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刍议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设想及启示

刍议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设想及启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刍议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设想及启示

                                   罗福春 纪 东
 
  金山文宗阁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成,为乾隆年间储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天国攻占镇江,战火殃及金山寺,文宗阁被焚毁。此后众多有识之士先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地点、用不同方式提出重建文宗阁设想,但均未成功。直到21世纪,市委市政府把复建文宗阁作为延续文脉的一件实事来办,终于在2011年10月26日圆满完成了文宗阁的复建,使读书人“圆梦”,让沉寂百年的藏书楼“复活”。
  笔者近读《王苏州遗书》卷九简牍《拟建金山文宗阁上溥学使》《拟重建文宗阁章程上溥学使》,深深感到在众多有识之士中,晚清镇江知府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设想不仅是系统的可行的,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本文拟就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设想及对我们的启示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王仁堪将重建文宗阁摆上议日程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福建闽县人,晚清时期著名清官,《清史稿》列传《循吏四•王仁堪传》。他为官清廉勤勉、鞠躬尽瘁,对朝廷敢于抗言直谏,对外国使臣刚正不阿,对百姓设身处地。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王仁堪出任镇江知府,光绪十九年(1893)七月调苏州府知府。
  王仁堪到镇江府任后,虽连续遭遇丹阳教案、旱灾、匪患、蝗灾等天灾人祸,但他勇于担当,在镇江任上两年多时间,实施了平教案、输俸钱、募捐款、筹资金、修水利、灭蝗祸、赈灾民、兴慈善、办学堂、修一泉等一系列实政。而且对重建金山文宗阁,延续文脉,也进行了精心筹谋,摆上议事日程。提出了重建文宗阁、恢复藏书的方案,他给时任江苏学政溥良的文牍(《王苏州遗书》卷九简牍《拟建金山文宗阁上溥学使》《拟重建文宗阁章程上溥学使》)中,集中反映了他重修文宗阁的设想。
  王仁堪对重建金山文宗阁进行了反复思考, “金山建阁之举,熟思年余”,精辟指出了重建文宗阁的意义,他认为重建金山文宗阁是“名山盛业”,“江南士林之福”。为重建文宗阁,进行了调查了解, “以书询之浙士”,了解浙江文澜阁的复建情况,得知文澜阁“建阁写书通费六万余串有奇。”并寻找到“文宗阁旧藏书目,访得莫氏藏本”。
  二、王仁堪对重建文宗阁的费用进行了估算
  王仁堪通过分析比较重建文宗阁、文澜阁的难易度,认为重修文宗阁,如果按照重建文澜阁的办法,费用更巨。他指出文澜阁经战争以后,遗留的书籍还保留一小半,“文澜阁兵火后,遗书尚存小半。” “建阁写书通费六万余串有奇。”而文宗阁与文澜阁相比较,现在的文宗阁是平地建造搂台,一点没有依靠,所需费用好像应该加倍, “今则平地楼台,毫无凭籍,为费似宜加倍。”
  王仁堪通过分析指出, “惟闻丁氏购求各本,颇费钜赀。”即文澜阁购书花费很大。通过分析研究,他提出了节省文宗阁重建经费的办法:
  一是取用各省书局刻版印刷的书,节省购书费用。主张先取用各省书局刻版印刷的书,没有书局刻印本的书才交给抄写官员,认为可节省四分之一费用。“今若经费不足,请先行取各省局刻之书庋之。” “无局刻者始付写官”,“度可省去四分之一”。王仁堪想如果条件许可,要找到更好的刻本,详细加以校勘,形成文宗阁版本,留传于世。“更求精椠旧刻,详加校勘,别为文宗阁本以传于世”。
  二是允许抄书者书面题名,节省抄写费用。王仁堪提出 “再将四卷以下之书,择各学秀才楷法清秀者写之”,允许在书面写上他们的名字,这样可省去抄书费用,“许与书面题名。” 他指出这样做是完全可能的,江南士子爱好名声的人多,一定会踊跃参加,“江南人士,好事者多,计当踊跃。”
  三是由宁苏淮扬书局分校,节省校勘费用。王仁堪认为校勘书籍的工作,可以由南京、苏州、扬州书局完成,不需要支付薪水。因为南京、苏州、扬州书局没有书刻印,校勘的人员都不工作而领取俸禄,现在将校勘任务交给他们完成,是不需再支付薪水的。“至校书之役,宁苏淮扬书局分校,近皆文乾俸而无刻书。以此事分责之,不需别筹薪水。”
  四是减少管理人员,节省管理费用。“浙局即请丁公主持,而以晋霞先生遥领之。苏局于浙局较近,宜设一提调,一收掌。淮南江宁两局,凡校对总校,各因具旧,添设一收掌足矣。”
王仁堪认为通过以上办法,“就书于浙,就校勘于苏州淮南江宁书局,购书之费可省,校书之薪水可省。” “则较之浙中办法,经费当更可省。”估计重建文宗阁花费的总数应该与文澜阁的花费没有什么悬殊,“约其大数,当不相悬。”
  三、王仁堪提出了筹集建阁经费的路径
  王仁堪解释了 “弗敢轻发”的原因,关键是经费筹集困难,一方面,本地难以筹集。当时镇江蝗旱灾严重,赈灾费用靠王仁堪自输俸银,向亲友筹捐,从而感动镇江士绅捐助。重建文宗阁费用巨大,本地难以筹集。所以在给溥良的文牍中说, “工费甚巨,本郡既无可筹”;另一方面,申请经费也困难。王仁堪认为自已地位低下,言论不受重视,如果申请钱款来做,只会遭到驳斥罢了。 “而人微言轻,若复请款为之,徒干驳饬耳。”王仁堪认为最近国库钱款不充足,如果沒有经过向上奏请批准,先同他们商量,经费难筹一句话,便可宣告结束。 “窃惟近时库款未充,若未经奏准,先与咨商,则经费难筹一语,便可了却。”
  王仁堪认为筹集款项最难,在《拟重建文宗阁章程上溥学使》中他向溥良提出了多方面筹款的建议。
  一是依据相同案例争取拨款。王仁堪认为“近印图书集成,于出使项下已拨五十万元”。重建文宗阁属于同一规则,“此者事同一律。”如果岘帅根据案例请求,下拔二三万元,估计可以允许。“若岘帅援案以请,附拨二三万元,度可俞允。”
  二是从税局收入中筹款。王仁堪提出江南江苏综合计算税局51处,大局每年收入七八十万两,小的局也不少于二三万两,“江南江苏综计厘局五十一处。大者税收七八十万,小者亦不下二三万两。”如果“每局多者岁提三百,少者只提一百,亦可得万余金。”
  王仁堪设想下拨二三万元加上税局提取的万余金,可以筹集重建费用的三分之二以上,“合此二款,已迂三分二。”
  三是由官员和士绅捐款。不足的部分建议溥良借鉴建南菁书院做法,由官员和士绅捐款, “此外再援修南菁书院,刊刻皇清经解续编之例,官绅併捐,当无难集事也。”
  遗憾的是王仁堪正在积极谋划重建文宗阁时,朝庭调任他为苏州知府, “某甫于今辰受苏州事”。但他仍请溥良将大概情况提交两院商量,“请将大略商之”。由于王仁堪调任苏州知府,重建文宗阁至此搁浅。值得告慰的是,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夙愿,在今天终于实现了。
  四、王仁堪重建文宗阁设想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两篇文牍中,笔者不仅感到他重建文宗阁,续通文脉的拳拳之心,而且建阁设想切实可行,通篇闪烁着管理智慧的光芒。今天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从王仁堪重建文宗阁的方法中,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是调查研究应先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充分调查研究,文牍中的建阁费用的估算、节省费用的方法、筹款的路径等,无疑都是奠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可行结论。“江南人士,好事者多,计当踊跃。”的结论,无疑是奠定在对社情民意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决非主观臆想。
  二是可行分析得结论。可行性研究是决策前对有关方案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建阁方案中节省经费的四点方法、筹集资金的建议方案,都是以类比分析、援引陈例为依据的,从而提出的办法切实可行。
  三是精打细算办事业。文澜阁 “建阁写书通费六万余串有奇。”如果按照重建文澜阁的办法,“为费似宜加倍。”王仁通过分析提出节省费用的路径。得出“约其大数,当不相悬”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四是创新方法走捷径。让抄写者书面题名,节省抄写费支出,在晚清无疑是创新做法。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不支付抄写费,而且“择各学秀才楷法清秀者写之”,以确保抄书质量。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循吏四•王仁堪传》,中华书局,1977年。
  2. 《王苏州遗书》卷九简牍《拟建金山文宗阁上溥学使》《拟重建文宗阁章程上溥学使》,民国刻本外
       3. 《文宗阁暨〈四库全书〉与镇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4. 吴晓峰、王勇:《晚清循吏王仁堪文献评注》,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
 
 (作者罗福春为镇江市人大民宗侨台委原副主任,纪东为镇江市人大内司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