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著名六朝水利工程破岗渎

著名六朝水利工程破岗渎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5-21      阅读数:
著名六朝水利工程破岗渎
杨再年
        【摘 要】 三国孙吴在今镇江句容境开凿古运河破岗渎,形成沟通都城建康与三吴地区的运输干线,成为六朝江南命脉。破岗渎翻山越岭,分段筑埭横截河渠,用以平水和节制用水, 成为有记载的最早的完全用建筑物控制的运河,其梯级水运方式领先世界。
        【关键词】 破岗渎
        魏晋南北朝时期,连续在同一地方建都的三国孙吴、两晋的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史称“六朝”。其时,太湖水利发展迅速,航运仍是其重点。水道渠化,三国孙吴首开先河,东晋南朝,大量修建,渠化河道,此为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第一次大发展时期。三国孙吴开凿爬山运河破岗渎,形成沟通都城与三吴地区的运输干线,其功能集漕运、谒陵、商业、军事于一体,堪称六朝江南的命脉。《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选录自春秋至20 世纪80 年代2500 年间的著名水利工程88 个,破岗渎名列其中。
        破岗渎的开凿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孙吴都于建业和保证钱塘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物资供应都城是其重要原因。
        一、多次迁徙孙吴定都建业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征刘表,占荆州,欲挥师东下,“遗书于权曰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 操军压境,孙吴形势严峻,其时孙吴政权中心在吴,吴以太湖为中心居平原水网地带,虽其地势枕江倚湖,食海王之饶,拥土膏之利,为江东之首府,但无险可守,不利于屯兵镇守,缺乏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山川形势,且偏离前线,不利抗击入侵曹军。于是,孙权将都城向西推进数百里,与刘备“将合谋以拒操,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2早在兴平二年(195),孙策创业江东,使将军孙河领兵屯京地,“吴时或称为京城”3。建安九年(204)孙河被害,其侄孙韶又曾聚孙河旧部,“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4 由此经过十余年的开发经营,使京口已具备较好的军备。此外,孙权在京口所筑“铁瓮城”在孙吴政权中处于重要决策地位。可凭借因山为垒,缘江为境的地理上的山河之险,力求以舟师水战,阻扼步骑陆争,与曹军相对抗。
        建安十三年,孙权在京口与刘备联合,成功地进行了著名的决定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赤壁之战,这一重大战役“虽获捷于赤壁,实决机于丹徒。”5 此时的京口成为抵御曹操,向西扩展的战略基地。
        为图西进,争取更大发展,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又将治所迁至秣陵(今南京)。次年,在楚国金陵邑旧址修筑石头城,以资守御,并改秣陵为建业,以示“建帝王之业”。移治秣陵后, 孙权“置都于京”,委派宗室和亲属镇守。使京口成为拱卫建业的坚固屏障和军事要冲,如杜佑《通典》所说,“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致。”由此可见孙权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丕在洛阳代汉建魏称帝,次年乘关羽北上与曹军争夺樊城之隙夺回荆州的孙权暂守公安。黄初二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号于蜀,孙权又徙治于鄂,改鄂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并筑武昌城,以防刘备来袭。太和三年(229),孙权在武昌称帝,他不仅确保了父兄孙坚、孙策开创的基业,还推进了三国鼎立事业。
        孙吴统治中心自孙权由吴徙京口,又迁秣陵(建业),再迁公安、武昌,竞长江之极,据而有之,这治所由东向西的多次迁徙的过程,正是孙吴势力不断西扩的过程。但武昌虽地处长江中游,是可攻可守的军事重镇,但由于“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6 以致有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7武昌远离孙吴立国之本基地,且物资供给地三吴地区逆水运输也多不便,也违背作为孙吴支柱的,诸如吴郡顾氏、陆氏、朱氏和张氏,阳羡周氏,吴兴沈氏等江东大族的意愿,不及建业利于北控徐淮,西援荆楚,是建都形胜之地,于是权衡利弊,扬长避短,孙权断然从武昌东迁还都建业。这位孙吴开国之君,六朝史上第一位皇帝“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8 定都建业实为孙吴兴基立业的明智之举,以致继孙吴之后的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改称建康,相继以此为都,是为“六朝古都”。
        二、南方经济长足发展
        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大批北方劳动人民避难南渡,带来了当时足称进步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能,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大步前进。
        孙吴时重视农业,实行大规模屯田,还设置典农校尉等官员专门管理屯田事务。屯田事务有军屯和民屯。孙吴最早的民屯,见于记载的是陆逊在海昌的屯田。其时“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今盐官县)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 逊开谷以赈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9 见之记载的还有上虞屯。“华覈,字永先,吴郡武进人也。始为上虞尉、典农都尉”10 ;新安屯。“嘉禾三年(234),诸葛恪领丹阳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甚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11 这二百家复客,原为新安屯田户,赐给陈表为佃客。证实在太湖流域有新安民屯区。据《宋书•州郡志》载:“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这是孙吴时期建立的郡一级大型民屯区毗陵屯(今江苏常州)。“赤乌中(238-250),诸郡出部伍,新都(安)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12 其盛况空前。
        孙吴还实行全军皆农制度,凡吴军驻屯之地,也即军屯所在地区。士兵“惟春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13 据左思《吴都赋》记载,太湖周围“屯营栉比, 廨署棋布”,“畛畷无数, 膏腴兼备……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14 以长足发展的农业为基础,南方的造船、炼钢、制瓷、织锦等行业,较之以往,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三吴内地,国之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15 以太湖为中心的三吴地区成为孙吴以及东晋南朝最重要的经济区,形成了都城物资供应皆仰三吴的格局。
        三、著名水利工程破岗渎
        加强首都建业与三吴地区的联系, 使富庶的三吴地区的丰盈物产, 更为便捷安全地保证都城建业的需求, 关乎孙吴政权的巩固和稳定。赤乌八年(245), 吴主孙权“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 自小其至云阳西城, 通会市, 作邸阁。”16“句容中道”即破岗渎。破岗渎之名始见于于《宋书•孔凯传》, 唐人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太祖下”赤乌八年条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 号破岗渎, 上下一十四埭, 通会市, 作邸阁。”
        研读以上文献内容, 笔者对破岗渎有以下几点认识 :
        (一)破岗渎起自小其, 迄于云阳西城
        小其, 明弘治《句容县志》卷一作村名, 属县东句容乡; 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附图仍绘有其地, 作小祈村, 在县城东南二十里许水南村之东, 正临二圣桥水东源河畔。
        云阳西城, 似以位于云阳县西而得名, 唐图经云: 西城有水道, 至东城而止, 并陈勋所立。如此表述, 知云阳东城在云阳西城之东, 而非在云阳县的东边。云阳县, 今丹阳市之古称, 三国孙吴时改曲阿县而定名。
        云阳东西城,《舆地志》云, 在故延陵县西三十五里, 与句容分界处, 东西城相去七里, 并在渎南。二城即吴楚之境。据此, 可理解为陈勋所立云阳东西城, 地处春秋时期吴楚分境 ; 六朝时云阳( 后称延陵) 与句容两县毗邻处, 它是破岗渎的东端。自此, 在这儿开通集市, 建造官邸楼阁( 通会市, 建邸阁), 云阳东西城应具集市功能, 还设有管理破岗渎的官署。
        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水利》载, 光绪八年(1882) 八月二十六日, 代理句容县令黎光旦等由三岔河起, 实地履勘句容县东旧河,“循河向东北五里,至小其村,又三里至何庄庙, 河道均宽二三丈不等: 又五里至毕墟村, 河道亦宽丈余: 过此以往, 向东北五里至鼍龙庙, 皆属土岗, 河影淤成田地; 过鼍龙庙土岗十里,至吕坊寺, 又有河影, 约宽丈余, 每逢春夏水涨之时, 宝埝船只亦可驶至: 又八里入丹徒境之宝埝河, 船只即能畅行……”黎光旦等踏勘之水道与史籍所载破岗渎形势相合, 可以明确破岗渎的河线西起句容县东南十七里之小其村, 东北经何庄庙、毕墟村、鼍龙庙, 折向而东, 直至于宝埝镇。破岗渎全长32 里。
        ( 二) 堰埭始见文献记录
        破岗渎是跨越茅山丘陵, 所经岗地高出平地二三十米, 其河道纵坡以分水岗岭为中心, 分别向东西两侧倾下, 比降陡峻, 陈勋凿山通河之际, 分段筑埭横截河渠, 防止河水走泄, 调整水面比降, 保持通航水深, 构成梯级航道。埭是破岗渎必不可少的过船建筑物, 而破岗渎运用建埭渠化水道, 使舟船爬岗越岭, 是最早见载于文献记载的。破岗渎所设十四个埭, 上七埭入延陵界,指古延陵县, 始建于晋太康二年(281), 县治今为丹阳市延陵镇, 下七埭入江宁( 今南京)。
        破岗渎上舟船如何过埭, 未见有文献明确记载, 但我们阅《宋书•徐羡之传》可得知其时概况:“先是, 帝于华林园为列肆, 亲自酤卖, 又开渎聚土, 以像破岗, 率左右唱呼, 引船为乐”,这种仿效破岗渎舟船过埭的演示, 说明破岗渎的埭系聚土筑成,舟船过埭由人力拖拽完成。
        ( 三) 破岗渎的历史成就
        孙吴定都建业后, 三吴地区漕舟则须从江南运河出京口入长江, 逆江航行百八十里才能到达都城建业。其时, 京口广陵地处海口, 江面潮高浪急, 行船时有风险。至建业的舟船逆行绕远十分不便。至破岗渎两端连接原有运道通航, 使三吴漕舟避险趋利, 航程又大大缩短, 经此直达建业, 强化了建业与三吴乃至东南地区的联系成为交通要道。
        随着建康都市的发展,“梁都之时, 户二十八万。”17 以平均每户四五口计, 已达百万人以上, 每日仅消费粮食就不下百万斤, 这其中绝大部分仰赖破岗渎运自三吴地区。而此时破岗渎的运力已不堪重负。为突出漕运, 梁武帝于破岗渎北开凿上容渎, 设有二十一埭, 但结果仍不如破岗渎通利, 不得不至陈放弃, 复开已淤废的破岗渎。可见, 六朝之世, 建业同三吴间的水运主要是破岗渎承担的, 可谓居功至伟。
        自隋灭陈统一全国后, 建康不再是首都, 破岗渎虽已因此丧失其漕运功能而逐渐湮废, 但至唐代中叶尚未断流还可季节性通航。然而破岗渎所具的潜在优势在清光绪八年(1882) 两江总督左宗棠筹划秦淮河流域水利时, 筹防局补道陈道鸣委人经实地踏勘形成的履勘报告中揭示出来。光绪八年十月初五日,左宗棠具兴办水利折,奏报朝廷,必须复开句容东之旧河(破岗渎),若果能开通破岗故渎, 深浚赤山湖中河道,“以河中泥土加筑堤岸,遇水盛涨, 东则泄入丹徒之宝埝河, 西则泄入秦淮,仍于两处建闸,以资储泄”。这样东西分流“既免上( 元)、江( 宁)、句( 容)、溧 ( 水) 四邑之水患, 又可使苏常船只由内河而至江宁, 免长江风涛之险, 同属一举两益, 可为百世之利。”
        破岗渎虽然湮废于唐末, 清代开通破岗故渎,开百世之利的计划也未能实施。但古人敢于凿山开河, 使舟船越岭翻山的开拓精神; 分段设埭渠化水道, 控制水源走泄, 确保通航水深, 并斜面通航设施的创造, 借埭平滑的斜坡, 船只上下滑行, 顺利通过的水运航道技术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而破岗渎梯级水运的方式领先世界, 堪称中国航道技术史上的伟大创举。
(作者为丹阳市原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