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传世岐黄八百年

传世岐黄八百年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2-07-27      阅读数:
传世岐黄八百年
——京江何氏医学的流传与发展
范 然
      《礼记• 曲礼下》云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自古以来,世医便是人们求诊择医的重要条件。三世之医已是弥足珍贵,而京江何氏世医,承先启后,如瓜瓞绵绵,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六个历史时期,延绵三十余世,八百多年,可谓中国和世界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京江何氏医学在方志和族谱中记载的名医有220 余人,有医职者30 人,其中太医院院使4 人、太医院院判2 人、御医2 人、太医院医士2 人、太医院吏目2 人、康熙帝敕封儒林郎1 人以及地方医官17 人。京江何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医生,被誉为“名医”“神医”“医王”者史不绝书。
      一、京江何氏世医的传承脉络
      据《京江何氏家乘》记载,何氏家族源出汴梁( 今河南开封),迁居镇江始祖是晋代何无忌。何无忌(?—410),少有大志,忠亮任气。晋时桓玄篡位,何无忌与刘裕定谋京口举义,讨灭桓玄,以兴复之功封安城郡开国公,官江东八郡都督。①何氏南迁镇江始祖为何公务。何公务,字子忠,号贞白。南宋汴梁( 今河南开封) 人。原为宋臣,绍兴中,累官至康州防御使。精医理,宋高宗赵构患疾,征入内廷侍药。疾愈,授为德寿宫太医院使。卒后赐葬镇江城西凤凰山,兵部侍郎胡铨志其墓。②后宋孝宗授其子何朝柱为太医院使。何朝柱有何光祖、何光启二孙。
      京江何氏世医肇始于何光启之子何易宇、何柟和何彦猷三兄弟,何氏家谱尊为第一代医生。南宋绍兴年间,聃官吏部侍郎,彦猷为大理寺丞。秦桧以莫须有罪诬谄岳飞下狱。初,岳飞在狱中,何氏兄弟据理力争,并言岳飞无罪,俱被权奸万俟卨劾去,于绍兴十一年(1141) 从临安( 今浙江杭州) 迁徙至镇江,隐而为医,③族居于城内石石达桥十字街。何氏以医相承,代有闻人。至近现代名医何叶香、何岳生等,历三十余世,八百余载,成为举世闻名的医学世家。镇江市区因何氏迁居而流传至今的地名有何家巷、何家门( 村)、何家门、何家湾等。④
      二、京江何氏世医的医德医风
      古代,京江何氏宗族成员的职业,一部分读书应举,一部分继承医学,可以说是儒医相半。京江何氏世医奉行儒家“医乃仁术”的宗旨,其医德医风,深受儒家仁义道德的影响。尽管各人经历不同,生活时代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行医特点 :戴仁抱义、精诚大爱。
      (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医风范
      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经世济民理念,激发了京江何氏的社会责任意识。何氏宗谱和碑志传叙及方志,大量记载着何氏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事迹。
      《国语• 晋语》云 :“上医医国。”何氏先祖何公务和迁镇江一世祖何易宇、何柟、何彦猷等都是胸怀经世之志,品谊醇笃的仁人志士。何易宇,精易理、医学,名闻中外。何柟、何彦猷为官以忠良正义、刚正不阿著称 ;离职后,奉行“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隐于医。何氏先祖和一世祖,可谓是心系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大医。何氏四世祖何水(1295-1357),字思洁。元至顺元年庚午(1330) 进士,官河南洛阳知县,以廉惠著称,兼精医学。在任时,疾疫盛行,“水施药救治,全活者数万”。⑤至元间(1335 -1340) 政乱,他忧天下将多故,便辞官回镇江市药济民。京江何氏后裔多效仿其祖,展现大医风范:博览群书,精通医道;因病制方,对证投剂;妙法在心, 活变不滞 ;不炫虚名,惟期博济 ;医德自律,仁爱精诚。
      (二)本儒理以穷医道,业重歧黄,心存济世
      京江何氏世医自幼饱受儒学教育,儒学积淀潜移默化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医风格。六世何渊(1372 -1432),渊源孔孟,经史博通,于方书医学,悉有奇解,超妙绝伦。常说 :“医者圣贤之学也,必其心仁厚,然后能施德及人。”他对医学能推明本源,为人恂恂,谨慎小心,急于济人,而不重乎利。曾在镇江家中建“慈济堂”,为百姓诊病。凡是城乡百姓上门求治,不择高下贫富,一概诊治。凡是他认为可以医治的病人,总是一药而愈,妙手回春。对贫穷交不起医药费的病人,还酌情免收诊费和药资。因为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明永乐五年(1407) 以鸿博征选至京师,在太医院任御医二十余载,深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皇帝殊遇。“上有疾,诸医罔效,先生投剂辄愈”,“凡所施莫不奇中,最为上所眷待”。仁宗需药,常亲出御批,他前后得仁宗手札积31 纸。成祖和仁宗帝屡欲授其官,他都固辞不受,结果优给太常寺正卿( 管辖太医院的官职) 俸禄。礼部尚书王直称赞 :“自古名医如扁鹊、仓公、张长沙辈,其术皆精矣,未有蒙遇如此”。何渊在给皇帝诊病的同时,还给京师公卿贵人以至坊间闾阎细民有病延请者诊治,不因寒暑风雨而稍缓。“病家以财物谢之,分毫不取”,“卒之日,家无余资”。他“薄官秩不受,视富贵如浮云,故其心仁厚,而施德于人为无穷”,其仁惠之施,清介之行,“自足以不朽”!⑥明清时期,“儒医”成为医生崇高社会声望的象征。“儒医”的象征价值预设着学医者从儒书入手,进而研读医籍,不仅使医生得识病征,还要深入伦理,受其涵育,使医生沉浸于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京江何氏奉行儒家以“仁”为中心的道德理想,核心原则就是不以治病为敛财手段,而致力于济世救人,至意深心,如同至亲。十世何溥(1492 -1556),“本儒理以穷医道”,对医学经典,无不融释其义蕴。任职医学正科,给别人诊病如己,常晓夜沉思,致废寝食。其时镇江以医名者何溥、游桂、杨天民三人,世人都称何溥慈惠之心胜过之。何溥视墨守方书,萦情利害者为不耻,常说 :“医者意也,世人生质异禀,兼以天时异候,地气异宜,虽前哲治法备具,而执经泥古,何与病情?倘误在毫厘,失以千里,轻者重,重者死矣。”诊病审慎之至,故治愈奇疾怪症很多,活人之功,不可殚述。时人称道他以“纯儒之心”,精究医意,所以识解独超,医术才能如此神妙。⑦
      (三)珍惜世医声誉,殚心家学,惟期博济
      何氏子孙十分珍惜世医声誉,殚心于先世岐黄,并悉心昌大其门。四世何水辞官隐医于镇江市药时,对儿子何禄元(1337 -1392) 说 :“吾家世习医学,一遵古方,今丹溪先生弟子戴元礼,最得丹溪心法,盍住从之?”何禄元遵父命前往学习,“数年,尽得其奥。凡遇奇证,投剂立效,时人谓之‘小神仙’。⑧”可见何氏后裔,不但家学有源,师承当追溯至“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其医学更为广博深遂。
      光绪《丹徒县志》云 :“邑之言医者,盛推何、蔡二家。何氏家训云 :‘子孙择其有上慧者,令习医,次乃业儒’”。⑨何氏这一举措,保证了从医者的素质,也使其后裔在激烈竞争中能克传家学,发扬光大。十五世何游(1663 -1741) 常念先世诸公医术著名于朝野,忧虑何氏家学失传,因此苦心习医。家中藏有许多祖传医书,无不悉心考究,久之,兼通内、外、针灸诸科,于脉理、医方都别有妙悟,凡经诊视,立奏奇效。曾重刻《好生录》《痘症正宗》等书刊于世。著有《医学折衷论》十卷、《何氏十三方注解》一卷、《医案》四十卷等。于是声名大振,四方争相延请,车轨马迹,历遍九省。
      (四)亦医亦儒,医儒双修,诗礼传世
      浸润于江南文化的何氏世医,深受江南诗性艺术熏陶,行医之外,经常从事文学活动,不仅深于医道,而且擅于艺文,从而呈现出文化型世医家族形态。儒学背景使得何氏医家能与声望卓著的名宦和经学家、诗文家、书画家等士大夫阶层交游,逐步形成“儒医社交圈”。何渊在任御医后,仍汲汲读书,求工诗文,一时名儒硕士多游其门。名公卿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 学士等,荣其恩遇,都为其作记赋诗,并撰利济一世墓志。吏部尚书王直和太子侍从梁潜等都曾专门为何渊写传记。何渊逝世后,朝中自亲王至名公巨卿,无不伤悼不已,纷纷写诗挽之,计有百首之多。
      何氏许多医家不仅擅于医道,而且善于诗文。何旻精医工诗,著有《京江小梅诗稿》。何鹂宵以医术知名,兼工诗文,著有《自怡诗草》。何应璧书法遒美,酌用苏、米字而变化。何洯通医理。早年习儒,为郡增广生,富于文才,以古诗文词自鸣,所交多一时名士。著有《幼科精诣》、《晴江阁诗集》八卷、《文集》二十二卷、《诗概汇编》、《诗概新编》、《文概前、后二集》、《明二十四宵诗选》、《信录》等十余种。京江何氏家族作为江南地区流传最为悠久、影响极其深远的医学世家,有着丰厚的家学渊源。在江南文化的孕育、浸润之下,历经千年变迁,幼蒙庭训、子承父业,名医辈出。儒医风范世代相传,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学术流派。
      三、京江何氏医学的历史业绩
      京江何氏世医,许多是国医圣手,在朝廷和官府供职。无论对药学或医学,无论在学术理论的探讨,或是对临证各科的创新阐微,都曾有过建树,取得骄人的医学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药物学方面。京江何氏在镇江先是市药、施药,后发展到采药、种药、制药,形成了代代相承的传统。镇江是江南著名的山水城市,盛产多种药材。“百亩药畦春浩荡”,从明代首辅杨士奇所写《丹徒何彦澄皆春堂》诗可见,何渊在镇江种药有百亩之多。何氏不但采药、种药, 还对药材有深入研究,著有多种著作,如何全著《翠谷良方》;何应璧著《药性赋》三卷 ;何镇著《本草纲目类纂必读》三十六卷、卷首二卷,又著《本草主治》( 一名《百药主治》,又名《药品主治》)。张铨衡序云 :其《本草主治》,宗诸李时珍《本草纲目》,约取药五百九十余种,凡一药当前,冠以短言,可资记诵,后列发明,以便稽考,间附单方,旁罗制度。读是书者无药不明, 体立而用不患其无备矣。李宗孔序云 :予展读久之,见其详人所不及详,略人之所不能略,俾药之性类晰,宜忌明、异同定,病原治验,无不抉精探奥。《冷庐医话》云 :吴门顾松原有秘方载在
《医镜》,一为治膈再造丹,得之何氏家传( 原按,京江何培元《济生方》中有此方)。另外,何金瑄著《何氏本草纂要》八卷。京江何氏对本草学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内、外科方面。明太医何渊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有很深研究。《伤寒论》详于辨治伤寒病证而略于辨治温热病证。京江何氏世医所居之地为江南水乡,气候较为温热多湿,与张仲景所处地理环境、四时气候、人群体质有所不同,所以对温热病证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温热病证,是指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邪偏重、易于燥化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何渊著《伤寒海底眼》抄本阐述了温热病感邪途径,如有“手经惟肺经受邪多”之说,此实为吴又可《温疫论》和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的先声,并涉及暑疫、湿热的症治很多。此外,何渊还对类似伤寒诸症如中暑、温热、疫疠、湿温、斑毒、疟疾等证,条分缕析,列出症状、治法,并附以加减方剂和药味,示人以进退的规例。除张仲景《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之外,何渊补入许多后人方剂,达五百方,其随症加减的药味,有数百种。当时还没有“经方”“时方”的区别,他即有胆识,能破除“经、时”的鸿沟,只有实事求是又富有创见的大医才能如此。何渊结合明代以前的伤寒名方和自己的诊治经验,特别是对使用古方的加减法颇有发明。如以常用的平胃散而言,消各种食积有十四法 ;补中益气汤的加减有三十三法 ;用二陈汤化痰,有二十四种加减法 ;其他汤方加减之法特多,很能开启学者思路。该书分门别类,举出相类、相异的原因、症状、病理、方药,了如指掌,有助于学者的鉴别和选用。而且选药简练,仅加一二味,即得扼要取精之用,足见作者的经验丰富、博学多识、深于医理。何渊医不专名一科,于诸症洞理彻微,悉见毫发。著有《内外科证治十全》四十八卷。明首辅杨士奇发背疽,常与交往的太医都视为“奇疾”,避而远之。太医院判推荐何渊诊治,结果逾月而愈。何溥(1492 -1556) 为医学正科,以医术鸣于时。邑中马某少年时屡生危疾,何溥三治而三起之。马某在何溥家中见有病人热攻于背,何溥辨为蛇毒,针出脓血,化为蛇形,其疾顿愈。有一位患股漏者病数十年治而不愈,何溥辨为虫蛆,以艾炙之,出一虫长尺余,疾即愈。
      (三)妇、幼科方面。京江何氏世医擅妇幼科。何飞(1268 -1329) 精幼科,诊治如神,著《慈幼论》一卷,并名其诊堂为“慈幼堂”。何应豫著《妇科备考》四卷。何洯著《幼科精诣》。何应璧( 字继充) 与其弟何应载( 字嗣充),在清代被称为“医王”。应璧童年即在家塾中学医。镇江道有幼子突然噤口不能说话,急派人上门召应璧父亲去府上诊治,没料其父远出未归。召者等不及,便令应璧前往诊视。应璧诊视后,轻松地说 :“公子无病,不用吃药,只要多叫家中妇人以气呵入公子口中便可。”于是家中便令妇人以气呵入公子口中,半晌,公子果然能讲话了。家人很惊讶,问应璧其中的原因,应璧说 :“衙内多妇人,而公子容貌美秀,十分可爱,妇人爱其美貌,在提抱之时,必多亲其口吸其气,便使公子少阳之气被夺,现令呵之,是还以少阳之气也。” 家人恍然大悟。何应璧与其弟何应载曾参定名医李长科所著《胎产护生篇》,还校增编合《医方捷径》等。
      (四)临证医学方面。京江何氏世医在诊断学上也颇有成就。何游(1663 -1741,) 念先世以医术名著朝野,忧家学失传,便苦志习医,于脉理、医方、内外针灸诸科,都有妙悟,凡经诊视,多奏奇效。著《医学折衷论》十卷、《何氏十三方注解》一卷、《脉案》四十卷等。何镇(1620 -1674) 著《脉讲》《脉诀》《素问抄》《原病式》《伤寒或问》《活人指掌》及《何氏济生论》八卷等。张铨衡妻患关格病,久治不愈。何镇临证后,方剂一下而关格随通,调养月余后便体健如故。何渌(1649 -1723) 究心临证医学,著《运气纂要》一卷、《脏腑发明》一卷、《脉法心参》二卷。何应璧,性颖悟,平日好学,家藏医书数千卷,任意取其一问之,都应答如流。于医学独有神解,精贯医理,通十三科,名震海内。当时,镇江医者很多,以何应璧最负盛名。病人服用其他医生的药而病不愈者,有执原方问诊于何应璧,应璧对原方稍作加减即效。与其弟何应载时有“当世医王”“山中宰相”之誉。
      (五)阐传家学,利济天下。何氏世医有记载的专著有109 种之多,现存62 部,其中京江何氏有医著37 部。这些著作阐述和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理论、临证经验和专病专方。何氏先后诸君,诊病则无证不治,立方则无证不悉,或上宗先儒,或得自秘授,或自制验方,都屡用屡效,数见奇功,四方就而问疾,征车不远千里。从何飞、何渊始,何氏世医抉精探奥,编合医方药性,病原治验,著书立说,世代相传。何镇继承家学,绍其先业,所诊治应手而愈,全活不可胜数,但从来不言己功。人钦其术之神奥,而不知其渊微。海内求读其书者很多,而不能得。为利济天下, 他将世代家传秘方不再自秘,慨然公之于世。著《本草纲且必读类纂》十二卷,刊于康熙十一年(1672)。此书迭取《本草纲目》常用药六百多种,重加分类,颇简切实用。还著《家传集效方》三卷、《济世邃论》十八卷。另有《本草主治》《脉讲》《脉诀》《素问抄》《原病式》《伤寒或问》《幼科济生论》《疮疡济生论》《何氏济生论》等十多部。何金瑄、何金、何游、何渌等,也都不私其家学,秘其医方,而将家藏秘宝,公诸宇内,意在“针俗医之聋聩、拯斯民于夭札”。⑩
      京江何氏世医常应朝廷和地方需要,帮助校注医典。何金珙(1626 -1696) 国学生,精于医。康熙甲戌(1694) 奉召入京干南书房校诸医书,事竣,驰驿归里。因成绩斐然,敕封儒林郎、候补州同知。
      京江何氏世医随着子孙繁衍,不断向外发展。何氏世医始于镇江,后逐步发展到上海青浦和松江、奉贤等地。松江支则在南迁时,移至华亭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就业医而言,何侃为松江支何氏世医之始。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何氏第七世何天祥自青龙镇迁至云间(今上海松江),建“济世堂”行医,人称“东城何医家”。松江支何氏在几代行医之后,其中一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徙至奉贤庄行镇,成为奉贤支。至清康熙年间,何氏第二十世何王模,复从奉贤迁至青浦竿山,而成何氏青浦簳山支系。嘉庆年间(1796 一1820),何氏第二十二世何世仁,晚年从青浦簳山支分出,移居青浦重固镇,成为青浦重固支。
      何氏世医除上述外迁的几大支派外,还有零星外迁寄籍寓医者。如医寓南京、武进孟河、苏州、丹阳、句容、吴江等地,出省有到北京、上海、浙右、江淮间寓医者,服务面十分广泛。这些外迁寓医者因地制宜,医心独运,都为当地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继住开来,发扬光大何氏医学
      镇江是中医药文化名城,京江暨江南何氏医学是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为继往开来, 发扬光大京江暨江南何氏医学,何氏族人何勇、何文彬和文史专家黄胜国等多次研究商讨,决定寻根溯源,对京江何氏世医祖居地和宗祠等文物建筑全面勘查,报政府部门采取保护措施。建立京江何氏医学研究所,在镇江中医院指导下开展何氏世医遗传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挖掘传承以“京江何氏”为代表的学术思想和中医文化,推广“京江何氏”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创新模式。在镇江农业、养殖业专家开展乌嘴白凤鸭的培育养殖基础上,联合中医药专家开展何氏世医凤头膏和镇江好礼——驱邪防病、辟瘟除秽何氏世医中药香囊的研制开发。如今,继住开来,发扬光大何氏医学的热潮正在京江之滨悄然兴起。

参考文献 :
①[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五,列卷第五十五,中华书局2000 年简体字本二十四史, 第1475 页。
②[ 清] 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纂 :《丹徒县志》卷二十五,《名贤》,光绪五年岁次重修, 第53 页。
③[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卷第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0 年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第9039 页。
④镇江市地名委员会 :《江苏省镇江市地名录》,1982 年。
⑤李云《中医人名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版,第445 页。
⑥何时希 :《何氏八百年医学》卷七,《辑余及编外资料 [ 明] 何渊》,学林出版社代理出版,1987 年版,第140 页。
⑦何时希 :《何氏八百年医学》卷二,《何氏历代医家事略[ 一世至十三世] 何溥传》学林 出版社代理出版,1987 年版,第33 页。
⑧何时希 :《何氏八百年医学》卷二《何氏历代医家事略[ 一世至十三世] 何禄元传》, 学林出版社代理出版,1987 年版,第21 页。
⑨[清] 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纂 :《丹徒县志》卷三十七,《方技》,光绪五年岁次重修, 第9 页。
⑩何时希 :《何氏八百年医学》卷八,《何氏历代医学著述考》,学林出版社代理出版,1987年版,第199 页。
( 作者为镇江市政协原教卫体委主任、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