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历史文化名校——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历史文化名校——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11-29      阅读数:
历史文化名校——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许林
      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回族实业家金恒仁、杨白山等人为帮助贫困学子共同出资,购买杨家门金氏祖产地创建,初名穆源学堂,为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1912 年更名为私立镇江穆源小学。学校收费低廉,汉族、回族学生皆收,迄今已有116 年历史(以下简称穆源学校)。
      百余年来,学校虽历经沧桑,但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新人为主的特色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范用,中国航空工业公司航空精密机械专家嵇钧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向锦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机器人专家谈大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常谦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全国劳动模范万红根等,他们均就读于穆源学校。现对校内遗存的历史文化遗迹简介如下 :
      一、三十周年纪念塔及抗日救亡运动
      穆源学校环境幽雅、设施齐全,为当时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在1936 年学校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毕业班范用等51 名同学凑钱在校园内建了一座纪念塔,算是留给母校的纪念,纪念塔为钢筋水泥四方型,塔顶为棱锥形,塔高300 公分,宽46 公分,坐北朝南,正面由镇江著名书法家道能述书写的篆体字“穆源学校三十周纪念塔”,两侧是51 名建塔同学姓名,背面是校长黄建平撰写的塔文约200 字。他1929 年受邀到穆源学校任教,教高年级算术,后升任副校长。
      1935—1937 年任校长。他对人和气,关心同学,是镇江较早的旅游图书《镇江指南》著者之一。在塔文里黄校长将浓浓的师生情谊溢于其中,并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造福社会,报效祖国, 以不负“创始诸公艰难缔造之苦心。”
      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爆发,11 月27—28 日,日军飞机多批机群连续两天对镇江城狂轰滥炸,投弹140 余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穆源学校和周边民房变成一片废墟。学校师生看到美丽的校园没有了,都在伤心地流泪,控诉日军的暴行。纪念塔幸免于难,目前仍巍然矗立在杨家门老校区,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见证。尔后,全校师生借清真寺上课长达20 年。
      抗战期间穆源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走街串巷贴标语,参加游行示威。学校组织儿童剧社,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了歌舞剧、独幕话剧,剧目有《最后一课》《古庙钟声》《父子兄弟》《父归》等,在伯先公园演讲厅公演,在街头演出,老百姓看了情绪激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956 年学校改为公办,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1957 年学生迁回原址上课。
      二、三十周年纪念词碑
      建纪念塔的同时,学校13 位教职员工也共同出钱,在校内建了一座纪念碑,石碑长80 公分,宽40 公分,厚20 公分,碑名为“穆源吾校卅周纪念词”,碑文约40 余字,颂扬建校者输财输力,惠及群众,坚持办学30 年,兴学有德的爱国主义精神。纪念词碑与纪念塔比邻,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穆源学校昌盛时期的一个缩影。1937 年11 月27 日在日军飞机轰炸中碑座被炸毁,碑体埋入废墟中,后流入社会不知去向。
      时隔83 年后,2019 年12 月,我市文史学者蔡庆来在银山门古玩城看到一块疑似穆源学校流失的纪念词碑。虽然部分字体已模糊,后经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薛龙和仔细辨认,确认这块词碑就是穆源学校当年流失的纪念碑,并由热心人士以3000 元价格买下,送回穆源学校。
      2020 年9 月3 日,学校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契机,在宝盖路新校区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周纪念词碑”重回母校落成仪式。纪念碑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引导穆源学子了解校史,更见证了祖国的兴衰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
      三、校歌
      校歌能够维系师生感情,增进同学之间团结,穆源学校有唱校歌的传统,校歌代代相传, 把校友的心连在一起。由于年代久远,歌词作者和作曲者已无从查考。现身居北京已86 岁高龄的老校友嵇钧生仍保留有他在校时唱的校歌,歌词如下 :
      大江之滨古谷阳,浩气贯朱方,黉舍林立书声朗,贤俊递争光。我穆源应运而生,弦歌传诵,乡师惠泽长,后昆启光哲仰,勤读莫懈怠。江水泱泱,山光茫茫,前途永无疆!
      校歌为文言文,学生虽会唱,但不易记住。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1995 年经老校友范用对歌词略作修改,并保留原来曲谱,歌词如下 :
      大江之滨古谷阳,浩气贯朱方。书声琅琅,弦歌一堂,桃李芬芳。春风吹,钟声扬,莫负好时光。山光茫茫,江水泱泱,前途永无量!
      歌词改成白话文后,曲调悠扬动听,朗朗顺口,受到师生欢迎,校歌有谷阳、朱方古地名, 让学生更热爱古城镇江。穆源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后,全校师生齐唱国歌和校歌,激昂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四、韩国临时政府活动基地遗址
      1925 年冬,韩国爱国志士朴炳疆、安东晚来穆源学校参观考察,在校内居住数日。临行前朴炳疆挥笔书写孙中山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以资穆源纪念。这副对联至今仍收藏在镇江博物馆内。
      1935 年11 月,韩国临时政府国务委员金九先生一行三人,应镇江抗日救援会负责人、穆源学校董事长杨公崖邀请来到镇江,就住在穆源学校内。为了抗日,金九曾在上海多次策划对日军的暗杀行动,令日军胆战心惊。金九在韩国各革命团体中声誉较高,被称为革命领袖。镇江当时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韩国临时政府决定秘密地从杭州迁往镇江,在镇从事抗日复国的崇高事业。临时政府工作人员分散居住,抗日宣传活动主要在穆源学校开展。金九曾在学校大礼堂多次用汉语作“朝鲜之国亡惨状”演讲,听众有学校师生、镇江抗日救亡宣传队人员、镇江商界人士等。每次演讲听众都有300-400 人之多,室内座无虚席,室外都站满人群,赢得听众一阵阵掌声。直到1937 年镇江沦陷,韩国临时政府迁往长沙,在镇江共两年时间。其在穆源学校活动遗址是镇江对外交流的重要遗迹,2014 年9 月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镇江人民与韩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岁月,2012 年,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历时三年时间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编制了韩国临时政府史料陈列方案,并在遗址建立了陈列馆,受到镇江市民及韩国企业、游客的欢迎和时任韩国驻沪总领事秦基勋的高度评价。
      五、建校九十周年国家领导人题词
      1996 年穆源学校建校九十周年之际,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的题词是 :“劫后重生更鲜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长孙起孟的题词是 :
      “科教兴国,重在育才。育才的基础在小学”。此外,著名作家吴祖光题词“乐育英才”,著名漫画家丁聪题词“我也爱穆源”。
      在2006 年穆源学校百年校庆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省教育厅专门向学校发贺信祝贺。一些镇江籍名人如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国家乒协副主席张燮林均题词祝贺。
      2009 年5 月,按照全市学校布局统一调整,穆源学校从杨家门整体迁往宝盖路原市旅游学校校区。从此,穆源学校走出深巷,焕发出青春光彩,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新校舍青砖黛瓦,古朴典雅。校园内有两处清代文物火星庙戏台和节孝祠,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学校还在新校区建立了“三馆二廊一堂”民族团结教育阵地,即百年校史馆、穆源名人馆、民族工艺馆,民族游艺长廊、民族风情长廊,养正学堂,穆源学校民族教育特色更鲜明。
      2020 年12 月3 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市委书记马明龙和市政协主席李国忠的陪同下,到穆源学校考察,参观了学校的慈善书苑、清荷诗社及校史陈列室,观看了学生民族体育活动。穆源学校已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校。在全国推进教学改革的形势下,穆源学校秉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因学校地处老城区,规模有所缩小,现有班级14 个,学生400 余人,教师20 余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镇江市文明单位”“镇江市青年文明号”“镇江市慈善文化教育基地”等。学校在全国有较高声誉,先后有来自韩国、英国和新疆、内蒙古、甘肃、吉林、浙江、广东等地代表团莅临学校,参观考察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穆源学校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镇江文史资料28 辑 1995.12
      [2] 夏容光 江苏镇江伊斯兰教史 1997.8
      [3] 范用 我爱穆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4
      [4] 镇江穆源民族学校 百年校史画册 2006.10
(作者为镇江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