 年的第六次南巡尚未开始,或虽然已经开始却尚未抵达镇江,但乾隆即将再次驻跸金山的消息已经传到王芑孙的耳中,因此说“行复邀天顾”,谓文宗阁马上又要迎来皇帝驾临。至于王芑孙说乾隆是在四十七年之后才修建的文宗阁,应该是耳食之误。
      综合以上情形,《文宗阁观涛赋》的创作时间当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四十九年(1784)之间。我们知道《四库全书》的拨付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可见王氏写赋时,文宗阁虽已建好,但南三阁《四库全书》尚未缮校完毕,更没有拨付文宗阁收藏。
      鉴于张慰堃的《金山文宗阁赋》中直接出现了“高宗纯皇帝”字样,可见此赋作于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之后 ;赋中表达的又主要是对文宗阁“宏文化之无私”的颂扬,而没有焚毁之后的惋惜哀悼,因此它应当创作于嘉庆至咸丰初太平军势力攻入江浙之前。那么,王芑孙和詹应甲的这两篇《文宗阁观涛赋》,就很有可能是现存最早题咏文宗阁的辞赋类作品。
      江涛与文涛交映的《文宗阁观涛赋》
      两篇《文宗阁观涛赋》,都以题目字为韵,即全文分为6 段,各段分别以“文“”宗“”阁“”观”“涛“”赋”六字及同韵部的字作为韵脚。这是骈赋的共性,张慰堃《金山文宗阁赋》就是按“古书所藏,读之者谁”八字押韵。但在实际操作上,王芑孙赋完全按题目中的六字排序,詹应甲赋则将题目字的顺序略作颠倒,依次按“涛、宗、观、阁、赋、文”的顺序押韵。詹赋较短,全文不到800 字,王赋则长达2000 余字,但内容则大体相似,开头描述金山与长江的壮丽景色,次段讲文宗阁,次讲阁中藏书,次讲江涛,最后卒章显志,歌颂乾隆文治之盛和文宗阁对于社会文化事业的贡献。
      (1)对文宗阁的描绘与夸饰
      两篇《文宗阁观涛赋》既然创作于文宗阁建成之后,那么其中关于文宗阁的描述当然可以认为是一定程度上的征实之言。而且除了乾隆帝于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时写的《题文宗阁》《再题文宗阁》两首诗对文宗阁聊胜于无的描绘之外,这应该是第一次有文人利用赋的特点, 直接、具体地描绘乃至夸耀文宗阁外在的美仑美奂和内在的文采风流。
      巍矣兹合,是名文宗。尔其轩大泽,倚层峰。抉磥砢,刬苓茏。包窲窍,夷嵸巃。工师定宪, 将作协共。五间七架,九隅四墉。上规正其茀蔚,下经商其横纵。避林黝纠,量土坚松。周章推测,曲折弥缝。栏楯钩带,磩蠕鳞从。觚棱仰爵,画桷盘龙。芝栭错以重注,藻棁郁其纤茸。牖迎风而洞启,檐写雨而斜冲。削陂陁以附趾,扪河汉之当胸。攀涉数四, 眙不知其几重。……神掊鬼扶,般相倕度。邈希世之㠑嵬,乃爌炾以煜爚。鸿淋淋兮坱圠,艴翐翐兮掉逴。副
      大业于名山,寄储藏于绝壑。万材争辏,一役旋落。据坤灵之宝符,信天藻之景铄。仰承夫文溯、文津、文源、文渊四合之炜熿,而旁带夫文汇、文澜二阁之岞崿。遐峆嵽以美媲,倪嵾嵳而用错。
——王芑孙《文宗阁观涛赋》
      耸杰阁以孤矗,庋琅函而秘韬。幂金牕兮绮疏,森锦躞与绣绢。捧以翔棱之凤,承以冠山之鳌。势凌虚而特起,状将集而又翱。应奎璧而巨烛,窥牛斗而争高。
——詹应甲《文宗阁观涛赋》
      王芑孙赋对文宗阁的描述极为精细,从朝廷建筑官员们的主持选址、设计和工程部署,到工人们对土壤、地势的勘测,栏杆、梁柱的雕饰,乃至窗户、房檐的形式与功能,都巨细不遗地加以仔细描绘。我们观其文,便如同随着作者亲自看到了那些饱含经验与智慧的将作监、工匠在为文宗阁细细忖度、反复斟酌,上万种优质的材料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工人们忙忙碌碌地筑墙、安柱、雕刻、上漆,精美的屋檐、梁栋、门窗一点一点地在他们手中产生,形成一座雄奇峻伟的高阁,有如鬼斧神工。按照辞赋通常有的夸张特点,作者说站在文宗阁上可以“扪河汉之当胸”,仿佛银河伸手可及,而且就在自己的胸前 ;攀登了好多次,还会震惊文宗阁如此之高,竟然弄不清它到底有几层。詹应甲赋文字不多,却也言简意赅地描述文宗阁踞金山、临长江、储秘书、形势如飞,直与天上的北斗、牵牛星比高。同张慰堃的《金山文宗阁赋》相比,其第三段专门描写文宗阁,虽然气魄宏大,但虚多实少,不像王芑孙赋这样切近、直观。
      (2)文涛与江涛交相辉映
      镇江、扬州一段长江潮水汹涌浩渺,自古享有盛名。汉代枚乘《七发》中的吴客用专门段落向楚太子描绘了“广陵之曲江”的潮水,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湾《次北固山下》等也对这一段潮水作过题咏。王芑孙、詹应甲分别写这篇《文宗阁观涛赋》,自然也对金山下的江涛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已而吹万毕发,地轴自动,天风相挠,豃裂萧骚。攒柯谽石,拏空叫号。冯夷奏技,阳侯命曹。金支蕤葆,慌惚翔翿。纲络众水,呼哈万鼛。示朝夕之大信,穿江海之肶尻。漩澴肆会,银山相遭。协灵通气,渍薄相陶。溾㵽浻澋,瀿瀷漰涝。㵗 潎,漱涤浕淘。初滃渤而雾杳, 窟以尘    嚣。迅澓疾于投箭,盘涡壮以呜鞫。潜溜隐而浃渫,悬流喧以嗷嘈。或鹿觡而狮吼,或虎跑而玃搔。青龙蜿其踞岸,白马嘶以腾槽。旋兮伏兮,扰兮挑兮。鲼 ,江豚水兕,蜧蟞鯼鱽,颠覆号咷。猝当其罅,死不及逃。南澰铁瓮之郭,北弥金陵之皋。东演盘陀之址,西湫圌山之嶆。吁,何观之壮也!始睇其状,騀騀乎黄金紫石,宫阙现也;徐聆其声,汹汹乎隤山塡谷,虎豹嗥也。掀区败阪,舞香象也;乘危攫脆,捷飞猱也。雷回䨨追,走硠硠也;沐日浴月,荡滔滔也。五岳偾起, 屹何高也 ;百怪喑服,沛何豪也。蜃楼鲛室,羗倒驾也 ;鳗壑鲸冥,讶虚翱也。唯兹山之砥柱,重以合之岩尧。噫吁乎,缀文之士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抑何不于是焉观涛也?
——王芑孙《文宗阁观涛赋》
      这一段是王芑孙赋中的高潮段落,用鹿、马、狮、虎等各种陆地动物的情态比喻江涛的形势,列举了江豚水兕等各种水生动物在水中的惊惶嚎叫来突显浪涛之猛烈、迅速,又描述了江涛从小到大的发展变化。此外,这一段的语句也从以六字句为主转为以四字句为主,语气更为急促,读起来自然生出江涛快速奔腾之感。
      但对《文宗阁观涛赋》来说,更重要的意义不是描写作为自然景观的江涛,而要写作为人文景观的“文涛”。乾隆参照文渊阁之义命名其余六阁,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澜,都以水为譬。而文宗阁取“江汉朝宗于海”之义,谓经、史、子、集四部典籍萃聚阁中,如同大小溪流河水汇入大江、奔向大海。王芑孙、詹应甲在《文宗阁观涛赋》中遂更进一步将阁中图书所蕴含的“文涛”与阁外长江的“江涛”联系在一起,因此题为“观涛”,而重点实在于读书、观文。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思。
      则将探六经之原委,跨诸史之波澜。测百家之汗烂,倾群言之弥漫。或沼其流而源讨,或汲其深而绠寒。浑灏则涵周浴汉,回洑则歕苏薄韩。惟文涛之万丈,泻宿海之飞湍。固已澡雪万古之耳目,洒练百氏之胸肝。极大观而无憾,而非夫津逮之室、宛委之穴可匹兹载籍极博中之一端。
      矧阁之中,则文之为涛,沐日浴月,淳溶淼漠,若是其磅礴也。阁之外,则江之为涛, 吞洲啮云,澌濩㳚漷,又若是其砰作也。
——詹应甲《文宗阁观涛赋》
      乃册府之渊海,且史家之薮泽。源流委蛇,支派斟酌。登斯阁者,固己如导江者之乎岷山, 望洋者惊其海若矣。伊古在昔,断断称宛委嫏嬛,匡庐嵩洛。彼哉俭薄,抑何能丽斯一勺?
      于是跻阁而观,部次星罗,惞澔汗矣。卧阁而读,褫藉云屯,骇淼漫矣。见若觞滥,三坟设矣 ;见若镜暎,五典刊矣。见若绝潢, 残矣 ;见若大渎,缥帙完矣。经心疏滞,乍飜澜矣。史辩悬河,继崩湍矣。诸子啾发,泛汍汍矣。羣集骈罗,瀁曼曼矣。控清引浊,灙漭极矣; 穷原竟委,沆溉宽矣。玮状稽天,倒崖峡矣 ;悲音动地,激濑滩矣。倏若鼓檝,持危安矣。俄而然犀,别神奸矣。奇字参错,虬蟉郁蟠矣。长篇转折,鼋鳄盘跚矣。浮浮不见其涘,萦南纪矣; 汤汤壹是为宗,亘北盘矣。漂唐澡虞,濯轩润羲 ;呕吸秦汉,沦没杜韩。湁潗澎濞,千倪万端。时则未覩夫涛之形也,徒开阁而浏览其黄丹,固已色然叹大观矣。
——王芑孙《文宗阁观涛赋》
      詹应甲赋很直接地说“惟文涛之万丈”,又用“阁之中,则文之为涛”“阁之外,则江之为涛”这组对比,将《四库全书》中的各类文献比作溪流泉源、深井巨浸,并巧妙地化用《庄子》中的“澡雪”、枚乘《七发》中的“洒练”,将水净化身体与书净化心灵的功能糅合为一,是极为高明、精妙的修辞。王芑孙赋将文宗阁比作长江之源岷山、诸水之归大海,又将阁中所藏的三坟五典、经史子集乃至学子们从事读书、研究的活动,分别比作水流、波涛的某一种状态、景观,更是对书、对水的研究都极为精细深入,并运用巧思设置了一系列精切的比喻。
      综上,王芑孙和詹应甲的这两篇《文宗阁观涛赋》作为现存最早直接描述文宗阁的辞赋作品,表达了当时江苏文人对镇江文宗阁和《四库全书》的重视。虽然作赋时《四库全书》可能尚未拨付阁中,但两位辞赋家却以水为譬,对于各种典籍可能启迪智慧、澡雪精神、促进文化发展等一系列具体情形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特别是赋中将“江涛”与“文涛”联系起来品读的写法,体现了镇江作为江南水国与人文渊薮两种独特的城市风韵。此外,辞赋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学样式,向来以注重藻饰、用典、夸张,重铺排、讲押韵为特点,王、詹两篇《文宗阁观涛赋》修辞和韵律之美也非常值得欣赏,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吟咏。
参考文献
3. [ 清] 王芑孙 :《渊雅堂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44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4. [ 清] 詹应甲 :《赐绮堂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46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5. 马积高、叶幼明主编 :《历代词赋总汇》(第13、14 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01
6. 眭骏 :《王芑孙研究》[D],复旦大学,2007 年4 月
( 作者为镇江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