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朱方” “谷阳“新探

“朱方” “谷阳“新探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5-06-12      阅读数:
“朱方” “谷阳“新探
乔长富
      “朱方”和“谷阳”是镇江历史上继“宜”之后出现的两个古老的城邑和地域名称。对于它们,有关文献虽有记述,但往往语焉不详,有些论者虽有所探述,但也有误解误说。这种清况显然不利于对镇江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解读。为此,这篇小文拟就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如下。
      一、《左传兴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所涉及的“朱方”“谷阳”
      [6] "朱方”。先秦文献记载所涉及的“朱”方,是见于齐国庆封投奔吴国的史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5 年)”: 齐国”庆封当国”。“襄 公二十八年":"齐庆封  好田而嗜酒。”“庆封归,遇告乱者。丁亥,伐西门,弗克。还伐北门,克之。入,伐内宫,弗克。反, 陈于岳,请战,弗许,遂来奔。……既而,齐人来让,奔吴。吴旬余予之朱方,聚其族人而居之,富于其旧。"(意为:齐国庆封喜欢打猎和喝酒,……庆封打猎回来时,遇到有人来报告发生叛乱, 丁亥那天,庆封攻打皇宫西门,攻不下来,回头攻打北门,攻打下来。进入宫中,攻打内宫,攻不  下来。返回家中,报告岳父,请求作战,未得许可,就逃往鲁国。……不久,齐国来责备鲁国,庆 封又由鲁国逃往吴国。吴王旬余把朱方之地给予庆封,庆封把他的族人聚集于朱方并居住于朱方,比他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对于庆封由齐国逃往吴国一事,《吕氏春秋》“慎行论”中记载说:"(齐)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免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  让,又去售而如吴。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 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意为:庆封在帮助齐景公夺取政权以后,掌管国事,让齐景公深为讨厌和苦恼,因而齐景公要 杀庆封。……庆封于是逃往鲁国。后来又逃往吴国。吴王赐给庆封朱方之地。楚灵王率领诸侯 攻打吴国,攻下朱方以后,抓到庆封,让他背着斧头以示众,最后就杀死了庆封。)此外,《史记  》“吴太伯世家”也记载说:“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又按《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 年):“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由此可见,庆封在朱方逗留了  约有七年。这一时间虽不长,但对古代镇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件事,使得朱方成为春秋 时期一座知名于世的防邑和城邑。因而后世述及镇江古代历史的著述,莫不述及此事。
      [7] "谷阳”。相比于“朱方” ,有关文献对于“谷阳”的记载比较简略。而且这一名称是最早见于梁代沈约所撰《宋书》“地理志”的记载,该书”州郡志一”说:“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   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由此看来,朱方之改名谷阳,当是在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 年),楚国攻克朱方,使朱方成为楚地以后。又据《元和郡县图志》“丹徒县”载:“丹徒县,本朱方地,后  名谷阳……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猪衣徒三千人凿破长陇,改名丹徒。”又据《至顺镇汀志》“郡县表”称:``丹徒,古谷阳也,始皇三十七年,使猪衣徒三千凿京幌东南垄,故名丹徒。”由此   可见,“谷阳”改称“丹徒” ,当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或其后不久。“谷”阳名称的沿用时间,如果从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     年)以后不久开始计算,到秦始皇三十七年或其后不久,当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二、“朱方”“谷阳”所在地域
      对于“朱方”和“谷阳”所在地域,前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宋书》“州郡志”说丹徒“古  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这种说法认为“朱方”“谷阳”是丹徒的古名,其地区域自然也是在丹徒。《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等并从其说。
      另一种说法是《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十六所录清代颜于钧《朱方非丹徒辨》认为朱方”其地在今汝宁府遂平、西平及许州之郧城等境,与润之丹徒绝不相关”,并认为“其以朱方为丹徒则自颜师古始,而合丹徒、朱方、谷阳为一地,则又自杜佑始”。“尝以《春秋》考之,昭公四年经云:`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楚子者,楚灵 也。执齐庆封,执之于朱方,执之于防也。吴地北极淮阳,丹徒在其腹里,……灵虽横暴,亦乌能  执八国之师,深入吴境千有余里,大具舟揖,涉长江之险,直至润之丹徒,而杀庆封哉?至谓朱方后名谷阳,则是牵合《春秋》灭赖之文为说,然愈足证朱方之非丹徒。赖者,近乎房之小国,其  音与厉相谐……其地后世实名谷阳。《史记》`老庄巾韩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注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厉'音'赖勹是'赖'即'厉',在谷阳,谷阳则苦县,苦县则属亳州。“总之,此文认为朱方不是在丹徒,谷阳是在亳州,也不在丹徒,与朱方无 关。
      今天看来,颜文说“以朱方为丹徒则自颜师古始”,如前文所说,早在南朝宋沈约《宋书》已 说丹徒“古名朱方”,而且,对于庆封自齐逃往吴国,吴旬余与之朱方之地,《左传》《吕氏春秋》都有确凿记载,这是否定不了的事实,自然朱方是在吴地,而颜文所说“朱方是在“汝宁府”等地,但是汝宁即汝州在春秋时是“周王畿及郑、卫之地"(《元和郡县图志》卷六),许州本是许国,“春秋定公六年,郑灭许,七年又封许,自是附庸于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属韩"(同上)。由此可见,汝州、许州在春秋时都不属于吴地,吴旬余自然不可能将属于许国、郑国等  国的城邑交给庆封。自然朱方绝不可能是在许国、郑国一带,只会是在吴地。至于颜文说楚灵 王不会“深入吴境千有余里,大具舟揖,涉长江之险直至润州丹徒”,其实,当时楚国东境与朱方相距并不远,也并非没有可能“深入吴境”而逮捕庆封。由此看来,颜文这方面所说,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处,不能成立。再说,颜文据《括地志》说“谷阳县”是在亳州,这是指县名。吴王给于庆封所居之朱方后来改称“谷阳”,即使其名称与《括地志》所说同称“谷阳”,但亳州之谷阳是  县名,“朱方”改称之“谷阳”并非县名,而是邑名,二者也并不相同。因此,颜文所说也是不能成立的。自然,今天如果据颜文所说,因而认为"谷阳”并非是朱方改称的邑名,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三、“朱方”“谷阳“治地所在
      朱方和谷阳,作为地方行政区划,自然既有治地,又有辖地,它们的辖地是在今天镇江的范围之内,主要是在北固山一带到丹徒镇一带及其周边地区,这一点,众所公认,尤庸赘述。但对于它们的治地是在哪里,论者却有不同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说法。
      2. 屈地京口(屈于丹徒镇)说。
      唐代许嵩《建康实录》卷一”吴上”说:“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按地志:吴大帝自吴迁 朱方,筑京城。“这是“朱方“属地所在的最早说法。据考证,许嵩是唐玄宗、肃宗时人,可见其时已有此说。按照这一说法,京口属于“朱方”,是“朱方”的一部分。
《全唐诗》所录陆龟蒙《庆封古代井行》诗序称:”按《图经》,润之城南一里,则封所居之地。  询间故老,井尚存焉。”《至顺镇江志》卷十二:“齐庆封宅,在城南一里(《祥符图经》),即今朱方 门之外。”《乾隆镇江府志》产庆封井在县治西南,白龙岗庵下。”由此可见,唐代以及其后,仍有庆封居住于京口(曾属于丹徒)的传说。
      3. 治地丹徒说。《光绪丹徒县志》“舆地”称:“罗泌《路史》:'润之丹徒东二十里曰朱  方。'……按《路史》所谓丹徒,指丹徒镇也。曰在其'东',则朱方非丹徒可见。“其实,从“润之丹徒”可见,《路史》是指丹徒县治东二十里为朱方,并非是指在丹徒镇东二十里为朱方。“丹徒  县志“理解当有误。该志采用颜于钧说(见上文),更是错误。今天从该志卷二说:“丹徒故城在  山(京舰山)下,今其地名丹徒镇。丹徒即《春秋》云'朱方'。《括地志》:丹徒故城在县东南十八   里。”也可见《路史》所说是指丹徒镇。
      今天看来,罗泌虽是南宋人,《路史》这部书也有不足之处,但该书”《国名记》《发挥》《余论》考证辨难,语多精核,亦颇有祛惑持正之论,,(《四库全书总目》儿今天看来,罗泌《路史》说 朱方在丹徒县治东二十里即丹徒镇一带,从丹徒镇本是丹徒县治地所在,而古丹徒县前身是朱方和谷阳看,他所说应该是符合史实,可以信从。这一说法,今天已为人们普遍认可。至于许嵩所说,不过是由于京口古代属于“朱方”,因而称京口为”朱方”。陆龟蒙所说,也只是传说,传说之产生也当由于京口古代属于朱方所辖之地而已。
      四、“朱方”“谷阳”含义腮测
      “朱方”“谷阳”这两个地名的含义,前人无说。今人对于“朱方”含义,论者或以为“方”表示国名或族名,进而认为“朱方”是商周时代”方国”的国名或族名称谓的传承。事实上,“方”在商周时期是北方部族所在的地名(参《康熙字典》《辞源》等),如“土方”“鬼方”之类。而“朱方” 是南方的地名。二者含义不同。因而论者认为”朱方”为商周时代”方国”名称传承的说法不能成立。那么“朱方”“谷阳”这两个名称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个人以为,从古汉语中”方”与“防” 词义相通(参《康熙字典》释“防"),而《骰梁传》作“朱防“看,“朱方“本来当是指防邑的名称。再  从古代称南方之神为“朱雀,,(《辞海》),称西南天空为”朱天,,(《辞源》),称江的南岸为”朱汜"(枚乘《七发》)等清况看,“朱方”即“朱防”,当含有江南以至南方防邑的意思。这一含义也正与“朱方”当时处于长江以南的吴国地理实际相吻合。今天看来,“朱方”之最初称为“朱方”或“朱防,,,当与它当时所处的地理形势有关。
      至于“朱方”后来称为“谷阳”,也当与它在江南所处的地理形势有关。今天,如果从丹徒镇一带的地理形势看,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它位于京幌山下,“京舰山南接签顶山,北接汝  山","汝山在城东十里,其岗东至丹徒镇,为东屏山”(卷二),”(丹徒)镇东有长岗,下临江"(卷                 三)。由此可见,丹徒镇是东有长岗,西有京舰山,从而形成了一处谷地,而且丹徒镇是在京崛山下,朝向东南。这一地理形势,当与后来朱方改称“谷阳”(意为山谷向阳地区)有关。当然这  里所说还是推测。事实究竟是如何,还有待历史文物和文献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先秦 左丘明撰.左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 1996 年版.
      [1] ] 秦代.吕不韦辑.吕氏春秋.上海经纬书局发行.
      [2] 梁.沈约撰.宋书.岳麓书社. 1998 年版.
      [3] 唐.许嵩撰.建康实录.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年版.
      [4] 南宋.卢宪.嘉定镇江志.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5]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6] ] 清.杨履泰等.光绪丹徒县志.光绪五年版(影 印本).
(作者原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