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圌山脚下的萧氏后人

圌山脚下的萧氏后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圌山脚下的萧氏后人  
徐苏
 

    在丹徒圌山脚下有一个萧家湾的地方,群居着一支萧氏的后人。照他们的《润东萧氏族谱》说法,这支丹徒萧氏一族称得上是源远流长。稽其姓氏的来历,可上溯到商汤的年代。他们的远祖“因周受封于宋,其后裔食邑于萧,至春秋,宋襄公始霸,传三十二世后为齐所灭,子孙遂以邑为姓焉”。在萧氏宗族的繁衍生息中,出过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从谱里这支萧氏的“源流考”中,讲述了历史上萧氏宗族的名人不断。在汉代有萧何,辅助刘邦起义。起义军攻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地形,人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争斗中,他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功而封候。有萧望之,助汉宣帝,议论朝政。   
    到了南朝宋有萧道成,他是南朝齐的建立者。本为宋禁军将领,后乘宋皇室内乱,掌握军政大权,封齐国公,进爵齐王。进入梁朝有萧衍,他是南朝梁的建立者。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利用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世称梁武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也很有名气,《梁书》传记中称他:“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编辑有《文选》等。世称“昭明太子”。到了唐代有萧瑀,好经书,善为文。随高祖入京师,封宋国公,官拜左仆射,后任御史大夫。参与朝政,议论明辨,又拜同中书下三品,被唐太宗选入凌烟阁二十四名功臣之列。有萧复,唐德宗时为山东荆湖道宣慰安抚使。有萧荣,唐庄宗时出任指挥使,五代之乱后,举族迁徒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在宋有代萧亮,在宋徽宗朝时做官,出任祭酒。   
    萧亮生有4个儿子,大儿子萧元相,为官浙江道,举家迁往嘉兴。二儿子萧元善出任狼山统制,其子孙随其任,在通州落籍。三儿子萧元忠被授为归德府刺使,后被金人俘虏,其子孙随驾南渡,在徽州休宁县定居下来。四儿子萧元良,宋高宗时任如皋县令。萧元良又生了2个儿子。大儿子萧煜,二儿子萧恒。萧恒后来又生了萧汉杰,为丹徒萧氏一族的始祖。   据丹徒名举人王树勋的考证,丹徒萧氏族与唐宰相萧瑀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明,萧氏有皇舅齐梁二房,为梁昭明太子之裔。“则萧家港萧氏盖出自齐梁房,当齐梁之世。萧氏之以文学著称者甚众,而吾郡城南招隐寺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寺中增华阁昭明太子尝选文其中,游其地者尤想见当时文坛之盛。今萧氏光前裕后蜚声庠序者代不乏人。”    萧汉杰 ,字鹏举,“幼性敏笃学,颖悟过人,勇力震世,”“精通韬略,兼全文武,”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登进士第,“因元乱夏,天下汹汹,奋然激发兴兵击元,大战于潘阳,折冲御侮,元兵败北,斩首千余,功甚显著”,官至健康路同知,后因看不惯官场的险恶,决定辞官归里。他在归乡的途中,船到了丹徒圌山的北面遇到了大风,于是停泊上岸避风。一上岸后,萧汉杰就被当地的景色吸引。“见其土沃民淳,林木蓊郁,连山带水,遂立隐居之计”。入籍丹徒后,他从个人的俸禄中,拿出一大笔钱来购田筑屋,开始为子孙谋,在丹徒圌山脚下安营扎寨。萧氏族在丹徒圌山创业后,不久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当地形成了萧氏一族自己的村落,名曰“萧家湾”,又因其地有河通江的缘故,又名“萧家港”。    萧汉杰生有3个儿子,其名不详,唯知长子人称“良一公”,后举众迁往丹徒马坊,成为萧氏一族南分之祖。次子人称“良二公”,其子孙一直留在当地蘩衍生息,并延伸到开沙一带。三子人称“良三公”,后率领子孙迁往扬州黄港姜湾一带。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时,萧氏一族已“人丁万余,各为分谱,以称巨族。”
 在丹徒萧氏一族中,不乏“性敏笃学,颖悟刚裁”者,出过不少读书人。萧家湾和开沙一支中就有:萧晋,字象明,是萧汉杰的第二个儿子。他幼年就很聪明,喜欢读书,很早考进了县学,25岁时到泰兴张御史家教馆。40岁时选贡,官授浙江兰溪县教谕,后来升任江西秀水县令。在任颇有政声,有“断事如神,爱民如子”之誉。57岁时辞官归里。萧永安,字咸宁,20岁时入府学读书,元至正间以人才举荐为福建蒲田县令。在任时,方国珍叛兵围城,他出奇兵破之,保护了一城百姓平安。后升任兵部主事。萧汝绪,字理之。少年立志,喜读春秋。18岁考入府学,与中山侯汤和友善,曾献策在潘阳湖大战中俘获陈友谅。40岁时,以贡士拔为江西九江府教授,3年后,任浙江平湖县令。居官清廉,勤于政事。又升广东道主事,未就任归里。在乡乐善好施,有一次,江水泛滥,沿江一带饥民遍野,他捐出了几千担的谷粮,救济灾民。萧九昭,字舜鸣。20岁时入府学读书,后入户部侍郎余纲为其子弟教馆。45岁选贡授湖广荆州府教授,升江西吉安府通判。为官清廉,勤于政事。62岁辞官归里。萧杲,字彦明。少习举子业。筑草堂读书其中,高才博学,明弘治间乡荐,与许完、孙方同榜。后来又考中进士,任福安县令。廉干多才,有贤惠声。著有《三余集》、《江上吟》。萧佐,字世臣。明正德年间乡荐,任江西南赣府推官。后因母忧回乡守孝。放情山水,读书自娱。萧熙臣,字光美。幼习易经,后任山东曲县典史,升江西临江县丞。在任济贫救困,颇有政声。萧鸣美,字虞。明天启元年(1621)乡试中举,任淳安县令,升御史。曾召对中门,敷陈时事,慷慨激昂,皇帝为之动容。后调任户部主事,筹饷过于劳累,卒于官。精通《易学》,与漳浦黄道周友善。著有《周易说义》。
    到了清代萧氏族中也有不少人通过科举和岁贡、恩贡、选贡、拔贡的途径进入仕途。    从宋代登岸落籍,到民国时这支丹徒萧氏已传到了34代。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族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谱系和一套严格的宗族章程,用以维系自身的发展。该族在宋代遗谱的基础上,明代3次修谱,清代8次修谱,订有明确的修谱体例,规定谱法效仿欧阳修、苏轼之法;谱之大义以明宗法、正名分为主,次之为敬祖宗、亲宗族、示劝戒,立宗之法以主祭祀、统宗族为要点;分宗之法在于大宗统小宗,小宗再分统其所分之宗;婚配书娶要讲求六礼,宦迁商徒客寓他郡者,宜详其所在;嘉言懿行者当录其传;谱书之传须以大宗子掌之,各分小宗子辅之,保持谱系的联系性。    据史载,在明正统年间,该族还在萧家港王会住十区十都华字圩购地一亩三分四厘,建立了自己的宗祠,规定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祖先之灵,并有一套相应的祭祀程序。如规定祭祀以大宗子主祭于始祖之前,小宗子主祭于本房祖之前,如宗子缺,则举族中有贤德的人担任主祭等。该族还定有专门的仪祭条规,如规定祭祀“三日前,主祭者率诸执事,各斋戒沐浴,肃整衣冠,至公祠习仪二日,令各房子侄俱肃立旁观,”“凡举祭之日,主祭者与祭者俱要鸡鸣而起,黎明行事”等。    
    丹徒萧氏族内部还共奉宗谱家训,以约束族人的言行举止。如家谱规定,子孙要修世系,“先世之谱,当以时修”。要治坟墓,“祖宗坟墓,悉宜竖以碑石。”要建祠宇,“当以时修,毋得大坏”。要谨祭祀,“凡我子孙,必谨乎此”。要顺父母,“生育之恩,天高地厚。为人子者,务在竭力奉养,小心承顺,以求得其欢心”。要敬长上,“称谓毫不假借,坐必隅而行必随,位次毫无偕越。要和兄弟,“幼则相提携,长则同学业。”要教子孙,“凡我子孙,必须教之习经史,明礼仪,”“其资质庸下者,亦须教之习礼节,明农务。”要恤孤寡,“吾族有之此,其轸恤尤所当先”。要毋争讼,“含忍以息忿,省费以自足”。要戒赌博,“赌博之事为失业丧家之本乎,凡我子孙勿效此”。要力农耕,“耕稼为衣食之所”。要时输纳,“各项钱粮,务宜刻期完纳,庶为淳良百姓”等。在萧氏族中,由于人数太多,为了“序尊卑,明长幼”,所以从萧汉杰落籍丹徒后,就制定了严格的各分行派录,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各行派“尊而续之,彼此不相袭,前后不相同,而百世之班次了如指掌”。如其孝友分,“贤良刚正,文德清高,佳明善庆,仕义礼智,性秉彝纯,孝友谦和,忠直辅圣,廉静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