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及成就

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及成就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及成就
郭绍全
    在我国近百年来的图书馆事业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 他们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了勤奋的一生。柳治微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著名学者、现代儒学宗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1927年出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抗战爆发,颠沛流离,于1942年任中央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抗战胜利后,重返国学图书馆。1948 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6年2月病逝于上海。
    柳诒徵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先驱、开创人。先生一生著述极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和《国史要义》。《历代史略》八册, 1903 年江楚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分六卷,用流畅的文笔,系统地叙述了历代史事的沿革,打破了纲鉴的编年形式,堪称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中国文化史》作为南京高师的教材,在1919—1921年在课堂讲授, 1923年油印,1932 年南京钟山书局正式出版。分三编,约一百余万字,资料引用达六百余种。胡适称赞说:“柳先生的书列举了无数的参考书,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步去寻找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他不曾引用的材料”。该书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并把创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宗旨,较为详细叙述了中国各代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被顾颉刚认为是与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并为齐名的“佳著”。《国史要义》是柳先生在1942年在中央大学为研究生讲的史学原理课的讲义。全书以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例、史识、史义、史术、史化等十个话题以政治为中心,对中国史学史作了纵论分析。议论精辟,识见独到。他是与陈寅恪、萧一山齐名的具有“部聘教授”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双重称号的三位史学家之一。在20世纪上半期的学术界,柳诒徵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柳诒徵先生主持图书馆工作具有时代创新精神。从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至1948年,在任图书馆馆长的日子里,他编印了30册的《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对国内外交换发行,受到读者称赞。他提倡学术研究,自己以一个史学家的视野去探索图书馆学的要义,发表了《国学图书馆小史》、《国学图书馆概况》、《中国版本概论》等论著。1928年创办《国学图书馆年刊》年出1期,至1937年10月共出版10期。以报告馆务,尤其是刊登馆员的学术研究文章,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就被迫停刊了,《国学图书馆年刊》是国内创刊时间较早、连续出版时间较长的图书馆馆刊。《国学图书馆年刊》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是同一时间创刊, 但很难说它的编辑思想、编辑方针是受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影响。无论是从编辑出版时间, 还是从主编的人选来看,《国学图书馆年刊》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并未受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影响, 而是主编柳诒徵先生办馆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观十期年刊,其所发表的文章多为文献学或目录学方面之作,这很可能与柳诒徵以史学家出任图书馆馆长有关,不过这也恰成为《国学图书馆年刊》最大的学术特色。
    20世纪上半期,随着西学东进,历史学逐渐取代传统的经学而成为近代学术的显学。此时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综观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文化名人参与特征尤为明显,不少图书馆都由知名学者担任图书馆馆长,如京师图书馆监督缪荃孙,北京图书馆馆长梁启超,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浙江图书馆馆长朱希祖、单不庵、张宗祥、陈训慈,湖南通俗图书馆馆长何叔衡,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馆长王云五,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苏新城等。这些学者们都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大家,知道图书馆对文化和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注重图书馆建设,将图书馆的应用与图书馆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本人也因此取得了巨大学术成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就是其中的一位。
2.1柳诒徵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
    柳诒徵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是从广泛阅览图书和编写教材开始的。1901年,22岁的柳诒徵暂时结束了青年执教生涯,进入设于南京的江楚编译局,并拜有“中国近代图书馆鼻祖”之称的缪荃孙为师,主要从事教科书的编辑工作。期间,柳诒徵深受缪荃孙图书馆学思想的影响,也很受缪荃孙的器重。1902年,缪荃孙带着柳诒徵赴日本考察国民教育情况,第二年回国后便请柳诒徵执教江南高等学堂,主授伦理学、历史学和国文课程。由于伦理学教材缺乏,柳诒徵每周都得去学堂的藏书楼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讲义排印给学生。1904年,柳诒徵又兼职从教于商业学堂,讲授商业道德与中国商业史。这两门课程同样缺乏教材,柳诒徵又增加了每周在藏书楼查阅资料的时间。他广泛阅览图书资料,仅中国商业史一门课,他就阅遍了海关约章大全、税册、各省府州县志书、食货志、货殖志等商业历史资料,并将它们汇编成讲义用于课堂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柳诒徵利用图书馆藏编写讲义,让他深感图书馆在促进教育教学方面的强大功能。1908年,柳诒徵为两江师范学堂讲授西洋史和中国史,其讲课内容也大多来自藏书楼馆藏的参考书。两江师范学堂的师生每每惊异于柳诒徵渊博的学识,却鲜有人知道他的学识大多来自他在藏书楼孜孜不倦的求学。
    柳诒徵根据自己的上述经历,深知要成为有学识的人光靠他人的教育或教学讲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自己潜心研阅名著、探索真理,并从中体会做人、做学问的真谛。而图书馆正是实现这一人生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当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历史学时,特地在学校内设立了史地科图书陈列室,并将不少藏书陈列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借助藏书和图书室自学成才。同时,自己也初步形成了以图书馆的功能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学思想,并指引着自己以后的各种图书馆学实践。
2.2国学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
    南京国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08年的江南图书馆,由柳诒徵的受业恩师缪荃孙和陈庆年筹划建立,并分别出任总办(相当于馆长)和坐办(副馆长)。1912年,改名江南图书局,1913年改为江苏省立图书馆,1919年改名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该图书馆自建立至1926年,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1927年柳诒徵接管时,图书馆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仅馆舍简陋,且图书不齐备,管理松懈混乱。
    1927年7月1日,柳诒徵正式到馆接收,他以绩学之士出任图书馆馆长,一方面带领馆员清查整理馆藏,一方面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调整人事安排。针对当时诸多问题,他致函“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张图书馆应添设传抄、访购、印行等部门,改变了以往仅设保管、阅览两部的状况;提出图书馆存在的主要不足和解决办法,即藏书不完备,一些孤本钞本、四库书、近年新出之书、各种杂志、各学校团体所辑各书、官私统计报表,以及东西各国学者研究我国之书等皆所阙略;主张派传抄员到各地图书馆或私家抄录珍本孤本,或出费请各图书馆代钞。在允准后,他致函其他图书馆请求代为钞书,如请北平图书馆代钞《永乐大典》等,这样,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的孤本钞本。同时,对馆内的善本、珍本和孤本进行影印, 避免了此类图书由于阅览所造成的损失,而且,可以防止由于不测之灾而失传。 仅1927年至1934年间,便影印书60余种,其中经部5种,史部34种,子部8种,集部16种,且有相当数量图书都是当时的希见之本,如《南雍志》、《三朝辽事诗实录》、《洪武京城图志》、《严修能精写东莱书说》、《郑开阳杂著》等。另外还影印了馆藏宋元刻本、明代名贤手札等多种。柳诒徵是有志于图书馆管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寻先进的管理方法, 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他不以庋藏典籍之吏为己任, 把整个精力投人图书馆事业, 使该馆斐声海内外。他还致力于向全国推广图书馆学知识以改善全国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3.1 目录学方面的成就
    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分类, 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导。图书馆本以收藏图录、鉴别书籍、登录群册、部次甲乙为职责. 由于时代发展图籍日丰, 四部分类法不足分类和登录的需要。柳诒徵精湛目录之学, 适应时代新情况, 在《国学图书馆总目》中突破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登录群籍的惯例, 将《国学图书馆总目》共分为经、史、子、集、志、图、丛七部,其中经分十类,史分十八类,子分二十八类,集分四类,志分三类,图分十六类,丛分五类,并且还将丛书子目分归到各类中去,使之形成多元的、便利的检索途径。创新目的: 一是增加了检索图书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是提高了登录内容的明细度。这部书目是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创设以来第一部大型公共图书馆馆藏全部图书的总目, 在分类归属管理体制有着独特性创造的发明, 对近代目录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柳诒徵创立的七部分类法, 是在传统的四部分类基础上修补的图书分类体系的创新。他不为传统所囿, 实事求是, 大胆创新, 在四部之外再添立三部, 很好地解决了综合性图书与传统分类法不当登录的难题。他有明睿的学术见解。在志、图、丛三类中, 丛书为集录单书而成, 他将丛书的单书按其性质分隶经、史、子、集各类, 一书有两类可分的, 则采用互见之法, 两类登录、互相发明。有的放矢地利用丛书, 方便了读者查阅,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柳诒徵主编的这部《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在别集编录方面亦有新意。在我国传统四部分类法中, 登录无统一标准, 使读者无法检索。柳诒徵明确规定, 以作者卒年为断, 作者卒于何朝, 其书即归于何朝。为目录学界提供统一标准, 改变了登录别集的淆乱状态。《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受到了图书馆界人士的认可, 有些图书馆在编制书目时采用了其登录体系。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 均采用了柳诒徵丛书子目分类法。
    柳诒徵到馆之时,馆中原有书目已经很难反映图书馆实际藏书状况,正所谓“曩者所编诸目,乃多与存书不符,或目存而书已他徙,或书增而目尚未沾,学者病焉”;柳诒徵以“馆有之书,歧分两目,不便寻检,且丛书近刻,恒有异同,宜汇载之,以资参考。于是综善本、普通本、丛书本三者而一之”。“扬榷各家书目得失,创为斯目类例”,“别裁互见,纲举目张”。将馆藏除书画、档案、手札及金石拓片和人物画像等之外皆网罗无遗。最后编成三十巨册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读者查阅总目对学术源流、刊刻的先后,均可窥其脉络”,方便了读者按图索骥,这就是柳诒徵先生的目录学思想和成就。
3.2 版本学方面的成就
    柳诒微在图书馆工作期间, 曾任中华图书馆协会监察委员和版片调查委员会主席。在调查善本,搜集各种版本方面, 成绩突出。他还主持印行了一百余种珍本秘籍, 并撰写提要书跋, 以广流传。其中有针对当时日寇入侵, 特别印行的多种明代御倭有关书籍, 以激发国人爱国之心, 如《俞大酞正气堂集》等。1931年,中国科学社举行了十天版本展览会。在此展览会中搜集了唐人写经、宋元刊本、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各种书刊及现代各种印刷术、装订术的样本。柳治徽作为中国科学社的成员,他写了《中国版本略说》, 作为中国科学社中国书版展览会纪念刊印发。在当时的藏书家及出版界中得到好评。
    柳诒微从小熟读各种典籍, 又有版本调查的实践经验, 因此, 具有丰富的版本学知识。《中国版本略说》首先追溯了写字刻书产生的历史。他认为,“中国民族手指之用特别发达, 写字刻书之早且多即其一证。大抵写字刻书两事同时并进, 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比, 亦中国人乐于运用手指之证”。其次, 他根据刻本书的款式、字迹、纸质、墨色,依次介绍了唐、宋、元、明、清历代刻本书的风格特点及印书发达地区, 他指出,“诚书家最重宋本,不仅由于赵宋官私雕刻之书的数量超轶前代, 为文化史上最重要之时期, 而且其书质量亦精雅古朴,迥非后世所及。北宋之书又精于南宋, 故宋本以宋刻宋印者为上”。再次, 他认为中国文字为一种美术。“吾人由此联想北宋以来精刻之书大都名手所写。世人珍视其书, 亦缘其字迹不下碑帖。不仅以其时代久远也, 精于写字者为美术。……是为美术工艺,故中国昔日以工巧并称, 非若后世专以劳工为工也”。此外, 他还叙述了活字版本、套色印本、书籍装帧的演变史。柳诒微写作《中国版本略说》, 并非象一般藏书家鉴赏, 考订、评价版本的优劣、真伪而已, 而是以迥出封建藏书家的见识, 历述雕版印刷变迁演进的过程, 推究民族特色, 表彰文化成绩, 发扬民族精神, 激励今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 这是他一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他说:“吾国人努力于文化之成绩。并策励吾人如何利用前人留贻之心力, 力仔入今日物质文明。如汉文打字机之若何改良, 仿宋活字之若何推广, 写照影印之若何刷新, 一切工艺若何由已高之程度而更加高, 是对同人区区之微旨”。柳治微以科学发展的眼光, 呼吁传统文化融入今日物质文明,并提倡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改造古老的雕版印刷工艺, 推广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是有进步意义的。
3.3 引进和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
    虽然柳诒徵并未专门学习图书馆学,但他非常了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图书馆构成要素和工作中心,深知人才是图书馆的基本要素,此前国学图书馆各项工作未能顺利展开,缺乏人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故而为了改变现状,最大可能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柳诒徵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招揽人才。当时中国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并不多,据统计,从1927—1937年,文华图专(指武昌私立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历届毕业生数仅64人。尽管各地大学如厦门大学、上海的大夏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清心中学、创制中学、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开封河南大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等也都设有图书馆学课程,但时办时停,成效不大,完全满足不了当时各省公私立图书馆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可见,柳诒徵所能挑选的余地很小,所以他举贤不避亲,将学有专长的弟子揽至麾下以尽其用。他聘请赵鸿谦任图书馆主任、范希曾任编辑部兼保管部主干、向达任印行部兼访购部主干、缪凤林任印行部兼访购部主干、
    周悫任印行部、访购部、编辑部主干、王焕镳任访购部、保管部和编辑部主干、陈兆鼎任阅览部主干等。他们“皆精研文史,尤熟悉目录学”,对于馆务的开展多能得其要领。为了集思广益,弥补自己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某些不足,1928年4月19日,柳诒徵函聘中央大学的同事陈汉章、王伯沆、汤用彤、金陵大学的友人李小缘为国学图书馆参议,请他们会商馆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虽然所聘人员多为学生或同事或朋友,但这丝毫无碍于国学图书馆的发展,相反大大推进了国学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如1934年,江苏省教育厅曾派员视察国学图书馆,视察报告称:“该馆长著述宏富、学术深湛,馆员二十人大都住馆工作,均备有工作日记,至为可取。该馆成立二十余年,藏书已达二十万册,举办事业,年有改进,不类故步自封,尤堪嘉慰”
    作为知名学者, 柳诒徵深知图书馆对学者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在柳诒徵的倡导和带领下,国学图书馆不仅培养了一批图书馆专家, 也造就了一批学术研究人才。如曾任印行部主干的缪凤林,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先后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史学教授20余年;访购部和印行部主干的向达, 后任职北平图书馆、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二所副所长、学部委员、《历史研究》等编委等,成为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历史学家;参与编撰《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的王焕镳,后历任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杭州大学等校教授,以及杭州
大学图书馆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等。因此,当年柳诒徵于国学图书馆主持开展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活动,功不可没。
    柳诒徵先生不仅重视馆内人员的培养, 对到馆读书的读者,也非常关注其学术研究。尽量培养他们勤奋好学、踏实研究的学风。如住馆读书章程规定,“住馆读书者,非因疾病要事,继续满一星期不至阅览室读书者,得由本馆通知介绍人请其出馆。”这样,以强制措施,激励读者勤奋用功多读书。如1934年蔡尚思到馆读书,为支持其学术研究,国学图书馆为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柳诒徵对馆员说:“蔡先生为了著大部头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特来我馆从历代文集中搜集他人所少搜集的宝贵资料。我们必须尽力支持他。他的贡献也等于我对图书馆的贡献。”柳诒徵不仅为其提供方便,还经常和蔡尚思在一起讨论学术。柳诒徵奖掖后学的精神使蔡尚思终生难忘,柳诒徵对人才的爱惜也极受称颂。多年以后,蔡尚思每念及在国学图书馆读书的岁月,总有无限感慨。“我从前只知大学研究所是最高的研究机构,到了三十年代,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翻阅历代文集之后,才觉得进研究所不如进大图书馆,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对活老师来说,图书馆可算死老师,死老师远远超过了活老师”。
    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源于他多年从教生涯中藏书楼或图书馆带给他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使他深知图书馆对于一个国家文化、教育发展的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在日后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他一心挖掘图书馆的所有功能和价值,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创造性地提出图书馆办学育人的主张。同时,柳诒徵等国学图书馆同仁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他们所树立的勤奋、严谨、踏实的学术研究风气,至今仍影响并鞭策着当代图书馆工作者,也影响着全国的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