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长江文物”与“长江文化遗产”的概念认定

“长江文物”与“长江文化遗产”的概念认定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3-04-06      阅读数:
“长江文物”与“长江文化遗产”的概念认定
——以镇江为例
张小军      连小刚      刘聪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20 年11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重要的长江沿线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镇江在长江文物和长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必要厘清相关的概念,以便于确定保护对象,明确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长江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长江文化”?这是研究、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长江文化”是由哪几部分或哪些因素( 要素或因子) 构成的? 结合相关文献,分析长江文化的构成,长江文化的内涵和划分是多样的 :从地域来看,长江上游主要是以巴蜀文化为主体,中游以荆楚文化为主体,下游则以吴越文化、江淮文化为主体 ;从文化类型来看,长江文化包括航运、科技、文学、艺术、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等具有流域共性的文化内容 ;从文化“形式”来看,长江文化包含神话传说、史诗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的文化艺术资源。
      从上文分析的长江文化内涵,我们不难看出“,长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而狭义的长江文化,则仅指地理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的长江流域文化。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界定规范来说,则更适合狭义的长江文化。
      二“、长江文物”与“长江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经济、生态、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长江文物和长江文化遗产,必定是能够承载长江价值、展现长江功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1.航运价值
      长江源自高原雪山,出高山峡谷,跨峻岭险滩,一路奔腾入海。在悠久的古代,长江历来是中国南方的水运中心,干流横贯东西,被誉为“黄金水道”。在机械动力出现以前,水运是长途运输最廉价、最便利的方式。
      镇江在长江航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东吴时期,镇江就形成了港口,长江沿岸的物资在此中转、集散。永安二年(259 年)三月,吴主孙休的诏令中说 “: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这反映了长江上商业性运输的活跃。六朝时期,依托南京都城的地位,镇江港利用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参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并得以深入内陆,与陆上丝绸之路连接。近代时期,镇江是英国人在长江上最早开辟的三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在镇江设立了海关和理船厅,管理从南通狼山至安徽芜湖段的长江河段,长时间内起到了长江总海关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轮船经由长江将大量的洋货运到镇江倾销,同时采购大量的土货出口。在众多的外来商品中,鸦片和洋油(煤油)是在镇江销售最多的两种商品。在镇江港口航运功能发挥的过程中,遗留下一些历史遗迹,如海关税务司旧址、海关职员宿舍、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等。镇江港的繁荣促进了码头文化的形成,也促进了镇江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当时天南地北、山南海北的商人、贫民、外国人等到镇江来谋生,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碰撞与融合。近代时期,镇江有许多外地客商设立的会馆、公所,如广肇公所(广州、肇庆商人)、庐州会馆(合肥商人)、北五省会馆、泾太会馆(陕西泾源、山西太原)等,反映了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为了保障航运的顺利进行,以及给过往长江的货船提供防灾避险方面的服务,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镇江海关测候站所在北固山下设立了一座简单的“江苏省镇江潮水位站”,用于观测长江潮水位。1936 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岛式自记水位计台,结束了长期人工观测水位标尺的历史。这是江苏省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水文站,它是见证长江水位历史演变的唯一水利建筑物,是一处重要的长江文化遗产。
      2.交通价值
      长江隔断南北,天然地形成一道地理屏障。考察镇江与长江的关系演变,可以看出镇江沿江地段交通地位的重要。西汉及以前,长江入海口位于镇江。镇江是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的起点。镇江以下,皆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唐代以前,镇江、扬州之间的江面宽度逾40 里。至唐代,镇江附近江面宽度仍达十多公里,海潮可以到达镇江。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长江镇江段形成了几处适宜渡江的渡口。先秦时期的徒儿浦(丹徒口),是秦始皇东巡后渡江北返的渡口。形成于三国时代的西津渡,是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古代长江上的渡口很多,仅以元代丹徒县为例,元代丹徒县仅占有长江岸线百余里,却分布有16 处港口。这些渡口是长江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渡江过程中,为解决安全问题,镇江地方官府和有识之士自南宋起,设立救生红船,在渡江船只遇到危难时及时施救,挽救了不计其数的落水人员,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救生文化。救生会旧址、超岸寺(避风港)《、焦山玉峰庵救生红船检埋枯骨记》碑刻等遗迹就是代表性物证。
      为解决贫民无钱渡江的困境,镇江地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绅商慷慨解囊,自费购置渡船, 免费载运贫民过江,设立了义渡局。代表性遗迹有义渡局码头《、京口创设义渡《》京口义渡禁约六条》碑刻、昭关石塔等。
      3.水源价值
      长江是流动的大河,是沿岸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源头活水。特别是近代自来水传入中国以来,长江及其支流是重要的自来水水源地。1912 年,英国人在镇江英租界内创办了镇江历史上第一个自来水厂,水源即来自长江。1924 年,镇江的社会贤达陆小波、胡建春等人为打破对英国人的依赖,免遭洋人的欺负,增强国人的消防自救能力,创办了“镇江第一救火会自来水厂”,1926 年成立“镇江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34 年新的江边水厂竣工。相关遗迹有江边水厂旧址、北固山蓄水池旧址等。
      4.军事价值
      镇江是万里长江上的军事要塞之一,军事地位突出。历史上曾有“东南锁钥“”京畿要地“”畿辅重地”之称。早在三国时期,镇江已具备华夏大地一处政治军事中心的条件,其后,又经过历代军事政治家的经营,凸显了举世公认的华夏军事重镇地位。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权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此处高山绝壁,控扼长江,下临海口,俨然一座军事堡垒。这是镇江 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是“三国东吴第一城”,也是六朝时代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造最早的一 处政治中心城市。历史上,镇江出现了孙权、刘裕、鲁肃、谢玄、刘牢之、韩世忠、岳飞、宗泽、文天祥、郗鉴、韩滉等军事人物,东晋桓温曾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梁红玉击鼓战金山“”镇江抗英保卫战“”炮打紫石英号”等战事也发生在这里。相关的遗迹有铁瓮城、太平天国新城与清军水师标统署旧址、镇江近代江防工事遗址、合山快炮台遗址、圌山炮台遗址、焦山炮台遗址、焦山顶快炮台等。
      革命文化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江是新四军活跃于大江南北打击日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发起渡江战役、解放江南的重要战略通道,见证了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东进北上、发展华中、粟师南下、渡江北撤、渡江战役等峥嵘岁月。抗战时期,为了确保新四军部队随时能够安全顺畅地通过长江,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8 年6 月,陈毅刚到茅山,就给管文蔚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即控制长江走廊,占领江南(大港)、江北(江都大桥、嘶马)桥头堡和新老洲、扬中(江心跳板);1942 年成立“长江工作委员会”,彭炎任书记。在抗战和解放时期,在确保长江交通线安全的斗争中,涌现了孙晓梅、贾奶奶、文必才、赵文豹等英雄人物。相关革命文物、革命遗迹有赵文豹印章、扬中八桥“江抗”与“挺纵”会师旧址等。
      5.景观价值
      相对于长江上、中游而言,处于长江下游的镇江水势较平缓,河段基本保持稳定,河岸紧靠宁镇山脉北麓,金山、北固山、焦山沿江矗立,风景壮观秀丽,是长江风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登高望远,大江风貌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历史上历代文人吟咏镇江长江的诗词很多,如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戴叔伦的《京口怀古》称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窦庠的《金山寺》“: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北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宋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南宋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称“: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长江风貌的重要 内容。相关的遗迹有“天下第一江山”石刻、金山寺、焦山定慧寺、甘露寺“、京江画派”描绘长 江的画作《江上救生《》半江红树》等。
      三、镇江“长江文物”和“长江文化遗产”的构成
      1.认定范围和原则
      依据狭义长江文化的含义,综合“长江文物”与“长江文化遗产”价值内涵,镇江长江文物和长江文化遗产主要为分布于镇江沿江水系范围内遗产资源,空间大致范围为 :宁镇山脉北麓与长江以南沿江一线。包括句容市部分地区、丹阳市部分地区、镇江市区、扬中市、丹徒区沿江及长江中的两个洲岛,总面积约1234 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
      由于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构成内涵的复杂性和外延的广泛性,应当围绕长江水系构成的主要水道系统,选择其中承载遗产核心价值、具有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遗产元素,纳入资源认定范围,坚持“两个优先”认定原则 :
      一是优先重视长江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强调遗产元素及其重要特征对长江文化整体价值的贡献及与长江文化之间的价值关联 ;
      二是优先重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长江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的整体性,优先重视体现镇江古代独特的长江水利制度及长江文化的长江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
      2.主要类型
      长江文物及文化遗产由反映镇江利用长江及其支流建设的各类工程遗存、配套设施及管理设施遗存、以及与其文化意义密切联结的相关文物古迹构成,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在本文中暂不进行具体论述。
      构成长江文物和长江文化遗产的要素按类型分为长江水工遗存、长江附属遗存、长江相关遗产。
      (1)长江水工遗存
      包括河道遗存,湖泊、水库、泉等水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如闸坝桥码头、长江堤防、排涝站、电灌站等遗址遗迹 ;包括金山湖、镇江潮水位站、镇江小京口、丹徒口、谏壁口,直接连通长江和运河的京口闸遗址、谏壁船闸、丹徒闸,镇江运粮河等属于沿江水系的一些遗存。建国以来,利用长江建设的大型水利设施,如1978 年建设的丹徒长山提水站、1980 年建成的句容北山提水站,均为翻引江水的高扬程机电灌排站。
      (2)长江附属遗存
      包括配套设施遗存、管理设施遗存和沉船遗址等其他附属遗存 :如长江航道、水利的近现代管理机构建筑遗址遗迹 ;如镇江金山湖内的原各类靠泊码头遗址、镇江救生会旧址、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税务司公馆旧址等。
      (3)长江相关遗产
      包括相关碑刻、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建筑与史迹等相关遗产点和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包括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及镇江新区圌山所包含的各类遗存,镇江江防工事遗存、合山快炮台遗址,镇江西津渡、伯先路、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新河街一条街,大港东街、谏壁老街等沿江聚落遗存。扬中市范围内的其他遗存。
      四、结语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研究、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三个维度入手,明确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界定方式,细致摸排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清单,进而深入挖掘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蕴含的文化精神,梳理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相关历史、地理、文学创作等资料,提炼其共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内涵,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协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让镇江这座“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在长江之滨焕发更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
      1.李学勤、徐吉军总主编,《长江文化史》,长江出版社,1995 年初版,2021 年再版。
      2.季羡林主编,《长江文化研究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
      3.黄强、唐冠军主编,《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丛书,长江出版社,2014 年。
      4.刘玉堂、王玉德总主编,《长江文明之旅》丛书,长江出版社,2015 年。
      5.张乃格主编,《长江历史图谱》,凤凰出版社,2020 年。
      6.李伯谦,《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考古与文物》1997 年第4 期。
      7.吴宏堂、李贝,《长江文明简说》,《文物天地》2021 年第4 期。
      8.周山,《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2 月11 日。
      9.思华年,《试论长江文化及其研究》,《社会科学》,1991 年第5 期。
      10.林永匡、王熹,《清代长江文化的区域特色和文化效应》,《长江文化论丛》,2006 年。
      11.邓先瑞,《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及其主要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6 期。
      12.韦瑶,《近十年长江文化研究综述》,《长江文史论丛》,2019 年。
      13.黄国勤,《长江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与保护》,《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 年第9 期。
      14.吴楠,《拓展长江文化研究的全局视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年11 月17 日。
      15.贺云翱,《展现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江苏作为》,《群众》,2021 年第1 期。
      16.张永新,《深刻把握长江文化内涵》,《学习时报》,2021 年2 月8 日。
      17.别必亮,《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文艺报》,2021 年3 月5 日。
      18.毕浩浩,《论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学习与实践》,2021 年第5 期。
      19.徐智,《聚焦长江文化 推动保护传承——“南京学”论坛综述》,《南京学研究》2021 年第一期。
      20.朱志宏、胡玲,《部析遗产现象 扩展文化视野,首届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 年第2 期。
(作者 :张小军为镇江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 ;连小刚为镇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聪为镇江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