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乾隆南巡18次过镇江事迹系年辑录考补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乾隆南巡18次过镇江事迹系年辑录考补
乔长富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清高宗弘历(下称乾隆)曾6次南巡江浙。据笔者统计,他在南巡的南下和北返途中,曾有18次经过镇江(含江面、府城及城郊)。其中,有3次是走陆路过镇江(内1次经镇江府城),其余15次是走水路。他18次过镇江,都要驻金山,又有7次至焦山,6次至北固山。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他经过镇江时,共作诗119题(共141首)、文5篇,书匾35块,撰联32副,留下碑刻70多处。他在金山、焦山和北固山都建有行宫,所到过和题咏过的不少地方都是镇江的名胜。镇江也流传有他在镇江的传说,可见他的过镇江对镇江的历史文化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值得重视。
对于乾隆的过镇江,镇江的一些著述虽然也多有述及,但限于历史原因,或者是由于“避讳”而不予详述,或者是由于“封建帝王”的行为而不屑注意,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一些著述的说法,不免有人云亦云或泛泛而论之弊,不利于全面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具体情况。有鉴于此,特从《清史稿•高宗本纪》《清鉴易知录》《清史编年(乾隆朝)》(下文分别省称《清史稿》《清鉴》《编年》)等系年辑录有关史事,并据《光绪丹徒县志》(下称《县志》)所录诗文,以按语方式对其事实作印证、考证和补充。
(一)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
1.《编年》:“(正月)十三日辛亥首次南巡。奉皇太自京师出发。”“(二月)十四日壬午,驻跸金山江天寺。翌日,游焦山。”(按:所系月日均为农历,下同。)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所作诗19题共25首,文1篇。其《恭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称:“二月之望,舟过大江,顾瞻金山,上临太虚,下瞰洪流,为江南诸胜之最,遂奉皇太后一登览焉。迨巡浙回舟,以及江宁旋跸,先后凡三登焉。”《江月》称:“我来望后夜”,可证他初至金山的时间是在“望后夜”即十六日。此行有《渡江驻跸金山作》《初登金山得句二首》《游金山寺用苏东坡韵兼效其体》《试中冷泉作》《题文证明金山图》《登金山塔》等,可见他初至金山的活动。在这些诗中,他一再赞美金山为“福地”,称:“一时胜览若登仙。”“不到江山寺,安知空阔奇。”
乾隆初至焦山,是在二月十七日,作有《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东坡韵》《游焦山作歌》《三诏洞》《焦山古鼎歌用沈德潜韵》等,称:“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此彼”
乾隆游焦山后,当天就“三诏别隐士,万骑拥材官。捨舟而登陆。”(《甘露寺和苏轼韵》),登北固山游甘露寺。他在《润州道中作》称:“山染青螺水绿涵,今朝春色识江南。迂途城市观民俗,暂拾行舟策玉骖。”可见初至镇江游三山以后,就登陆经过镇江“城市”,这是他第一次走陆路过镇江。
2.《编年》:“(三月)初八日乙已……翌日,奉皇太后回銮。”“二十二日已末…………驻跸金山江天寺行宫。”“二十四日辛酉,驻跸江宁府行宫。”
按:《润州道中作》之“许浑别墅”称“便可进舟行廿里,好乘京口晚来潮”,“长江天墅”称“此日往来成坦途”,又《北固山》称“兰舟往来才经月”,《金山行宫即景》称“句吴於越省方还”、“重举明禋谒钟阜,便纡清跸驻金山”,它们表明,乾隆由杭州北返往江宁途中过镇江时,是由运河乘舟经丁卯桥等处至北固山,再至金山,然后前往江宁。
3.《编年》:“(三月)二十九日丙寅,至京口祭江,奉皇太后渡江。”
按:据前引《恭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所述,乾隆此次由江宁至京口祭江后,当是经金山渡江北上。其《渡江》诗称:“吴越巡方两月周,长江回泛木兰舟。风恬北指瓜洲渡,天朗西穷巫峡流。”可见他是由金山渡江至瓜洲入运河北上。综之,乾隆首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2次走水路,1次走陆路。其中,曾3次至金山,2次至北固山,1次至焦山。
(二)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1.《清史稿》:“(正月)癸卯(按:指正月十一日。本文所引干支表示的农历日期,均据有关记载推算得出,下文均如此,不赘述),上奉皇太后南巡。”“(二月)乙亥(十三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收录本次南巡往返过镇江诗14题共18首,文1篇。《自瓜洲放舟至金山》《登金山塔顶叠作韵》《金山叠旧作韵》《江月》《游金山寺再叠东坡韵》等均为乾隆此次南巡由瓜洲渡江至金山时所作。这是他第4次至金山。《金山叠旧作韵》称:“柳暗花明二月天”,“一带吴根将越角,惠鲜勤体跸途连”。诗意表明他第2次南巡往苏杭途中曾驻跸金山。
二月十五日,乾隆由金山乘船至焦山。其《重书瘗鹤铭跋》自称:“丁丑春南巡,二月之望,重登焦山。”这是他第2次至焦山,史书失载。其《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再叠苏轼韵》《三诏洞》《游焦山作》也作于此行时。乾隆游焦山后,当天就“顷刻池涛济北固,岩端更问萧公庵”(《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再叠苏轼韵》),乘船由焦山至北固山登陆,游甘露寺,作《甘露寺》《甘露寺北轩用苏轼韵》。这是他第3次至北固山。
然后,乾隆就过镇江府城。《过镇江府城》称:“焦山稳渡紫霞舟,十里鸣鞭过润州。秀丽江山穷睇盼,喧阗老幼厪咨诹。”这是他第2次走陆路过镇江府城。可见他对镇江江山和城市的赞誉之情。此行又有《润州道中杂韵》,题咏“京岘山”“读书台”“招隐寺”等,当是沿途景点,是否亲至其地,难以臆定。从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的相关记载和所作诗文看,他只有首次南下和本次南下时曾经过镇江“城市”或“府城”,其目的当如他所说,是“迂途城市观民俗”,此后再无过镇江“府城”或“城市”的情况。
2.《编年》:“三月初六日丁酉,乾隆帝奉皇太后自杭州回銮”。《清史稿》:“(三月)庚子(初九),上奉皇太后驻跸苏州府。己酉(十八日)上奉皇太后幸江宁府”。
按:乾隆本年作《驻跸金山》诗称“吴头越角才经揽”,“往来屈指则弥月”,表明他此次自杭州北返往江宁途中,又曾至金山。至金山的时间,当在初十至十八日之间。按照他上次由杭州此返往江宁经镇江的时间推算,此次过镇江当在三月十六日至十七日间。
3.《清史稿》:“(三月)癸丑(二十二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所录乾隆第4次南巡北返至镇江所作《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自称“三渡驻金未驻焦”,“三渡”指前3次南巡北返至镇江渡江往瓜洲。由此诗可见,乾隆此次“癸丑”“渡江”,当曾驻金山,即由金山渡江往瓜洲。综之,乾隆第2次曾3次过镇江,1次走陆路过镇江府城,两次走水路。其中,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三)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1.《清史稿》:“(正月)丙午(十二日),上奉皇太后南巡,发京师。”“(二月)庚辰(十六日),上奉皇太后渡江,阅京口兵。辛己(十七日),上幸焦山。乙酉(二十一日),上奉皇太后临幸苏州府”。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所作诗19题共23首。其《渡江至金山驻跸作》称:“十年三度事多矣”,可见他由瓜洲渡江后是先至金山。这是他第7次至金山。史书失载。《阅水操因题》称:“奚缘阅水操?哈萨扈巡艘。欲示诏戒制,都关驭远韬。”“哈萨”是指哈萨克的使臣。据《编年》,乾隆此次至镇江前曾在扬州接见哈萨克使臣。此诗说明在镇江阅京口兵的原因,亦可补史书之未载。《远帆楼观灯火船戏词四首》则记载了乾隆在金山与哈萨克使臣观灯的盛况。
乾隆此次至焦山的情况,在《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三叠前韵》《情寄童》《登镜江楼极目》《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竹楼》等诗中有具体叙写。这是他第3次至焦山。《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说:“金山岂无山?胜在包以屋。焦山亦有屋,胜在山之腹。”俗称“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当与之有关。
2.《清史稿》:“(三月)丙午(十三日),回跸。……申寅(二十一日),上奉皇太后渡江。…...己未(二十六日),上祭明太祖陵;阅兵;幸两江总督尹继善署。”
按:《县志》收录本年作《季春驻跸金山》诗称:“秣陵(指江宁)将问古,氐父(指金山)暂浮江。”则乾隆此次由杭州往江宁途中又曾至金山。《清史稿》所说“申寅”“渡江”当指此。
3.《清史稿》:“壬戌(二十九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年作《暮春之秒驻跸金山作》称:“百里棲霞(指江宁至棲霞山)晓策骢,金山舟到日方中。又成回跸时临夏,每喜横江静戢风。”“壬戌”日为三月二十九日,正当“暮春之杪”。《清史稿》所说“壬戌”“渡江”,是指本年南巡由江宁经镇江金山渡江往瓜洲北上。综之,乾隆第3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都是走水路。其中,曾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
(四)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
1.《清史稿》:“(正月)壬戌(十六日),上奉皇太后启跸南巡。”“(二月)丙申(二十日),上奉皇太后渡江。”《编年》:“(二月)二十日丙申,帝南巡至京口,奉皇太后渡江,阅京口水师。”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诗24题共32首,文1篇。其《渡江至金山驻跸》称:“南巡又奉大安舟,今日金山此重游。”《游金山寺四叠苏东坡韵》称:“韶春复驻氐父山。”可见他此次南下渡江后又驻跸金山,这是他第10次至金山,然《编年》谓乾隆此次至镇江曾阅京口水师,不见于乾隆诗文述及,也不见《清史稿》等记载。如所说不误,则是乾隆第2次在京口阅水师。姑录以存疑。
乾隆至金山后,又曾“放舟”至焦山。《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四叠苏东坡韵》《游焦山作歌再叠旧作韵》均作于此次至焦山时。这是他第4次 至焦山。在“自金山放舟至焦山”诗中,乾隆说“乃复寺傍构行馆,成事不说何劳谈。小憩勿宿发青雀,调御月面空花龛。”可见他并未留宿于焦山。在《即景题四绝句》中,他更说:“清晨进舫揽焦山,甘露迂临卓午还。”可见他游焦山后又“迂临”北固山。这是他第4次至北固山。他的《甘露寺用张祜韵》说:“三乘于以阅,四度底论来。”此诗所说也正是此次“迂临”北固山之事。“四度”即指第4次至北固山,游甘露寺。
2.《清史稿》:“三月丙子朔(初一),。。。。。。上幸焦山。戊寅(初三),上奉皇太后驻江宁府。”
按:乾隆《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自称:“三渡驻金未驻焦。”此“三渡”是指从杭州“回銮”往江宁途中至镇江渡江,诗句表明乾隆前3次南巡“回銮”至镇江后都是至金山,并未至焦山。而该诗表明他本次“回銮”至镇江是从“丹徒”(指丹徒驿,今丹徒镇)开始舍舟登陆,走陆路乘马至象山,然后渡江至焦山。《焦山古鼎歌复用沈德潜韵》说“丹徒策马循野路”就指此事。这是他第3次走陆路过镇江,也是6次南巡“回銮”时唯一的走陆路过镇江。也是他第5次至焦山。
乾隆至焦山后,又曾至金山。《县志》录其《金山夕景》诗碑注称“乙酉暮春月上浣,”“上浣”即上旬,诗碑所记时间与乾隆此次至焦山的时间相合,表明他至焦山后,又曾至金山,然后前往江宁。
3.《清史稿》:“(三月)丙戌(十一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录乾隆本年作《渡江至金山作》称:“江浙载巡狩,典成清跸还。”并引诗碑载作诗时间为“乙酉墓春中浣”(中浣即中旬),与《清史稿》所载北返渡江时间相合,表明乾隆由江宁北返是至镇江金山渡江往瓜洲北上。综之,乾隆第4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其中,2次走水路,1次走陆路。曾3次至金山,2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五)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1.《清鉴》:“春正月辛卯(十九日),帝南巡。……(二月)丁卯(十五日),渡江。戊辰(十六日)幸焦山。”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诗23题共24首。所录在焦山所作《海门庵》诗碑署明写作时间为“庚子仲春既望”,即本年二月十六日,表明他至焦山的时间,与史书所载吻合。这是他第6次至焦山。
乾隆此次渡江所作《渡江》诗“云头霏细雨”,而二月十六日在焦山所作《平风静朗歌》则说“昨日微雨今日晴”,“昨日”指十五日,与史书记载十五日渡江,时间亦吻合。然史书未明载十五日渡江后是至何处。按乾隆此行所作《金山驻跸作》自称“画舸长江兹五渡,较前四渡景嫌殊”,《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五叠苏轼》称“昨日浮玉憩山馆,今朝顺流漾江潭”,可见乾隆十五日渡江后是驻跸金山,史书未作明确交待。这是他第13次至金山。乾隆至金山时,文宗阁已建成,所以作《文宗阁》诗。
乾隆此行又曾至北固山。所作《甘露寺再用张祜韵》说:“春能醒万物,佛已识予来。”所说时令为春天,当时此次南下时至北固山。这是他第5次至北固山。
2.《清鉴》:“(三月)癸未(初五),幸杭州府。壬寅(二十四日),至江宁府。”
按:史书未载乾隆此次由杭州北返至江宁时曾过镇江,然《县志》录乾隆本年南巡所作《舟过扬子至金山驻跸作》称:“巡銮将次至金陵,一宿程留浮玉仍。”可见,此次他从杭州往江宁途中曾留驻金山“一宿”。按照他抵达江宁的时间推算,他留宿金山当在三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由金山出发抵江宁。
3.《清史稿》:“夏四月己酉(初一),上渡江。”
按:《县志》录本年过镇江所作《庚子清和渡江至金山作》称:“未至摄山驻,省余廿里程。……金山到卓午,风静翦江平。”又有《庚子清和金山观日落》诗。“清和”指农历四月,“摄山”在江宁。由此两诗可见,乾隆是四月初一上午由江宁出发,中午至金山,留宿一晚,次日渡江至瓜洲。《清史稿》所载“上渡江”时间,是指乾隆由江宁出发时间而言。综之,乾隆第5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都是走水路。其中,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六)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1.《清史稿》:“三月丙戌朔(初一),祭江神,上渡江,幸金山。丁亥(初二),上幸焦山。”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过镇江诗18题共19首。其《金山五叠旧作韵》称:“瓜步遥瞻晓岫(按:指金山)青,到时仙境悦神形。甲辰六度巡斯蒇,庚子回途佑藉灵。”可见他此次仍是由“瓜步”即瓜洲渡江至金山。这是他第16次至金山。
乾隆本次至焦山,有《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诗,说明他之所以6次南巡的原因,又有《游焦山作歌四叠旧作韵》诗,回顾“昔来辛未今甲辰,凡兹六度巡跸勤”,表示“焦山之游止于此”,含有对他6次南巡总结的意味。这次是他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至焦山。
此外,乾隆又有《甘露寺三用张祜韵》诗,称:“枕岭有高寺,过江无点埃。徒思庚子别,复此甲辰来。”可见他“过江”后又曾至北固山,游甘露寺。这是他第6次,也是最后1次至北固山。
2.《清史稿》:“(三月)庚戌(二十五日),上自杭州回銮。”“甲寅(二十九日),上驻跸苏州府。”“(闰三月)壬戌(初七),上幸江宁府。”
按:《县志》卷十一载:“新河(《山水志》作‘新开河’)……(乾隆)四十九年,高宗南巡经此,赐名便民港。”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五载:“新开河。。。。。。自摄山抵京口排湾。”乾隆有《由便民港舟至棲霞山行馆即事有咏》称:“发以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由此可见,乾隆自杭州往江宁途中,又曾至镇江。从诗说“发以寅”即清晨从镇江出发,以及乾隆前几次南巡由杭州往江宁都曾驻跸金山的惯例看,他此次当也曾至金山驻跸。
3.《清史稿》:“(闰三月)戊辰(十三日),上渡江。”
按:《县志》录本年作《渡江至金山作》诗说:“金陵巡跸回,金山行馆驻。”可见乾隆由“金陵”即江宁北返往瓜洲途中又曾驻跸金山。史书称“渡江”当指此事。这是他第18次,也是最后一次过镇江和金山。综之,他第6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都是走水路。其中,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七)附录
以上考证和梳理了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的基本事实。弄清这些具体的基本的事实,相信对于探讨和研究发生于镇江历史上的,对于镇江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这件大事,会有一定作用。下面再具体补录几条记载,并略加说明,以弄清一些具体问题。
1.乾隆自称他的6次南巡江浙是效法祖父清圣祖康熙皇帝,所谓“翕河观民法圣祖,巡数亦符两其三”(《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而据《县志》所录康熙《南巡笔记》记载,康熙首次南巡到仪征后渡江,本来是准备先至两江总督所在地的江宁,但却临时改变了立意,改由仪征先至镇江:“(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廿四日,将由仪真(按:即仪征)幸江宁府,忽遇顺风,可以速达京口,遂乘沙船顺流而下,。。。。。。次早登金山。”从此,康熙后来的几次南巡,也都是渡江先至镇江,而把至江宁放在最后。当然,康熙这样做也可能有其他考虑,但乾隆也就依从“祖制”,先至镇江,最后至江宁(当然,乾隆也可能有其他考虑)。
2.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载:(乾隆入江南后)“由苏州至灵岩、邓尉等处,由杭州至西湖,由绍兴至禹陵,南镇等处,俱系旱路。盖江南皆水路。”由于乾隆入江南后多走“水路”,不像他的祖父康熙,由苏州或杭州乘船至丹阳后,再走陆路经句容至江宁,所以乾隆入江南多走运河,南下时要经镇江入江南运河,北返时又要经江南运河入长江至江宁,最后再由江宁至金山往瓜洲。这就使得多次南巡都要有3次过镇江和金山,6次南巡共有18次过镇江和金山。从乾隆南巡所经过的府级城市和名胜景点的次数看,他过镇江和金山的次数可以说是最多的。
3.《扬州画舫录》卷一载,乾隆沿途经过时:“两岸变港汊河,桥头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纤道每里安设围站兵丁三名。令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村内。不禁妇女。”可见其戒备森严。从乾隆过镇江的情况看,他南下时虽曾两次过镇江“城市”或“府城”,但都没有停驻。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乾隆离开江中的金山到城中“私访”之类的传说,其虚妄不经,可想而知。
(作者为镇江高专教授)
乔长富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清高宗弘历(下称乾隆)曾6次南巡江浙。据笔者统计,他在南巡的南下和北返途中,曾有18次经过镇江(含江面、府城及城郊)。其中,有3次是走陆路过镇江(内1次经镇江府城),其余15次是走水路。他18次过镇江,都要驻金山,又有7次至焦山,6次至北固山。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他经过镇江时,共作诗119题(共141首)、文5篇,书匾35块,撰联32副,留下碑刻70多处。他在金山、焦山和北固山都建有行宫,所到过和题咏过的不少地方都是镇江的名胜。镇江也流传有他在镇江的传说,可见他的过镇江对镇江的历史文化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值得重视。
对于乾隆的过镇江,镇江的一些著述虽然也多有述及,但限于历史原因,或者是由于“避讳”而不予详述,或者是由于“封建帝王”的行为而不屑注意,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一些著述的说法,不免有人云亦云或泛泛而论之弊,不利于全面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具体情况。有鉴于此,特从《清史稿•高宗本纪》《清鉴易知录》《清史编年(乾隆朝)》(下文分别省称《清史稿》《清鉴》《编年》)等系年辑录有关史事,并据《光绪丹徒县志》(下称《县志》)所录诗文,以按语方式对其事实作印证、考证和补充。
(一)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
1.《编年》:“(正月)十三日辛亥首次南巡。奉皇太自京师出发。”“(二月)十四日壬午,驻跸金山江天寺。翌日,游焦山。”(按:所系月日均为农历,下同。)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所作诗19题共25首,文1篇。其《恭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称:“二月之望,舟过大江,顾瞻金山,上临太虚,下瞰洪流,为江南诸胜之最,遂奉皇太后一登览焉。迨巡浙回舟,以及江宁旋跸,先后凡三登焉。”《江月》称:“我来望后夜”,可证他初至金山的时间是在“望后夜”即十六日。此行有《渡江驻跸金山作》《初登金山得句二首》《游金山寺用苏东坡韵兼效其体》《试中冷泉作》《题文证明金山图》《登金山塔》等,可见他初至金山的活动。在这些诗中,他一再赞美金山为“福地”,称:“一时胜览若登仙。”“不到江山寺,安知空阔奇。”
乾隆初至焦山,是在二月十七日,作有《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用东坡韵》《游焦山作歌》《三诏洞》《焦山古鼎歌用沈德潜韵》等,称:“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坦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此彼”
乾隆游焦山后,当天就“三诏别隐士,万骑拥材官。捨舟而登陆。”(《甘露寺和苏轼韵》),登北固山游甘露寺。他在《润州道中作》称:“山染青螺水绿涵,今朝春色识江南。迂途城市观民俗,暂拾行舟策玉骖。”可见初至镇江游三山以后,就登陆经过镇江“城市”,这是他第一次走陆路过镇江。
2.《编年》:“(三月)初八日乙已……翌日,奉皇太后回銮。”“二十二日已末…………驻跸金山江天寺行宫。”“二十四日辛酉,驻跸江宁府行宫。”
按:《润州道中作》之“许浑别墅”称“便可进舟行廿里,好乘京口晚来潮”,“长江天墅”称“此日往来成坦途”,又《北固山》称“兰舟往来才经月”,《金山行宫即景》称“句吴於越省方还”、“重举明禋谒钟阜,便纡清跸驻金山”,它们表明,乾隆由杭州北返往江宁途中过镇江时,是由运河乘舟经丁卯桥等处至北固山,再至金山,然后前往江宁。
3.《编年》:“(三月)二十九日丙寅,至京口祭江,奉皇太后渡江。”
按:据前引《恭奉皇太后驾临金山记》所述,乾隆此次由江宁至京口祭江后,当是经金山渡江北上。其《渡江》诗称:“吴越巡方两月周,长江回泛木兰舟。风恬北指瓜洲渡,天朗西穷巫峡流。”可见他是由金山渡江至瓜洲入运河北上。综之,乾隆首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2次走水路,1次走陆路。其中,曾3次至金山,2次至北固山,1次至焦山。
(二)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
1.《清史稿》:“(正月)癸卯(按:指正月十一日。本文所引干支表示的农历日期,均据有关记载推算得出,下文均如此,不赘述),上奉皇太后南巡。”“(二月)乙亥(十三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收录本次南巡往返过镇江诗14题共18首,文1篇。《自瓜洲放舟至金山》《登金山塔顶叠作韵》《金山叠旧作韵》《江月》《游金山寺再叠东坡韵》等均为乾隆此次南巡由瓜洲渡江至金山时所作。这是他第4次至金山。《金山叠旧作韵》称:“柳暗花明二月天”,“一带吴根将越角,惠鲜勤体跸途连”。诗意表明他第2次南巡往苏杭途中曾驻跸金山。
二月十五日,乾隆由金山乘船至焦山。其《重书瘗鹤铭跋》自称:“丁丑春南巡,二月之望,重登焦山。”这是他第2次至焦山,史书失载。其《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再叠苏轼韵》《三诏洞》《游焦山作》也作于此行时。乾隆游焦山后,当天就“顷刻池涛济北固,岩端更问萧公庵”(《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再叠苏轼韵》),乘船由焦山至北固山登陆,游甘露寺,作《甘露寺》《甘露寺北轩用苏轼韵》。这是他第3次至北固山。
然后,乾隆就过镇江府城。《过镇江府城》称:“焦山稳渡紫霞舟,十里鸣鞭过润州。秀丽江山穷睇盼,喧阗老幼厪咨诹。”这是他第2次走陆路过镇江府城。可见他对镇江江山和城市的赞誉之情。此行又有《润州道中杂韵》,题咏“京岘山”“读书台”“招隐寺”等,当是沿途景点,是否亲至其地,难以臆定。从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的相关记载和所作诗文看,他只有首次南下和本次南下时曾经过镇江“城市”或“府城”,其目的当如他所说,是“迂途城市观民俗”,此后再无过镇江“府城”或“城市”的情况。
2.《编年》:“三月初六日丁酉,乾隆帝奉皇太后自杭州回銮”。《清史稿》:“(三月)庚子(初九),上奉皇太后驻跸苏州府。己酉(十八日)上奉皇太后幸江宁府”。
按:乾隆本年作《驻跸金山》诗称“吴头越角才经揽”,“往来屈指则弥月”,表明他此次自杭州北返往江宁途中,又曾至金山。至金山的时间,当在初十至十八日之间。按照他上次由杭州此返往江宁经镇江的时间推算,此次过镇江当在三月十六日至十七日间。
3.《清史稿》:“(三月)癸丑(二十二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所录乾隆第4次南巡北返至镇江所作《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自称“三渡驻金未驻焦”,“三渡”指前3次南巡北返至镇江渡江往瓜洲。由此诗可见,乾隆此次“癸丑”“渡江”,当曾驻金山,即由金山渡江往瓜洲。综之,乾隆第2次曾3次过镇江,1次走陆路过镇江府城,两次走水路。其中,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三)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
1.《清史稿》:“(正月)丙午(十二日),上奉皇太后南巡,发京师。”“(二月)庚辰(十六日),上奉皇太后渡江,阅京口兵。辛己(十七日),上幸焦山。乙酉(二十一日),上奉皇太后临幸苏州府”。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所作诗19题共23首。其《渡江至金山驻跸作》称:“十年三度事多矣”,可见他由瓜洲渡江后是先至金山。这是他第7次至金山。史书失载。《阅水操因题》称:“奚缘阅水操?哈萨扈巡艘。欲示诏戒制,都关驭远韬。”“哈萨”是指哈萨克的使臣。据《编年》,乾隆此次至镇江前曾在扬州接见哈萨克使臣。此诗说明在镇江阅京口兵的原因,亦可补史书之未载。《远帆楼观灯火船戏词四首》则记载了乾隆在金山与哈萨克使臣观灯的盛况。
乾隆此次至焦山的情况,在《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三叠前韵》《情寄童》《登镜江楼极目》《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竹楼》等诗中有具体叙写。这是他第3次至焦山。《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说:“金山岂无山?胜在包以屋。焦山亦有屋,胜在山之腹。”俗称“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当与之有关。
2.《清史稿》:“(三月)丙午(十三日),回跸。……申寅(二十一日),上奉皇太后渡江。…...己未(二十六日),上祭明太祖陵;阅兵;幸两江总督尹继善署。”
按:《县志》收录本年作《季春驻跸金山》诗称:“秣陵(指江宁)将问古,氐父(指金山)暂浮江。”则乾隆此次由杭州往江宁途中又曾至金山。《清史稿》所说“申寅”“渡江”当指此。
3.《清史稿》:“壬戌(二十九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年作《暮春之秒驻跸金山作》称:“百里棲霞(指江宁至棲霞山)晓策骢,金山舟到日方中。又成回跸时临夏,每喜横江静戢风。”“壬戌”日为三月二十九日,正当“暮春之杪”。《清史稿》所说“壬戌”“渡江”,是指本年南巡由江宁经镇江金山渡江往瓜洲北上。综之,乾隆第3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都是走水路。其中,曾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
(四)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
1.《清史稿》:“(正月)壬戌(十六日),上奉皇太后启跸南巡。”“(二月)丙申(二十日),上奉皇太后渡江。”《编年》:“(二月)二十日丙申,帝南巡至京口,奉皇太后渡江,阅京口水师。”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诗24题共32首,文1篇。其《渡江至金山驻跸》称:“南巡又奉大安舟,今日金山此重游。”《游金山寺四叠苏东坡韵》称:“韶春复驻氐父山。”可见他此次南下渡江后又驻跸金山,这是他第10次至金山,然《编年》谓乾隆此次至镇江曾阅京口水师,不见于乾隆诗文述及,也不见《清史稿》等记载。如所说不误,则是乾隆第2次在京口阅水师。姑录以存疑。
乾隆至金山后,又曾“放舟”至焦山。《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四叠苏东坡韵》《游焦山作歌再叠旧作韵》均作于此次至焦山时。这是他第4次 至焦山。在“自金山放舟至焦山”诗中,乾隆说“乃复寺傍构行馆,成事不说何劳谈。小憩勿宿发青雀,调御月面空花龛。”可见他并未留宿于焦山。在《即景题四绝句》中,他更说:“清晨进舫揽焦山,甘露迂临卓午还。”可见他游焦山后又“迂临”北固山。这是他第4次至北固山。他的《甘露寺用张祜韵》说:“三乘于以阅,四度底论来。”此诗所说也正是此次“迂临”北固山之事。“四度”即指第4次至北固山,游甘露寺。
2.《清史稿》:“三月丙子朔(初一),。。。。。。上幸焦山。戊寅(初三),上奉皇太后驻江宁府。”
按:乾隆《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江驻焦山作》自称:“三渡驻金未驻焦。”此“三渡”是指从杭州“回銮”往江宁途中至镇江渡江,诗句表明乾隆前3次南巡“回銮”至镇江后都是至金山,并未至焦山。而该诗表明他本次“回銮”至镇江是从“丹徒”(指丹徒驿,今丹徒镇)开始舍舟登陆,走陆路乘马至象山,然后渡江至焦山。《焦山古鼎歌复用沈德潜韵》说“丹徒策马循野路”就指此事。这是他第3次走陆路过镇江,也是6次南巡“回銮”时唯一的走陆路过镇江。也是他第5次至焦山。
乾隆至焦山后,又曾至金山。《县志》录其《金山夕景》诗碑注称“乙酉暮春月上浣,”“上浣”即上旬,诗碑所记时间与乾隆此次至焦山的时间相合,表明他至焦山后,又曾至金山,然后前往江宁。
3.《清史稿》:“(三月)丙戌(十一日),上奉皇太后渡江。”
按:《县志》录乾隆本年作《渡江至金山作》称:“江浙载巡狩,典成清跸还。”并引诗碑载作诗时间为“乙酉墓春中浣”(中浣即中旬),与《清史稿》所载北返渡江时间相合,表明乾隆由江宁北返是至镇江金山渡江往瓜洲北上。综之,乾隆第4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其中,2次走水路,1次走陆路。曾3次至金山,2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五)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
1.《清鉴》:“春正月辛卯(十九日),帝南巡。……(二月)丁卯(十五日),渡江。戊辰(十六日)幸焦山。”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途中过镇江诗23题共24首。所录在焦山所作《海门庵》诗碑署明写作时间为“庚子仲春既望”,即本年二月十六日,表明他至焦山的时间,与史书所载吻合。这是他第6次至焦山。
乾隆此次渡江所作《渡江》诗“云头霏细雨”,而二月十六日在焦山所作《平风静朗歌》则说“昨日微雨今日晴”,“昨日”指十五日,与史书记载十五日渡江,时间亦吻合。然史书未明载十五日渡江后是至何处。按乾隆此行所作《金山驻跸作》自称“画舸长江兹五渡,较前四渡景嫌殊”,《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五叠苏轼》称“昨日浮玉憩山馆,今朝顺流漾江潭”,可见乾隆十五日渡江后是驻跸金山,史书未作明确交待。这是他第13次至金山。乾隆至金山时,文宗阁已建成,所以作《文宗阁》诗。
乾隆此行又曾至北固山。所作《甘露寺再用张祜韵》说:“春能醒万物,佛已识予来。”所说时令为春天,当时此次南下时至北固山。这是他第5次至北固山。
2.《清鉴》:“(三月)癸未(初五),幸杭州府。壬寅(二十四日),至江宁府。”
按:史书未载乾隆此次由杭州北返至江宁时曾过镇江,然《县志》录乾隆本年南巡所作《舟过扬子至金山驻跸作》称:“巡銮将次至金陵,一宿程留浮玉仍。”可见,此次他从杭州往江宁途中曾留驻金山“一宿”。按照他抵达江宁的时间推算,他留宿金山当在三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由金山出发抵江宁。
3.《清史稿》:“夏四月己酉(初一),上渡江。”
按:《县志》录本年过镇江所作《庚子清和渡江至金山作》称:“未至摄山驻,省余廿里程。……金山到卓午,风静翦江平。”又有《庚子清和金山观日落》诗。“清和”指农历四月,“摄山”在江宁。由此两诗可见,乾隆是四月初一上午由江宁出发,中午至金山,留宿一晚,次日渡江至瓜洲。《清史稿》所载“上渡江”时间,是指乾隆由江宁出发时间而言。综之,乾隆第5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都是走水路。其中,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六)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
1.《清史稿》:“三月丙戌朔(初一),祭江神,上渡江,幸金山。丁亥(初二),上幸焦山。”
按:《县志》收录乾隆本次南巡往返过镇江诗18题共19首。其《金山五叠旧作韵》称:“瓜步遥瞻晓岫(按:指金山)青,到时仙境悦神形。甲辰六度巡斯蒇,庚子回途佑藉灵。”可见他此次仍是由“瓜步”即瓜洲渡江至金山。这是他第16次至金山。
乾隆本次至焦山,有《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诗,说明他之所以6次南巡的原因,又有《游焦山作歌四叠旧作韵》诗,回顾“昔来辛未今甲辰,凡兹六度巡跸勤”,表示“焦山之游止于此”,含有对他6次南巡总结的意味。这次是他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至焦山。
此外,乾隆又有《甘露寺三用张祜韵》诗,称:“枕岭有高寺,过江无点埃。徒思庚子别,复此甲辰来。”可见他“过江”后又曾至北固山,游甘露寺。这是他第6次,也是最后1次至北固山。
2.《清史稿》:“(三月)庚戌(二十五日),上自杭州回銮。”“甲寅(二十九日),上驻跸苏州府。”“(闰三月)壬戌(初七),上幸江宁府。”
按:《县志》卷十一载:“新河(《山水志》作‘新开河’)……(乾隆)四十九年,高宗南巡经此,赐名便民港。”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五载:“新开河。。。。。。自摄山抵京口排湾。”乾隆有《由便民港舟至棲霞山行馆即事有咏》称:“发以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由此可见,乾隆自杭州往江宁途中,又曾至镇江。从诗说“发以寅”即清晨从镇江出发,以及乾隆前几次南巡由杭州往江宁都曾驻跸金山的惯例看,他此次当也曾至金山驻跸。
3.《清史稿》:“(闰三月)戊辰(十三日),上渡江。”
按:《县志》录本年作《渡江至金山作》诗说:“金陵巡跸回,金山行馆驻。”可见乾隆由“金陵”即江宁北返往瓜洲途中又曾驻跸金山。史书称“渡江”当指此事。这是他第18次,也是最后一次过镇江和金山。综之,他第6次南巡曾3次过镇江,都是走水路。其中,3次至金山,1次至焦山,1次至北固山。
(七)附录
以上考证和梳理了乾隆6次南巡过镇江的基本事实。弄清这些具体的基本的事实,相信对于探讨和研究发生于镇江历史上的,对于镇江历史文化有重要影响的这件大事,会有一定作用。下面再具体补录几条记载,并略加说明,以弄清一些具体问题。
1.乾隆自称他的6次南巡江浙是效法祖父清圣祖康熙皇帝,所谓“翕河观民法圣祖,巡数亦符两其三”(《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叠苏东坡韵》)。而据《县志》所录康熙《南巡笔记》记载,康熙首次南巡到仪征后渡江,本来是准备先至两江总督所在地的江宁,但却临时改变了立意,改由仪征先至镇江:“(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廿四日,将由仪真(按:即仪征)幸江宁府,忽遇顺风,可以速达京口,遂乘沙船顺流而下,。。。。。。次早登金山。”从此,康熙后来的几次南巡,也都是渡江先至镇江,而把至江宁放在最后。当然,康熙这样做也可能有其他考虑,但乾隆也就依从“祖制”,先至镇江,最后至江宁(当然,乾隆也可能有其他考虑)。
2.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载:(乾隆入江南后)“由苏州至灵岩、邓尉等处,由杭州至西湖,由绍兴至禹陵,南镇等处,俱系旱路。盖江南皆水路。”由于乾隆入江南后多走“水路”,不像他的祖父康熙,由苏州或杭州乘船至丹阳后,再走陆路经句容至江宁,所以乾隆入江南多走运河,南下时要经镇江入江南运河,北返时又要经江南运河入长江至江宁,最后再由江宁至金山往瓜洲。这就使得多次南巡都要有3次过镇江和金山,6次南巡共有18次过镇江和金山。从乾隆南巡所经过的府级城市和名胜景点的次数看,他过镇江和金山的次数可以说是最多的。
3.《扬州画舫录》卷一载,乾隆沿途经过时:“两岸变港汊河,桥头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纤道每里安设围站兵丁三名。令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村内。不禁妇女。”可见其戒备森严。从乾隆过镇江的情况看,他南下时虽曾两次过镇江“城市”或“府城”,但都没有停驻。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乾隆离开江中的金山到城中“私访”之类的传说,其虚妄不经,可想而知。
(作者为镇江高专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