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浅谈镇江方言的传承

浅谈镇江方言的传承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浅谈镇江方言的传承

包 婷

  【摘 要】 通过分析镇江话的现状和原因,探索传承、保护镇江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 镇江话  现状与原因  保护与传承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孩子似乎从会说话开始,就从没有说过一句镇江话。我和先生一直教他说普通话,父母一直尽力和他讲着镇江普通话,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都使用普通话。到了现在,我的孩子已经6周岁,我发现,这个生在镇江、长在镇江,外公、外婆、妈妈都是镇江人的他完全不会说镇江话。
  我发现我的孩子绝不是个例。网上调查显示,有网友反映,由于提倡说普通话,孩子在幼儿园说普通话,在家也说普通话,结果普通话是不用教了,方言倒是需要教了。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即便上学前会说本地话,但从上幼儿园开始,便全部使用普通话,哪怕回家也是如此。有人在一所幼儿园随机抽查了两个班共63个孩子,年龄在4至6岁之间,这么多孩子里会讲本地方言的只有26个,不会讲但能听懂的有15个。换言之,不会讲方言的孩子占了近6成。
  所以,您的孩子会说镇江话吗?现在的小孩子还需要学说本地方言吗?长此以往,我们的镇江话还能传承下去吗?对此笔者有些浅薄的观点。
  一、镇江话的现状与原因
  1. 镇江话的定义
   狭义上的镇江话,指镇江京口区、润州区原老城区居民所讲的话。本文中镇江方言即指狭义上的镇江话。
  2. 使用镇江话的人数呈减少趋势 
  目前,使用镇江话的基本以中老年人、郊区居民居多。青少年和小孩子不会说镇江话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很多年轻人平时也喜欢用普通话交流。随着老年人的离世,使用镇江话的人数正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3. 镇江话发展的总趋势是向普通话接近
  许多外地人都会反映,镇江虽然地处苏南,苏锡常镇四个市虽然靠得近,但镇江话和苏锡常的吴语完全不同,听起来也易懂得多。确实如此,目前看来,镇江话的发展趋势是向普通话接近。一方面新词取代旧词的速度很快,数量也很大。另一方面,语音上的一些古音残余正进一步消失,镇江话的发音逐步向普通话过渡。例如“祖、锄”的韵母旧读o,近多读u;“姐、且、谢”的声母旧读z、c、s,现开始读j、q、x;“占、善”的声母旧读j、x,今天多读z、s。此外,镇江话里的普通话词语也越来越多。
  4. 原因分析
  使用镇江话的人数在逐步减少,镇江话的发展趋势在向普通话靠近,笔者认为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是多年来,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普通话已成为以汉语言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以镇江为例,绝大部分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接触和使用的就是普通话,再加上年轻一代的父母很多都主张从小教孩子普通话,即便长辈们还在使用镇江话,但孩子的成长语境已经完全被普通话取代,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时期,不会说镇江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目前,普通话已成为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以汉语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排演的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也是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因此,普通话语音对于地方语言的语音有着全面的渗透和影响,造成有些普通话词汇已经替换了镇江方言原有词汇,导致镇江话的发音和词汇不断向普通话靠拢,同时也造成镇江方言的使用领域在不断缩小。以我本人为例,在外地读了大学,回镇江后由于工作性质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较多,以至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镇江人,说普通话要比说镇江话顺溜得多、流畅得多,即便说起镇江话,反而有时会觉得别扭,时不时还要夹上些普通话词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方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据调查,只有能够全面进入互联网的语言,才能有力地吸引年轻人,带来网上的互动和发展各项新功能;相反,不能进入互联网的语言就会在网上逐渐边缘化。网络世界联系着全国各地,使用网络交流起来自然是普通话更加快捷和方便,也利于相互理解。试想一下,假设一个是云南人,一个四川人,在网上交流各自使用自己的方言,那情景估计就是鸡同鸭讲了。
  二、 传承镇江话的必要性
  1. 镇江话是镇江历史的见证
  都说语言是历史的产物,镇江话的逐步演变,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古代镇江原本也属于吴语区域,但是现代的镇江话却与毗邻的丹阳迥异,而与大江彼岸的扬州仅有微殊。这是因为公元四世纪前叶,晋室南渡,镇江成了江南最大的侨郡,来自北方的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侨民数超过了镇江土著户口。居民成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方言性质的变化。后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进一步加强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而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再次大量向南方迁移,北方人的不断迁入,镇江话由此正式脱离吴语区。可以说,镇江方言见证了这段战乱动迁、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
  2. 镇江话是镇江文化的载体
  如果说普通话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承载着整个民族的主体文明,也方便了全国人民交流的话,那么,方言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地方的特色文化,是蕴藏着地方智慧、技艺、信仰和风俗的载体,是普通话无法完全替代的。此外,许多地方方言大都只有言语的传承而没有相应的文字,许多方言也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中国的各种戏曲和曲艺形式大多依赖方言而生存。所以,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并非言过其实。
  例如,扬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雍正年间的扬州乱弹,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前文也提到,镇江话与一江之隔的扬州话仅有微殊,因此,镇江是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扬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地方曲艺本已式微的形势之下,假如若干年后,连镇江话都已经没什么人说了,那镇江的扬剧还能如何留存,恐怕我们往后只能在影像资料里欣赏扬剧的风采,那个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3. 方言是维系故乡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向来都被认为是维系亲情、乡情的纽带。贺知章的名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浓浓的乡情千古传诵。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不仅仅是那圆圆的月亮,不仅仅是熟悉的街道和巷口的大树,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乡音,它就像是一座桥,搭在游子和故乡之间,绵绵而无法割舍。
  例如一声“爸爸妈妈”,我们用普通话叫出的是一种称谓,用镇江话传达的则是一种亲情,一种温暖。同时,方言对于本地人来说,有着普通话无法比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带给人们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虽然同是中国人,但并不妨碍我们自豪地说一声我是镇江人。
  三、镇江话的传承与保护
  相对于一些濒于消失的方言,镇江话的现状虽然远没有到那个地步,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不会说自己的家乡话,这种情形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制定相应措施进行应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增强镇江人对镇江话的保护、传承意识
  (1)正确认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笔者发现,身边的年轻父母,包括我自己,在教育子女时往往纠结,我们到底是和孩子说镇江话还是从小教他普通话呢?教他说镇江话,怕他说不好普通话,教他普通话,又担心会忘了家乡话。这其实就是没有正确认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通话从本质上讲是来源于方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也是方言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的词汇;此外,在文学方面,方言文学也更加生动形象。因此,二者之间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例如孩子们在学校使用普通话学习,回到家中使用镇江话与家人亲朋交流,让普通话与方言分别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发挥作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
  (2)明确镇江话的作用与意义
  语言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消失,便是不可逆的。而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镇江话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呼吁镇江人善待镇江话,要具有积极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不应任其流失,不要再出现镇江人不会说镇江话,镇江人说不好镇江话的现象。
  2. 多种方式保护镇江话
  近些年,镇江人对镇江话的保护意识已经有所增强,镇江电视台的方言节目,以及近年来出版的关于镇江方言的读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发扬了镇江话。
  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点保护和传承镇江话:
  一是适当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语言的更新丰富而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镇江话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例如语音、词汇等,相关部门应对镇江话的保护传承引起重视,制定出详细的保护计划,组织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及时、长期的整理和保存。
  二是在学校开设镇江方言课程。鉴于目前城区的孩子很多都已经不会说镇江话,笔者认为,是否可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乡土课程,使用镇江话来介绍镇江的历史文化、特产风物、地方曲艺等。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这两个阶段正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时间段,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鼓励、提倡少年儿童学习自己家乡的语言,学说镇江话,同时,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也是一种认识和了解,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总之,镇江话要靠镇江人来保护传承,镇江人需要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不是完全对立的,普通话虽有普通话的优势,但镇江话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更是镇江人传承镇江历史和镇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越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普通话推广范围不断扩大的时候,我们镇江人越要注意保护传承好镇江话。
 
                 (作者为镇江市烈士陵园管理处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