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民国《金山志》中有关王仁堪的材料

民国《金山志》中有关王仁堪的材料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民国《金山志》中有关王仁堪的材料

                        张守群

前 言

  状元王仁堪在镇江仅三年,为镇江百姓所颂。王公调任苏州知府,送者“……多士闻君去,晨夜几罢读。农夫闻君去,村村同聚哭。工贾闻君去,閤市焚香祝。儿童及妇女,呼号相追逐……”王仁堪在镇江首次处理“丹阳教案”,处理得不卑不亢,甚为得体;整顿社会秩序,创设乡团;治理农田,带头捐廉,使得商富纷纷慷慨解囊;出私钱于府治前建南泠学舍;为贫困农民推行“牛赈”。光绪十八年(1892),春蝗灾,亲自督捕于野,致使病情加重,病榻上仍念灭蝗。同年秋,丹徒、丹阳又遇大灾,一面请准“截漕济赈”,一面劝导绅商捐助,救活20余万人。兴办公益,植树造林;府治前建学舍;保护名胜古迹,清理北固山宝晋书院膏火积弊,拿出资金为江上船民开塘避风,今“天下第一泉”有得于王公……可见王仁堪为民办事,多有德政。民国《金山志》有详细记载,然此书镇江图书馆不见收藏。笔者特摘取该书诗文与大家共享,以此与金山“王仁堪纪念馆”的新建呼应。

鉴亭诗文联
鉴亭题跋
  光绪壬辰(1892)夏,润州大旱,润州无祷雨坛,太守王仁堪在中泠泉建“鉴亭”为祷雨之坛,丹徒知事王芝兰题匾作跋:
  鉴亭。前王可庄太守来守是郡,劝农兴学,百废具举,搜幽剔滞,得泉于丛芦中,叠石为方池,泉喷薄如珠。池之外拓地四十亩,一碧涟漪,可以种荷。外又筑土堤,以捍江潮,种柳万株,掩映红桥,蔚然名胜也。呜呼,以人为鉴,以水为鉴,有能从我游乎?随其所感,皆足兴怀也。爰缀其崖略而名之山左。
                                      伯芳王芝兰跋
                                     光绪乙未秋八月

联                    
千古英雄浪淘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释秋崖撰
                                         可庄王仁堪书
水木湛清华,金焦而外又益名区,却忆曩岁经营江左,风流贤太守;
春秋多佳日,簿书余闲偶来游眺,犹记故乡仿佛济南,潇洒大明湖。
清•王芝兰撰并书

鉴亭记
  支恒荣,邑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授浙江学使,作《鉴亭记》:
  金山中泠泉,旧在江心。咸丰朝,赭寇陷润州,据山筑城,掠排湾木排,积山下为城基。事平而排队未去,洌淤成陆而泉失。同治庚午(1870),山右薛公寻得焉,乃命工砌石为池。越年,浙江沈公复建亭其上。久之淤积泉滞,亭亦倾颓其旁。地固涨接补业洲,例为僧产,山僧与争,不得;购之,仍不得。适光绪辛卯(1891),可庄同年来守润州,次年壬辰(1892)夏,奇旱,润州旧无祷雨坛墠,假火神庙以祈焉。太守怆然曰:“火神之居,岂祷雨处乎?”向何简略固陋若斯也?值山僧以亭之欲坠来告,并乞援购回滩地,太守遂导淤剔滞,就旧池以廓之,而植莲其中,四筑墙垣。又筑堤以捍江潮,种柳万株。墙外架白板为桥,而葺故亭,以祀龙神。更以“龙亭”名不雅驯,爰取以水为鉴之义,而颜曰“鉴亭”。时吾读礼告终,将返都门,路过京口,造访故人。乃邀吾过金山,饮中泠泉水,因告以故,并嘱吾为之记。既吾至京师。又次年癸巳(1893),太守驰书来,谓亭已落成,计费白金若干两,亭外地亦为山僧购回。山僧虽倾其瓶钵,而感余之助,并设禄位其上,而余力禁不可。子其为识颠末。吾以曩已面诺之,不获辞。爰濡笔以质书之。是为记。

咏鉴亭诗
鉴亭落成,王公定太守师招同林诣书、韩叔
起、尹元仲、刘建白、李子钧宴集分得许字
    赵徵禾
润故无舞雩,祈雨炎帝府。吾师云不伦,那怪祷无雨。
流泉度中泠,筑亭辟兹士。经营不日成,龙神祀定所。
来游集同人,气清指天宇。一朵云忽来,飞龙跃衢舞。
尾垂江上长,咸异首未举。昌藜笑指师,在此胡莫睹。
〔师为丁丑(1877)廷试第一人〕
倐忽云龙收,皎皎红日吐。长吉复笑言,意来谢召父。
  (是日,天气晴朗,忽白云一朵,似有龙在其中,转眴果尾垂江上,有三四丈许,惟尾首不得见,叔翁笑拍师肩曰:“龙首在此,子钧多人,更谓龙今出现,盖来申谢意也。”)。
相愕厥事奇,良宜昭来许。拈笔纪以诗,敬答我神祜。

春日省耕至鉴亭小坐
     王仁堪
物华敢说玩三春,只省耕耘坠恐民。
麦陇雨过春气润,柳堤烟拥碧丝新。
一犍堪悯劳勤众,五马深虞织溺臣。
汲取中泠佳茗煮,山僧劝饮意良真。

陪郡尊王公省耕至鉴亭小坐恭和原韵
      王芝兰
追随五马政行春,天泽来宣重恤民。
        税驾桑观千庙嫩,荫人柳植万株新(公与道左植柳万株)。
        我惭下邑风尘吏,公仰今兹社稷臣。
        祈雨亭营农更为,龙神虔祀倍情真(公建此亭祀龙王以祈祷雨)。

时人游鉴亭,作诗赞其景:
题鉴亭
   徐嵩峻
一方碧沼可中庭,朝夕频频喷作星。
墙外江横浮色白,簾前山拥落光青。
笑看郭璞原无墓,浪道王公却有亭。
静倚栏杆凭眺久,夕阳冉冉半轩櫺。

金山试第一泉
    缪之鎔
名泉欣说出江洲,汲古无须绠得修。
清福半生夸口舌,甘芳一笑沁心头。
胸襟顿洁澄如洗,精气都仙洁似秋。
更喜多情贤太守,护持亭筑擅风流。

      题鉴亭壁
         支恒荣
        孤亭危俯古名泉(亭在中泠泉上),碧挹江光远接天。
        采采千芦青水国(亭外芦洲千亩),依依万柳绿冈阡(沿堤王太守植柳万株)。
        半空铃语浮图顶,百尺楼阴夕照边。
        惆怅故人今不见(太守予同年友),中泠愁汲再茶煎〔壬辰(1892),道出里门,
        太守邀予来游,汲泉煮茗〕。

登鉴亭感赋
       柳福奎
清泉空剩一池浮,寥落孤亭尚枕流。
碧水无情听汨汨,白云有恨望悠悠。
郭公墓古终千载,坡老堂荒已九秋。
独愧羊昙徒齿长,那堪门复过西州。
  王公调任苏州府知府,“郡文士公饯于中泠泉亭”,送别谓“慈父去”,读来令人潸然。邑人韩弼元以诗为纪: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秋七月,可庄郡伯量移苏州,郡人士公饯于中泠泉亭,
  盖君所创建也,既别因追述,郡民依恋之,忱作诗三章送之,以纪实政,且永去思
京口夙蕃庶,閭閻郁相望。一自遭寇警,四境多荒凉。
元气久未苏,况连丁旱蝗。青草亦已无,遑问餱与粮。
五马自天来,奉命活瘦氓。首请太仓粟,次征富室藏。
吾民既获饱,善后次第详。劝民勤树艺,教民修陂塘。
积谷备不虞,一一筹久长。今年麦大熟,民气乃复扬。

使君来何暮,使君去何速。政成膺殊迁,首途将戒仆。
多士闻君去,晨夜几罢读。农夫闻君去,村村同聚哭。
工贾闻君去,閤市焚香祝。儿童及妇女,呼号相追逐。
佥曰慈父去,吾侪恐不育。惜君欲留君,我语民勿渎。
使君有阴德,高升当鼎足。岂惟庇一郡,千里将蒙福。

贱子辞朝籍,林卧三十年。足不踐官府,懒与冠裳缘。
刍荛蒙下询,感君意拳拳。逐忘一得愚,两载相周旋。
扁舟渡大江,饯君中泠前。经营始自君,有亭何翼然。
酌君泉一勺,不敢罗腥膻。君泽深以远,泉流清且涟。
斯泉亘万古,君泽偕绵延。后欲继君者,盍观中泠泉。

送王可庄郡尊量移苏州
       周伯义
生公惟大造,用公惟圣人。为天弥厥憾,为君爱厥民。
人愿公久留,有如子恋亲。我愿公柄用,乃足施经纶。
富教务本原,凡事期得真。不使限一方,推好愈以均。
肤寸天下雨,有脚大地春。吾亦受帡幪,安忍私一身。
生平几师友,皆克称名臣。所望尽如公,同起辅圣仁。

镇江府知府可庄王公德政碑            赵曾望
  吾镇众山腾践,有大江以流其恶。宜乎材木不可胜用,与人文称对蔚焉。顾其不然者,郡虽枕江,而无石洫司浸灌,潮汐失其能,东南西三乡,□□玦布,苟非时雨,漧且皲坼。又自粤寇后,癹夷已太。山童然,野濯然,暍者靡所得荫久矣!于乎,□古以来,其土瘠者其民贫;其土旷者其民游,此大校尔。今上御宇之十七年,特简闽县王公来守吾郡,于是乎瘠者沃之,旷者翳之,贫者调之,游者闲之。比及三稔,公以报最量移苏州。郡之人咸曰:“曷不留公,以好□我百姓□”既知不可得留,爰礲贞□纪公得政,壴为碑以留于堂下。虽然遽数之不克终其物也。请操土风以诗之。诗曰:
繄大才人,厥心必细。大则广生,细则实济。利以予农,因其所利。位以予士,患所以位。
公乎大贤,诞降自天。天子曰咨,试汝康田。岩邑癫旱,旱魃魐魐。公肉白骨,多所活全。
活全拜嘉,崩角稽首。本为大无,易若大有。公曰勿厌,当漑其后。□池豪渠,造化在手。
 乃斠沟制,乃□何厵。餱粮畚□,于素不諐。□息询声,邻弭责言。□□之隘,陆海謜謜。
胡以构屋,阴木阳木。□□是资,日求不足。□斯□斯,若播百谷。风益其凉,日损其毒。大牛日重,駔禬居奇。莫尔谐价,我称贷之。计归所假,子母日孳。大艰母扶,小極子持。
弗养弗懽,弗教弗劝。还相为宫,社仓书院。院号榛思,经始西建。青青子衿,□生释奠。有用者通,无用者穷。施仁先四,载溯岐丰。忍以聪明,而朘瘖聋。勖哉夫子,嗟嗟群公。群公□□,谨告无罪。熒疏伊谁?闻风滋愧。忽闻公行,未碑而泪。三年有成,豫亲百岁。
人亲其成,公慎其初。豈特其初,抑亦其余。公且大用,乌得测诸。以蠡测海,于是乎书。
  据民国《金山志》记载:“此碑置在中泠泉涵虚楼门外。”今已不存。

后人纪念王仁堪
  在一泉大门外有一座石质薄拱小桥,民国《金山志》记载旧称“棠茇桥”。棠,棠树;茇,根。谓高大的棠树下,树根盘根错节露在外面。棠茇,指周召公奭居止其下的棠树。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弟,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召公分封辖陕。《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将其译成白话文: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题桥名者用此召公典故比况王公在镇江期间为民行德政获得百姓拥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市政府为了接待重要“宾客”,在风景秀丽的一泉建“交际处”。将一泉西偌大一块地割去。为了方便交通,筑路穿一泉景区而过,从此一泉景区分为南北两片。北片仅有一亭孑然,门作卷棚式“广亮门”,门二旁悬清人许瀚青诗《中泠泉》首句联:
  “风流太守古人贤  第一人题第一泉”
  游客罕至,后废为金山寺花房。

后  记

  王仁堪病故于苏州后,镇江人为了纪念王公,特在一泉建王公祠。已故杨瑞彬老先生曾对我说起一事:80年代初,王公后裔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老先生来镇江,杨老陪同游览一泉,当王世襄得知一泉马路对过广亮门花窗围墙里,就是当年的王公祠址,透过门缝只见金山公园花房。王老先生说:“应当恢复王公祠。”杨老默然无对。
  如今重建王公祠,除纪念为民行德政的王仁堪,亦当告慰逝者。

  注:文中□为模糊不清字,故而空之。

(作者为镇江市环境监测站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