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中国的摩根——镇江人陈光甫

中国的摩根——镇江人陈光甫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6      阅读数:

中国的摩根——镇江人陈光甫

 

沈伯素

 

陈光甫(1881-1976)原名辉祖,镇江人,现代著名金融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勇创大业,在金融事业上创出了奇迹,被世人目为出身镇江的“中国摩根”。他的业绩不仅给镇江增添了灿烂荣光,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陈光甫的一生令世人惊叹:1893年他仅12岁时,就因为他那个镇江家庭经商亏本,被迫随其父陈仲衡从镇江到汉口的一家报关行当了学徒。报关主要是办理向海关申报进出口业务,需要使用英语,聪明伶俐的小陈利用了这一机会,努力向会英语的一位外国雇员学习。因为他奋发有为的志向充分显示,被推荐到美国留学,于1909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学士学位。1910年回国后,在南京南洋劝业会工作,又受到江苏巡抚程德全的赏识,任英文秘书。辛亥革命后,出任江苏省财政司副司长。

陈光甫起初的这些经历,还不足以说明他的飞黄腾达。陈光甫有他更重要的成就——他创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5年,陈光甫由十万元资本金、7个顾员的实力起家,创建了私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不到20年,他的“小小银行”成长为私人银行中的大哥大,1937年做到了1.8亿的资产,拥有几十个分支机构,存款额始终占全国所有银行总存款额的10%左右。学徒出身的陈光甫,成了上世纪前叶中国首屈一指的银行家。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居里来重庆,当面向蒋介石夸奖陈光甫,称他为“中国优秀的金融家”。接着,美国与中国联合成立中美英外汇平准基金会,美国财长摩根韬提议由陈光甫担任基金会主任委员,他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

从大量报道陈光甫的文字,以及陈光甫自己的笔记可以看出,这位创业者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学徒,变成一位中外知名的金融家,在于他的为人、处世和从业,主要经验里突出有以下四个字:苦、创、小、民。

(一)根植于苦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富有哲理的警句自幼便被陈光甫牢记在心。

陈光甫本是苦根穷苗一个。他的父亲原是镇江一个经营火油生意的普通商人。因生意亏本,1893年,被迫到汉口祥源报关行任职,陈光甫就同时到报关行当了学徒。学徒期间结识了一位精通英语的比利时籍职员。这位外籍职员见这位镇江小伙,一张国字脸,额角高宽,下巴厚实,鼻直口方,眼睛又大又亮,一下便喜欢上了他。而陈光甫为了将来的出路,含辛茹苦,虚心地向他学习英语,长进很快。同时,他一边学英语,一边对各种进出口货物,从品种、数量及其流向悉心观察,几年后,他既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也学到了许多商业和金融知识。18岁那年,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学徒受到了多方青睐,先后被吸收到邮政局和江汉关税务司任职。期间,他又结识了德商瑞记洋行买办景维行。景氏见他奋发有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使他得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

陈光甫在创办上海银行之后,身份变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没有丢弃,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扬。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怎样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上海银行是苦出身”这是陈光甫经常说的一句话。还多次说:“在此环境之下要想做人,唯一的生路只有‘奋斗’二字。”他自己带头苦学、苦干自不待言,还经常教育职员不要怕苦。他在日记里曾这样回忆:“鄙人年幼学徒时,凡添饭斟茶,以及早晚装卸排门之役,皆归鄙人任之。为煤栈学徒时,且须任打包之事,夜间卧于地板之上,热天则露宿晒台,饭时常不得饱,苟不与厨役联络,则枵腹之时,欲向厨役求一饭而不可得。”

因为他根植于苦,一个普通学徒就这样从艰苦走向了辉煌。

(二)立足于创

陈光甫第一次从老家镇江乘船去汉口,一路逆江而上,只见云外远山耸翠,船边近水翻银。这般景象,极大地启发了一个思路开阔的青年,令他好似进入仙境,使他第一次领略到世界之大,天地之广,个人之渺小。他想,有多少前景可以让人们大有作为啊!他心中一直保持着的这种感受,十分有利于他养成一种创业精神。创业就是要有所追求。他离开别人经营的职场另行创业,就是来源于这种精神。

1915年,陈光甫从江苏省财政司副司长任上辞职,筹募到7万多元,成立了私营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社会上简称其为上海银行)。当时上海已是远东的金融商业中心,各种中外公私银行林立,租界里有花旗、汇丰、三井等实力雄厚、经营成熟的外资大银行;还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十多家中资银行;旧式钱庄生意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创办一家私营银行,不依附官府,不受政客操控谈何容易。尤其是,他的小银行要想在那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立足,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陈光甫硬是凭着一份胆量,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同职员一起努力,越走越好,一步步走了过来。

他毕竟出身于素有钱庄传统的镇江,经他观察发现,当年的上海二十四家银行界也以镇江派四行为领袖。但因存在派系而矛盾重重,一些其他省市的银行甚至与镇江派势不两立。这就说明经营银行业务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针路线问题。为此,他创立了自己的经营方针和路线。他说:“银行业务不若他种商店有陈列货物可以任人选择,故我们一无所恃,可博者乃发挥服务之精神。”这一方针路线正为当时银行业普遍所缺。毫无疑问,他独创的这一方针路线,其正确性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

独创精神的核心在于创大业的胆略,敢于干前人所不敢干的事。这方面,陈光甫不仅在银行界最早从事外汇业务和农业贷款,最早将银两与银元并用,甚至最早使用机器记账。他创立中国近代旅游企业,更是一桩重要例证。他看到当时旅游业务皆由外国金融机构包揽,自己一次去云南旅行考察,还受到一家外商旅行社的戏谑,便毅然决定自己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旅行社,于1923年8月,在自己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了“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正式更名为“中国旅行社”。以后,他又不顾洋人反对,在各铁路沿线、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设立了许多分社,这是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

为拓展旅游事业,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旅游刊物《旅行杂志》。这份杂志不仅聘了当时名家赵君豪为主编,甚至茅盾先生也一度受聘主编该杂志。《旅行杂志》图文并茂,介绍国内外名胜古迹,启发和提高中国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旅游兴趣,在国内享有鼎鼎大名。他说:“旅行社虽有亏本,但为国家挽回了不少利权,不然又多送入外国许多钱了。”

陈光甫还在上海创办了海光图书馆,并聘请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博系主任汪长炳主持馆务。他采用“海光”一名,暗合上海银行与陈光甫,也与上海银行行刊“海光”名称一致。这也不失为他的一创。

由于陈光甫敢于独创的精神早有声望,为当时的国民政府赏识。抗战初年,竟受命带队赴美谈判筹款。当时的驻美国大使胡适赠诗予他:“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果然,他以拼命精神多方斡旋,得到了美国财长摩根韬的支持和罗斯福总统的允准,签定了“桐油借款”2500万元的协议,嗣后又签定了“滇锡借款”2000万元的协议,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光甫赴美谈判成功,他自己不仅被美国政府认识和了解,而且也使国民政府对陈另眼相看,不敢轻易兼并上海银行;谈判的成功,更大大提升了陈光甫的声誉。

 

(三)着手于小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做好小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陈光甫一生从事的金融事业,就是着手于小,进而逐渐壮大的。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开始被叫做“小小银行”。

当时一般钱庄对小额存款看不上眼,而上海银行认为,多数小额存款反而比少数大存户稳定性强,因此决不轻视小数目的储蓄,实行了“1元开户”和“服务上门”的办法。一元为当时金融界所不屑。一天,一位中年人拿着一张一百元的钞票,要求开一百个一元的账户。银行热情接待了他,不厌其烦地为他写下了一百个户头。上行如此信守诺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上海。

也曾有人嘲笑“小小银行”的这种做法,但上海银行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围绕这个“小”字进行服务创新,推出了多个“最早”:最早推出的各种新型储蓄品种如: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蓄基金、养老储金和婴儿储蓄,发行储金礼券——分红色和素色两种,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最早在银行中设立调查部;最早开设储旅行支票;最早从事外汇业。不管顾客选择何项形式,上行都热情接待。这样做,极大地扩展了对储蓄业务的宣传。

他还反复要求员工不厌其烦地从小事做起,说:“行员服务顾客,必先和颜悦色,方能博受其同情,否则稍有不当,或盛气,或慢客,均可使顾客裹足不前而视本行为畏途。”他要求“中西字都必须端正清秀,数目字尤须整齐;写字要行列整齐,位置平直……”上海档案馆所藏1949年前金融档案6万卷,仅上海银行留存的就有6000卷,可见当年陈光甫管理银行之精严。

 

(四)服务于民

 

服务于民的意识,充分体现了人的才华和人生的价值观念。陈光甫办事业,有一个强烈的服务意识。他积憾于银行界的现实,经过深思熟虑,喊出了“顾客是衣食父母”的口号,提出“服务社会,顾客至上”为宗旨。围绕服务于民的口号,陈光甫时时创新,在上海银行推出了诸多的“最早”:在推出诸多新型储蓄品种的同时,还开设了许多中间业务,如替企业代收水电费,代发工资;并把储蓄网点办到学校,一面吸收学生储蓄,一面替学校收取学费和食宿费。种种服务于民的办法,广泛吸引并方便了社会各个层面的顾客,也大大拓宽了银行的业务面,

为服务于民,陈光甫的银行,从接待衣衫褴褛的百姓,到后来考虑长期存款如何避免百姓的无形损失,以致推行对物信用,开创了货物抵押贷款。

对于民族工业,陈光甫也十分注重利其发展。民族资本家张骞在南通创办的实业集团——大生集团,就曾得到上海银行的支持。上行的另一放款大户,是荣宗敬、荣德生的申新集团——申新纱厂和福新面粉厂。1934年,荣氏兄弟的纱厂因债务太多陷入困境,陈光甫联合几家平商银行组成银团,继续放款,使其清偿了债务,渡过了危机。这种雪中送炭的服务,被业界普遍看好。

陈光甫办的中国旅行社,招待所的工作不讲求奢华,但并不意味着服务也会随之缩水。他除要求员工制服整齐、手面清洁、笑脸迎客三点之外,其他四项也务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那就是:一要保持幽静,严禁喧哗,让游客能安心休息;二是所有被褥、枕套、毛巾等用品要卫生整洁,及时换洗;三要保证热水供应,让游客能洗个热水澡,解除旅途上的疲乏;四是要供应简便卫生的膳食,以解游客之饥。

中国旅行社的出色服务,促进了它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急速发展,其分支机构一度达到100多处,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菲律宾等地均设有海外分支机构,堪称国内旅游业的航母舰队。其不凡经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服务经验与理念。

陈光甫勇创大业、积金融业之大成的事迹,震撼了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也受到了中共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解放后,毛泽东曾将亲笔题名的《毛泽东选集》托人送给陈光甫。1951年,周恩来也曾邀请陈光甫前来北京。但惜于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陈光甫顾虑重重,千差万错,没有利用这些机遇。

1976年7月,96岁的陈光甫躺在病榻上,往日那双闪着睿智光芒的眼睛黯淡起来。他望着天花板,恍惚中,脑海里穿越着往昔的创业岁月,还有汉口的海关,上海的外滩,镇江的钱庄……

无数事实证明了创造力的特殊重要性。时代在发展进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先知者已经在网络上写出了今后“创造力成为人的基本素养”这样的文字。可见,陈光甫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作者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