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史研究 >> 心仪六朝陵墓石刻的外国人

心仪六朝陵墓石刻的外国人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2-20      阅读数:
心仪六朝陵墓石刻的外国人
杨再年
      在汉、唐两盛世间,立都建业的孙吴、继之改建业为建康连续在此建都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统称“六朝”。六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风采别具的重要阶段,以京都为中心而形成的六朝文化是最富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它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六朝陵墓石刻展现了我国雕塑史上的高光时刻,它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足珍贵,并具世界意义及永世价值。
南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六朝陵墓石刻,承传汉代遗风,开启隋唐典范,历来是古今中外学者记录和研究的对象。继唐宋文献对六朝陵墓石刻已有不全面的记载后,清末,民国初期开始了六朝陵墓的专门性考察。民国时期,中外人员全面考察,记录六朝陵墓石刻。经前辈们近百年的调查研究,成果迭出,彰显了中国陵墓石刻的卓然风采。
      调查发现,六朝陵墓石刻全部在江苏,局限在南京及镇江的丹阳和句容;所谓的“六朝陵墓石刻”,实际上只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遗存,有石柱(亦称华表)、石碑、石兽等多种。石兽,双角者称天禄,独角者称麒麟,成一对置帝陵前;无角者称辟邪,俗称石狮子,置王侯墓前。计有33 处。因此按地域将这些陵墓石刻,分别统称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今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是南朝齐梁萧氏的故里,齐梁两朝的帝陵都在今丹阳市域。位于句容石狮村的梁武帝第四子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石刻辟邪,被认为是南朝陵墓石刻辟邪的代表作,1996 年被列入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名下,也跨进了国宝行列。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闻名中外的古迹,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令许多外国人心仪于它。
      一、张璜和谢阁兰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时任徐家汇耶稣会会院院长的法国教士夏鸣雷在上海徐家汇创办刊物《汉学丛书》。《汉学丛书》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它的作者,至少涉及法国、中国、德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国国籍的教徒。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担负《汉学丛书》的出版任务,于1892 年到1938 年共陆续推出66 号。在它多国籍的教徒组成的作者群中,有6 位华人教徒作者,他们贡献出8 部有关中国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中以发表于1912 年,第33 号《汉学丛书》的作者张璜所 著《梁代陵墓考》影响最大。因《汉学丛书》是法文刊物,著作及署名俱用法文。《梁代陵墓考》以“Mathias Tchang”署名,以致被不少人误认为张璜是外国人。所幸,当时负责主编欧洲的主要杂志《通报》的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曾撰文介绍过张璜生平,保留了张璜的生平资料。
      张璜(1852-1929 年)字渔珊,江苏南汇人,1893 年加入耶稣会,后晋升司铎。张璜曾“侨寓金陵二年有余”,“公暇之余,每与二三同志四出访求,归后证于《通鉴纲目》、《陵寝备考》、府县志、金石等书”,后经潜心研究,著为《梁代陵墓考》一书,书中配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南朝陵墓石刻照片。《汉学丛书》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系列丛书之一,张璜《梁代陵墓考》的发表,为外国人研究南朝陵墓石刻提供了帮助。因其记录翔实,1930 年,著名学者卫聚贤将《梁代陵墓考》译成中文,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南朝陵墓石刻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 -1919),法国著名诗人,汉学家。他英年早逝,41岁便离开人间,但他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1909 年至1917 年间,他先后以法国海军见习译员、考古领队、医生等身份三度来华,寓居中国约七年之久。他的诗作等文学作品取材于中国, 基本上都是在中国酝酿或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养分,因此,他被称之为“法国的中国诗人”。1917 年,谢阁兰以法国在华征工军事团随团医生身份第三次来到中国。3-5 月间,他重点考察了南京、镇江一带的南朝陵墓石刻。在镇江地区,他去丹阳三城巷附近拍摄了齐明帝兴安陵、梁文帝建陵和梁武帝修陵三处帝陵石刻,去句容石狮村拍摄了梁武帝第四子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谢阁兰虽不是专业摄影师,但他以兼具诗人与艺术史学者双重属性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拍摄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雕刻艺术的具有文献价值的照片,编著出版了《中国伟大的雕塑》《谢阁兰的中国考古摄影集》。在这两本著作中,都有镇江丹阳、句容两地南朝陵墓石刻的图文展示。谢阁兰懂中文,通汉学,他留下的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图文,让我们感受到穿越时空的伟力,呈现这些石刻所蕴含的不朽生命。《中国伟大的雕塑》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石刻艺术的独具灵性的巅峰之作,1972 年,以法文原文出版,1978 年,英文版译本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拍摄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图片,现在成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

谢阁兰考察梁文帝建陵石刻
      二、外国人讲求实地考察南朝石刻
      六朝的历史文化在国际上是得到重视的,南朝陵墓石刻为那些对中国充满兴趣的外国人打开了一扇窥视的窗户,实地考察对这些外国人充满吸引力。到镇江来考察则是必须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迎来了一批批外国考察者。
      1930 年左右,在古城南京,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创办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任教的赛珍珠,这位曾在镇江居住十八年之久,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她的“中国故乡”的美国作家,在一个美丽的秋天,她“独自骑马乡行,心情快活。沿着石子铺成的古道走上乡村土路,一直骑到梁狮村才下马”。她是“从西方论述中国雕刻的书中对石狮子早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村头一下子便认出了它们”。“那些高贵的石兽显得刚中有柔,充满活力,虽历经数世纪而经久不衰。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它们是梁代雕刻,并向我生动详细地讲述了石狮的历史。”以上赛珍珠的自述,为我们留下了她骑马乡行考察在今句容市石狮村的梁代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的一段佳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石狮村民对南朝石刻的厚爱,不但知情而且如数家珍,热情宣传。
      德国专家贝尔格观赏南朝石刻却有着与赛珍珠不一样的经历。1986 年金秋时节,贝尔格应江苏省委宣传部之邀,来镇江采访大运河历史和现状情况。期间,在镇江博物馆展厅观看南朝陵墓石刻照片,引发兴趣,表示今后如再来镇江一定要到实地观赏。有心不怕迟,2001 年5月他终于如愿第二次来到镇江,专门安排时间到丹阳。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南朝陵墓石刻,还善意地提出对这些石刻要好好保护。
      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主席英国人弗西斯先生参观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有着别样的情节。1983 年弗西斯夫妇驱车直奔丹阳,要参观南朝陵墓石刻。因当时丹阳还不是对外开放城市,弗西斯的突然到访,被丹阳友好地“挡”了回去,欢迎你们来丹阳,但请办好手续来。弗西斯夫妇未能如愿。1984 年4 月23 日,香港市政局主席张有兴率领的香港旅游团一行15 人,专车抵达丹阳。弗西斯与另几位英国人作为旅游团成员,随团活动,实现了愿望。在行驶中的车内,他们透过路边树林的间隙看到南齐景帝修安陵石刻雄秀华美的身影,车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真的,中国石刻伟大绝不是浪得虚名!
      骑自行车访华参观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这是日本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别出心裁的安排。1989 年3 月,一支最年长者74 岁,最小的仅11 岁,共有18 人组成的日本第二次大运河自行车访华团访问苏州、无锡和常州后,于3 月22 日抵达丹阳,又一路骑行来到位于丹阳东北部的胡桥仙塘湾鹤仙坳,当见到被认为是空间生态学的典范作品——南齐景帝修安陵石刻时,疲劳顿消,立马贴近,聚精会神地仔细端详并兴高采烈的纷纷结伴摄影留念。

日本第二次大运河自行车访华团成员观赏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2007 年,一支韩国古都庆州的新罗文化遗产研究所组织的历史考察团,要来丹阳重点考察南朝陵墓石刻,没想到一到丹阳便遇上难题,由于考察内容专业性强,一连跑了几家,都没有一家旅行社敢于接团。韩方心有不甘,继续联络,最终丹阳金色阳光旅行社为他们解决了难题。该社向市文化部门求助,得到文化部门专业人员的热情支持。在了解韩方考察内容后,不仅解决了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选点讲解的问题,还帮助联络南京、镇江两地专业人员引领韩团人员考察。文旅结合,促成了南京、镇江和丹阳三地联动,以古都、古城和古迹为重点的六朝文化考察活动圆满成功。这支由金龙星、金镐祥两位博士带队的二十多位学者组成的韩国历史考察团对中方周到的安排表示满意并由衷地感谢!
      三、外国人研究南朝陵墓石刻的力作频出
      南朝陵墓石刻是外国人艺术考古重要谋题对象。外国研究者们以现场考察来弥补主要靠利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不足,经缜密综合研究,论著迭出,其中不乏堪称“经典”者。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曾布川宽就是日本学术界的佼佼者。他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又实地考察南京、丹阳两地南朝帝陵,综合研究,洋洋洒洒地写就一篇仅注释就有300 多条的长达十几万字,题为《南朝帝陵的石兽和砖画》的论文,1991 年3 月发表在日本京都出版的《东方学报》第六十三册上,成为相关课题中极具学术分量的一篇力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曾布川宽的学生傅江博士打算将她老师的这篇论文翻译出来在中国发表,考虑到国内期刊文字容量有限,难以完整发表,为不破坏原作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决定采用专著的形式出版《南朝帝陵的石兽和砖画》。曾布川宽不违傅江的好意,表示认同,还借到中国考察之际,特意给傅江送来一百多幅图片资料。为求翻译文字更符合中文习惯,读起来平易、通顺、流畅,傅江抛开原先的译稿又重新翻译,译完后又重新核对文献史料,插入图版、润色文字,在南京出版社的支持下,这本题为《六朝帝陵》的译著在2004 年9 月顺利出版。
      曾布川宽治学严谨,首先对南朝石兽与帝陵的对应关系进行考订,并作图像学上的考察, 提出许多异于前人的看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失误,对六朝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和发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南朝帝陵的石兽和砖画》这本专著,堪称南朝帝陵石兽研究的集大成者, 被日本、欧美国家许多高校列入美术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因无语言障碍,这本重磅专著中译本,也深受我国研究者的欢迎,以致《六朝帝陵》一书难求,曾有人向网店求购,竟花费高出原价二十多倍的钱款才买到一本。面对研究者的需求,2022 年,南京出版社恢复原名《南朝帝陵的石兽和砖画》改版发行。
      安·帕 卢 丹(Ann paludan),是 一位热心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艺术史学家、摄影师。1928 年出生于英国的安·帕卢丹,1972年以丹麦国驻华大使詹纳斯·帕卢丹妻子的身份移居北京,并成为第一次被北京语言学院录取的学习汉语的一小部分外国人中的一员。在安·帕卢丹家族的慷慨支持下,安·帕卢丹率先在中国研究古代石雕并有专著面世。

安·帕卢丹考察南朝石刻
      1983 年4 月,经国家外交部和文化部批准,安·帕卢丹由外交部西欧司吴泉大同志陪同前来尚未对外开放的句容、丹阳两县考察南朝陵墓石刻。到丹阳县时正逢天在下雨,她穿上早已准备的雨衣,踏着泥泞小路,考察了位于丹阳胡桥的南朝陵墓石刻。天下雨,哪怕骑自行车也要去的安·帕卢丹,虽然身上沾上许多泥巴,但她开心地赞叹:这些石刻“只有中国有,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她将“永远忘不了这次在丹阳的考察”。
      1986 年春,安·帕卢丹第二次来丹阳考察。两次考察,她拍摄了丹阳九处、句容一处,共十处南朝齐梁帝王陵墓石刻。我的任务是负责现场解说。安·帕卢丹回国后,写信告诉我,她拍的照片已经洗出来了,很高兴拍得很成功。她认为“丹阳的这些雕刻,包含了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最美丽的动物雕刻,它所有的灵动和雅致的感觉是后朝石刻所缺乏的,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们会变得世界闻名。”她还希望有再访丹阳的一天。她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 年,安·帕卢丹如愿以偿,4 月4 日第三次来丹阳考察,她的名片上添印了她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潘安妮。这次除南京博物院罗宗真研究员再次陪同外,她的孙女也陪伴同行。年已78 岁的安·帕卢丹又一次观赏心仪的南朝陵墓石刻。她一本正经地说,“美国有学者说中国没有雕塑,要有雕塑也是从印度来的,这是胡说八道。我要写文章反驳。”
      几年后,罗宗真研究员告诉我,安·帕卢丹还想到丹阳来,但是她说跑不动了。
      2014 年,安·帕卢丹与世长辞。这位第一个用彩色照片记录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编著有《中国神道石刻》(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80 年出版)等多部关于中国历史雕塑和建筑书籍的艺术考古学家,对丰富世界艺术宝库作出的贡献永记人们心间。
      外国人心仪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伟大的雕塑,是全人类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因此, 我们要努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倡导互学互鉴,深化研究,继续破译、解码南朝陵墓石刻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使命担当, 进一步做好“国之瑰宝”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的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与拓展性创新,提升、扩大镇江、丹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 作者为丹阳市原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