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记伏镇钧先生关心文博事业的几件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5 阅读数:
记伏镇钧先生关心文博事业的几件事
杨 奎
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主委伏镇钧先生逝世近5年了。几年来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的勤奋工作、待人诚恳、关心古城镇江文博事业的高尚品质和精神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原来我对伏镇钧先生并不熟悉。五、六十年代他在镇江市教育系统工作,我在镇江地区机关工作,与他从未见面接触过。直到70年代初,伏老调至图书馆工作。1975年2月地区成立文化局,我任副局长,分管戏曲艺术和文博图等工作。有一次,我去市图书馆了解情况,馆领导陪我走进古籍部,并介绍说,这位是伏镇钧同志,我当时一见面,第一感觉就觉得伏镇钧同志彬彬有礼、忠厚诚恳,有学者风度,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可能是缘分吧,这次见面后,由于工作上的接触联系,从相认到相知,又到相亲直到成为挚友。
80年代初伏老调到民主同盟市委会担任领导工作。1983年地市合并,伏老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届副主任兼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我在市文化局主抓文管办工作,从此伏老成为我的上级领导。全市许多文物博物工作方面的大事,要事,甚至遇到矛盾和困难,我都要经常请教伏老,向他汇报,寻求他的帮助和支持。当然这里还要提一下,另一位敬重的老领导戴瑛同志也是我们文博战线上的热心人,他们是没有明文聘请的所谓“高级顾问和智囊”,他们为镇江古城的保护和建设,都提出不少好的见解和建议,作出了贡献。特别在当时我国法制不健全,一些领导同志法制观念不强,在工作上重经济建设,轻传统文化保护,要想按法办事,做好文保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他们俩位长者、老领导出来讲讲话,实在是一件幸事。
1992年我与伏镇钧先生又是同一年先后退休,就在这一年我们又同时被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委员。次年5月,我们又同被市政协文史委聘为顾问。为了在晚年发挥余热,我们都能积极参加以上会议和各种活动。伏老更是认真地建言献策,反映情况,提供资料。因此我从和他接触交谈中,深深感到一位党外民主人士对祖国、对第二故乡镇江、对社会主义事业如此热爱,认真负责,积极工作,参政议政,关爱文博、文史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确实是一位值得去敬重的长者,是一位共产党的忠诚而信得过的诤友,也是我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来遇到的一位党外人士中最亲密的挚友之一。
下面我要追记伏镇钧先生关心文博事业的几件不能忘却的事:
其一:1976年我在地区文化局工作,接到文化部文件通知,要在全国范围内摸清古籍“善本书”的家底,文件中同时要求对善本书要做好整理、造册、修复、保管和安全等工作。根据地区分管领导提出的“认真组织实施,按质按期完成任务”的要求,我组织了有伏镇钧、明光(市图书馆)、陆九皋、季长隽(市博物馆)、朱庚成(市国画院)、郭维庚(市文化局)、杨积庆(师专教授)等社会有识之士,也是对古籍方面较熟悉的行家,进行开会座谈,统一思想,并到城市古籍善本书保管地、伯先公园内“绍宗藏书楼”现场察看清点。由于长期来只雇佣一个职工看管藏书楼,没有按保管图书的要求管理书籍,故而有不少古籍书已经潮湿、发霉、变色,甚至有些书页都粘在一起,看了叫人痛心。经过约半个月的工作,伏镇钧同志等工作上做到认真、细心、耐心、分门别类,造册整理,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伏老等对善本书在保管上还提出要求,做到通风、防潮、防虫蛀、防变色等一些措施。最后经过整理造册,绍宗藏书楼共藏书9万余册,其中多数为志书类。列为善本书的有120余部,5000余册。其中不少善本书是很有价值的,如: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书60余种,6千余卷等。藏书楼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市博物馆管理,按文物保管分类,古籍书属图书类,应由图书馆保管较妥。因此市图书馆几任领导一再向市领导反映,要求藏书楼归属市图书馆。经过不断做工作,终于在2002年正式移交市图书馆,从此我市珍贵的古籍善本在现代化图书管理技术条件下得到妥善保存。
其二:1986年镇江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展和吴文化出土文物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好评和赞许,不少新闻媒体都报道展出盛况。伏镇钧先生也是赴京参加开幕式的主要成员之一。其间,伏老曾向我提了一个新的建议:镇江博物馆馆址是原来的英国领事馆旧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是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应该进行修缮,恢复原貌,对外展出开放。我认为伏老的想法和建议很好。但由于博物馆条件有限,没有新的展厅,要保证馆藏文物的正常展出。直到2002年底,随着镇江市经济的发展,市财政才拨专款5000多万元给博物馆,新建了展厅,面积 5600平方米。在有条件的基础上,2011年,镇江博物馆着手实施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3号楼陈列开放和4号楼修缮保护工程。经过多方搜集有关原办公楼旧址原貌和职员宿舍原貌的历史资料,并专门派人远赴台湾、英国档案机构等处搜寻,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功能分割和场景复原设计,经过精心施工,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再现了100多年前原英国领事的办公场景。同时,在3号楼内推出“镇江租界史”陈列,展出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详实的历史资料,让青少年在此进一步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被江苏省文物局评为全省首批“一级开放单位”。伏镇钧先生多年来积极呼吁,提建议要求恢复英国领事馆按原貌展出的梦想和心愿终于实现了。我想伏老如在天有灵,定感欣慰。
其三:伏镇钧先生在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他按法办事,对两起破坏文物古迹的做法是有意见的,他也积极向有关领导反映,但无能为力,深表遗憾。一起是坐落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的基督医院旧址,系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建于1922年,建筑面积占地六亩多,是一所设备较齐全的西式教会医院,全省不多见,是当时我国处在半殖民地时期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历史见证。该医院从历史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198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要盖新大楼,未征得文管部门的同意,擅自将基督医院主体部分拆除,这是不合法的。另一起是,南郊赵伯先墓墓道原330多米长,一直通到现在的碧榆园,由于市里规划要建“文苑”,就把大部分墓道砍掉了。赵伯先是辛亥革命时的上将军,其名气之大不言而喻。其墓是省级文保单位,未与文管部门商量,擅自处理,也是不合法的。以上两起破坏文物遗址的做法,据说都是经过当时市政府分管领导李副市长同意而执行的。当然伏镇钧先生提出建议,要慎重处理(之后省和国家文物局知道后很有意见)。但由于法制不健全,一些领导的法制观念不强(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就通过了《文物保护法》),以权代法,使我市一些文物遗址遭到破坏,实在是不应该的。
其四:名城出名人,名人是一个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提升名城知名度的重要元素之一。伏镇钧先生多次向我建议要重视名人故居的修复开放,名人墓葬要重视维修保护。在他的关心下,我市许多名人如沈括、赛珍珠、赵伯先、冷遹、陆小波等故居都先后拨专款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三国时期太史慈、鲁肃、西汉荆王刘贾,南宋名将宗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辛亥革命上将军赵声等名人墓地,或复建,或移地修复,都按原样进行维修,至今保存完好。当然亦有不足之处,清康熙时的大学士张玉书故居(在南门大街内)70年代在城市改造中就被拆除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故居在草巷内,经多次调查至今未有结果。我国京剧四小名旦张君秋(丹徒人)故居保护尚未引起重视修缮等,都需要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此外,伏镇钧先生对西津渡千年古街、铁瓮城遗址、焦山摩崖石刻和“瘗鹤铭”石刻、明代宰相杨一清墓等的保护也都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综上所述,伏镇钧先生热爱古城镇江,关心和保护文博事业,尽心尽职,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是功不可没。如今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展现出新的面貌,已跨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山水花园城市。正如市委书记夏锦文同志所说的“历史是城市之根、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伏镇钧先生多年来任劳任怨,建言献策,为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做了不少工作,是有贡献的。他的爱国爱乡爱社会主义,爱文博事业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将永远怀念他、纪念他。
(作者为镇江市文管办原主任、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原顾问)
杨 奎
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主委伏镇钧先生逝世近5年了。几年来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的勤奋工作、待人诚恳、关心古城镇江文博事业的高尚品质和精神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原来我对伏镇钧先生并不熟悉。五、六十年代他在镇江市教育系统工作,我在镇江地区机关工作,与他从未见面接触过。直到70年代初,伏老调至图书馆工作。1975年2月地区成立文化局,我任副局长,分管戏曲艺术和文博图等工作。有一次,我去市图书馆了解情况,馆领导陪我走进古籍部,并介绍说,这位是伏镇钧同志,我当时一见面,第一感觉就觉得伏镇钧同志彬彬有礼、忠厚诚恳,有学者风度,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可能是缘分吧,这次见面后,由于工作上的接触联系,从相认到相知,又到相亲直到成为挚友。
80年代初伏老调到民主同盟市委会担任领导工作。1983年地市合并,伏老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届副主任兼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我在市文化局主抓文管办工作,从此伏老成为我的上级领导。全市许多文物博物工作方面的大事,要事,甚至遇到矛盾和困难,我都要经常请教伏老,向他汇报,寻求他的帮助和支持。当然这里还要提一下,另一位敬重的老领导戴瑛同志也是我们文博战线上的热心人,他们是没有明文聘请的所谓“高级顾问和智囊”,他们为镇江古城的保护和建设,都提出不少好的见解和建议,作出了贡献。特别在当时我国法制不健全,一些领导同志法制观念不强,在工作上重经济建设,轻传统文化保护,要想按法办事,做好文保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他们俩位长者、老领导出来讲讲话,实在是一件幸事。
1992年我与伏镇钧先生又是同一年先后退休,就在这一年我们又同时被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委员。次年5月,我们又同被市政协文史委聘为顾问。为了在晚年发挥余热,我们都能积极参加以上会议和各种活动。伏老更是认真地建言献策,反映情况,提供资料。因此我从和他接触交谈中,深深感到一位党外民主人士对祖国、对第二故乡镇江、对社会主义事业如此热爱,认真负责,积极工作,参政议政,关爱文博、文史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确实是一位值得去敬重的长者,是一位共产党的忠诚而信得过的诤友,也是我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来遇到的一位党外人士中最亲密的挚友之一。
下面我要追记伏镇钧先生关心文博事业的几件不能忘却的事:
其一:1976年我在地区文化局工作,接到文化部文件通知,要在全国范围内摸清古籍“善本书”的家底,文件中同时要求对善本书要做好整理、造册、修复、保管和安全等工作。根据地区分管领导提出的“认真组织实施,按质按期完成任务”的要求,我组织了有伏镇钧、明光(市图书馆)、陆九皋、季长隽(市博物馆)、朱庚成(市国画院)、郭维庚(市文化局)、杨积庆(师专教授)等社会有识之士,也是对古籍方面较熟悉的行家,进行开会座谈,统一思想,并到城市古籍善本书保管地、伯先公园内“绍宗藏书楼”现场察看清点。由于长期来只雇佣一个职工看管藏书楼,没有按保管图书的要求管理书籍,故而有不少古籍书已经潮湿、发霉、变色,甚至有些书页都粘在一起,看了叫人痛心。经过约半个月的工作,伏镇钧同志等工作上做到认真、细心、耐心、分门别类,造册整理,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伏老等对善本书在保管上还提出要求,做到通风、防潮、防虫蛀、防变色等一些措施。最后经过整理造册,绍宗藏书楼共藏书9万余册,其中多数为志书类。列为善本书的有120余部,5000余册。其中不少善本书是很有价值的,如: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万木草堂”藏书60余种,6千余卷等。藏书楼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市博物馆管理,按文物保管分类,古籍书属图书类,应由图书馆保管较妥。因此市图书馆几任领导一再向市领导反映,要求藏书楼归属市图书馆。经过不断做工作,终于在2002年正式移交市图书馆,从此我市珍贵的古籍善本在现代化图书管理技术条件下得到妥善保存。
其二:1986年镇江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展和吴文化出土文物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好评和赞许,不少新闻媒体都报道展出盛况。伏镇钧先生也是赴京参加开幕式的主要成员之一。其间,伏老曾向我提了一个新的建议:镇江博物馆馆址是原来的英国领事馆旧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见证,是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应该进行修缮,恢复原貌,对外展出开放。我认为伏老的想法和建议很好。但由于博物馆条件有限,没有新的展厅,要保证馆藏文物的正常展出。直到2002年底,随着镇江市经济的发展,市财政才拨专款5000多万元给博物馆,新建了展厅,面积 5600平方米。在有条件的基础上,2011年,镇江博物馆着手实施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3号楼陈列开放和4号楼修缮保护工程。经过多方搜集有关原办公楼旧址原貌和职员宿舍原貌的历史资料,并专门派人远赴台湾、英国档案机构等处搜寻,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功能分割和场景复原设计,经过精心施工,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再现了100多年前原英国领事的办公场景。同时,在3号楼内推出“镇江租界史”陈列,展出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详实的历史资料,让青少年在此进一步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被江苏省文物局评为全省首批“一级开放单位”。伏镇钧先生多年来积极呼吁,提建议要求恢复英国领事馆按原貌展出的梦想和心愿终于实现了。我想伏老如在天有灵,定感欣慰。
其三:伏镇钧先生在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他按法办事,对两起破坏文物古迹的做法是有意见的,他也积极向有关领导反映,但无能为力,深表遗憾。一起是坐落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的基督医院旧址,系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建于1922年,建筑面积占地六亩多,是一所设备较齐全的西式教会医院,全省不多见,是当时我国处在半殖民地时期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历史见证。该医院从历史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198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要盖新大楼,未征得文管部门的同意,擅自将基督医院主体部分拆除,这是不合法的。另一起是,南郊赵伯先墓墓道原330多米长,一直通到现在的碧榆园,由于市里规划要建“文苑”,就把大部分墓道砍掉了。赵伯先是辛亥革命时的上将军,其名气之大不言而喻。其墓是省级文保单位,未与文管部门商量,擅自处理,也是不合法的。以上两起破坏文物遗址的做法,据说都是经过当时市政府分管领导李副市长同意而执行的。当然伏镇钧先生提出建议,要慎重处理(之后省和国家文物局知道后很有意见)。但由于法制不健全,一些领导的法制观念不强(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就通过了《文物保护法》),以权代法,使我市一些文物遗址遭到破坏,实在是不应该的。
其四:名城出名人,名人是一个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提升名城知名度的重要元素之一。伏镇钧先生多次向我建议要重视名人故居的修复开放,名人墓葬要重视维修保护。在他的关心下,我市许多名人如沈括、赛珍珠、赵伯先、冷遹、陆小波等故居都先后拨专款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三国时期太史慈、鲁肃、西汉荆王刘贾,南宋名将宗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辛亥革命上将军赵声等名人墓地,或复建,或移地修复,都按原样进行维修,至今保存完好。当然亦有不足之处,清康熙时的大学士张玉书故居(在南门大街内)70年代在城市改造中就被拆除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故居在草巷内,经多次调查至今未有结果。我国京剧四小名旦张君秋(丹徒人)故居保护尚未引起重视修缮等,都需要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此外,伏镇钧先生对西津渡千年古街、铁瓮城遗址、焦山摩崖石刻和“瘗鹤铭”石刻、明代宰相杨一清墓等的保护也都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综上所述,伏镇钧先生热爱古城镇江,关心和保护文博事业,尽心尽职,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是功不可没。如今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展现出新的面貌,已跨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山水花园城市。正如市委书记夏锦文同志所说的“历史是城市之根、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伏镇钧先生多年来任劳任怨,建言献策,为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做了不少工作,是有贡献的。他的爱国爱乡爱社会主义,爱文博事业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将永远怀念他、纪念他。
(作者为镇江市文管办原主任、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原顾问)
- 上一篇:民国时期的镇江籍银行家
- 下一篇:乾隆南巡18次过镇江事迹系年辑录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