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怀念赵俊欣教授

怀念赵俊欣教授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6      阅读数:

怀念赵俊欣教授

 

石 炜

 

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江这座江南名城各项建设日新月异,越建越大,越来越美,建成了国家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想当初我来镇江市园林管理所报到,工作单位和简易宿舍都在伯先公园里。五十年来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镇江园林的建设和发展,其中直接参与恢复伯先公园的过程体会最深。在重铸赵伯先铜像过程中,有幸与赵俊欣先生相识、相交,得益匪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赵俊欣(1913-1986年)镇江大港人,幼年从祖父赵蓉曾读书,后进镇江润商学校,江阴南菁中学求学,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继而去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德国柏林威廉大帝国际法研究院深造。先后任监察院编纂、重庆大学教授,外交部专员秘书兼条约司研究室主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一等秘书。1948年到希腊雅典任中国驻联合国巴尔干委员会代表团副代表,后任中国驻德国盟军管制委员会军事代表团代团长。全国解放后,赵先生夫妇携子女由欧洲回到新中国。他婉言谢绝了政府的安排:“我是江苏人,会外语,可以当教师,新中国刚成立,需要一批外交工作人才,我能教他们。”于是受聘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1980年,任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法语组组长。五年内,在他领导下审定了法语专业各种教材十八种。教授一生治学严谨,在法国文学、史学、哲学和法学诸方面选诣很深,有《比利时史》《罗圣堡大公国史》《法语文体论》等专著。还发表过《法国启蒙运动》《狄德罗的唯物主义哲学》《卢梭的思想体系》等多篇论文。

赵教授是民主革命先驱赵伯先的侄子,伯先无嗣,赵俊欣之长兄赵俊庠乃其继子,英年早逝。俊欣先生便成当年与伯先将军血缘最近的后人了。赵伯先追随孙中山投入民主革命,并将弟、妹、夫人、弟媳带上革命道路。赵俊欣自幼深受伯父革命思想影响,知道伯父是才气横溢,文武双全的奇人,励志要学伯父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与赵教授的相识是在文革后期恢复伯先公园寻找先烈亲属过程中,由当时镇江市科技情报站站长霍义平先生提示的:“伯先没有亲生子女,二弟念伯之长子赵俊庠过继为子,继子之弟在南京教书。”经过三次走访,我终于知道先生在南京大学任教,只是教授出差在外未能见面。当他知道家乡的园林部门在为重塑伯先铜像而搜集相关资料时,教授感到十分欣慰。第二天一早,冒雨由其女赵英时陪同赶往伯先公园。相见时,首先以英雄后人身份表达对市领导和园林部门对恢复伯先公园的感谢。但是非常遗憾,伯先的遗物本来就不多,又经红卫兵抄家,唯有一张1931年公园开园时,赵氏亲属在铜像前的合影,后来先生专门送来,并附上一张注明伯先夫人严承志(吟凤),继子赵俊庠、侄子赵俊欣、赵俊龙、侄女赵俊璧、赵俊爱以及弟媳殷汉群、夏兴国等人的站位。

赵伯先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悲愤成疾,不幸逝世。民国时期,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民国上将军赵声(伯先),同盟会冷御秋先生发起倡议,在镇江城西荒芜的云台山筹建赵声纪念公园。倡议赢得广大市民和诸多名流的支持和赞赏,由著名造园学专家、江苏省建设厅技正陈植规划设计,位于公园中心的赵伯先铜像由上海美专江小鹣、张聿光教授雕塑造像。公园于1926年开工,1931年6月2日落成对外开放。不久,公园所处的南马路更名为伯先路,赵声公园易名为伯先公园。日伪时期,当局曾以“不适时代性”为由,更名为镇江公园,其时园中铜像遭损,指挥刀被盗,铜像基座前后铜牌被毁。1944年著名文史学家、邑人柳诒徵重书再铸。

1949年后,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园内设施,重筑温房,新辟动物园,公园隶属镇江市园林管理所。文革时期这里被更名为人民公园,又遭厄运,山上伯先祠堂被砸,众多社会名流题匾、楹联遭毁,仅剩木质牌位趴在地上,被开园元老张顺师傅收藏在花盆堆中,方得保存下来。

粉碎“四人帮”后,园林局要我广泛搜集先烈及铜像相关资料,有缘见到赵俊欣教授。教授平易近人,说话谦和。他回忆起赵氏家属的光荣历史:父亲和叔父都是由伯父领上革命道路,参加同盟会,分别在南京陆军三十二军中任旅长、团长。姑妈赵芬曾参加广州起义,辛亥革命时随兄转战沪、镇、宁,手持炸弹,不怕牺牲。伯母严吟凤在伯先逝世后改名严承志,组织女子北伐挺进军,在光复南京战役中亲任司令,奋勇战斗。

赵俊欣教授对伯父十分崇敬,上世纪三十年代先生在欧洲任职时,曾接见前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领袖方振武、粤系军人李汉魂,他们称伯先是“旷世奇才”“军中之圣”。赵教授对我说:“伯父治军之道重在宣传教育,让每一个战士都知道为何而战,伯父所作的《保国歌》以民族大义激励士兵,也激励了我。”“童年时代就知道伯父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国立下不朽功勋。伯父临终前还大呼:皇帝!岳飞!只恨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气概,惊天动地!如今辛亥革命已经历七十春秋,市政府和园林部门大力修复伯先公园,我很感激,应该出一点力。”

赵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关心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在伯先公园的恢复过程中,多次来往宁镇两地,还和我通信、通电,充分肯定我们请宋庆龄、田桓为公园题字,赞成我请大书法家萧娴重题“赵公伯先之像”的建议,并主动承诺上门求取墨宝,我们还商讨了拆除公园内文革中建造的大照壁墙,重新布置花坛、花径以及保护“五卅”演讲厅等事宜。重铸伯先铜像是恢复公园的中心项目,他完全赞同我们请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杨立德教授的创作。由于资料详实,又经多次推敲、修改,赵教授认为“新的塑像形神兼备,较原来的铜像更有气派,更像我伯父了”。他还要我多多倾听领导和群众的意见。为此,我们讨论决定先翻石膏像,涂上铜粉安装到位,其形象与真的铜像无异,待广泛征求游人意见后再作修改,又不影响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公园认真搜集观众意见,都认为新铜像比原像艺术水平高,塑出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气质。也有一位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塑像水平很高,但是太年轻,有点象红卫兵。赵教授为此又打电话给我:“这条意见,前半句说对了,伯父逝世才三十一岁,确实太年轻;后半句我不同意,红卫兵与革命英雄不能相提并论,红卫兵的举动基本上是历史的遗憾。革命英雄是为国家、为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应得到人民的尊重颂扬”。老人有点激动,明确表态:“我和广大游客的意见是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不必再作修改了,很完美!”不久,在杨立德教授主持下,一尊用电解铜工艺铸就的伯先铜像终于诞生了。铜像采纳了镇江市美协主席朱庚成老先生的意见,比原像增高二十公分,达二米八,重三百七十公斤,一身戎装,神采奕奕,腰佩指挥刀,手握望眼镜,屹立在伯先公园的中心。萧娴先生题字“赵公伯先之像”直接镌刻在花岗石基座上。宋庆龄先生和田桓先生的题字石刻分别镶嵌在公园大门两侧门柱上。贴金石刻上墙不久,我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在门前感慨万分,朗诵当初民国元老于右任为公园书写的联句:“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这是对革命先驱的颂扬,也是对公园设计的赞赏。当年的设计师,九旬老教授陈植先生1987年在铜像前和我合影时感慨地说:“公园的树都长大成林了,现在铜像也重塑了,国家领导人又为公园亲笔题了字,国泰民安,真好啊!”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赵俊欣教授作为伯先烈士后辈代表,接到中共中央发来的请柬,应邀赴京聆听了胡耀邦主席的报告,回宁后发表了《纪念伯父—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一文,缅怀他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国立下的不朽功勋。先烈事败身殒,可是英雄的革命实践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步伐。

赵俊欣教授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培养了一批批新中国外交人才,在教育科研领域做出诸多重要贡献。1986年夏天,园林局收到南京大学发来的唁电,得悉赵教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组织决定我和伯先公园秦松涛、陈秀珍主任随钱树伟局长前往南京石子岗吊唁,送别尊敬的赵俊欣教授。愿他在天堂与伯父会面,畅叙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直至全国解放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伯先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镇江人民和所有游客心中,先烈的革命精神在公园得到延续,这里已成为“镇江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伯先公园全体员工在这光荣基地用心工作,真心待客,尽心尽责换来群众的满意和领导的赞赏。公园党支部卜德林书记说:“伯先人正在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开创具有伯先特色的道德讲堂基地,让伯先精神永放光芒。”

衷心感谢赵俊欣教授对家乡、对园林、对革命传统教育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愿赵老在天堂安息。

赵声,字伯先(1880-1911年),镇江大港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追赠赵声上将军。1991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江苏省政协举行《赵声》电视剧首映式时,参加审片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两位专家在会上提出应纠正为大将军。《民国人物大辞典》第1307页赵声条目:“……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

冷遹,字御秋(1882-1959年),镇江黄墟人,与赵声相继追随孙中山投入民主革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授冷遹为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民建常委兼江苏省民建主任委员。

陈植,字养材(1899-1989年)上海崇明人,先后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任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建国后,历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今南林大)教授。长期从事造园学、造林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造园学概论》《观赏树木学》《造林学原论》《园冶注释》《长物志校注》《中国历代名园选注》等。

柳诒徵,字翼谋(1880-1956年),江苏镇江人,17岁中秀才,曾就读于三江师范学堂。任教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江南高等实业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北京明德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东北大学。1929年返宁,任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省参议员等职。解放后,居沪,筹建上海博物馆。有《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中国商业史》等诸多专著传世。

宋庆龄,(1893-1981年),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回国后任孙中山秘书。国民党2—6大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1949年后历任国家副主席、中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家名誉主席。

田桓,字寄苇,(1893-1982年),湖北蕲春人。早年在蕲州高等学堂时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蕲州起义。191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孙中山随从秘书,为孙中山先生刻制“大元帅印”及名印,精书画、篆刻。先后创办《民国杂志》《民信报》。1930年任南京中央党史编修、汉口《仃云报》社社长。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萧娴,字稚秋(1902-1997年)贵州贵阳人。幼承家训,遍习名家墨迹,善作擘窠大字。15岁应邀参加宋庆龄发起的名家书画义卖,受孙中山赞赏,勉励其精益求精,以艺报国。20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书艺日精。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南京,为报党和国家之恩,力送兄弟、子女参军卫国。她的书法作品雄深苍浑、洒脱自然、大气磅礴,书坛誉其为当代女书法家第一人。

 

(作者为原镇江市园林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