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知遇之恩忆戴公 ——记戴瑛同志二三事

知遇之恩忆戴公 ——记戴瑛同志二三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知遇之恩忆戴公 ——记戴瑛同志二三事
 殷光中

  戴瑛(1922-1997)同志是人们都熟知的老市长,后担任镇江专署秘书长和市政协副主席,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我1955年从部队转业地方,先在镇江市人民委员会宝塔路街道办事处,1958年在金山乡劳动,返城后在迎江公社,后调市环卫处,再调入镇江博物馆。一直是戴老的属下,虽无直接的领导关系,但却在他的指导下,两次完成应由基层承担的任务,并由于他的知遇之恩,推荐并力主将我调入镇江博物馆,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兹将二三事追忆如下:
  一、民族政策不能忽视
        1955年我在宝塔路街道办事处担任民政干事。大西路上有一家牛肉包子店,店主董老汉不是回民,却挂个有清真图案的小牌子,地区上的回民不愿意了,上门指责店主的包子不正宗,不应该冒名挂清真的招牌。回民通过清真寺上书市人委,要求政府出面协调。市人委办公室派了一位负责民族事务(当时尚未成立主管局)的女同志来接洽此事,我因初次接触此事,认为是件小事,因此配合不力,拖延了时日。一天接到戴市长的电话,询问事情进展,要我们不要忽视回民的风俗习惯。要解决董老汉的抵触情绪,先要关注他的生计。讲明与邻为善的道理。拿掉牌子,改善环境,换上喜庆的宣传画,会有许多汉民光顾,而处理不好关系,总有回民说三道四,也做不好生意。我们根据他的指示,由居委会等同志上门,并赠两张年画,终于说服董老汉拿掉了清真的牌子。
  二、老百姓吃饭问题很重要
         1969年,我在迎江公社负责“上山下乡”的具体工作,一天,公社领导要我去镇江地区专员公署办公室,直接找戴秘书长,处理一位下放人员上访问题。原来这位妇女是由下放地退回城市,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丈夫有残疾,在民办厂收入低。戴瑛同志说,老百姓吃饭问题不能等,所以请公社来人,把这位妇女的工作落在实处。我因此前在劳力调配站工作,情况熟悉,安排个人,有点把握,就干脆答应回去后就解决。戴老满意地说:“那就由你负责了。”回来后,即安排这位妇女进了民办厂。
  三、知遇之恩难忘怀
  20世纪70年代未,我在市环卫处负责采购汽车配件,结识不少采购员,特别是苏、锡、常的,常有往来,陪同他们游览镇江,常感知识不多,于是有暇时,就去图书馆古籍部去翻古书,戴老来此看望伏老(伏镇钧先生当时下放在古籍部管图书)。看见我在看书,就问我看书的内容。当时我正对焦山瘗鹤铭石刻感兴趣,就把我看的书和收获向戴老汇报了。戴老颇为赞赏说:“文化大革命以后,看古书的人不多了。有什么心得,可以写出来。”当时,我搜集资料已较完备,突击写成万余字的《瘗鹤铭书者诸说辩议》一文,通过原园林管理所张轩世伯(民主人士)转呈戴老,戴老又给镇江博物馆长陆九皋,陆老认为可以调入博物馆从事地面文物考古工作,通过戴老商调后环卫处领导不想放人,就安排我为业务科副科长,并将科长调走,让我主持工作,调动的事拖了一年之久。后来在街上偶遇戴老,问我怎么还未调走,我把情况说了,戴老说:“这怎么行?”不久人事科长就通知我转介绍信,人们都很好奇,甚至以为我通过什么关系请托戴老。事实上我虽调离环卫处,但并未有过诉求,对于戴老关注我调动的过程,谁也没有和我谈过。我想,大约当时博物馆正需要人,而我正有这方面的兴趣。适合这一工作而已。1981年初正式调入博物馆。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方志学、钱币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成果。1994年受镇江钱币学界的委托,主编《梦溪泉苑》,戴老为题词。戴老被推为名誉会长,我被聘为顾问。戴老终于看到他举荐之人成才。我已年过八十,虽感精力不济,但似应继续努力,以报知遇之恩。

                                (作者为镇江市博物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