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陆秀夫的家史与大港赵氏之关系初探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4-10-09 阅读数:
陆秀夫的家史与大港赵氏之关系初探
赵金柏
摘要:陆秀夫出生地是大港砖桥,大港赵氏是陆秀夫母亲的娘家,大港陆家湾可能是陆 秀夫高祖的祖籍地。
一、陆秀夫出生在镇江大港砖桥
《宋史·陆秀夫传》说:“陆秀夫, 字君实, 楚州盐城人。生三岁, 其父徙家镇江。”南宋遗民龚开撰《陆君实传》也是这种说法。这种说法被史界广泛引用。但是陆秀夫的儿子陆繇并不认可。
盐城《景忠堂陆氏宗谱》卷一之《传信本纪》指出:“诸凡造谱每托远胄,贻羞先人,并欺厥后。此《传信本纪》之所繇设也。吾族自南海殉君朝命,家乘与身俱没。兹谱也,乃存祀公鹞祖纪丞相之根源,为叙世谱原,以贻后人。传五世而西安教授仲达祖再续之。传八世盐邑庠生文明祖三续之。兹取三祖谱原,冠诸谱者,毫不敢一字增减,是为传信之义。”《传信本纪》针对各分支修谱的问题强调:陆繇是陆秀夫的儿子。修谱当以陆繇记录的陆秀夫家族迁移史为准。凡托远亲修谱,以讹传讹会使先人遭到羞辱,后人蒙受欺骗。
该谱以《宋丞相长子繇叙世谱原》为题,收录了陆秀夫唯一存世的儿子陆繇叙述的家史:
“吾族祖籍淮安府盐城县长建坊长建里,因宋绍定三年(1231 年)庚寅,有寇李全水陆兵数万径捣盐城。戍将陈益楼、知县陈遇俱遁去,时军民惊恐亦各逃窜。吾祖大荣公闻得知镇江府赵范、知滁州赵葵合兵攻全,进取有方,保安百姓。大荣祖即挈家大小往依之,遂家于镇江丹徒之砖桥地方。至端平三年(1236 年)丙申三月初三卯时先君秀夫生”“甫数岁,从孟家庄孟先生学”“年长十五,祖以先君学业成就庶可回籍考试,于淳祐十年(1250 年)庚戌三月起行回籍复居盐城,砖桥置业不忍弃去,子姓居之,丹徒盐城往来不绝,祖考祖妣卒葬于丹徒孟家庄”。
(《景忠堂陆氏宗谱》卷一)
“吾族祖籍淮安府……祖考祖妣卒葬于丹徒”,这说明陆繇的祖爷爷、陆秀夫的父母已经入籍丹徒。宋绍定三年(1231 年)正是李全叛乱祸害楚州盐城一带的时间,因此陆家才到镇江避乱。而《宋史》说:“生三岁, 其父徙家镇江”则是1240 年的事,1239 年-1240 年是宋蒙联合灭金的时候,楚州盐城并无兵乱,不必“徙家镇江”。
《宋丞相长子繇叙世谱原》说的“丹徒砖桥”就在圌山西南端的山脚下,南宋属大港。圌山向西的大港沿江片区于1129 年被韩世忠大军征用,1132 年宋高宋将此地交给了大港赵氏始祖、宋太祖六世孙赵子禠。后来大港不断有人到圌山脚下定居,形成了小大港村,砖桥今属镇江经开区小大港村。陆繇这段话的核心是明确陆家从盐城迁到砖桥六年之后,陆秀夫生于圌山脚下的砖桥。陆秀夫的曾孙在《陆氏再续世谱原叙》也确认:“高祖昔寓镇江而生秀夫”。(《景忠堂陆氏宗谱》)该谱的年表记载:“大荣次子秀夫,字君实,乳名辰发,号江东。”以江东为号,明确是江东人。
崖山之战,在海船上的陆秀夫家人皆“南海殉君朝命,家乘与身俱没”。明清,陆秀夫族人修谱,由于信息迷失,交流不便,多认陆秀夫为始祖,普遍采用《宋史》关于陆秀夫“生三岁, 其父徙家镇江”的说法。虽然采用《宋史》说法的陆氏谱牒众多,但无法否定陆繇的说法。因为陆繇是陆秀夫存世的儿子,他提供的具体原因、时间比较靠谱。《景忠堂陆氏宗谱》说:“大荣(陆秀夫之父)长子清夫字君明”,“生三岁, 其父徙家镇江”的可能是陆秀夫之兄陆清夫。
清陶镶《陆氏谱系辩》说:“丹徒、盐城陆氏谱皆称(陆秀夫)嫡派”(《陆秀夫史料与研究》第117 页)对陆氏谱牒的两种不同说法,盐城陆秀夫研究会持两种说法并存的态度。笔者认为: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应该让两种说法并存,陆秀夫既是盐城的,也是镇江的。从文史说,陆秀夫与盐城、镇江密切相关,《宋丞相长子繇叙世谱原》讲述的一段具体完整的迁移事件,关联着历史,符合逻辑,这一说法与陆秀夫家史的历史谜团相关。
二、大港赵氏是陆秀夫母亲的娘家
陆家在盐城遇到兵乱而逃难避险,离开故乡一定是投奔镇江的亲朋好友,而不会无缘无故跑到没有根基的镇江定居。陆家到镇江住下后不但创下了“不忍弃去”的产业,六年后还生了陆秀夫,培养出了能考上进士的非凡人才,这说明陆家在镇江有着非同一般的社会关系。那么陆家在镇江有什么亲朋好友?
盐城人于广生编著的《海国孤魂——宋朝末代宰相陆秀夫传》说:陆秀夫的父亲陆芳春“投奔堂舅赵士诚来了。赵士诚,进士,宋宁宗末年,曾任过知府,为官清正,不与朝廷奸党苟合,被削职返乡,过着比较清静的日月,他虽是陆芳春的堂舅,但由于和陆家数代交往甚密,故对芳春一家的到来,十分热情”。(1994 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第19 页)“堂舅赵士诚”是什么人?盐城建湖的《嵇家舍陆氏宗谱》卷十载:陆秀夫的父亲名“闻霆,字芳春,配宗室女赵氏”。赵士诚就是大宋宗室,是皇亲国戚。据宋太祖赵匡胤给宗室子孙定的排名字序(见《太祖遗训》)可知“士”字派的宗室是宋太宗的后裔。
大港赵氏在明初编的《赵氏族谱· 赵宋宗室迁移录》载:最靠近镇江的太宗后裔只有“六世江阴派,朝请大夫士鹏公,建炎四年(1130 年)迁”。赵士鹏是宋太宗的五世孙,在1130 年迁居江阴。陆秀夫生于1237 年,不可能比舅老爷小一百多岁。笔者向盐城陆秀夫研究会会长陆守超询问“堂舅赵士诚”信息的出处,回答是来自盐城陆氏家族的口耳相传。陆守超会长看了《大港赵氏宗谱》后认为赵士诚可能是大港赵希澄,笔者完全认同。《赵氏族谱》第五卷载:大港赵氏“第四世,太字行三支(男丁),希字派。太一公(排行)讳希澄,字斯源,乃七二公子也,生於绍熙甲寅(1194 年)六月初六日,寿六十。”在时间、空间与语音上唯一与宗室“赵士诚”对得上号的是赵希澄,赵士诚就是大港赵希澄。陆秀夫的舅老爷比陆秀夫大43 岁,这倒是有可能。
陆秀夫家投靠镇江亲友后,选择了教学条件很好的孟先生家安心读书,还在“砖桥置业不忍弃去”。可见他投靠的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般人家。“配宗室之女赵氏”是可信的,陆芳春投靠的是夫人的堂舅。陆芳春为何投靠堂舅而不是亲舅?《赵氏族谱》载:赵希澄的堂弟赵希氵辨 是“右武大夫”,这位在朝为官的可能是亲舅舅,而赵希澄是长房大宗,是大港赵氏一族的管理者。
《赵氏族谱》载:大港赵氏始祖赵子禠是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的五世孙,他在1127 年随南外宗迁居镇江。1129 年韩世忠大军征用圌山西侧的大港沿江片区作为军事基地,赵子禠即从镇江迁居到东距镇江二十多公里的大港。绍兴二年(1132 年)宋高宗“封尔子禠为朝散大夫,锡田百顷用代食邑,以励忠臣,以敦宗本”,让他管辖韩世忠留下的战略要地。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宋高宗再封赵子禠的两个儿子伯鉌与伯鐄,“伯鉌、伯鐄才堪效用,力可分猷,今封鉌为承务郎,鐄为承信郎”。赵希澄是赵伯鉌之孙。
大港赵氏在赵希澄这一代有堂兄弟三人,所封食邑有百顷。这百顷食邑原本是宋高宗备用的战略要地,砖桥就在这片区的东南角。赵家需要人管理经营百顷之地,赵家女带着陆氏来投靠娘家,双方一拍即合,将陆氏按顿在砖桥,并参与赵氏的管理经营。逃难而来的陆氏才有条件将生下的陆秀夫安安稳稳地送到靠镇江市区的孟先生那里专心读书,才可能在“砖桥置业”。如果没有大港的宗室赵氏雄厚的实力支撑,逃难而来的陆芳春怎么可能在背井离乡的逃难地将儿子培养成进士。曹晋文写的《陆秀夫画传》说:“赵士诚让陆芳春帮他照管汝山下的庄园,陆芳春一家便在汝山落户”。(《陆秀夫史料与研究》2003 年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纪念馆编)这里面的“汝山”应该是圌山之误,汝山孟家庄(今孟家湾)是陆秀夫读书的地方,落户的地方是圌山砖桥。
三、大港可能陆秀夫高祖的祖籍地
古代的交通工具有限,盐城与镇江之间相隔甚远,没有特殊机缘,盐城陆氏与大港赵氏不大可能结亲。
陆秀夫“号江东”的另一层意思是不忘自己是江东先祖之裔。虞汝扬的《宋陆丞相秀夫年谱》解释说:“公姓陆氏,名秀夫,字君实,一字实翁,号江东,盖世家原始江东派也。高大父某为淮安管沟,遂籍淮安州盐城县。”(《陆秀夫史料与研究》第142 页)这是说,陆秀夫家族的祖籍原本是江东,因祖先在淮安盐城做官而定居在盐城的。
大港属江东,大港有没有陆氏呢?
北宋末,蔡肇写下一首《大港即事》曰:“村落家家有酒沽,黄童白叟醉相扶。恨无韩滉丹青手,更作丰年几幅图。”大港村落的老地名有“陆家湾”,这陆家湾与大港赵氏的迁居地洪溪就挨在一起。今天大港镇的西头就是陆家湾,而洪溪就是大港河流经陆家湾的地段。
《润东陆氏族谱·陆氏重修家谱新序》载:“吾乡居润城之东,自丹徒涧水而下,古姓巨族甚繁,而陆氏居一焉。余按其家谱始自季達公以及闳公之後,族人大繁衍有四十九支之分,继至宋又立二十四支,忻公后续分为山阴二十九支。居润郡者始自秀夫公,又为山阴二十九支之一也,自公以後星列棋布有居丹徒者、有居南彪舍者、有居辛丰河西珥村者、有居瓜州大乘州者、有迁润东当江沙等处者,难以萃合。自贤臣公递传至其华公迁洪溪今名陆家湾,又数传至原十六公复迁于砖桥之东小大港之西而家焉,乃别为一族各建祠谱”。(清乾隆二十六年,富春孙作睿裔思氏撰)这段文字是交代大港区域及镇江陆氏居地的分布及其关系,可见镇江陆氏是一个庞杂的族群。谱牒对祖源的交代多来自口传史,在具体问题上笼统含糊常有出入,必须做一番辨别。其中“润城之东,自丹徒涧水而下,古姓巨族甚繁”是指“村落家家有酒沽”的大港氏族村落。“洪溪今名陆家湾”,就是今天大港镇西头的陆家湾,原是陆氏村落。
“居润郡者始自秀夫公”,需要说明,陆秀夫是被镇江族裔认同的祖宗,而不可能是镇江宗支庞杂的陆氏始迁祖。清卫哲治《陆君实先生传》说:陆秀夫的“长子繇, 年十五。次子七郎, 年十一。三子八郎, 年七岁。四子九郎, 年五岁。未几, 朝议召公还, 公携妻、子迁海上。繇独留潮奉太夫人以居。暨崖山破, 公与妻、子俱蹈海, 而繇独存。”(《陆秀夫史料与研究》第59 页)《润东陆氏族谱》载:陆秀夫的长子“亷臣,字师颜,邑庠生赠朝议大夫,资治尹,后子孙居丹徒”; 二子“贤臣,字师孟,郡庠生赠奉议大夫,都拜统制始居润州之祖也”。《吴中陆氏族谱》说:陆秀夫有长子“孟良,勅奉谏议大夫加都统制更名郡微隐居马陆。仲良(二子),更名知显,避元乱隐居崇明沙道安乡”。云阳《陆氏族谱》载:秀夫有三个儿子,名“孟良、仲良、叔良”。在笔者见到的有限的陆氏谱牒中就记载了十个陆秀夫儿子的名字,十个儿子的名字分三个类型,一是单字: 繇、钊;二是用臣字后缀:亷臣、贤臣;三是排序:孟良、仲良、叔良,七郎、八郎、九郎。
就笔者看到的五本陆秀夫家谱,不包括与陆家湾陆氏有关联的彪舍、辛丰、瓜州、当江沙等地的陆秀夫家谱,就记载了陆秀夫九个儿子,蒋逸雪的《陆忠烈公年谱》说:“壬戌景定三年(1262 年)公26 岁,长子生。”(《陆秀夫史料与研究》第133 页)从17 岁的长子到随父蹈海的5 岁九郎,在兵荒马乱,出生入死的12 年间,陆秀夫不可能生九个儿子(未计女儿)。显然,这些谱牒记载的陆秀夫之子有的是陆秀夫的同宗族人。
同宗族人认同宗名人为先祖在谱牒中是普遍现象。在明清首修家谱时,绝大多数家族都无法弄清自己祖先的详细信息,只能采取文化认同的惯例,选择同宗历史名人为始祖。比如吴国灭亡后,王侯贵胄以国为氏,修谱都尊吴公子季札为始祖。以大港为中心的镇江东乡,百分之八十的氏族在谱中都以本族的抗金名人为始祖。《润东陆氏族谱》说:“公驱其妻子入海,抱帝溺於海中,时祥兴己卯二月丙申日越七日,仍负帝浮于海州饶德平县,盐城曾葬衣冠以享岁时之祭祀,后子孙居润城遂尊公为润州始祖也。”陆繇的家谱记载,陆秀夫有四个儿子,崖山海战三个儿子都跳海殉国没有后代。而与大港陆氏相关的众多陆秀夫“后子孙”中,有部分应该是盐城陆氏的祖籍地的同宗近亲。“尊公为润州始祖”,就是同宗近亲裔孙认同陆秀夫为始祖。
“号江东,盖世家原始江东派也”的陆秀夫不是镇江的陆氏始祖,而是迁出江东的陆氏后裔回到高祖的祖籍地居住。大港陆家湾作为陆秀夫高祖的祖籍地,还可以从陆赵的姻缘得到旁证。陆秀夫的舅兄赵希澄是大港赵氏的第四代人,大港赵氏始祖赵子禠与迁居在盐城的陆秀夫高祖是同代人。赵子禠卜居在陆家湾之洪溪,认识了原本在陆家湾的陆秀夫髙祖,他们同朝为官,也自然会有联系,大港赵家和盐城“陆家数代交往甚密”。(于广生编著《海国孤魂—— 宋朝末代宰相陆秀夫传》1994 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第19 页)大港赵家女才可能嫁给盐城的“江东陆氏”。而盐城陆氏与大港赵氏“数代交往甚密”的原因当有不忘大港祖籍,与祖籍族人保持来往的因素。
感谢盐城陆秀夫研究会会长陆守超、镇江苏颂研究会理事赵兰芳的史料信息支持。
(作者为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上一篇:南宋镇江府城常住人口分析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