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浅谈镇江保卫战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开发 --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爆发170周年之际

浅谈镇江保卫战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开发 --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爆发170周年之际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浅谈镇江保卫战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开发 --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爆发170周年之际
包婷

    170年前,英国侵略者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发动扬子江战役。在坚船利炮的掩护下,英军长驱直入,相继攻陷平湖、吴淞、宝山、上海后直逼镇江。然而,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侵略者没有想到,装备简陋的镇江守军不仅没有举城投降和闻风而逃,却是仅以数千之力进行了殊死抵抗,直至全军壮烈殉国。这次战斗成为伟大导师恩格斯的文章中,唯一记录下的中国人民抗击英军的事例,更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在世界反抗殖民地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如今,170年过去了,有着二千年历史的铁瓮城早已消逝在战火硝烟之中,那次载入史册的战斗又留给后人怎样的痕迹呢?笔者特地走访了一番。
一、增强保护镇江保卫战遗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镇江保卫战遗址现状
    第一类、保存良好
    圌山古炮台  
    战争回放:1842年7月,保卫镇江的外围战在圌山关打响。7月13日,英军先遣队“伯鲁多”号及“复仇”号两艘军舰驶近圌山。遭严阵以待的圌山炮台驻军开炮射击,并击中敌舰后舱,迫使英舰退回。7月14日,英军调集9艘军舰再次来袭,圌山守军仅 130人,面对来犯的英军舰船,毫不畏怯,打得敌舰始终不能上行一步,直至弹尽台毁,守军将士才忍痛撤离,圌山关防线失守。
    遗址现状:位于圌山风景区内,保存良好。遗址前立有“圌山抗英炮台遗址"纪念碑,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圌山风景区著名景点之一。
 焦山古炮台
    战争回放:1842年7月15日,英军舰队对焦山炮台发动猛烈炮击,驻守炮台的蒙旗兵百余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英国侵略者,临危不惧,发炮还击,炮弹打完也决不后撤,在云骑卫巴扎尔带领下视死如归地与英军展开肉搏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遗址现状:位于焦山风景区内,共有8个炮垒,经多次维修,保存良好,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焦山风景区著名景点之一。
    第二类、重新修建
 忠烈亭(北门遗址)
    战争回放:1842年7月21日上午7时,英军第三旅在北固山后峰登陆,越过中峰后,在英舰重炮掩护下攻打北门(即十三门)。守卫在北门的青州兵,立即用火绳枪猛烈射击,击中、击伤两名英军上尉,并拆掉城垛,临时架起大炮抵御侵略者。激战1个多小时后,旗兵的大炮炸裂,英军从侧面涌向城楼。守军在城楼上与英军进行肉搏战,宁死不屈,最终北门被占。
 遗址现状:原址位于北固山中峰镇江烈士陵园一带,现已无任何地面遗迹。2002年时值镇江保卫战爆发160周年之际,在十三门原址修建忠烈亭(位于镇江烈士陵园内),亭内竖有石碑。现为镇江烈士陵园红色教育景点之一。
第三类、有待开发
 象山古炮台
    战争回放:1842年7月15日,英舰队驶抵焦山口,遭到象山炮台守军炮击,英军在炮火掩护下派汉奸驾驶小舢板登陆。副都统海龄和参赞大臣齐慎领兵击退登陆者,英军见守兵队伍整齐,反击猛烈,乃掉转船头退往圌山关。 7月17日,英军5艘军舰集中火力,轰击象山炮台,护炮土墩大半被击毁。此后,海龄见城外无法防御,即将炮台旗营官兵调入城内布防。
 遗址现状:2010年5月,随着象山的开发,施工人员在象山东峰发现炮台遗址。经文保专家杨瑞彬提供资料证实,象山脚下的古炮台遗址为同治年间所造江防炮台,而山顶的炮台为光绪年间所造。虽然两处遗址均非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所建,但笔者认为依然有保存开发的必要。
   第四类、踪迹全无
镇江西门(主战场)
    战争回放:西门是英军攻城的主战场。北门和西南郊开战后不久,
英军第二旅和海军陆战队即从陆路和水路同时攻打西门。面对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军,西城守军狠狠反击,仅在10分钟内就击伤英军16名和8名炮兵,海军陆战队指挥官克鲁其也身负重伤,被迫退出运河。随后英军增派兵员,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西门告破,但镇江守军坚不投敌,随后在城内小教场、高桥、范公桥等地与英军进行激烈巷战,仅在高桥就毙伤英军官兵40多人,侵华英军总司令也险被火绳枪击毙。
 遗址现状:当年的西门已渺无踪影,1845年在西门建造的忠烈祠和忠烈祠碑也均毁于战火,仅在原址附近留有西门桥,位于大西路东端。几年前,西门桥重修时,有关人士曾提出,在桥旁修建西门战场纪念碑,以铭记历史,教育后人,展现镇江英雄之城风貌,但提议未能实现。
 大沙炮台
    战争回放:1842年7月13日,英军先遣队“伯鲁多”号及“复仇”号两艘军舰驶近圌山,遭到圌山清军顽强抵抗,大沙炮台守军也协同作战,激战一个多小时后,英舰退回三江营。7月14日,9艘英舰再次来犯,因敌众我寡,清军未能阻挡住英军。
 遗址现状:位于高桥四支河东端的江边。上世纪50年代,地面还存有调整大炮方向的槽和两座被当地人称作碉堡的建筑物。六十年代末原址建为麻袋厂。本世纪初,这里被彻底铲平改建为造船厂。
 范公桥
    战争回放:1842年7月21日,英军三路进攻镇江。西门作为主战场被攻陷后,守城清军与英兵在小校场、范公桥等地展开激烈巷战,寸土必争。虽仅有长矛、大刀等落后武器也绝不投降,宁愿与敌同归于尽。
    遗址现状:范公桥原址位于梦溪广场(东门)附近,为北宋范仲淹始建,南宋辛弃疾复建。1998年正东路扩建工程中遗址曾被考古发现。当时,宋代桥石大半保存,桥体跨度长约40余米,桥下河床遗址即在酒海街和上河边之间地下。因正东路工程,遗址被填埋。
 阳彭山、银山门
战争回放:1842年7月20日,英舰炮轰象山炮台,海龄见城外已无法抵御,便将炮台守军调入城内,布于四门昼夜严加防守。此时,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兵分驻于阳彭山和银山门。7月21日,英军分三路攻城,并在阳彭山、银山门一带与齐慎、刘允孝所率绿营军交战,清军寡不敌众,弃营撤退。  
    遗址现状:阳彭山是镇江古城外西南方南北向绵延的山丘,大致的位置在中山桥外,北到宝盖路,南到东岳庙,包括广东山庄、恒顺醋厂。银山门则是指大西路和伯先路的交会处,历史上叫做银山门。如今阳彭山一带早已为商铺楼房民居覆盖,银山门现为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一部分。
   (二)、镇江保卫战遗址保护缺失的原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镇江保卫战遗址现状不容乐观,除焦山炮台和圌山炮台之外,其他遗址几乎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和维护,保护力度不够,有所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2点:
     1、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对镇江保卫战遗址的保护都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和保护价值,也就直接造成了保护力度小,维护手段陈旧的后果。如西门桥重修时,有识之士曾提出可在桥旁修建镇江保卫战纪念碑,以纪念这次悲壮的战斗,同时也是对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也很方便实施。尽管西门古战场已湮灭在岁月长河中,但是镇江军民的这段抗击侵略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遗憾的是最终该提议没有被采纳。
    2、宣传力度不够。笔者感到悲哀的是,对于镇江保卫战,很多镇江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了解,尤其是未成年人,他们哈韩,他们追星,但对镇江的这段历史却几乎一无所知。笔者做了一个无年龄限制的小范围社会调查,30个人里,仅有2个听说过镇江保卫战和海龄,但并不知道具体事件和经过。这个调查也许不能完全说明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相关部门在宣传力度上的严重缺失。
二、切实做好镇江保卫战遗址的科学保护工作
    镇江保卫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斗。此次战斗中,
   英军投入兵力比以往历次都多,但所遭损失比以往历次都要惨重。这场极其壮烈的战斗虽以失败告终,但虽败犹荣,意义深远。恩格斯不仅记录下镇江之战,更高度赞扬镇江抗英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可以说,镇江保卫战遗址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的古战场之一,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镇江保卫战遗址有着极高的保存价值,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好对其的科学保护工作。
    1、加大对镇江保卫战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镇江人不知道镇江保卫战,镇江人又何从提起对保卫战遗址的保护热情和深度认知。因此,笔者认为在全市范围内,应进一步加大对镇江保卫战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更加广为人知,提升广大市民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同时,利用多种媒介方式,让更多的国人了解镇江保卫战,了解镇江这座英雄之城,从而加入到保护群体中来。
2、加强对镇江保卫战遗址目录的整理和相关历史的挖掘
    镇江保卫战遗址究竟有多少处,原址究竟位于哪里,相关历史究竟是怎样,笔者由于资料有限,目前仅能整理出这么多,但是组织专家学者对镇江保卫战遗址、文物、历史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挖掘、整理,尽快编订镇江保卫战遗址目录,笔者认为这是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为进一步的科学保护提供真实可靠依据的基础。
    3、加快制定相关的保护办法和法律法规,切实划定保护范围
 镇江保卫战遗址保护缺失的一大原因就是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循。很多有识之士想要尽心尽力,但却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做好针对遗址保护的有关办法法规的编订,尽快划定保护范围,用法律手段解决保护管理难的问题。
   4、落实人员和经费,定期对镇江保卫战遗址进行修缮保护
  长期以来,很多有价值的遗址之所以存在保护难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缺少资金。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极做好预算,通过相关渠道落实人员和经费,同时也可多渠道募集资金和招募志愿者,认真做好对镇江保卫战遗址的定期修缮和管理。
三、积极探索镇江保卫战遗址的有效开发途径
   1、牢固树立遗址开发与资源整合的概念。
   由于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遗址保护与开发已不再是个别部门的单纯行为。笔者认为应加快将镇江保卫战遗址开发纳入镇江市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规划,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保护和开发的工作能够得到统筹安排和全局规划,并与周边各种资源相协调配合,达到与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目标,避免重蹈“如意江南宋代粮仓”被人为损毁的覆辙。要知道,再多的经济成就也换不回曾经的历史记忆。
   2、做好遗址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的结合。
 提到虎门,人们就会想到林则徐和虎门硝烟,一部《甲午风云》使得威海成为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战场。相比而言,镇江保卫战同样极富悲壮色彩,同样最后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知名度却要小的多。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将镇江保卫战遗址作为整体来打造开发,通过适当的宣传营销手段,使之成为镇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和红色旅游路线。
    时光抹刷着历史,岁月侵蚀着记忆。170年的悠悠岁月,硝烟早已散去,许多战争遗址早已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人们早已遗忘了这段不该忘却的记忆。然而,巍巍屹立的焦山古炮台、烈士陵园里那块刻满青州兵将士姓名的忠烈祠碑却在诉说着当年的悲壮,告诉我们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
 “当时谁知孤军苦,此地犹闻杀贼声”。明知坚持就是死亡,明知前方毫无希望,又是怎样一种信念支撑着那支军队用必死的信念以血肉之躯阻击数倍于己武器精良的侵略者!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应该被传承被发扬的伟大的精神。在此,笔者衷心地希望,镇江保卫战遗址能够早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开发,让那段历史永远为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