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消失在历史视野里的金戈铁马 ——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姓氏钓沉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5-08-15 阅读数:
消失在历史视野里的金戈铁马
——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姓氏钓沉
邱隆洪
提起京口驻防八旗,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京口驻防八旗蒙古,其实早在八旗蒙古进驻镇江之前,就有 一 支八 旗 军 队在这 里 驻防了 100 多年,这便 是京 口驻 防八 旗汉 军。遗 憾的是 ,由于 不属地方管辖的原因,镇江方志对其记载甚少,就连《京口八旗志》《续修京口八旗志》也记载 寥寥,其中还有错误之处,比如将京口驻防八旗汉军最高首领将军记载为副都统。好在清代先后编纂有《八旗通志》(即《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又名《八旗通志二集》),详细记述八旗制度的来源和演变,保留了清代乾隆以前的大量与八旗相关的资料。八旗汉军正式驻防京口始于顺治十六年 (1659 年),裁 撤 于乾 隆二 十八年(1 763 年),京 口驻 防八 旗 汉 军的一些资料因此得以保留在这两部典籍中,也为梳理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姓氏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及其家口或达2 万多人“八旗”是有清一代社会结构与军事建制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非常严密,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牛录、甲喇、固山三级 ,其 首 领 分 别 为 佐领 、参 领 和都 统 。八 旗 又分为八旗满洲稩、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根据《八旗通志》“旗分志”的记载,驻防京口的八旗汉军分别为:镶黄旗 汉军第五参领第五佐领、镶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八佐领、正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八佐领、正白 旗汉军第二参领第一佐领、正自旗汉军第五参领第六佐领、镶白旗汉军第二参领第一佐领、镶 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六佐领、镶红旗汉军第三参领第六佐领、镶蓝旗汉军第一参领第一佐领、 镶蓝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等10 个佐领。需要说明的是,个 别佐领旗 属前 后有变化 ,如 镶 红旗第三参领第六佐领,初隶正黄旗,雍正九年拔隶镶红旗。
根据《八旗通志》卷二十四”营 建 志 ”记 载,八 旗 汉 军 进 驻 京 口 后 ,设 将 军 l 员 ,为 最 高 首领 ,副都 统 2 员 协领 8 员、参领8 员,防御 40 员、骁骑校40 员,笔帖式4 人,领催 、马兵合计3000 人,另 有 炮 手72 人,匠 役 2 0 人,总 计 3100 多人。这些官兵进驻京口,是 拖 家 带 口来的,他 们 都 由朝廷负责供养。由于各处驻防八旗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供养负担越来越重,清康熙二十二年曾对驻防八旗职官及甲兵的家口作了限定,其 中将 军 家 口 为40 名,副都 统 家 口35 名,协 领 家 口30 名,佐领 家 口 2 0 名,防御 家 口 1 4 名,骁 骑 校、有 品 笔 帖 式家口12 名,无品 笔帖式、领催、甲兵家口7 人,弓 匠 、铁匠家口5 名,若 依 此规定计 算 ,京 口驻 防八 旗 汉 军官 兵及其家属总计超过23000 人(参领 家 口标 准参 照佐领计算),这只 是 根据 限定 的供 养 标 准和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官兵数量推算出来的结果,如果考虑到旗人有收养义子和豢养奴仆的习惯,而这些人口一般都 不会记入户籍名册,真实的数字可能还要更多。根据《八旗通志》“兵制志”的记载,八旗汉军本来是五丁披甲一副,也就是五个男丁抽取一名充任甲兵,入关后因到处征战,缺员较多,改为 四丁披甲一副,京门驻防八旗汉军有旗丁3000 名(不含炮手、匠役),以此计算,则仅丁口一项, 就 有可能超过12000 人。
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姓氏至少有80 多个2 万多人的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及其家口 ,包含哪些姓氏?由于史志缺少专门的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八旗通志》《钦定八旗通志》收录京门驻防八旗汉军人物的零星记载加以统计。这些人物主要集中在“旗分志””选举表”“列女传”等部分,经过梳理,可以“锁定“数百人,包括旗 人各个阶层,其中既有将军、副都统、协领、参领等军官,也有进士、举人、武进士、武举人、监生等文武士子,还有笔帖式领催、马甲、马兵、闲散人等。
协领、佐领等八旗低层职官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和军事事务,多为世袭其职,旗丁亦为世袭其业,因此,《八旗通志》《钦定八旗通志》记载的数百个京口驻防八旗汉军人物中,不少属 于同一个家族,如镶黄旗汉军的高氏家族、刘氏家族,正黄旗汉军的左氏家族、马氏家族,正白旗汉军的祖氏家族、王氏家族,镶白旗汉军的王氏家族、张氏家族、孙氏家族、胡氏家族,镶蓝旗汉军的韩氏家族、刘氏家族等,这些家族都有不少人物有记载,有的还被列入”勋臣传”“英烈传”等,有详细的事迹记载。这数百个京口驻防八旗汉军人物,包括艾、安才且自、边、蔡、曹、除程崔值、达邓、丁、简法、冯傅甘、高龚勾、关、韩何、洪胡、黄、纪贾姜蒋金 勒、最康柯、蓝李连梁林问刘、柳、卢吕、耳毛孟且聂裴乔邵沈、五施宋、苏、肃孙滕国王汪、义昊夏献萧徐许、杨姚叶殷、卫岳、张赵郑、周朱、宗 祖、左等80 多个姓氏,除了少数儿个姓氏如勾, n,肃、献、祖,今天在镇江已不常见,其他姓氏都能见到。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有记载的京口驻防八旗汉军人物所包含的姓氏,显然不可能是京口驻防八旗汉军全部姓氏,实际的姓氏数量肯定比这个还要多。
裁辙后的京口驻防八旗汉军都去哪儿了?
清朝统治者对旗人的生活采取的是“恩养”制度,对八旗驻防在地域和身份上也有严格限制。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孽生,八旗官兵及其家口数址越来越庞大,旗人的生计问题让清朝 统治者头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打起了为大清基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汉军主意,乾隆初 年起,陆续颁发了”出旗为民”的各道政令,美其名曰“施仁格外”,事实上是打着这个旗号裁撤 汉军,"卸磨杀驴”。
为了加大八旗汉军的出旗数量,乾隆帝后来甚至不再坚持京旗出旗时设定的诸多限制, 放宽对出旗人员的约束并给予了诸多补偿措施,如乾隆二十三年谕令:“八旗汉军年老残疾 不能当差,以及差使平常,不堪教养者,俱令为民。其闲散人等,无以养赡,依靠亲属者,亦令出旗为民。至于领种官地之人,久在各州县种地,业属各州县管束,应即令其就近为民。“乾隆二十七年又议准“八旗汉军从龙人员,如直省有可靠之处,任其随便散处。愿为民者听。又议 准,汉军内六品以下现任官员、并一应候补候选告退革退文武官员及兵丁闲散人等,有情愿改 入民籍者,呈明报部后,该旗浩具家口清册咨部。由部转行各该省州县,收入民籍”。
江南承平日久,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消灭郑氏势力之后,使得京口军事驻防的意义大为消减,京口驻防八旗汉军自然也就在裁撤之列。裁撤过程历时多年,大致分为两 步:第一步是降格减额,乾隆二十二年 (17 57 年),清廷将京口将军裁撤,仅留一名副都统驻镇江,归江宁将军管辖,驻防八旗职官及甲兵逐步减少;第二步是彻底裁撤,乾隆二十八年(1 763 年),又将驻防京门的 汉军领催、马甲、步甲3共000 名以及炮甲、匠役等悉行裁汰。
裁辙后的京口驻防八旗汉军旗人面临至少三个选择:一是远迁大西北,继续保留旗民的身份和待遇,对于在镇江生活了儿代甚至有了固定家业的汉军后代特别是养尊处优的中上层军官家庭来说,自然不可能是首选;二是离开八旗,到比八旗地位低得多的绿营去任职,对于 享受惯了优渥待遇的八旗子弟来说,也不是能轻易放下这个架子;三是就地出旗为民,维持原 有的生活,虽然八旗的待遇没有了,但是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不少家庭已积累下不菲的家产, 短时间内生活不是问题。
八旗汉军自顺治年间进驻京 口,至裁撤时已100 多年,至少历经五代人,有了稳定安逸的生活,有些已成为数代世袭的大家族。就地出旗为民,应该是不少京门驻防八旗汉军旗民的选 择,至于当时有多少人选择留在镇江,由于缺少记载,这或许将是永远无法解答的一个问题。 我们只能从后来镇江方志、家谱的人物传记资料中,零星地看到一些记载,如:雍正八年进士 刘宏绪,本姓李,后出继从母姓,祖先曾以战功授爵,驻防京口;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张颉云,母汉军蒋氏;清代诗人施毅,出身于汉军世家;清代名医丁昆源,先世为驻防汉军,裁撤后留居京门;清代琴师景锡爵,原是驻防汉军;清代画家聂宝德,先世汉军;江南提标右营把总姜林,其先汉军,奉裁占籍丹徒;湖北当阳县河溶巡检夏永谦,京口驻防汉军,乾隆二十八年裁归丹徒 民籍……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旗人选择就地出旗为民,他们的后代一直生活在镇江,这些汉军旗人姓氏成为今天镇江姓氏特别是市区姓氏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者为《京江晚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 上一篇:试论江南民俗信仰文化对镇江社会的影响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