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心系文化担大任

心系文化担大任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心系文化担大任
                      ——深切怀念刘昆老
                               王玉国
    2016年元月12日11时左右,赵康琪先生打电话告诉我刘昆老于昨天15时15分逝世了,享年90岁。我对此噩耗虽然不感到突然,但悲伤之情则顿生心头,我与刘老最后一次会面和最后一次通话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
    在得知刘昆老患癌症之后,我与原镇江市文化局局长张益民先生一起于2015年9月25日到家中探望他,看上去因已难以进食而消瘦许多,但精神状况尚好。他对我们说:“我是唯物主义者,现年89岁,会正确对待的。”他送我俩每人一本新书《文化大革命镇江亲历记》,并应邀为我俩签名留念。他告诉我俩:“此书只印了50本,只送给亲朋好友,作为历史资料保存。”没想到这次探望竟成为最后一次会面。
    在这次会见之后,我抓紧编撰了《三国文化》第11期,我主编的该刊物每期在封面上介绍一名全国学术界著名的三国专家,有简历,有照片。在12月中旬第11期出版后,我请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副秘书长居家新在第一时间将刊物送到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刘老的床头,他非常高兴,拿给医务人员和亲属传阅。第二天他打我手机说:“我成为封面人物了,你抬举我,谢谢你。”他声音微弱,很谦虚,但听得出他很高兴。没想到这次通话经成为永别。
    近日来刘昆老的音容笑貌在我心中萦绕,与他相处30多年中的往事幕幕呈现。
               痴心写作   著作等身
    刘昆老一生与笔墨结缘。自年轻时就喜欢写作,经常学写文章,向报刊投稿。“文革”开始,他参加地委派驻镇江农机学院文化大革命工作队并任秘书。造反派冠他以“搞黑材料专家”、“双料老保”之衔,把他积聚的资料和书籍抄走。后来受审查,进学习班。这段时间根本不能写作了,但他痴心不改, 私下里以记日记形式,记下了他当时所见所闻的一些人和事。学习班结束后,他下放在地区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同时担任五七干校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分管学员学习毛主席著作,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久,他被调入地区革委会机关工作,后任通讯组组长。这段时间他责无旁贷地写新闻、通讯和其他方面的稿件。“文革”结束,他从事文化行政工作,客观形势要求他进一步认识、触摸镇江,特别是镇江的历史文化。所以他结合工作写了许多一些介绍、探索、研究镇江历史文化的资料和文章。退休后,他从数百篇文稿中遴选出90 多篇,绝大多数已经报、刊公开发表,编辑出版,书名为《 丁卯杂记 》。因为书中的内容,基本上与镇江历史文化有关,而丁卯埭、丁卯桥、丁卯村均为镇江历史胜迹,是镇江文化的一个符号。他认为自己有幸居住古运河畔多年,受丁卯地域文化辐射,惠其光泽,沐其灵秀, 自有眷恋之情,另外他出生于农历丁卯之岁,故借丁卯冠为书名。刘老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编著出版了《 焦山碑刻》 一书后,与我和杨瑞彬老合著了《 镇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和《金山 》( 锦绣江南丛书 )两本书,与我和徐铁城先生合著了《镇江文物》(镇江文化丛书)。2015年又编著了《文化大革命镇江亲历记》,20多万字,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觉的、有头有尾的、他亲身经历的、镇江“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录。另外近年来他多次跟我谈要出一本关于研究瘗鹤铭的书,主要内容为系统地阐释瘗鹤铭、关于铭的来龙去脉、铭文的书法艺术、作者和年代等。此书虽未面世,但他已为此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撰写了有关章节。
    刘昆老自幼喜欢古典诗词,主要受母亲的影响。儿时,母亲把一些简单诗词,编成儿歌或催眠曲,哄他讲故事或入睡,他往往在古诗词的吟读声中悠悠睡去,進入诗意的梦乡。使古典诗词铸入他的脑海,有些诗句,终身不忘。母亲顾蕙老太君,出身兰陵望族,族中称她常州才女。母亲对诗词歌赋,无一不能;大块文章也能背诵。2015年10月。刘昆老从自己撰写的200多首诗词中精选出30多首编印成册,取名为《世德堂诗稿》。我拜读后受益匪浅。
    刘昆老不仅能诗擅文,而且是一名著名的画家。在此方面一是受父亲的熏陶,父亲是常州的一名著名画家,擅长国画人物肖像,二是曾师从一个和尚画梅花,刘老一生对梅花情有独钟。刘老画梅花,往往只用水墨,不施粉黛。画面水墨淋漓,黑白相间,沉静大气,观后肃默安详,心定神闲,如入清幽之境。其布局构图以真为本,不同习俗。枝条匀称疏密得体,从不故弄玄虚。墨梅、春梅是他最喜欢画的,尤其是墨梅可谓现今梅花画的代表,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精神,先进文化的风貌。初看刘老的梅花图,一般人都不相信是出于业余画家之手。的确,一张普通的梅花图, 由于融合了刘老各方面的学识素养, 所以才会气象清新, 大度饱满。
              赤心名城    持之以恒
    镇江能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刘老功不可没。
    1983 年机构改革,镇江地区机关与下属的镇江市级机关合并,撤消地区编制,成立新建的省辖市的镇江市。刘老原来是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地改市后是镇江市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分管社会文化、文博等工作。
    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座,镇江榜上无名,镇江市委、市政府对第二批志在必得。1985年春天,市政府指定刘老与规划局副局长田铁民到省里汇报历史文化名城问题。省里领导讲:国务院准备公布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央给江苏两个名额。省里经过摸底排队,认为可以向国务院申报的城市有淮安、常熟、镇江、徐州, 其实, 淮安可以基本上定下来了,就凭它是周恩来总理的故里这一条就够格了,其他三市只有一市可以申报,这样看来镇江没有绝对优势,只有争取了。刘老据理力争,首先简要汇报了镇江三千年文明史,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出镇江的三国文化,第二,突出镇江人民在鸦片战争中反抗英帝国主义而得到恩格斯高度评价的历史事实,第三,突出镇江的历史人物。他的汇报使与会的领导、专家认为镇江历史文化基础厚实,条件很好。后来省里将镇江申报到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建委。
    不久市委书记孙秉谦、市长高德正明确交代:镇江要全力争取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体工作主要由文化局和规划局操作。刘老是文化局分管文物的副局长,所以责无旁贷站在这项工作的第一线。
    根据市政府决定后来刘老和田铁民、杨奎、杨瑞彬及相关同志多次到北京向相关领导宣传汇报镇江的情况,邀请罗哲文、郑孝燮等专家来镇江指导工作。同时刘老领导了三项大造舆论和声势的重大宣传活动。第一,由镇江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镇江文物精华展览,开幕那天首都历史、文化、文博、新闻以及知识界等著名人士踊跃参加,国家领导人彭冲、华罗庚、赛福鼎、赵朴初、钱昌照等观看展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多个新闻单位向国内外发布消息,有力地宣传了镇江三千年文明史,引起首都各界人士与群众的广泛注视。第二,镇江市政府与中国《 三国演义》学会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12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 会议开得比较成功。第三,镇江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举办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诞辰890年纪念活动。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领导决定在沈括故居梦溪园旧址,修复了400平方米古建筑, 作为沈括纪念室,介绍沈括生平,陈列沈括主要科研成果。茅以升为梦溪园题写园名,赵朴初、钱三强、钱伟长、张爱萍、李一氓、启功等题写匾额,陆定一、程十发、周而复等赠送书画。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何泽蕙、张钰哲等学部委员,会议代表80多人。刘老还领导了镇江名城申请报告及11个附件的撰写与材料整理工作,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了“炮轰南山、烟熏焦山、污水绕金山、厂夹北固山”的状况。接踵而来的喜讯不断,镇江通过了专家验收,黄选能副市长代表镇江赴北京表态,1986年12月8 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镇江名列其中。
    镇江荣获国家名城桂冠后,刘老并没有因此而止步,而是继续为挖掘名城内涵,宣传名城保护,协调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提高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不懈努力。他先后撰写的《试论镇江历史起源与名城建设》、《关于提升名城意识的探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一些思考》、《名城 •文物 •城市美》、《保护好吴文化的重要资源土墩墓》、《镇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等文章,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退休以后,退而不休,在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工作数年,调查文物资源、公布文保单位、撰写文物介绍;在市名城研究会担任理事继续发挥余热。
                    醉心三国    打造品牌
    刘老认为镇江的三国文化底蕴深厚,应该作为地域品牌文化打造、宣传。他为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1992年初,在刘老的建议下,市文化局党委同意筹建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由我协助刘老负责筹建的具体工作,在各种手续完备后,于1992年12月26日,举行了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市文化局局长张益民任会长,刘老为副会长,我为秘书长。谭洛非、李悔吾、胡世厚、王扶林、沈伯俊等著名专家为成立大会发来贺电,我赴南京请陈辽、李灵年、欧阳健等著名专家莅会讲话。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是全国地级市中成立最早的学会之一。学会自成立以来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2009年4月26日,学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大会,我担任会长,刘老作为顾问继续为学会出谋划策。我会现在在全国三国文化界有很高的声誉,如《三国文化》刊物从12期开始成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会刊,我会会长成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我会荣获全国先进学会的称号等等都与刘老的开创学会之功和辛勤耕耘分不开的。刘老主编了《三国演义研究》一书;先后撰写了《千古风流甘露寺》、《铁瓮城 • 京城》、《孙吴开辟江东的机遇》、《从诸葛亮的清正廉明说起》、《孙权开拓台湾 》、《孙权的人才观 》、《讲诚信的太史慈》、《漫谈两个鲁肃》、《关羽与吕蒙》、《大乔和小乔》等近30篇与三国有关的论文,有的演讲于全国学术研讨会,有的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如像在海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知人善任胜利之本—— —论孙策的用人之道》 ;在《皖江侧畔谈三国》上发表的《从哲学视角析连环计和美人计的成败》 ; 在《荆州与三国演义》一书上发表的《成也荆州败也荆州》等。由于他创办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有功和学术成果丰富,当选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诚心待人      培养后学
    刘老为人正派,心地善良,涵养很高,有海纳百川之心怀。对人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一律以诚相待,不搞阿谀逢迎,不搞权势压人;他还十分重视对文化系统年轻人才的培养和爱护。
    上世纪80年代,我作为文化系统的年轻干部得到组织上的重视,从新华书店副经理调任市图书馆副馆长,主持行政工作,刘老向胥明章局长等领导建议,安排德高望重的欣士敬兼任图书馆书记,意在对我“言传身教、加强培养”。事实证明这种安排对我受益良多。那时我初出茅庐,不够成熟,刘老经常与我促膝谈心,最重要的一次是他亲自到图书馆在我办公室畅谈一个上午,谈他的人生经历,教导我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开展学术研究、尊重上级领导、关心联系群众等等,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临别之时嘱咐我要“好好锻炼,好自为之”并送我一副他亲自作的“梅花迎雪图”,我领悟为刘老希望我学习梅花精神,在风雪中磨练自己。我感到此次刘老对我的教诲对我以后的工作有“警钟长鸣、深切教诲”之感,受益终生。
    我担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博之后,刘老对我的工作也十分支持。姚元龙局长主持镇江博物馆新展厅及院落整治工程和焦山碑林扩建工程时我协助姚工作。我提请刘老撰写《云台山记》碑记和《焦山碑林》前言,他文采飞扬,深受观众的好评;为了展示文博系统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学术成果,为中青年同志评职称提供成果,我主编了《镇江“十五”文博论丛》,请刘老撰写序言,他写了《重墨浓彩写春秋—-评<镇江“十五”文博论丛>》,对该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刘老德高望重,深受人们的爱戴。我于元月13日下午到他家中灵堂吊唁时看到,花圈摆满了走道,人群络绎不绝就充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我30多年的从事文博工作的道路上,刘老给了我教诲、智慧、动力和支持,怀念他老人家的文章写得再长也难以全部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故写陋诗一首深表悼念。
                 怀念刘昆老
九十高龄驾鹤去,音容笑貌迎风来。
    著书等身论春秋,心系文化史册载。
    名城桂冠增美誉,三国大旗展风采。
    德高望重众人赞,梅花风骨春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