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北固山——朱文公祠

北固山——朱文公祠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9-13      阅读数:
北固山——朱文公祠
张守群
前言
      2021 年,朱(熹)氏后裔丹阳天工集团董事长朱小坤出资,拟在北固山复建“朱文公祠”,镇江文广集团有关领导来镇江名城研究会咨询有关“朱熹与镇江”的史料,镇江名城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将自己所知史料及会员收集史料,一并给镇江文广集团。
      笔者将收集有关“朱熹与镇江”史料交老会长钱永波。现将收集史料整理成文,以其公示。
朱文公祠山志记
      清代,朱文公祠建在北固山后峰腰间,今仅存外围墙一道门,门额镶嵌大理石刻“朱文公祠(楷书)”,门墙皆砖雕,最上叠涩(挑出)三层(飞)檐,这是级别的体现(当年雍帝旨建)。从砖雕风化程度看,非当年雍正帝旨所建朱文公祠。那么方志、文史是怎样记载朱文公祠的? 这还得从二部志书说起。
      1.道光《北固山志》记载 :
      ⑴藏经殿,旧在大雄殿前,正德间(1506—1520)建,贮大藏经典,后改为楼。
      ⑵藏经阁,旧为藏经殿,万历初(约1574 年),僧如学改建,唐文献有记。
      ⑶护敕堂,在藏经殿东,天顺乙卯(1459)建以奉藏经敕谕。今废。
      ⑷普觉庵,即护敕堂故址,万历庚寅(1710),僧衍遂建。今废。
      ⑸雷音堂,在护敕堂后,即寺之方丈(室)后,今建朱文公祠。
      ⑹画材阁,在藏经殿左,未详建始,明·陈继儒书额,用米芾指“南山堪作画材语”,潘一贵有《画材阁赋》。今废。
      ⑺王公祠,在藏经殿右,祀郡守王事圣。今废。
      ⑻文昌祠,即雷音堂址,后改建“朱文公祠”。
      ⑼朱文公祠,即文昌祠址,创建未详。
      记朱文公祠为何扯上藏经阁、护敕堂……殊不知,当年朱文公祠建在后峰腰间一块平地上,此地早年(明代)山僧为建甘露寺藏经阁而开。若大的藏经阁居中,其东曾建小筑护敕堂、普觉庵、雷音堂……朱文公祠只是拆旧雷音堂基上建。由此可见,当年雍正帝旨所建朱文公祠非建在此处。
      2.光绪《北固山志》记载 :
      ⑴朱文公祠,在后峰腰,即文昌祠址,旧在儒里,雍正乙巳(雍正三年,1725 年),朱熹后裔裔孙朱怀庆、朱敏亿等呈请,在北固山建朱文公祠,春秋致祭。”
祝文
      维公,渊源圣学,承孔孟以继儒宗 ;世炙高风,启后贤而崇正道。注书释传,风化仰观 ;集解诸经,千秋不朽。朱衣正笏,俾大宗廊庙森严 ;佩玉鸣珂,益宸听江溥恩宇甸。气蒸山岳,教垂万世以仰瞻 ;道范芳流,配享胶庠于哲位。恭遇圣朝,特颁恩荐,虔陈牲醴,敬伸时祭。尚飨! 咸丰中毁(咸丰三年,1853 年)。同治初(约1862 年),裔孙开基、绍基重建。
      ⑵王公祠(郡守王事圣),在藏经殿右。今废。(旧志)
      ⑶藏经殿,在大殿前,正统中(1436—1449)建,藏敕赐经典。(本《万历志》旧志作正德)后改阁(旧志作楼),门额仅存。
      注 :以下阁不存 :
      ⑷清晖阁亦称楼(《嘉定志》已有名取(谢)灵运山水含清晖诗意。)在藏经殿右。
      ⑸画材阁,在藏经殿左,未详建始,明·陈继儒书额(取米芾“南山堪作画材语”。),后废。道光末(1850),戴善之补建于石帆楼东方,贼(太平军)毁。
      ⑹藏经阁,在后峰腹旧为殿,万历初(约1574 年),僧如学改建(唐文献记),临崖处有三层,楼下视凡三,内行只二盖,最下以山为后壁,均由中层升降也。盛时,郡士多借读其处。寇毁。未复,门额仅存。
      阅光绪《北固山志》,几乎抄道光《北固山志》,只是加了祝文,可见至光绪年间官方每年仍祭拜朱熹皆已定式。
      《北固山志》有记 :“咸丰癸丑(1853),甘露寺遭太平军纵火,山下接引佛殿及周围二百间房遭火毁,山上仅存天王殿、廊房,及石帆楼。光绪中(1875—1885),彭玉麟在山上加修甘露寺,“观察黄祖络多处筹款复建甘露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甘露寺建筑包括“朱文公祠”,均是光绪以后的建筑。
      ⑶民国三十七年(1948)版《京口漫笔》记载 :⑴……半山里还有朱文公祠,可是屋宇却在沦陷期间都完全毁了,只有四堵破圮的墙壁。
      此《京口漫笔》记载为朱文公祠划上句号?
北固山朱文公祠属何脉
      雍正特批在北固山建“朱文公祠”。其意义何在?说起此事,得从源起说起。
      据清《北固山志》记载 :“朱文公祠,在后峰腰间,旧址为文昌祠,旧在儒里(丹徒姚桥镇儒里村)。”儒里“朱公祠”为朱熹嫡裔——始祖亨三公,乃文公第八世孙建。
      儒里“朱公祠”否正脉?这就得要从朱熹祖籍、出生地、讲学地(湖南岳麓书院)说起。笔者曾去湖南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有幸听岳麓书院馆长介绍 :“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北宋时,岳麓书院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岳麓书院,与张栻论学,举行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件盛事。‘朱张会讲’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 :‘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朱熹在岳麓会讲27 年之后,后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经过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繁盛时期。”馆长最后讲道 :“朱熹去世后,岳麓书院里建‘朱文公祠’,此为‘朱(熹)氏儒学’正脉,后因朱氏族人在其它地方相聚甚多,于是从岳麓书院分出南、北二支脉。一支分到北方山东,另一支分到南方福建。”那么镇江丹徒儒里这一支又是从那一支分出?现儒里一匾道出原委——闽婺同源。闽,福建,尤溪——祖籍 ;婺,江西,婺源——出生地。可见镇江儒里这一支不是由岳麓书院“朱文公祠”分出,而是从福建尤溪或江西婺源分到镇江儒里,儒里再分到北固山,可见北固山“朱文公祠”为南脉分支。
      为何镇江两处朱文公祠
      不大的镇江为何两处“朱文公祠”?这就得从康熙年间大兴“文字狱”说起。
      “文字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记录。清朝统治汉人,将“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中国大百科全书》)”。康熙年间,可谓登峰造极,时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说,如此的文风怎得了。雍正继位,面对康熙晚期,积弊严重,文士惧文,国库空虚,机构臃肿,腐败成风,社会矛盾尖锐……留下“烂摊子”,使出杀手锏,大刀阔斧实行铁腕改革,史称“雍正新政”。
      一、实行“摊丁入亩”,改革赋役制度。
      二、治腐惩贪,整饬吏治。
      三、设立“军机处”,强化皇权。
      四、“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尤以“治腐惩贪,整饬吏治”杀人甚多。雍正不仅诛杀贪官,对贪官必须连坐。还不放过贪官涉案亲戚、子孙,以防止赃款转移。对贪官“死了也不放过”,须吐出所有赃款。畏罪自杀者, 雍正也不放过,那些畏罪自杀者想一死抵赖,以牺牲自己性命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依人之常情“人死,一了百了”。雍正不吃这一套,什么人之常情不常情,什么骂名不骂名,谁也别想侥幸过关。“赐死”“腰斩”雍正亲批,毫不留情。山西巡抚诺敏、恩科主考官张廷璐行刑时,传旨给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随让四品以上官吏,统统到西市“观刑”。不论是否沾亲带故、是不是门生好友,都去给这两个贪官污吏送行,以此杀一儆百。
      时官方暗传“雍正暴君”,雍正知四下流传“暴君”。雍正帝为证明不是“暴君”,“推行新政”的同时,“崇尚儒教”,讲“仁义”。
      在这样的政治历史大背景下,镇江北固山建“朱公祠”,就有着特定的意义。据《北固山志》记载 :“雍正乙巳(雍正三年,1725 年),朱熹后裔裔孙朱怀庆、朱敏亿等呈请,在北固山建朱文公祠,春秋致祭。”
      每年官方有程式化祭文,《北固山志》均有记载。为何朱熹后裔在北固山建“朱文公祠”?
      1.全国大形势崇儒建“朱文公祠”,且合“雍正执政,推行新政,崇儒其一”。
      2.丹徒姚桥镇儒里村的“朱公祠”离城区甚远,道路不便,祭祀也就不便。
      3.北固山后峰濒临大江,山两旁为湾,风景甚美,因而择此建“朱文公祠”。
      4.北固山位于市区,前峰为镇江府,择此地建“朱文公祠”说明官方崇儒。
朱熹是否来过镇江
      笔者阅多部方志均不见朱熹来镇江记载,阅乾隆·卢氏《金山志》记两篇朱熹诗,从中可证朱熹来过镇江之证。
金山
南宋·朱熹
浩浩长江水,东逝无停波。及此一回薄,潮平烟浪多。
孤屿屹中流,层台起周阿。晨望爱明灭,夕游惊荡磨。
极目青冥茫,回瞻碧嵯峨。不復车马迹,唯闻榜人歌。
我愿辞世纷,兹焉老渔簑。会有沧浪子,鸣舷夜相过。
暇日侍法曹叔父陪诸名胜为落星之游分韵得往字率尔赋呈聊发一笑
南宋 ·朱熹
长江西委输,汇泽东滉瀁。中川屹孤屿,佛屋寄幽赏。
我来此何日,秋气欲萧爽。共载得高俦,良晨岂孤往。
酒酣清啸发,浪涌初月上。叠鼓唤归艎,陈迹真俯仰。
苏轼绘图、米芾诗跋、朱熹题跋
      这幅苏轼绘图谓《木石图》:

      《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苏轼任徐州太守亲往萧县圣泉寺所绘(纸本墨笔画),该画作书画一体,画中有书法,书法中又有画,是苏轼流传后世的珍品。当年苏轼将这幅上品之作赠润州冯尊师。冯尊师邀请刘良佐、米芾题跋 :
      刘良佐题跋 :
      润州栖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年七十余,须发漆黑且语貌雅适,使人意消。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同赋。
上饶刘良佐
旧梦云生石,浮荣脱木衣。支离天寿永,磊落世缘微。
展卷似人喜,闭门知己稀。家林有此景,愧我独忘归。
      米芾诗跋 :
次韵
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早年苏轼将此图赠润州冯尊师,后归宝晋斋主米芾,米芾交友不慎归王诜。王诜,画家、收藏家。祖上王全斌为宋朝开国功臣,宋英宗爱婿,贤惠公主夫君。如此身份人向米芾借画,米芾没有不借理由,但没料到此画一去不返,只好干生闷气。二十多年后,米芾撰《画史》对苏轼《木石图》评价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同时,将王诜借画不还旧事翻出来,写上一笔 :“后晋卿(王诜字晋卿)借去不还。”揭了王诜短,总算吐口闷气。
      十几年后,朱熹在张以道家中见此图,甚为喜欢,在上题跋 :
      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诙谐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霜、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
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
      至元代(《至顺镇江志》撰者)俞希鲁题跋 :
      余读庾子山《枯树赋》,爱其造语警绝。思得好手想像而图之,卒不可遇。今观坡翁此画, 连蜷偃蹇,真有若鱼龙起伏之势。盖此老胸中磊砢,落笔便自不凡。子山之赋,宛在吾目中矣。上饶刘公、襄阳米公二诗亦清儁,而米书尤遒媚可法。皆书画中奇品也。宗道鉴赏之余,出以相示,因以识余之喜云。
京口俞希鲁
      明代郭淐题跋 :
      苏长公枯木竹石,米元章书,二贤名迹,珠联璧映,洵可宝也。玄览楼。
万历甲寅端阳又二日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传来发现《木石图》,引起北平画界和收藏界轰动。此幅
      《木石图》历经北宋、南宋、元、明、清,画两侧各时期名家跋文,画作上印章极为壮观,短短篇幅中,印章40 余枚,涵盖南宋、元代、明代等人鉴藏印。此幅《木石图》新主人北京书画商及古董商白坚夫,他娶了日本老婆。著名书画鉴定家张葱玉得知此消息后,曾出9000 块大洋高价,向白坚夫购买《木石图》,终没有谈成。之后,《木石图》被白坚夫带到日本。
      ……2018 年11 月,苏轼绘《木石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4.636 亿港元被中国人买走,终使这幅国宝级画卷回到故土。
(作者为江苏省镇江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