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苏颂对地黄种植技术的贡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苏颂对地黄种植技术的贡献
沈晓昆
地黄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材,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农业大词典》上介绍为:
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为中国特产。……宜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以根状茎或种子繁殖,春季将根分段种植,当年10-11月可刈收,……根状茎入药,生地黄能清热、生津、凉血;熟地黄能滋阴补肾、补血调经。
在介绍苏颂的地黄种植技术之前,先来看看传统的地黄种植技术。
早在公元六世纪30-40年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有关地黄种植的记载:
种地黄法:须黑良田,五遍细耕,三月上旬为上时,中旬为中时,下旬为下时。一亩下种五石。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逐犁后禾麦下之。至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讫至八月尽九月初,根成,中染。
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勿掘之。待来年三月,取之为种。计一亩可收根三十上石。
有草,锄,不限遍数。锄时别作小刃锄,勿使细土覆心。
今秋取讫,至来年更不须换种,自旅生也。唯须锄之。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余根自出矣。
晚年移居镇江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1085-1095),不仅有《梦溪笔谈》问世,还写有《梦溪忘怀录》山居类的农书,主要是讲种艺之方以及食品加工法式。书中对地黄的记载是:
十二月耕地,至正月可止。三、四高遍细爬讫,然后作沟,沟间一尺。两沟作一畦,畦宽四尺。其畦微高而平埂,甚不受雨水,苗未生,间得水即烂。畦中又拨作沟,沟深三寸,取地黄切长二寸,种子沟内讫,即以熟土覆之。其土厚三寸以上。每种一亩用根五十斤。盖土讫,即取经冬烂草覆之。候芽稍出,以火烧其草,令烧去其苗,下生叶,肥茂,根益壮。自春至秋,凡五、六耘,不得锄。八月堪采根,至冬尤佳。若不采,其根太盛春二月当宜出之。若秋采讫,至春不复更种,其生者犹得三四年。但采讫,比之明年,耨耘而已。参验古法,此为最良。
沈括这段有关地黄的记载,比起贾思勰的记载更为详细,对地黄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沈括几乎同时期,也同样是晚年移居镇江的北宋另一位大科学家苏颂(1095-1011),不但在天文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同样突出的成就是建造水运仪象台,并著有《新仪像法要》,而且在医药学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突出的成就是著有《本草图经》(1061)。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曾称赞道:“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作为大诗人苏东坡诗友的苏颂,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药物学家。他在1061年撰写了《本草图经》,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加以如此精确地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十五世纪才出现的大事。”
苏颂在他的这本《本草图经》中,把地黄的种植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地黄……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文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说古称种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圆编如车轮,径丈余,以壤土实苇席中为坛,坛上又以苇席实土著人为一级,比下坛径减一尺。如此数级,如浮屠也。乃以地黄根节多者寸断之,莳坛上,层层令满,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到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斩伤之故也。
苏颂这段对地黄的文字记载,不仅有对地黄叶、花、实、子、根等作物形态生动形象的描述,更有对地黄采用限根栽培的明确记载。不同于贾思勰、沈括记载的地黄种植技术。
笔者阅读、查阅过不少农业史书,还没有看到过有这种限根栽培的文字记载。而限根栽培(又称控根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栽培技术,即将植物根系限期制在一定的介质与空间中,控制根系的体积与数量,改变根系的分布与结构,通过根系调节整个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肥水高效利用、投产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等特点。只不过限根用的材料已不是苇席之类,而多是塑料制品,也有以砖石为材料的。
据笔者所知,日本已出版有葡萄限根栽培的专著,国内已有限根栽培的研究、应用与报道,但还没有限根栽培的专著,实际应用得还不多。苏颂的这段限根栽培的记载,比起当代的限根栽培,早了九百多年。
《本草图经》全书收药物814味,地黄只是其中的一味。但通过地黄这一味药,多少可以窥见到该书的博大与精深了。
参考文献
编委会 农业大词典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缪启愉 缪桂龙 齐民要术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胡道静 沈括研究 科技史论 胡道静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苏 颖 赵宏岩 《本草图经》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作者为原镇江市科学技术局农业处处长,现为镇江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
沈晓昆
地黄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材,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农业大词典》上介绍为:
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为中国特产。……宜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以根状茎或种子繁殖,春季将根分段种植,当年10-11月可刈收,……根状茎入药,生地黄能清热、生津、凉血;熟地黄能滋阴补肾、补血调经。
在介绍苏颂的地黄种植技术之前,先来看看传统的地黄种植技术。
早在公元六世纪30-40年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有关地黄种植的记载:
种地黄法:须黑良田,五遍细耕,三月上旬为上时,中旬为中时,下旬为下时。一亩下种五石。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逐犁后禾麦下之。至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讫至八月尽九月初,根成,中染。
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勿掘之。待来年三月,取之为种。计一亩可收根三十上石。
有草,锄,不限遍数。锄时别作小刃锄,勿使细土覆心。
今秋取讫,至来年更不须换种,自旅生也。唯须锄之。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余根自出矣。
晚年移居镇江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1085-1095),不仅有《梦溪笔谈》问世,还写有《梦溪忘怀录》山居类的农书,主要是讲种艺之方以及食品加工法式。书中对地黄的记载是:
十二月耕地,至正月可止。三、四高遍细爬讫,然后作沟,沟间一尺。两沟作一畦,畦宽四尺。其畦微高而平埂,甚不受雨水,苗未生,间得水即烂。畦中又拨作沟,沟深三寸,取地黄切长二寸,种子沟内讫,即以熟土覆之。其土厚三寸以上。每种一亩用根五十斤。盖土讫,即取经冬烂草覆之。候芽稍出,以火烧其草,令烧去其苗,下生叶,肥茂,根益壮。自春至秋,凡五、六耘,不得锄。八月堪采根,至冬尤佳。若不采,其根太盛春二月当宜出之。若秋采讫,至春不复更种,其生者犹得三四年。但采讫,比之明年,耨耘而已。参验古法,此为最良。
沈括这段有关地黄的记载,比起贾思勰的记载更为详细,对地黄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沈括几乎同时期,也同样是晚年移居镇江的北宋另一位大科学家苏颂(1095-1011),不但在天文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同样突出的成就是建造水运仪象台,并著有《新仪像法要》,而且在医药学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突出的成就是著有《本草图经》(1061)。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曾称赞道:“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作为大诗人苏东坡诗友的苏颂,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药物学家。他在1061年撰写了《本草图经》,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加以如此精确地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十五世纪才出现的大事。”
苏颂在他的这本《本草图经》中,把地黄的种植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地黄……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文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说古称种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圆编如车轮,径丈余,以壤土实苇席中为坛,坛上又以苇席实土著人为一级,比下坛径减一尺。如此数级,如浮屠也。乃以地黄根节多者寸断之,莳坛上,层层令满,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到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斩伤之故也。
苏颂这段对地黄的文字记载,不仅有对地黄叶、花、实、子、根等作物形态生动形象的描述,更有对地黄采用限根栽培的明确记载。不同于贾思勰、沈括记载的地黄种植技术。
笔者阅读、查阅过不少农业史书,还没有看到过有这种限根栽培的文字记载。而限根栽培(又称控根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栽培技术,即将植物根系限期制在一定的介质与空间中,控制根系的体积与数量,改变根系的分布与结构,通过根系调节整个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肥水高效利用、投产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等特点。只不过限根用的材料已不是苇席之类,而多是塑料制品,也有以砖石为材料的。
据笔者所知,日本已出版有葡萄限根栽培的专著,国内已有限根栽培的研究、应用与报道,但还没有限根栽培的专著,实际应用得还不多。苏颂的这段限根栽培的记载,比起当代的限根栽培,早了九百多年。
《本草图经》全书收药物814味,地黄只是其中的一味。但通过地黄这一味药,多少可以窥见到该书的博大与精深了。
参考文献
编委会 农业大词典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缪启愉 缪桂龙 齐民要术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胡道静 沈括研究 科技史论 胡道静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苏 颖 赵宏岩 《本草图经》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作者为原镇江市科学技术局农业处处长,现为镇江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
- 上一篇:稀见明清镇江方志简述
- 下一篇:镇江古艺文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