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稀见明清镇江方志简述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稀见明清镇江方志简述
严其林
镇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表现之一就是历代志书(地志、方志)为数可观,传承久远。早在六朝时期就有刘宋山谦之撰《南徐州记》、刘损之(一作刘桢)撰《京口记》,惜年代久远两著不存。今人学者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搜考两志若干佚文(《京口记》17条、《南徐州记》34条),内颇有可援用者。唐宋元本地方志前后相衔,其中南宋嘉定镇江志(部分)及元《至顺镇江志》幸得保存。
前不久,由镇江市史志办主编、笪远毅和乔长富两位学者点校的《嘉定镇江志》正式出版,亦是本地史学界和方志学界的一件盛事。
明清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封建文化十分兴盛,公私修志成果前踵后继。据张英聘所列,明代本地府志有永乐《镇江府志》(佚)、成化《镇江府志》(佚)、正德《镇江府志》(佚)、万历《重修镇江府志》(存);明代本邑县志则有正德、万历《丹徒县志》(俱存)、崇祯《丹徒县志》(佚)等(详见张英聘撰《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东方学术文库丛书)。清代本邑府志县志有康熙及乾隆《镇江府志》、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等,其后又有《丹徒县志摭余》(清末民初)及《续丹徒县志》(民国)等,洋洋大观,幸多保存。
现就稀见明清镇江志书简述一二。
明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36卷图1卷,王应麟主修,王樵主纂。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台湾、天津、日本神宫文库有藏,国图、上图、南图均有胶卷。近年除天津藏本已新版外,又见之于南图《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
王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人,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三甲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任镇江知府(见万历府志卷14镇江知府条),在任上主持重修镇江府志。王樵,字明逸,别号方麓,镇江府金坛县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1547)三甲进士,仕至南京大理寺卿、右都御史。《明史》中有传,称其“邃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并受邀主纂万历《重修镇江府志》。除聘王樵为主纂外,又聘本府优秀生员陈永祥等6人为分纂。王应麟在所撰志序中说:得前志(正德府志)读之,“见多残缺放失,辄掩卷叹,于是请方麓王老先生为总裁,选弟子员博达者陈生永年、潘生重熙、丁生文光、孙生一龙、王生塈、邓生伯羔六人以相。……阅数月志成。”此外,镇江府学训导李天佑“校正督率”,丹徒县令庞时雍、丹阳县令薛承教、金坛县令黄兰芳相助,“鸠工输费”。万历府志的重修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除府、县地方官重视及主纂王樵博学多识外,前志(正德府志)尚存,虽已历80余年且“多残缺放失”,但为新修提供了蓝本。
万历府志卷首图一卷,绘有郡属总图、郡城图、郡署图。卷一,郡邑志;卷二,山川志(上);卷三,山川志(下);卷四,户口志;卷五,田亩志;卷六,盐钞志;卷七,赋役志(里甲、军需);卷八,赋役志(均徭);卷九,赋役志(马政);卷十,赋役志(驿传);卷十一,赋役志(屯田、籽粒);卷十二赋役志(征解、库藏);卷十三,赋役志;卷十四,官守志一(太守);卷十五,官守志二(通判);卷十六,官守志三(宰贰);卷十七,官守志四(官署);卷十八,官守志五(学校);卷十九,官守志六(武备);卷二十,官守志七(祠祀);卷二十一,士品志一(古先贤哲);卷二十二,士品志二(进士);卷二十三,士品志三(乡举);卷二十四,士品志四(乡贡);卷二十五,士品志五(门荫);卷二十六,士品志六(隐德);卷二十七,文翰志一;卷二十八,文翰志二;卷二十九,文翰志三;卷三十,物产;卷三十一,杂志(古迹);卷三十二;杂志(宫室);卷三十三,杂志(寺观);卷三十四,杂志(详异);卷三十五,释、道、方伎(上);卷三十六,释、道、方伎(下)(以上为南图刊本)。另志前有主纂王樵撰写的叙例,对重修作了几点说明,如其认为纪、传、表、志为国史之体,郡邑志虽也是郡邑之史料,但既称志则本纪、列传、年表等就不宜入志。再如,又认为志之余有八事:古迹、宫室、陵墓、寺观、仙释、方伎、详异、杂论等多不为国史所采,但在方志中则应有所记录,这就是志与史的不同。
万历府志的成就和特色主要有三:一是记录周详,内容丰富,篇幅过于元志,更远过宋志。二是叙事简洁,如明镇江府知府条记王应麟的任职就很简略:“王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人,庚辰进士,万历二十一年任”。是知,王并未因自己是此志主修者而多加介绍。三是数据确凿可靠,如山川、田亩、户口、赋役等数字记载就十分翔实。
志成后主修王应麟很是满意,阅读再三,颇为自负说:“纪事纂言,皆核其实,而会其精。以至沿革之是非、政治之得失、人物之臧否,又各附以论断,词旨简严,真一邑之信史也。”可见丰富与精严应是此志的两大特色。
新旧《京口八旗志》
京口八旗驻防始于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授汉镶红旗固山额真石廷柱为镇海大将军,统部驻防京口,屯驻演武场,“八旗驻防自此始”。顺治十六年(1659)清政府改派都统刘之源挂镇海大将军印,设兵(汉八旗)三千驻防京口,圈城内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四坊地方为屯驻地,此即称为旗营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裁汰京口驻防汉军,自江宁拨六、七两甲蒙旗官兵1692名。自乾隆中叶至清末,在京口驻防的均是蒙旗兵。
清光绪五年(1879)《京口八旗志》与光绪《丹徒县志》作为组合同时修成。光绪《京口八旗志》只两卷,上卷有营制志、职官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下卷为烈女志。主修者为钟瑞、善连、文禄,主纂者为举人春元。此志虽有开创之功,但失之于简,诸多内容如地理、街巷、公所、营防、艺文等等均未有涉及,人物列传既少又简,不适阅者之需。到民国年间原前清旗籍进士爱仁重修京口八旗志,始具周详,兼具严谨,是为上乘之作。惜未能付印,仅存民国十六年(1927)抄本。近年,学苑出版社将爱仁纂修的《重修京口八旗志》抄本收入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中,使笔者得以一饱眼福,此志共6卷,前有谕旨、硃批。卷一,舆地志(图说、城池、山川、街巷、寺观、公署、兵房、公所、墓、庙祠、庵局、楼宫、坊表、桥梁、形胜、风俗);食货志(芦课、实业);学校志(书院、学堂);武备志(驻防、兵制、炮台练营、水师、陆军)。卷二,职官志(文职、武职、名宦、荫袭)。卷三,选举志(文进士、文举人、优拔、岁贡、毕业举人、毕业优拔、毕业岁贡、武进士、武举人);人物志(名贤、宦绩、忠烈、忠义)。卷四,孝友、儒林、文苑、隐逸、尚义、艺术、方外。卷五,贤孝、节烈、节孝、孝女、孝烈、贞烈、贞孝。卷六,艺文志(碑碣、序、记行、诗赋歌辞);杂缀志(灾异)。
较之旧志,新志一大优点就是内容周详,填补了旧志的诸多缺失。以人物为例,旧志宦绩有传者7人,新志入传名宦的有11人,另入传名贤的有8人;而入传儒林、文苑、艺术、孝友、方技、隐逸的人数也不少,这就大大充实了八旗志的内容及实用价值。另外,旧志未设艺文志,是为一大遗憾。而新志增补艺文志1卷,收有序、记、歌辞、诗赋等,不少作品水准颇高,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民族融合的程度,这是新志的另一个特色。在清代驻防旗营既是军事单位又是专设的旗民生活区,驻防兵及家属有几千人,旧志只写镇江府城西南的大致范围。民国新志则交代十分详细,即营区内有四街三十二巷。四街即东首左翼官街、西首右翼官街、西府街、都署街、三十二巷即弥陀寺巷、果子巷、月朗巷、木义巷、当家巷、双庙巷、大市口、百岁坊、狮子巷、将军巷、汤圆巷、经折巷、楼巷、水陆寺巷、扁担巷、八义巷、旗竿巷、红旗口、宝塔巷、白莲巷、黄旗口、双井巷、孟老爷巷、送官营、井儿巷、王通寺巷、竹竿巷、生员巷、腰刀巷、蒋老爷巷、山门口、卫伯侯巷,以上八义巷今称八叉巷,送官营今称宋官营。
京口八旗新志纂修者爱仁,字泽民,号金声,正黄旗蒙古人,生于晚清咸丰年间,光绪十五年(1889)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河南夏邑等知县。爱仁出身于八旗军人世家,祖于清初入关,南下后随部驻防江宁,至高祖台布禄始自江宁移驻京口。父魁昌曾任马队营总管,两位伯、叔父先后考中同治朝文举。爱仁家族既是八旗军人世家,也是晚清京口地方科举世家。爱仁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此志撰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则时年已七十一(70)岁。
(作者单位:镇江高专)
严其林
镇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表现之一就是历代志书(地志、方志)为数可观,传承久远。早在六朝时期就有刘宋山谦之撰《南徐州记》、刘损之(一作刘桢)撰《京口记》,惜年代久远两著不存。今人学者刘纬毅辑《汉唐方志辑佚》,搜考两志若干佚文(《京口记》17条、《南徐州记》34条),内颇有可援用者。唐宋元本地方志前后相衔,其中南宋嘉定镇江志(部分)及元《至顺镇江志》幸得保存。
前不久,由镇江市史志办主编、笪远毅和乔长富两位学者点校的《嘉定镇江志》正式出版,亦是本地史学界和方志学界的一件盛事。
明清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封建文化十分兴盛,公私修志成果前踵后继。据张英聘所列,明代本地府志有永乐《镇江府志》(佚)、成化《镇江府志》(佚)、正德《镇江府志》(佚)、万历《重修镇江府志》(存);明代本邑县志则有正德、万历《丹徒县志》(俱存)、崇祯《丹徒县志》(佚)等(详见张英聘撰《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东方学术文库丛书)。清代本邑府志县志有康熙及乾隆《镇江府志》、嘉庆及光绪《丹徒县志》等,其后又有《丹徒县志摭余》(清末民初)及《续丹徒县志》(民国)等,洋洋大观,幸多保存。
现就稀见明清镇江志书简述一二。
明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36卷图1卷,王应麟主修,王樵主纂。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台湾、天津、日本神宫文库有藏,国图、上图、南图均有胶卷。近年除天津藏本已新版外,又见之于南图《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
王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人,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三甲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出任镇江知府(见万历府志卷14镇江知府条),在任上主持重修镇江府志。王樵,字明逸,别号方麓,镇江府金坛县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1547)三甲进士,仕至南京大理寺卿、右都御史。《明史》中有传,称其“邃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并受邀主纂万历《重修镇江府志》。除聘王樵为主纂外,又聘本府优秀生员陈永祥等6人为分纂。王应麟在所撰志序中说:得前志(正德府志)读之,“见多残缺放失,辄掩卷叹,于是请方麓王老先生为总裁,选弟子员博达者陈生永年、潘生重熙、丁生文光、孙生一龙、王生塈、邓生伯羔六人以相。……阅数月志成。”此外,镇江府学训导李天佑“校正督率”,丹徒县令庞时雍、丹阳县令薛承教、金坛县令黄兰芳相助,“鸠工输费”。万历府志的重修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除府、县地方官重视及主纂王樵博学多识外,前志(正德府志)尚存,虽已历80余年且“多残缺放失”,但为新修提供了蓝本。
万历府志卷首图一卷,绘有郡属总图、郡城图、郡署图。卷一,郡邑志;卷二,山川志(上);卷三,山川志(下);卷四,户口志;卷五,田亩志;卷六,盐钞志;卷七,赋役志(里甲、军需);卷八,赋役志(均徭);卷九,赋役志(马政);卷十,赋役志(驿传);卷十一,赋役志(屯田、籽粒);卷十二赋役志(征解、库藏);卷十三,赋役志;卷十四,官守志一(太守);卷十五,官守志二(通判);卷十六,官守志三(宰贰);卷十七,官守志四(官署);卷十八,官守志五(学校);卷十九,官守志六(武备);卷二十,官守志七(祠祀);卷二十一,士品志一(古先贤哲);卷二十二,士品志二(进士);卷二十三,士品志三(乡举);卷二十四,士品志四(乡贡);卷二十五,士品志五(门荫);卷二十六,士品志六(隐德);卷二十七,文翰志一;卷二十八,文翰志二;卷二十九,文翰志三;卷三十,物产;卷三十一,杂志(古迹);卷三十二;杂志(宫室);卷三十三,杂志(寺观);卷三十四,杂志(详异);卷三十五,释、道、方伎(上);卷三十六,释、道、方伎(下)(以上为南图刊本)。另志前有主纂王樵撰写的叙例,对重修作了几点说明,如其认为纪、传、表、志为国史之体,郡邑志虽也是郡邑之史料,但既称志则本纪、列传、年表等就不宜入志。再如,又认为志之余有八事:古迹、宫室、陵墓、寺观、仙释、方伎、详异、杂论等多不为国史所采,但在方志中则应有所记录,这就是志与史的不同。
万历府志的成就和特色主要有三:一是记录周详,内容丰富,篇幅过于元志,更远过宋志。二是叙事简洁,如明镇江府知府条记王应麟的任职就很简略:“王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人,庚辰进士,万历二十一年任”。是知,王并未因自己是此志主修者而多加介绍。三是数据确凿可靠,如山川、田亩、户口、赋役等数字记载就十分翔实。
志成后主修王应麟很是满意,阅读再三,颇为自负说:“纪事纂言,皆核其实,而会其精。以至沿革之是非、政治之得失、人物之臧否,又各附以论断,词旨简严,真一邑之信史也。”可见丰富与精严应是此志的两大特色。
新旧《京口八旗志》
京口八旗驻防始于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授汉镶红旗固山额真石廷柱为镇海大将军,统部驻防京口,屯驻演武场,“八旗驻防自此始”。顺治十六年(1659)清政府改派都统刘之源挂镇海大将军印,设兵(汉八旗)三千驻防京口,圈城内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四坊地方为屯驻地,此即称为旗营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裁汰京口驻防汉军,自江宁拨六、七两甲蒙旗官兵1692名。自乾隆中叶至清末,在京口驻防的均是蒙旗兵。
清光绪五年(1879)《京口八旗志》与光绪《丹徒县志》作为组合同时修成。光绪《京口八旗志》只两卷,上卷有营制志、职官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下卷为烈女志。主修者为钟瑞、善连、文禄,主纂者为举人春元。此志虽有开创之功,但失之于简,诸多内容如地理、街巷、公所、营防、艺文等等均未有涉及,人物列传既少又简,不适阅者之需。到民国年间原前清旗籍进士爱仁重修京口八旗志,始具周详,兼具严谨,是为上乘之作。惜未能付印,仅存民国十六年(1927)抄本。近年,学苑出版社将爱仁纂修的《重修京口八旗志》抄本收入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中,使笔者得以一饱眼福,此志共6卷,前有谕旨、硃批。卷一,舆地志(图说、城池、山川、街巷、寺观、公署、兵房、公所、墓、庙祠、庵局、楼宫、坊表、桥梁、形胜、风俗);食货志(芦课、实业);学校志(书院、学堂);武备志(驻防、兵制、炮台练营、水师、陆军)。卷二,职官志(文职、武职、名宦、荫袭)。卷三,选举志(文进士、文举人、优拔、岁贡、毕业举人、毕业优拔、毕业岁贡、武进士、武举人);人物志(名贤、宦绩、忠烈、忠义)。卷四,孝友、儒林、文苑、隐逸、尚义、艺术、方外。卷五,贤孝、节烈、节孝、孝女、孝烈、贞烈、贞孝。卷六,艺文志(碑碣、序、记行、诗赋歌辞);杂缀志(灾异)。
较之旧志,新志一大优点就是内容周详,填补了旧志的诸多缺失。以人物为例,旧志宦绩有传者7人,新志入传名宦的有11人,另入传名贤的有8人;而入传儒林、文苑、艺术、孝友、方技、隐逸的人数也不少,这就大大充实了八旗志的内容及实用价值。另外,旧志未设艺文志,是为一大遗憾。而新志增补艺文志1卷,收有序、记、歌辞、诗赋等,不少作品水准颇高,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民族融合的程度,这是新志的另一个特色。在清代驻防旗营既是军事单位又是专设的旗民生活区,驻防兵及家属有几千人,旧志只写镇江府城西南的大致范围。民国新志则交代十分详细,即营区内有四街三十二巷。四街即东首左翼官街、西首右翼官街、西府街、都署街、三十二巷即弥陀寺巷、果子巷、月朗巷、木义巷、当家巷、双庙巷、大市口、百岁坊、狮子巷、将军巷、汤圆巷、经折巷、楼巷、水陆寺巷、扁担巷、八义巷、旗竿巷、红旗口、宝塔巷、白莲巷、黄旗口、双井巷、孟老爷巷、送官营、井儿巷、王通寺巷、竹竿巷、生员巷、腰刀巷、蒋老爷巷、山门口、卫伯侯巷,以上八义巷今称八叉巷,送官营今称宋官营。
京口八旗新志纂修者爱仁,字泽民,号金声,正黄旗蒙古人,生于晚清咸丰年间,光绪十五年(1889)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河南夏邑等知县。爱仁出身于八旗军人世家,祖于清初入关,南下后随部驻防江宁,至高祖台布禄始自江宁移驻京口。父魁昌曾任马队营总管,两位伯、叔父先后考中同治朝文举。爱仁家族既是八旗军人世家,也是晚清京口地方科举世家。爱仁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此志撰成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则时年已七十一(70)岁。
(作者单位:镇江高专)
- 上一篇:追踪金山四宝——文征明绘《金山图》
- 下一篇:苏颂对地黄种植技术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