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古艺文拾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镇江古艺文拾零
彭 义
《江苏艺文志(镇江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集杨积庆等众多学者专家之力,纂成的一部关于镇江人著作情况的汇集。当时信息技术尚未普及,参与人员大多是根据各藏书单位的目录卡片进行整理,另一方面也查阅了大量的诗文集、传记等各种文献,加以钩沉索隐,从而非常难得地建构了一个多达1700余人的镇江人物、著作大集汇,可称作“关于著作的著作”。对于全面认识镇江文化地位、理清镇江学术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两年来,笔者同裴伟先生一起参与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主持的增补《江苏省艺文志》工作,我主要对其中的丹徒卷作了学习性的研读,同时利用《中国古籍总目》等新的工具书,和大陆、台湾等各个大型的综合检索平台,对于一些著作的版本情况、馆藏地等进行了增补。对于人物传记、书籍内容等,偶有所得,亦不揣鄙陋,妄作删改。当然,现在的增补并不必然意味着今是而昨非,不过个别内容,则确实会有一些值得关注或颇有兴味的地方。这里聊举数则,不惜芹献,聊博方家之一哂。
一、南北朝徐氏与徐王
南北朝宋、齐、梁、陈之间,有一个徐氏家族,丹阳人,世居京口,其害自徐秋夫以下,若徐道度、徐叔向、徐嗣伯、徐文伯、徐之才等,八代皆为名医,且自徐叔向以下皆有著作,在医学、医术两方面均有建树,堪称奇事。《江苏艺文志(镇江卷)》中收录的各家著作,徐叔向有11种,徐文伯10种,徐嗣伯4种,徐之才3种。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典籍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徐嗣伯的《风眩方》1卷,现存清末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三家有藏。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此书内容与孙思邈《千金要方》卷14《风眩第四》相同,因此有可能是后人从《千金要方》中辑出的。
徐氏家族的著作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徐文伯名下有《徐王方》5卷和《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10卷,见于《隋书·经籍志》,而徐之才名下有《徐王八代效验方》10卷,见于《旧唐书·经籍志》。《隋书》成于唐初,《旧唐书》成于五代,而“八代”显然是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徐王八代效验方》和《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卷数也相同,应当是同一部书。将它的作者归为徐文伯似乎更符合惯例。但从两人的履历来看,事实可能刚好相反。
徐文伯字德秀,徐道度之子,精医术,而不以医为业,尝制水剂消石汤为路太后治“石搏小肠”之症,官鄱阳王常侍,南齐时为东莞、泰山、兰陵三郡太守。《南史》卷32有传。徐之才(492-572)字士茂,徐文伯弟徐謇之孙。自幼粗通《礼》《易》,识天文图纬之学,兼精医术。被梁豫章王萧综用为镇北主簿,并随同萧综至北魏。以善用药石,又通经史,受到北朝的高欢、高洋、高纬等人的宠信,历官紫金光禄大夫、赵州刺史、西兖州刺史,一直做到尚书左仆射和尚书令。爵昌安县侯、池阳县伯,齐后主高纬时封西阳郡王。因此从两人各自的履历上看,“徐王”只能是徐之才,而不可能是徐文伯。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七说:“此称徐王者,以之才仕北齐封西阳王故也。”
当然,徐氏的西阳王并不止徐之才一人,《北齐书》卷三十三说徐之才的弟弟之范,“亦医术见知,位太常卿,特听袭之才爵西阳王。”不过既然没有其他的佐证,我们不能认定徐之范是《徐王八代效验方》的作者或者作者中的一位。
二、宋元之际三个萧汉杰
《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宋元之间录有一位萧汉杰,其先益都人,居京口。初以武举登第,后再以进士登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入元授同知漂阳路总管府事,迁同知建康路卒。其著作为《友山集》,《至顺镇江志》卷19有录。
可是循着这条线索去查,就会发现萧汉杰的来历比较糊涂。《至顺镇江志》卷十九说他“后再以进士登宝祐四年文天祥榜”,不仅讲了年份,而且说了那一科是文天祥中的状元。但我们查阅《宝祐四年登科录》,却发现其中并没有叫萧汉杰的人,其他萧姓士子中也没有籍贯在四川的。三甲第十三人萧榉“字南叟,小名杞”“本贯吉州吉水县”,五甲第一百三十人萧易“字子文”“本贯邵武府”,倒是另一位同样具有“宝祐四年登进士”履历的苏景瑺,则有明确的记录。考虑到《宝祐四年登科录》五甲第四十六人为“董”,有姓无名;第八十二、九十三、九十四、一百五、一百六、一百七十七、一百九十至二百十三人姓名履历全空,应该是编订登科录的时候资料不全,导致漏收。那么萧汉杰的身份,很有可能就在五甲漏收的这些名额当中。
此外,另有一位撰有《青原樵唱》的萧汉杰,字吟所,淳祐十年(1250)年方逢辰榜进士,与仇远交好,同镇江的萧汉杰时代相近。镇江的词论家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一评价他的《菩萨蛮·春愁一段来无影》“不减飞卿(温庭筠)”,说他的《卖花声·逗晚香残》“句亦脆秀”。可各家著作都说他是江西吉水人或庐陵人,中进士的年份也同镇江萧汉杰不一样。《全宋词》卷434存词4首,今在学界通常也都认为是这位庐陵(吉水)萧汉杰所作。那么这位萧汉杰有没有可能是祖籍益都,先世尝居江西,而后侨寓镇江呢?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在缺少进一步的证据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作这种推定。
而且在宋元两朝,“萧汉杰”这个名字大概是很受欢迎的,既不是绝无仅有,也不是无独有偶,除了镇江、吉水的这两个萧汉杰之外,同时的金国还有一位萧汉杰。《元好问集》卷十有一首七律《赠萧汉杰》,小序说:
萧汉杰,大兴人。金国初,尝赐姓奥里氏,故时人又谓之奥里汉杰。父(仲宽)居之,飞龙榜登科,同知青州军州事,致仕。有子六人,皆使宦学,独汉杰不乐,遂作举子。为人慷慨有志胆,好读书、古兵法及阴阳孤虚禄命之术。从军二十年,积官从三品,领虢州倅,关陕总帅府提控,佩金符。盖自燕城围解之后,间关南渡,出入行阵间,濒于死者屡矣。铁岭之溃,复入陕州。陕州乱,群不逞辈系汉杰狱中。汉杰乘昏暮,破械而出,惧为追者及,驾浮壸乱黄流,筋疲力涸,仅达北岸。为失侯故将者又二十年,流离顿踣,人所不能,而意气都不少衰,以人情观之,岂碌碌者所可办耶!壬子冬,与予相值于东原,问其世,知其为故人大钧之同母也。问其日事,则曰:“止以唐生、季主之业游时贵间耳。”因与论余之行年,而有契于余心者。私窃慨叹,以为倚伏叵测,哀与乐相寻,生也有涯,而局于忧畏,浩浩乎如乘舟而遇风波,非知其亡可奈何而安之,其何以收利涉之功乎?汉杰为有得矣。其别也,因为长句以赠。
这位萧汉杰是“赐姓奥里氏”,那么萧应当是他的本姓。他好读书,“从军二十年,积官从三品”,立过不少战功。元好问同萧汉杰相逢于壬子冬,而元好问去世于1257年,那么“壬子”应当是宋淳祐十二年(1252)。金朝覆亡于公元1234年,去此时18年,萧汉杰“为失侯故将者又二十年”。同镇江、庐陵的两个萧汉杰同时,只是他当时靠占卜术糊口,“以唐生、季主之业游时贵间”,履历同另两个萧汉杰又不相同。
此外,《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所记又有一位南宋中期的刻工,也叫萧汉杰,他参加刊刻过《仪礼经传通解》。刻工萧汉杰的时代比另三个要早,命运差别更大。而这也印证了我们刚才所说,萧汉杰应当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名字,因此庐陵萧汉杰和镇江萧汉杰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又要大为降低,而《青原樵唱》自然也不应该列为镇江萧汉杰的著作。
与《江苏艺文志(镇江卷)》中所列作家同名的人其实很多,那些朝代不同的人物,往往很容易区别开,而时代相近的人则往往因资料缺少而无法判断。这也为古籍编目工作提出另一个启示,即通常标于首卷卷端的作者籍贯、职衔、字、别号等,如果可以列出,将可以大大方便使用的人。
不过,同一时代出现了三个“萧汉杰”,还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如果有玄幻小说作家愿意将这三个人的生平贯串起来,写一部宋末元初的架空小说,应该是很好的题材。
三、樗园退叟与《盾鼻所闻录》
《江苏艺文志(镇江卷)》中有两个清末以别号自署的作者,为樗园退叟(出版时讹作“遁”)和苕山外史,其名贯里氏当时均未考出,而著作则都是跟太平天国有关,即《钞报随闻录》和《润州见闻录》。从现在可查的史料来看,樗园退叟应当是苏州人汪堃,苕山外史则有可能是苏州人陆懋修。
汪堃著《盾鼻所闻录》,既记太平天国杂事,又因为曾经受到何绍基的弹劾,趁机对何家人进行丑化,其书被两江总督何桂清查禁,而书商改其书名为《钞报随闻录》,并继续刊布。其概况大致在薛福成的《庸庵笔记》卷三“盾鼻随闻录当毁”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
《盾鼻随闻录》者,苏州人汪堃所著也。堃于咸丰初年任四川永宁道员,以性情乖僻,不孚舆望,屡挂弹章。始为学使何子贞太史绍基所纠,恨之刺骨;继以地方公事忤黄制军宗汉,被劾罢官。堃于是刊布此事之始末,及督院批钊、道署禀牍,诋諆制军。制军固非大吏中之贤者,然天下阅堃书者,皆谓此事制军未必非,而堃未必是也。堃又借记粤匪之事,著《盾鼻随闻录》,而附益以子虚乌有、凭空编造之词。其命意专为道州何氏而发,兼以谤一二平生所憾之大吏。如吴文节公文熔,贤督抚也,而堃亦毁之。何氏自文安公凌汉以下,并逮其家妇孺,无不痛诬丑诋,至令人不忍观。所以报太史纠参之怨也。何根云制军桂清督两江时,曾饬禁其书。毁其版。然余见书贾仍刻售之,改其书名日《钞报随闻录》。余恐其流传于世,贻误后学,混淆黑白,不能不志其厓略,以著其当毁。
柳诒征《里乘》认为此书卷十的《一唱三叹竹枝词》五十首专讲镇江被兵时的情景,“作诗者目击心伤,首咎乡人之奢华暴珍,中述官绅将卒之窳腐无状,及旗人之骈诛、乡村之进贡,历历如绘,洵吾乡诗史也。”应当可以视为镇江地方历史的资料。而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中的《一部太平天国的禁书》则认为其中关于太平天国的史料并不可靠,并据《劫余灰录》考得此书也是太平天国的禁书。史料真伪问题,应该留待相关的研究者去判断。不过单就这部书的命运而言,居然在清朝和太平天国都被查禁,大概不能不算是奇特。
(作者为镇江市图书馆馆员)
- 上一篇:苏轼与润州苏坚、苏庠父子的交谊
- 下一篇:明清镇江进士中的四书文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