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重兴律宗 光耀宝华

重兴律宗 光耀宝华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9-09      阅读数:
重兴律宗 光耀宝华
——见月律师佛教领域建功创奇迹
沈伯素
        【摘 要】 见月律师,明末清初高僧,祖籍镇江句容,发迹镇江宝华。他生于云南,皈依佛教,为求律宗大师三昧和尚授戒,不舍昼夜,忍饥挨冻,茧足万里,两渡大江,行脚三年,终于在镇江得以如愿。他住持句容宝华山隆昌寺34 年,是隆昌寺第二代祖师。他革除积弊,整肃律宗, 修建殿堂,繁荣寺院,使隆昌寺闻名全国,宝华山获得“律宗第一名山”之称。他精通律学,著作显赫,成为公认的重兴我国佛教律宗的巨匠。全文分五段记述了见月律师苦心孤诣,勤学苦练,惨淡经营,严己厚人,造福乡里,为继承、重振和发展佛教律宗,创建功绩的主要经历。
        【关键词】 见月 佛教 律宗 宝华
        佛教在我国传承和发展历久,与儒、道思想不断碰撞、交流,互相影响、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镇江,佛教对社会的发展也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 研究镇江的历史文化,不可忽略对镇江佛教传承的历史、尤其是重要佛教人物的关注。祖籍镇江句容、发迹镇江宝华的见月律师,在中国佛教界有着广泛影响和巨大作用,他的优良品德、敬业精神和创造的业绩,值得我们关注、追忆并发扬。
        见月(1601-1679),明末清初高僧,俗姓许,初名读体,世称见月律师。此律师并非现代官司场的律师,而是古代佛教律宗派师傅的简称。作为宝华山隆昌寺第二代祖师,见月为重振、继承和发展佛教律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功绩显赫,是公认的重兴我国律宗的巨匠。
        一、吃尽辛苦,追逐师尊
        见月律师的祖籍虽为镇江句容,却因远祖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安家云南楚雄,因而出生于楚雄。14 岁时,其父母相继弃世,由伯父抚养。他的家庭本可以功世袭指挥使,伯父年老无子,欲使见月承袭指挥使一职,但他不屑此职,出家当了道士。伯父去世时,他在一老僧处读到《华严经》,幡然有省,伤于未能对父母和伯父尽孝,急欲披剃为僧,以图忏罪报效,遂舍道入佛,皈依了佛教。
        开始,他入佛仅为赎罪报恩,随着佛学长进,产生了避害从善的观念。便决心通过修行,断恶亲善。他听从亮如法师言 :“出家必先受沙弥十戒,再受比丘戒。而授戒需请律师。”
        当时,三昧和尚律宗大师已驰名佛教界,见月对他十分仰慕。得知三昧和尚在江南弘戒, 便毅然决定北上寻拜。那时没有火车轮船,没有平坦公路,去任何地方都只能靠两脚攀山涉水前行。且因三昧行踪不定,只能边走边打听三昧所在。
        崇祯六年(1633),见月33 岁那年,他告别云南,入贵州,进湖广,34 岁来到南岳衡山、庐山,又经黄梅县,过潜山县天柱山、青阳县九华山,来到南京报恩寺。
        那是排除万难、锲而不舍之路。刚进入贵州,见月就遇到了平生闻所未闻的困难。安庄卫道上,砂石凸凹,山路盘曲,不觉鞋底已穿,只能跣足而行。行数十里,“足肿无踝,犹如火炙锥刺”。特别是,荒山野径中,无处求援。当时他想 :世人为功名富贵,尚耐若干辛苦而后遂,难道自己因为无鞋,就不再求戒,忘记初心?!有了这一想法,他忍住疼痛,拄杖跛行,反倒不觉疼痛了。
        艰难的行程无异出生入死,既要含辛茹苦,还要忍辱负重 :在他到达庐山的万松庵那次, 天色已晚,寺僧拒不开门不说,连他坐在路旁一块大石下休息也遭驱赶。最后,他在一座古墓边,以蒲团置地,静坐了一夜。
        见月茧足万里,历尽磨难,也都熬过去了。在35 岁时的秋季,好不容易经过两年的苦寻, 来到了日思夜盼的江南。好的是,在南京这温柔之乡活动数日之处,随即就在杭州得知三昧和尚正在五台山传戒!他迅即与同伴跨过长江,冲风冒雨,戴月披星北上山西。到达五台山时, 没想到,去参礼三昧,因既无银两交纳“香仪”,又“衣钵萧条”,屡被守门僧拒绝,竟未能受戒。
        这次受戒不成,对见月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当时他就与同伴发愿 :今后自己有了成就,决不收受“僧礼”。既不能受戒,也就只能在五台山暂住些日子,边攻读经书,边等待,无奈何,在山上塔院寺忍饥挨冻过了一冬。
        二、两渡大江,镇江受戒
        见月毕竟已是具有佛学修养的人,在五台山过冬等待期间,与众人言及自己行脚经历,僧众们倍受感动,请他讲《楞严经》,一期需用四个月的时间。见月跨越千山万水北上,本心就是为了求取戒律,满足自己立志断恶修善的初心。一日不受戒,一日不死心。好的是,次年七月初讲经结束时,忽闻三昧和尚赴京传戒了,便立即起身追赶,离五台直赴北京。
        崇祯十年(1637),正是清兵南下,与明兵激战的岁月。见月行至保定,恰遇战事,北京去不得,只能随逃难者南下。这样,他再次渡江,返回江南,住在了镇江甘露寺,并于该寺过冬。
        镇江这一住,对见月来说,不啻迎来了一生最幸运的转机。甘露寺当家平素师是一位极为善良的和尚,得知见月“往返南北,种种坎坷,初念不怠”,非常感动,便加以热情接待。并且在见月离别甘露寺时,又给置办了衣被,赠送了路费银两。见月更大的侥幸是,在离开甘露寺后, 很快获知三昧律师也已到了镇江,并准备在海潮庵(今已毁)传戒!
        见月茧足万里,不舍昼夜,忍饥挨冻,行脚三年,两渡大江,在全国追踪,不想三昧与自己几乎同时到达镇江!此时,因见月已在甘露寺获有衣单和银两,也就不像在五台山一样遭受守门僧和授戒引礼师等人的拒绝。来到海潮庵,按当家规矩缴过银两,顺利进了戒堂。
        按授戒仪式规矩,求戒者要先在戒堂背诵《毗尼日用》。见月在众教授师面前“一气朗声背诵,犹泻瓶水”,将全篇梵文从头至尾一字不漏背完,使教授师们十分惊讶。在稍后的讲经中,见月又是“词如涌泉,闻者惊叹”,引得诸教授师“众口赞善”。鉴于见月的突出才能,三昧大师认为“吾于此期中得人也”。
        戒期中,见月听了香雪轨范师讲《梵网经》之后,首座师举荐见月讲,听讲者对见月的讲解均异口同赞,二法师也十分欣喜,三昧大和尚赐予他被褥衣履,并接受了他受戒的请求。
        崇祯十年(1637)四月初八,见月依止三昧大和尚受戒,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因得到三昧信赖,见月还能随三昧传戒诸方,赴扬州、南京、泰兴等地开戒,并在历次授戒时担任总理各堂戒事的西堂这一重要寺职。
         三、研读佛学,严整律风
        律宗是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主要学说是戒体论,崇信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的领受,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致心智开启,得到解脱,进入最高的境界(成佛)。这一核心理论, 是佛教律宗传承与生存之根本。史料称,至元明之际,因僧众繁杂,约束松弛,律宗在中国的传承已经衰微,几至无闻。至明末清初,经三昧和尚和见月律师的努力,躬行律法,并坚持以之励众,以律受戒,才使律宗再度宏扬。
        早在崇祯四年(1631),见月31 岁时,即在读《华严经》时幡然有省,当即披剃为僧。33 岁时,又开始随亮如法师讲《楞严经》,深知佛学主张守持“五戒”(杀、盗、淫、妄、酒),做到六根清净等等。
        见月对弘扬律宗作出巨大贡献,首先因为他嗜读经书。古时读经不似一般人读书方便,想读某部佛经,大多需先自己抄写。见月在他的《一梦漫言》里说 :北上途中经湖广武冈州,借宿止水庵时,见庵主案上有一部《法华知音》。因他曾听师父称赞过此书,便恳辞借抄。其时天气奇冷,大雪不止,北风嗖嗖灌进僧房,他穿件衲衣,坐在板床上缩头抄写,手指冻得僵直皲裂, 笔墨结冰,仍坚持抄写完成。
        见月读经苦心孤诣,如饥似渴。那次在五台山过冬,他专心阅读《楞严义海》。读时口无杂语,足不散行,每天读至深夜。因怕读声影响他人睡眠,独自到大殿琉璃灯下诵读。五台山冬夜特别寒冷,他立在灯下,忘乎所以,手指不能曲,脚硬不能动,通身战抖,寒彻肺腑,这一切都不影响他读经的坚强意志。
        他读经、修行,不是为了享受,也不是为了出名。他百折不挠肩荷如来家业,用斩钉截铁的毅力弘扬戒律,终于创建了出世道果。在从三昧受戒时,就已显露出佛学才华,背诵《毗尼日用》犹泻瓶水,讲经又“词如涌泉,闻者惊叹”,不仅使三昧大师认为“得人”,各教授师也都觉得见月将来是“法门栋梁”。其卓越才能,成为佛教界一件奇事。
        授戒后的见月,更是深得毗尼(律)精髓,加之他身体力行,成为合格的律宗师,并开始协助三昧大师住持宝华山隆昌寺。他后来修定的隆昌寺律宗“十约”, 包括废除方丈小灶待遇、不私收礼品,与大众同甘共苦,粥饭随堂,一切礼品入库,施主一切供养归常住所有,不得私用。传戒免攒单收费,清净传戒。来客、道友探访,一律请到客堂相待,革除往俗家吊贺、送礼之风,等等。主要是限制高僧特权和特殊待遇的规定,并严以律己,师德垂范。以此,他声誉雀起, 风闻四方, 人咸赞仰,由是,佛誉同时隆起。
        见月精通律仪,著作颇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 以上五种均收于《续藏》,前三种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请入藏),《薙度正范》《僧行规则》《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大乘玄义》《药师忏法》等各一卷。其中《传戒正范》至今仍为我国传戒之蓝本。
        在佛教史上,见月地位显著。他38 岁入金陵宝华山,被提拔监院,后为方丈,并为大众讲戒。他的律学思想直接影响到清代佛教律学思想的形成。
        四、重建殿宇,光耀宝华
        为了重振律宗,见月发愿重兴宝华山寺院。用时下话说,他硬件软件双管齐下,重兴寺院取得卓越成效。
        崇祯十四年(1641),三昧律师认为庙门“方向不合”,决定修建殿堂,将寺门改向。当年已经41 岁的见月,且已高就教授师,但他将自己等同于一般沙弥,积极参加修建的体力劳动, 抢做重活脏活,亲自卸瓦运砖,搬搬挑挑,忍苦受累。稍后,在修建工程量更大、事务更繁杂的大雄宝殿、左右楼、大悲楼、厢楼等工程中,见月又不惜体力,坚持参加全程劳动。
        后来,见月接下三昧衣钵,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据《宝华山志》载,他任方丈之后,更积极建设寺庙,亲手重建了大雄宝殿、大悲楼和大山门,还“念老病之苦,创阅心堂,以调护之 ; 念执事之劳,建一叶庵,以休息之。”又新建了布萨堂、客房,再新建屏教所、吉祥寮、定水庵、穿云庵、庄主寮、环翠楼、留云楼等,还建了隆昌寺下院。在所有建筑劳动中,作为方丈的见月大律师,莫不“躬亲操劳,以身先之。”
        尤堪称道的是,见月决定把原先的木戒台改建成石坛。须知戒坛是律宗的标志,他亲手在坛的上下四周镂刻了莲座花纹,其工丽的艺术,“意匠经营,世称稀有。”在他的住持操劳之下,隆昌寺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三门巨丽,甲于东南”。以后,世上就传有隆昌寺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的说法,仅此也可见见月大师的巨大功劳。
        自出家后,见月无日不在艰苦卓绝中精进修持,一言一行,堪称后世模范。他禀性正直, 做事力求依照律仪。佛界社会与其它各种不同界别的社会一样存在着种种矛盾,只有克服各种矛盾才能发展前进。一心振兴律宗的见月,针对当年已经衰颓的律宗,积极主张整顿佛门, 在方丈重任落肩时,立即开始建规立制,革除弊端,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对于见月的作法,或有疑其严厉太过不近人情者,或有明里暗里与他相争相抗者。见月生活在矛盾之中,持身庄重,刚正不阿,决不与邪门歪道同流合污,不与违背律宗精神者为伍。因佛教崇尚众生平等,和尚间不分级别高低,师徒言行很难统一,这使他产生了一些怨忿。有时矛盾的尖锐, 甚至等于驱赶见月出走。自40 岁到50 岁的十年间,他就曾先后四次负气离开宝华山。
        见月四次下山,次次都有众多僧侣跟随,次次都有人追踪将其请回。见月一回山,上山求戒者必然增加。山中生活虽然清苦,大家都不愿离开见月他往。
        《佛学丛刊》第一辑有文赞见月 :“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 ;(见月)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见月律师住持隆昌寺34 年,殿宇不断增添完备,佛事日臻兴隆,人气保持旺盛,隆昌古寺光芒四射,盛名远播全国,在东南亚佛教界也产生一定影响。
        五、严己厚人,泽被公众
        见月律师所以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做出重兴律宗,光耀宝华的奇迹,有着他人格高尚方面的原因。他一入佛门,就认真攻读佛学,尽力按照佛经修行,日常一行一动,举心动念,无不合于佛法,做到赎罪报恩,防非止恶,守持五戒,严己厚人。
        他“应忍处能忍,该刚时必刚”:早在镇江求戒期间,就表现出这种可贵的精神。报名授戒之初,他曾累受新戒堂引礼师的欺压,一次次把后来求戒者排在见月的上位,使他的位置越移越差,但他不加争执,同戒者对此都为之打抱不平,有的还说他“懦弱至极”。但见月并不计较,认为既为修行,便应该对同戒礼让。正式授戒时,有一伙不良青年进行滋扰,使授戒仪式受阻。见月挺身而出,勇敢当先,要亲自制止恶行,表现出刚毅不屈的精神。在见月言行的感召下,大家团结一心,抵制侵扰,使授戒得以顺利进行。
        他生活清苦,克己慎独 :他住持隆昌寺34 年,常住物不曾寸丝着身,一文归己。一次厨下典座专留一碗米饭请他吃,他问 :“大众都吃粥,此饭何来?”典座怒曰 :“我好意留给你,反来质问我!”见月说 :“大丈夫岂能用不明之食。”
        他待人真诚,持身庄重 :见月虽仪容严肃,但“慈风惠泽,普被于贤愚”。他不偏好恶,不徇人情,对谁都一样,未曾用一纸招徕弟子,但膜拜者数以万计。
        他大义凛然,护寺保僧 :顺治三年(1646),清兵借口“华山通贼”,派兵围寺,将寺众悉数捉至兵营,大众恐慌不安。见月不畏强权,对大众说 :“由我独自向前应酬,不劳大众操心。”在大队清兵的强势审问面前,见月威仪整肃,临危不慌,脸色不变,词气从容,以至诚无畏的精神机敏从容应答,令一军敬服,使宝华山转危为安。
        他心怀公众,忍饥济民 :顺治九年(1652),江南一带大旱兼蝗灾,寸草无生。他带领众僧尽量减少口粮,扫尽仓库,煮饭施赈饥民。得救饥民感激的呼声响彻殿宇,感染了远近群众,江宁黄君辅居士当晚送米十石上山,凡活数万人。康熙十一年(1672),江南大饥,见月大律师募化赈粥50 多日,又拯救饥民数万。
        他闻名遐迩,深得民心 :见月曾多次被逼下山,但每次下山后,山中再无如法如律道场, 以致库房空虚,银钱俱无,僧众陆续下山。这种情况甚至令一护法居士伤心恸哭,一次,护法陈旻昭居士亲自赶往宣城接见月回山,村民们听说见月回山,男女老幼纷纷连夜手执火把相送, 亮如白日。见月每次回山,上山求戒者随即增加。山中生活虽然清苦,但都不愿离开他往。
        见月律师重兴律宗,光耀宝华,在佛教领域建立功勋,创造奇迹,世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 清人王士祯在《渔洋山人文略》中说他“具戒精严,为人天师”;《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百愚斯语录》有见月律师像赞云 :“道继南山知有在,千华台上再来人。”李叔同(弘一律师)读见月所著《一梦漫言》,“感发之深,至于含泪流涕者数十次。”《中国佛教史》也称他讲经能够“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他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数十人 ;近世律宗之重兴,至他才集大成,法席之盛,近古以来未有 ;他在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地位十分显著。
        参考资料
        1、《宝华山志》刘名芳撰
        2、《一梦漫言》明•见月老人著
        3、《佛学丛刊》第一辑
        4、《中国佛教史》蒋维乔
(作者系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社科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