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调研报告(摘要)

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调研报告(摘要)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调研报告(摘要)
    编者按: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受市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从今年3月下旬至9月中旬,组织课题组对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大西路(西段)片区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现摘录报告文本的名人轶事部分,以飨读者。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镇江便成为江苏省会。随着镇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步形成了东城、 西市的格局。大西路(西段)片区及其周边地区正处于西市的中心部位,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商贸业繁荣兴旺,社会平稳安定,受到一些社会名流、有识之士以及实业家们的关注,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事,例如:
    1、孙中山在镇江商会进行演说,晚下榻于广肇公所。孙中山曾先后三次来到镇江:第一次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中经过镇江,在西门火车站受到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并发表了简短讲话:“此次光复,均赖诸君之力,本总统敬为四万万同胞致谢!”听者无不振奋。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后,担任全国铁路督办不久,他就来镇江视察。为了撰写《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他于1919年第三次来到镇江,期间考察了镇江港;他在《实业计划》中,对镇江的城市和港口建设作出了宏伟规划。当天,他还应邀分别在镇江商会和镇江商团进行演说,当晚下榻于广肇公所。
    2、宋庆龄为镇江伯先公园题词。伯先公园位于镇江云台山东北麓。1926年冷御秋先生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声发起建立,由园艺专家陈植设计。1931年6月落成。1979年8月,时任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逝世后被五届人大授于国家名誉主席荣誉称号的宋庆龄亲自为“伯先公园” 题词,公园管理处用金字将题词鎸刻在一块长方形汉白玉石上,镶嵌在公园门口右侧。同年冬,上海文史馆馆员,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的田恒老先生手书《赵伯先简介》,现刻石立于公园门口左侧。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形象生动,雕工精湛。
    3、嵇直是镇江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嵇直(1901-1983) 镇江人,居住本市布业公所旁(市级文保单位)。民国8年(1919年)在扬州美汉教会中学读书时,因发动同学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民国10年在镇江乙种商业学校教书,与小学教师陈斯白、杨植之等共同创办《新镇江周报》。民国11年2月去上海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读书,曾任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领导学生驱走校长,为创办上海大学做好准备工作。3月经张秋人介绍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奉组织之命至上海南方大学读书,担任团支部书记,并开展工人运动。在沪西小沙渡工厂区办工人夜校和话剧团,发展青年团员。而后又协助项英建立沪西工友俱乐部。在上海时,经常把《响导》《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籍,寄到镇江给过去的同学同事传阅。民国13年6月,陪同恽代英来镇作社会调查,宣传革命。10月去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翌年6月回国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筹建中国济难会,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工人。民国15年10月去苏联担任苏联边疆党校和远东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民国17年转为苏共党员。民国21年日本侵犯中苏边境,嵇直应征入伍,在对日战争中受伤。民国23年嵇直化名栾宝亭至新疆工作,先后担任过哈密行政区保安分局副局长、省政府交通处长、新疆电信局长等职。在此期间,掩护过不少延安赴苏联的共产党员过境。民国26年以后曾在苏联防空部队内务部工作,荣获苏联“战功奖章”“工作优秀奖章”“红星勋章”“战胜德国法西斯奖章”。1950年在苏联因伤退休,后曾兼任莫斯科语言学院教授,参加《毛泽东选集》《茅盾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令文件》《华俄大辞典》的俄文翻译和校对工作,并翻译有《伙计》等书。
    他在1955年夏从苏联回国,在公安部工作,因受康生陷害被调出公安部,任农机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民政部民政司副司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开始即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真理,坚持斗争。“文化大革命”后得到平反,国家补发他一笔工资,他将其中1万元交党费。嵇直在给子女的遗嘱上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为个人积累财产也不希望子女在物质上对我有所依赖,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应该兢兢业业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本领建设国家,并独立创造自己的生活。应当和人民大众一致,做一个道德上、精神上高尚的人,继承祖辈的革命事业”。
    4、银行家陈光甫(1881—1976) 。中国银行家、中国近代旅游业创始人,镇江人,早年留美。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銀行,在20年间,从仅有七八万元微博资本的“小小银行” 成长为中囯首位私人商业银行,拥有几十个分支机构,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多项第一,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登上上海银行公会会长宝座,成为上海金融界的领袖。1923年8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 ,在本市东坞街长康钱庄内设“中国旅行社镇江分社”。这是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当面向蒋介石推荐,赞陈是中国最优秀的銀行家,《中国金融家网》称陈为“中国第一位银行家”。陈光甫,一扫金融界“扶强不扶弱”之陋习,视扶助民族工商业为义不容辞之责,並明文写入上海銀行行训之中。
    5、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陆小波(1822—1973)。毕生在镇江发展的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历任镇江商会会长、江苏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的事业涉及多个领域,注重促进、维护镇江工商业乃至文教医各业的协调发展,被镇江社会誉为“镇江三老”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与辛亥名将冷遹、实业家严惠宇连袂祭拜民族英雄,庄严起誓:决不投降,抗战到底!陈毅等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他明示所属企业把大批精良武器无偿赠送新四军。他大力支持陈毅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为黄桥大捷发挥了独特作用。抗美援朝时他动员广大工商界,为志愿军捐出战斗机三架,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仼务。陆小波还做了许多慈善事情,例如扶持将要倒闭的油麻业的胡子明,将本人50寿辰贺礼一万多元捐赠京江中学,兴办“世界红十字会江苏省分会”,做着掩埋尸体、救济难民、冬季发放钱票、米票、棉衣票、开办医疗诊所、免费为贫民治病、成立位于天主街“镇江第一救火会”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他是值得镇江人们纪念的长者。
    6、实业家张怿伯(1884—1964)。江都人,1916年到镇江,创办上海家庭工业社镇江无敌牌新河街分厂,生产蛤油、蚊香。1931年成立无敌牌工厂股份公司,并在镇江发行股票。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畅销苏、浙、皖等10多个省份,且远销港澳、南洋,成为国内四大名牌之一,终于把日本“老都王”牌蛤油和“猪”牌蚊香挤出中国市场,实现了他抵制日货的宿愿。1937年12月镇江沦陷,亲身目睹日军烧杀淫掠暴行,被迫离厂逃难苏北,怀着国恨家仇写下《镇江沦陷记》,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自费出版,三次印刷4000册广为流传,并托人带给宋庆龄。《镇江沦陷记》是日本鬼子在镇江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力史证。
    7、实业家杨济川(1881—1952)。镇江谏壁人,先在上海学徒,后回镇办厂。1916年集资200银元,又回上海创办华生电器制造厂,至1936年华生电扇年产3万台,畅销国内,远销南洋、印度。华生牌电扇、开关、灯泡,在上海并称“三华” 驰誉全国。抗战期间,杨率厂迁渝,为国奋力生产发电机、变压器、电扇等军品。抗战胜利后举厂返沪,并设计制造中国首台三相交流变压器和直流发电机等多项产品,在上海总商会举办的商品展览会获优等奖和金质奖章。邹韬奋在《生活》周刊发表长文《创制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君》,葆赞其自励发奋,为国为民的事迹,商务印书馆将此文选入语文课文。
    8、郭鸿仪(1875—1953),后改名鸿诒,字礼征。安徽毫县人,居住东荷花塘街102号。1903年在东荷花塘创办江苏省第一家公用发电厂,名为镇江大照电灯公司。郭鸿仪1901年来到镇江,获悉“英租界工部局有附设电气处之议后”,找张謇商量,拟在镇江筹建电厂。张謇认为这是“江南要事之一”,大力支持,为之命名“大照电灯公司”,且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为郭礼征。1906年清政府设立农工部,“大照”申请注册,取得第一号执照,“开内地华商电气事业之始”。1905年开始正式发电。电厂建设必须靠近水源、交通方便并有足够的场地,张謇与常镇道署商量,拨给江边东荷花塘官地一块作建厂地基(面积9亩,于1909年作价银6000两为官股),并由道署从江边船坞工程款中拨银1万两,借给“大照”建筑厂房,规定按年息8厘,逐年上交。这样,厂房得以于1904年底建成。1905年初,“大照”从国外订购的75千瓦直流发电机两台及配套锅炉等陆续到镇,经过安装、调试,1905年10月开始发电,供应1000盏电灯用电。
    9、朱兆怀、李皋宁,镇江恒顺酿造业的创办人和继创者。朱兆怀,镇江辛丰西彪人,在镇扬一带多处开店,仅在扬州就开设7家布店、2家酱园,在谏壁开设恒大酱园,嘉泰当典。1840年,朱兆怀在镇江西门外开设朱恒顺糟坊,以糯米为原料,自制细曲酿造白花酒,被镇江官员奉为贡品。1850年在白花酒的酒糟中加入谷壳发酵,制成风味独特的香醋,1908年参加“巴拿马赛会”,1909年参加“南洋劝业会”均荣获金牌奖章。李皋宁(1874—1962),浙江镇海人,1897年子承父业在镇经营米行、木行,1925年在陆小波等人协调下,将朱恒顺糟坊,改牌号为镇江恒顺源记酱醋糟坊。随着生产发展,规模的扩大,1930年以镇江名胜金山为注册商标,从此恒顺与金山连袂,驰名中外,并享誉四海。抗战胜利后,年事己高,日常事务交长子李友芬料理。
    10、宴春酒楼创办人蒋铭山(1880~?)。江都人,十多岁来镇江,历经磨砺,到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办旅馆,先后在在镇江西津渡义渡码头街开了一家小旅馆名叫“名利栈” 、在大西路日新街开了一家“名利栈旅馆”,日积月累,又重新在日新街租了一家更大的场所,又开了一家名叫“新旅社”的新店。随着多年的经营和发展,蒋铭山的资本越来越多,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担任了镇江旅馆业同业公会的会长。此间,还代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镇江站务。1930年,又与朋友合开中华园菜馆,虽不成功却积累了餐饮经营经验。1940年5月,在继续经营旅馆的同时,在天主街创办宴春酒楼,一举成功长盛不衰,成为镇江招牌店,主要经营名品有白汤面、肴肉、汤包等,昼夜供应,方便大江南北在此转乘车船的旅客携带。
    11、四王与扬州评话水浒。以王玉堂、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四代人为代表的“王派水浒”,是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的扬州评话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在这四代人中,他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小都酷爱说书艺术,自幼受到祖父辈严格的艺术训练,自己刻苦自励,虚心好学,在继承我国说书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为丰富和发扬扬州评话艺术做出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
    镇江与扬州一江之隔,数千年来,镇扬两地风俗民情水乳交融,文化类同源远流长,古城镇江素为扬州评话最大的舞台,历代扬州评话艺术家纷至沓来,最盛时书场达30多家,有些街巷,书场鳞次栉比,至今尚存的“书场巷”即可见一斑,故历来有“扬州评话镇江说”的美谈。
王派水浒第三代传人王筱堂先生解放前长期在镇江书场巷一带演出、生活,并在解放后一直定居镇江大龙王巷4号,为扬州评话艺术奉献了六十多个春秋,为“王派水浒”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在古稀之年收集家族资料,回忆往事,口述了《艺海苦航录——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回忆》书稿,以第一手资料为“王派水浒”这一流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总结,也为扬州评话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史料库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
    12、金运贵与扬剧。扬剧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调,吸收了扬州清曲、民间小调的精华,最迟在清乾隆年间形成,原名“维扬文戏”;上世纪初,镇江“花鼓”艺人将花鼓戏搬上舞台,并吸收“清曲”的演唱剧目和曲调,初步形成了扬剧“小开口”雏形。二十年代“小开口”和“大开口”进入上海大城市,称“维扬文戏”。到了三十年代,花鼓、香火、清曲合流,诞生了 “维扬戏”,解放前长期在镇江书场巷及其西区一些剧场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分布在镇江、扬州、南京、上海、苏北及安徽部分地区。在长期发展中有公认的金派(指金运贵)、高派和华派等三个流派,镇江是扬剧“金派” 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扬剧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筱荣贵被誉为名符其实的镇江扬剧的传承人。
    13、钮永建与古城史上首回植树节。1929年3月12日早8时,古城五万民众在仁章路县立公共体育场举行孙中山逝世4周年纪念大会,会后游行队伍出西门,沿西门大街经银山门折向宝盖路。午后1时,万余青年齐聚宝盖山山顶,举行古城史上首回植树典礼。会场入口扎松柏牌楼4座,中设演讲台。台正中高悬孙中山遗像,四周张挂多幅标语:“森林是我们稳固的不动产”,“总理信徒联合起来,努力造林运动”。演讲台两侧有军乐队壮势助兴。省府迁镇后首任省主席钮永建首先致词:“今天集合在宝盖山开这盛大的造林典礼,是可快慰。自省府迁镇,我们第一件重要建设工作,就是这造林运动。”接着是各界代表宣誓表态。大会鼓掌通过四项决议:1.电请中央颁布森林法;2.由全国一致实行造林运动;3.请省府宽筹林务经费;4.设法强制造林。议案通过,高呼口号,声震山谷,群情高涨。随后,与会人员分赴宝盖山各指定地点(含两支余脉,即赛珍珠故居和崇实女中所在的两座小山,当时统称宝盖山)开始植树,一时肩荷树苗者,手持铁铲者,锄土者,壅泥者,满山遍野,异常奋勉。当天下午共植树4万余株,扩绿200余亩。镇江是当年全国选择孙中山先生忌日举行植树活动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两天后,上海《申报》详细报道了镇江人这一盛举,影响很大。镇江人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至少在植树造林这一方面,当年确确实实引领着全国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