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镇江地域的名人墓葬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镇江地域的名人墓葬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5-01-13      阅读数:
镇江地域的名人墓葬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陆为中 王礼刚 石新民
      镇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魏晋开始,镇江一直是郡、州、县治所所在地,公侯勋贵厚葬于此。镇江作为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点,扼南北水陆交通之要冲,客货舟船莫不由此经过,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游宦行商,其中的很多人亦托身、安土于此。由此,镇江在历史上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人印迹,也保存了数量较多的名人墓葬。
      名人墓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是稀缺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为深入了解镇江地域名人墓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引发了我们对于名人墓葬保护和利用的深入思考。
      一、镇江地域名人墓葬调查实录
名人墓葬情况表



      二、镇江地域名人墓葬现状总结
      名人墓是镇江宝贵的历史和文化标志。名人墓不只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非常珍贵的人文和旅游资源。镇江历代名人的风采为名人墓赋予了丰富多元的内涵,它们是人们感知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切口和视角。
      镇江是孙吴政权开创之地,孙权驻跸北固山铁瓮城三年之久,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遗迹。丹阳高陵、太史慈墓、鲁肃墓是镇江厚重的三国文化的缩影。
      六朝时期,镇江是都城南京的重要屏障、京畿重镇,一般由朝廷亲贵领军驻守,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京口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龙兴之地,丹阳、句容是南朝齐梁皇帝的故里,刘皇墓和丹阳、句容的齐梁陵墓石刻见证了六朝时期京口“兵可用、酒可饮”的昔日荣光。
      唐宋时期,镇江是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是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在国家交通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宋时期,镇江是抗金前线,“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军事地位极高。颜真卿墓、米芾墓、宗泽墓等唐宋墓葬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中原离乱、北伐中原等历史片段。
      辛亥革命时期,镇江出现了以赵声为代表的辛亥先驱,他们以革命为己任,以排满兴汉为目标,义无反顾地踏上危险重重的革命道路,功绩卓著,彪炳史册。赵伯先墓、马贡芳墓等是反映辛亥革命峥嵘岁月的历史遗迹。
      镇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镇江人民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英雄基因。在五卅运动中,镇江出现了为国事义愤投江的王宗培烈士,在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坚持斗争、视死如归的中共党员夏霖烈士。
      1929 年,镇江成为江苏省会,在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农业生产等方面有一定建树,还涌现出一批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陆小波是当时知名的社会贤达、商界领袖。同时,镇江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核心区域,疯狂迫害、摧残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从全省各地押解来的革命志士有数百人牺牲在北固山刑场。
      此外,明清以来,镇江出现了一些有名望的家族,他们普遍崇文重教,兴学育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积善之家,在地方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到民国时期,仍有一定影响。柳诒徵、丁传靖是这些家族后人的代表。
      总体来看,镇江名人墓现状喜忧参半。此次调查共发现30 个名人墓,分布在镇江市7 个不同的辖市区,空间上较为分散。从时间上,年代最早的是西汉初年的荆王刘贾墓,年代最晚的是2003 年的慈舟墓,时间跨度达2000 多年。根据保存情况分析,大约三分之一的墓保存完好, 三分之一的墓受到风雨和自然侵蚀的影响,另有部分墓面临被周边侵占等问题。这说明,在镇江,名人墓被是被忽视的文化资源,名人墓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从市级层面来说,相关部门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名人墓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说明名人墓资源还未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范围。
      三、镇江地域名人墓葬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提高保护意识
      在数千年城市变迁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城市的精神内涵,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名人墓作为城市重要历史文化印记和人文旅游资源,理应受到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理应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从政府层面来说,决策者应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名人墓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文物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严格落实有关名人墓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将其纳入重点工作加以关注;名人墓的管理者应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畏历史、尊重先贤的觉悟和认识,切实将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名人墓,就是在保护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二)确保必要投入
      经费短缺、投入不足是名人墓保护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保护不到位,利用不得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依靠政府加大投入,确保资金到位,这是主要的。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市财政应逐年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专门用于名人墓的保护维修和合理利用。各市(区)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投入。对已公布为文保单位的名人墓,各级财政还要设立专项经费,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递增,同时指导督促各镇(街道)制定配套措施,切实改变“只保不修”的状况。
      此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名人墓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如牵头建立名人墓保护维修基金,鼓励和吸引名人后裔及社会力量参与名人墓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以“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有关单位及个人参与到名人墓保护修缮工作中来。
      (三)夯实基础研究
      名人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何准确地传达信息,给予游客正确的历史知识和认识,是我们做好名人墓保护利用工作的前提。
      要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名人的生平、家世、业绩、贡献等进行全面梳理,厘清之前的讹误,构建权威过硬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墓址的确认,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门考证,找到明确确凿的证据,要经得起历史和学界的检验。当前的名人墓葬,有些是已明确定性的,有些是衣冠冢(米芾墓、颜真卿墓),还有一些则仍存疑(苏颂墓、曾布墓、高陵)。要在考证的基础上努力完善名人墓葬的相关信息。支持专家学者整理米芾、曾布、苏颂、宗泽、杨一清、柳诒徵等人的全集,使其在学术界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要深度挖掘名人思想、精神和风范,赋予其更深的教育意义,以期丰富其文化内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滋养。曾经被毁坏的墓碑、石兽、题刻等也要通过尽量查找相关资料予以复原。
      (四)强化保护措施
      名人墓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名人墓葬的保护应落在实处。保护名人墓,应尽可能坚持建筑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不仅仅要保护建筑单体本身,还要保护名人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背景环境。
      从管理体制上来说,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联手共管,形成行政系统、监督系统、社会参与系统,立体式联动保护。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定专门的法规制度来保障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并使之法制化、规范化。
      我们需要增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意识,如对现存的文献(墓主的文集、碑文等) 进行整理、拓印后实施数字化储存保管,以确保数据安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瞻仰纪念模式也是保护模式的一种,同时还能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市民创造游憩地点。以名人墓资源为基础,与镇江的山水自然风光资源相融合,建立的专题展示馆和名人纪念室,凸显凝练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传播优秀文化、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都具有积极作用。
      (五)提升宣传力度
      在调查途中,我们询问名人墓葬状况,许多当地人都不清楚。网上的信息也存在大量的错误,如马贡芳墓所在地高家湾,赵子禠墓所在地车碾口早已不存,颜真卿墓址位于句容市白兔镇南山村龙山,而不是历史记载的白兔镇行香村虎耳山。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宣而告之尤为重要。可组织专家举行公益宣讲会,加大市民的普及力度。
      保护名人墓,需要积极地推广其独有的价值,提高社会各界对它的了解。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营造全民参与名人墓保护的良好氛围;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对有关资料数字化处理,包含文字和图片信息及视频,让人们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六)发挥集聚效应
      镇江名人墓数量众多,但目前不管从形制上还是在民众的观念中,这些墓都处于零散、孤立、封闭、简陋的状况,这种情况亟须改变。
      应当重视对名人墓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以名人墓为中心,融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名人事迹和思想等元素;同时,还要形成名人故居、名人墓、文物古迹、附近的人文遗址、自然景观等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的旅游资源,对镇江的历史文化遗迹要进行一次系统的全盘设计。
      如陆小波墓,可与镇江商会旧址、镇江自来水厂旧址、镇江京江中学旧址相结合,因陆小波曾任镇江商会会长,镇江自来水厂、京江中学都是由其创办。又如近年发现的苏颂墓,可以以此为中心,融五州山、净因寺和苏颂纪念馆为一体,大力打造苏颂文化公园,建成后可以和已经成熟的景点梦溪园、镇江科技馆结合,组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系列。
      (七)深化科技应用
      现代科技的应用是名人墓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对名人墓进行精确的数字化记录,为修复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还可作为展示和教育资源,让更多人以数字化方式了解学习名人文化。
      此外,无人机技术也可用于监控名人墓的状况,及时发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维护。这种技术的应用对于那些地处偏远或者难以直接访问的名人墓尤为重要。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可能是拉近年轻人与文化遗产之间距离的桥梁。通过构建虚拟的名人墓访问体验,不仅可以保护实际的文化遗产不受游客活动的影响,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种新奇的体验方式来学习历史文化。
      (八)塑造旅游品牌
      镇江的历代名人墓,是镇江丰富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的体现。名人墓原属历史人文系统的旅游商品,而目前这些名人墓多数艺术观赏性薄弱,对历史价值的表现也较差,所以很难有效地转化成观众参与性高、感受性强的系统旅游商品。
      因此,对名人墓的保护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保护坟墓的完整和避免被盗的角度,而必须丰富名人墓及其相关文化信息,合理设置名人墓、故居、公园等旅游路线,以文旅融合为契机,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着力打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愉悦身心、体验感好的旅游品牌。
      (九)扶持文创开发
      文创产品开发是提升名人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借助名人蕴含的文化元素以及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可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文创商品,如复制的书法、绘画作品,或是以名人故事为背景的插画、漫画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使名人故事继续在现代生活中流传,也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经济效益。鼓励扶持文创企业和设计师参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底蕴。
      (十)建立镇江市名人馆
      作为历史上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长眠于镇江的名人众多,建立镇江市名人馆,以本文提及的相关名人为主体,将镇江的各类名人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加以纪念。
      在选址和规模上要综合考虑区位优势、文化底蕴、交通组织等因素。在展陈方式上,可通过平面展板、多媒体屏幕、互动平台、大小模型、复原场景等方式,充分展现镇江名人可信、可爱、可敬的光辉形象。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加强镇江名人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力度,塑造镇江历史发展精神丰碑,努力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真正把历史名人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从历史名人的事迹中,获得丰厚精神滋养。
      本次实地调查历时一个月,我们奔走驻足,与30 座名人墓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感触颇多。首先是“悲凉”,无论墓主生前何其显赫,最终的归宿都是黄土一抔。次是“痛心”,大部分墓葬缺乏有效保护,现状堪忧,不忍卒看。最后是“期望”,希望政府部门担当作为,有识之士伸出援手,尽快使名人墓的面貌得到改善,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
(作者:陆为中为镇江博物馆名人故居部主任、文博副研究员;王礼刚为原镇江港务联运有限责任公司政工师;石新民为镇江焦化煤气集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