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李德裕与薛阳陶

李德裕与薛阳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李德裕与薛阳陶

孙润祥


  【摘 要】  李德裕对12岁乐童薛阳陶的赏识影响深远,为文学史和音乐史流下一段佳话。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德裕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增加了人们对他晚年贬谪遭遇的同情。
  【关键词】  觱篥 吟激楚 雄出群 南去疾 伤心泪

  李德裕第一次担任浙西观察使和润州刺史期间,在敬宗宝历元年(825)的一个秋夜,邀约一名年仅12岁的乐童薛阳陶吹奏觱篥。听了美妙的乐声,李德裕兴致勃发,写诗赞赏。接着,浙东观察使和越州刺史元稹、和州刺史刘禹锡以及苏州刺史白居易先后唱和,可谓一时盛事。将近半个世纪以后,这一事件还引发反响,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很值得品味。
  觱篥原为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乐器,以后传入中原。它以竹为管,管有九孔,管口插有芦苇制作的哨子,吹时以手指启闭音孔,以调音节。薛阳陶12岁时的演奏就得到李德裕等人的赏识,表明他有过人的天赋。现在李诗仅存6句,元诗已失,刘诗和白诗完整地保留下来。通过这些诗篇,人们大致可以了解薛阳陶吹奏技艺以及诗人们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李德裕及同时代人的诗篇析评
  (一)李德裕《霜夜听小童薛阳陶吹笛》存句:“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寒光乍出松篠间,万簌萧萧从此发。忽闻歌管吟朔风,精魂想在幽岩中。”
  诗的大意是:你没有看到吗?强劲的风停息下来,秋天的群山显得冷清寂静;半夜里青色的山崖上升起一轮明月,寒凉的光恰好照射在苍松嫩竹中间,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清晰地显现出来。忽然听到竹管吹奏起北方乐曲,料想有精灵活动在这幽深的山岩中间。
  可以感到,这只是诗的开头几句,它描绘景色,渲染气氛,烘托出薛阳陶的吹奏不同凡响,可惜以下主体部分佚失了。
  (二)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
  诗的前半部分反映了薛阳陶演奏的全过程,表现了他杰出的吹奏才能和动人的演出效果。“海门双青暮烟歇,万顷金波涌明月。侯家小儿能觱篥,对此清光天性发。长江凝练树无风,浏傈一声霄汉中。涵胡画角怨边草,萧瑟清蝉吟野丛。冲融顿挫心使指,雄吼如风轻如水。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才惊指下繁韵息,已见树秒明星光。”
  首4句也是写景,可能为了避免与李诗雷同,刘禹锡特地写润州月下江景作铺垫。傍晚烟雾消失,海门双山呈现出青色,浩荡长江倒映着明月,茫茫水面泛射着金光。浙西观察使府中的乐童擅长吹奏觱篥,对着清亮的月光充分展现出先天的才能。
  次6句刻画乐音。发声就震撼人心,长江像静止的白色绢带,树木没有风吹动,就在这一片沉寂的时刻,清脆嘹亮的觱篥声突然爆发,仿佛从天而降,划破长空。接着吹奏出各种情态和境界。它有时抑郁晦涩,像是军中画角埋怨边境原野荒芜;有时悲哀凄凉,像是秋天的蝉在野外树丛中吟唱。它有时和谐流畅,有时停顿转折,全凭内心感情自由启闭手指。它有时雄壮如风怒吼,有时婉转如水流动。
  后6句从音乐效果写到演出结束。薛阳陶的吹奏使得思念丈夫的妻子情绪起伏,流下悲伤的眼泪;仙鸟也深受感动,展开双翅要翩翩起舞。全郡的人彻夜静静聆听,不觉衣服上都布满了霜。明月西斜把江边城楼的影子映照得很长。人们刚惊觉手指下纷繁的韵律演奏才停息下来,抬头已经看到树梢上启明星的光芒。这几句生动地反映出广大听众彻夜未眠,完全沉浸在薛阳陶吹奏所创造的音乐境界里。
  诗的后半部分是对李德裕原诗的阐发。“谢公高斋吟激楚,恋阙心同在羁旅。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洛客扶风邬。吴门水驿接山阴,文字殷勤寄意深。欲识阳陶能绝处,少年荣贵道伤心。”
  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写有《高斋视事诗》,结尾是“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刘禹锡以为李诗表达了与谢诗同样愤慨悲痛的心情,因为彼此的遭遇和心境类似,那就是尽管自己留恋朝廷,感怀君主,但却被迫任职外地,客居他乡。接着,运用典故,战国时宋玉听到荆人唱“阳春白雪”,写了《对楚王问》,汉代马融在扶风郡眉县平阳邬听到洛客吹笛写成《长笛赋》,类比李德裕现在听到薛阳陶吹奏觱篥,写了赞赏他的诗歌,并且从润州经水路传送给越州元稹。这篇作品表达的感情热切,寄托的意思深沉。可惜由于李诗这部分已经佚失,具体内容现在不得而知。刘禹锡和诗的最后两句大意是:想要识别薛阳陶才能的高超与独特,就在于他的吹奏能唤起人们对“少年荣贵”的回忆,并且进而引发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觱篥主要表达一种苍茫悲凉的感情,有如盛唐李颀诗中所写:“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刘禹锡22岁登进士第,33岁时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屯田员外郎,深受信任重用,可谓声名显荣,地位尊贵。但永贞革新很快失败,他被贬谪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10年,期满回京,因诗涉讥刺,又复出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后稍移近处,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山阳山一带)刺史5年。后量移夔州刺史,再转和州刺史。宝历元年(825),他已53岁,听了薛阳陶的演奏,自然感慨系之了。
  元稹和李德裕比刘禹锡年轻,几年前两人都是穆宗的翰林学士,元稹还一度拜相。但受敌对政治势力排斥,离京来到江南任职。尽管官阶比刘禹锡高,但同各自的政治抱负相比,思想感情上的落差依然巨大,刘诗的结尾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题注:“和浙西李大夫作”。
  本诗与刘的和诗有所不同,一是未按李诗韵脚,二是集中赞赏薛阳陶的演奏技能而不涉及身世浮沉的感慨。
  首8句是开端:“剪削千芦插寒笔,九孔漏声五音足。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诗从觱篥的构造写到当时演奏名家的承接,再强调出薛阳陶还是小童,但先天禀赋优异。老师把发音技巧传授给他,他凭借对大自然的仔细体验感悟而能有所创新。
  中间主体部分描绘薛阳陶的觱篥吹奏。“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稜节。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余,条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明旦公堂陈宴席,主人命乐娱宾客。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众音 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
  前4句写润州城头月下霜夜景色,渲染出明亮静寂的氛围以作烘托。接着10句运用对照和比喻手法,细致刻画了他吹出的各种音律节奏,形象鲜明丰富,极为精彩生动。大意是:吹奏开始,声音猛地爆发,像是竹管突然破裂;吹奏结束,声音陡然停息,像是被刀一下子截断。有时声音婉转柔和,恬美流畅,像是肌体中没有韧带和骨骼;有时停顿转折,短劲峭拔,像是出现石稜和竹节。有时声音急促,圆润转动,错落跳跃,持续不断,清脆悦耳,像是颗颗明珠贯穿在一起;有时声音缓慢,绵延悠长,气息平衡,舒展自如,优美动听,像是用笔描画出的挺直线条。有时声音迅速降低,深沉厚重,像是石头向下坠落;有时声音忽然升高,像是云朵随风腾空,自由飘荡。
  以上写的是薛阳陶在城头的独奏,下面6句则写在宴会上的合奏中,薛阳陶吹奏的觱篥声高亢嘹亮,对其它乐器起着统率引领作用。
  结尾4句,白居易展望未来。“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可惜诗人的这一美好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四)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紫清人下薛阳陶,末曲新笳调更高。无奈一声天外绝,百年已死断肠刀。”
  张祜是李德裕同时代的诗人。这首七绝主要赞赏薛阳陶觱篥吹奏结束时强烈的音乐效果。题目中的“芦管”和第二句中的“笳”都是古代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管乐器,本诗均借指觱篥。第一句中的“紫清”指天上仙人居所。全诗的大意是:薛阳陶是从天上下降人间,意味他的技艺是仙人所授非同凡响。他用觱篥演奏新曲,到了末章声调更高。可惜一声从天外传来,全曲由此结束,热情的听众直到生命终止都会极度思念这一感人的瞬间。
  显然,薛阳陶的演奏能受到许多诗人的热情赞扬,同李德裕的最初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罗隐的《薛阳陶觱篥歌》析评
  时光流逝,岁月悠悠。48年过去,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李蔚以检校尚书右什射、汴州刺史转任淮南节度使。听说淮右小校薛阳陶押运粮米入城,李蔚想起往事,派人查询。此人果真是以前李德裕的乐童。于是让人接替他的工作,让他住进客馆,询问过去的情况。薛就献上李德裕等写给自己的诗篇。李蔚非常高兴,并且请他演奏。这时薛年已60年,仍然“声如天际自然而来,情思宽闲”。后来李蔚给他丰厚赏赐,并安排他的两个儿子到盐场任副职。(见唐冯翊《桂苑丛谈》)
  诗人罗隐当时正在李蔚幕府,抚今思昔,充满感慨,写成《薛阳陶觱篥歌》。
  首8句回忆往事。“平泉上相东征日,曾为阳陶歌觱篥。乌江太守会稽侯,相次三篇皆俊逸。桥山殡葬衣冠后,金印苍皇南去疾。龙楼冷落夏口寒,从此风流为废物。”
  李德裕曾在洛阳附近建造平泉庄以供游息。前4句写宝历年间情况,大意是:李德裕担任宰相前做过浙西观察使和润州刺史,曾经为12岁的乐童薛阳陶写了《觱篥歌》。和州(乌江在和州西,用作代称)刺史刘禹锡、浙东观察使和越州刺史元稹相继酬和,三首诗都写得超脱奔放。(《全唐诗》在第三句下加注,以为乌江恐是吴江,太守指苏州刺史白居易。此说不能成立。)
后4句写宝历以后的情况。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相传为黄帝葬处,此句指唐武宗在会昌六年(846)驾崩。“金印”句指武宗时为相的李德裕在宣宗刚即位就遭到贬谪,很快在大中三年(849)死在崖州司户参军任上。下一句,龙楼,汉太子宫门名,后借指太子所居宫庭。“龙楼落冷”指刘禹锡会昌二年(842)任太子宾客时去世。“夏口寒”指元稹大和五年(831)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最后一句感叹,随着李德裕等人先后去世,欣赏音乐的美好风尚,包括对薛阳陶演技的赞扬,从此都被抛弃在一边。
  次8句写薛阳陶在广陵的演奏。“人间至艺难得主,怀抱差池恨星律。邗沟仆射戎政闲,试渡瓜洲吐伊郁。西风九月草树秋,万喧沉寂登高楼。左篁揭指徵羽吼,炀帝起坐淮王愁。”
  这几句的大意是:人世间高超的才艺难以得到知音主人的赏识,薛阳陶心潮起伏,苦恨岁月蹉跎。“邗沟仆射”即指淮南节度使李蔚。他在军政公务闲暇时刻,让薛阳陶渡江到瓜洲,并为他提供机会,来倾吐内心的郁结忧愤。九月西风吹拂,草木枯凋,大地上的各种喧哗声响沉寂下来,薛阳陶登上高楼,手握竹管,掀动指头,发出的激昂音调震撼大地,连隋炀帝和汉代淮南王的魂灵都惊惶不安,起坐发愁。
  接着12句是深情怀念和高度评价李德裕。“高飘咽灭出滞气,下感知已时横流。穿空激远不可遏,仿佛似向伊水头。伊水林泉今已矣,因取遗编认前事。武宗皇帝御宇时,四海恬然知所自。扫除桀黠似提帚。制压群豪若穿鼻。九鼎调和各有门,谢安空俭真儿戏。”
  这一节的大意是:薛阳陶的觱篥乐音时而高扬飘荡,时而哽咽停息,尽情抒发了内心积聚的抑郁烦闷之气,他谦恭地感怀赏识过自己的李德裕,于是时光好像任意流动,穿越高空,奔向远方,不可遏止,仿佛来到洛阳以南伊水的尽头。伊水流过的李德裕的平泉庄园已经没有了,就拿取史书了解前朝事迹。武宗皇帝统治天下时,全国社会秩序安定,人们都知道原由。那是因为李德裕清除凶暴狡诈的人像提起扫帚清除垃圾一样容易;压制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好像替牛穿鼻,让他们便于控制,奉公守法。国家各部门的工作相互配合,各有条理。相比之下,东晋名相谢安显得才能贫乏,办事幼稚。(“空俭”他本有作“王俭”,为南朝齐尚书右仆射,居官常自比谢安。)
  最后4句是诗人面对薛阳陶的谈话与祈求。“功高近代竟谁知,艺小似君犹不弃。勿惜喑呜更一吹,与君共下难逢泪。”
  大意是:武宗以来,李德裕功勋卓著,可是现在竟然无人知晓。回想以前,他对你的一技之长都写诗赞赏,不加舍异。请你尽量抒发悲痛的心情再吹奏一曲吧,我要和你共同流下知音难逢的眼泪。薛阳陶感伤的“知音难逢”是李德裕以后,再也没有人赏识自己。罗隐感伤的“知音难逢”,是李德裕的突出功绩,在蒙冤受屈以后,不再被人了解。
  纵览罗隐全诗,对李蔚接待薛阳陶仅作极简略的交代,而环绕李德裕与薛阳陶的交往则大笔挥洒,特别对李德裕的不幸遭遇,更是愤慨难平,言辞锐利,感情悲凉,近人评论本诗:“格调情韵,为其集中之冠。足征史事,尤为可贵。”(瞿蜕园《刘禹锡笺证》1392页)
  李德裕作为晚唐名相,以杰出的政治家著称于世。而他能从一名12岁乐童的演奏中敏锐觉察到他的发展潜质并写诗赞扬,表现了他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并乐于奖掖后进,他生活中的这一侧面加深了后人对他的怀念与同情。至于由此而引出的许多诗人的作品,还为中国音乐史传存了丰富的资料。薛阳陶具体籍贯不详,但他12岁当乐童,60岁任小校都在浙西观察使府,看作润州人应无不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他的天赋未能充分发挥,没有成为著名的演奏大家,非常令人惋惜,但童年得到了李德裕的赏识而声名远播,直到晚年还受到朝廷官员的照顾,也算是幸运的了。

(作者为镇江高专原中文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