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试述镇江古运河文化资源及设置古迹碑之建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6-15 阅读数:
试述镇江古运河文化资源及设置古迹碑之建议
王礼刚
【摘 要】 自秦开凿徒阳运河,千古以来古运河育孕和发展了镇江古城。现在,由于镇江岗坡之地势,打造的古运河景观岸高水低,难现江南水韵。不了解镇江地理形势和古运河历史的市民,却常有抱怨,说镇江古运河的水到哪儿去了?更不知道千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古迹。因此,设置古运河“古迹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 徒阳运河 古运河古痕迹 古迹碑
开凿徒阳运河是秦之必然
古人常说,建邦设都,首重形势。秦始皇统一七国,国家一统,南北呼应,决通川防,首当改善航道,方便与东南地区的交通联系,对吴地要加强政治、军事控制。秦始皇第五次东巡,由长江经徒儿浦入吴会,徒儿浦河道傍坡依岗且又窄狭,不能作为航道入江口,苏南运河丹徒入江口便适时开凿了。
当时的苏南,有刘河、白茆河、孟河入江,但是,这几条河都不能作为当时苏南运河入江口。为什么呢?因为刘河、白茆河、孟河虽然都是通江河,可是距离吴王夫差开凿的江北邗沟太远。《光绪丹徒县志》记载:“雍正年间督臣鄂尔泰疏言‘江南自刘河、白茆之外,其为南北之要津者,莫如镇江之漕河’。”
相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大将伍子胥开凿了苏州至安徽皖南的胥溪,又称子胥渎。此河从太湖向西经宜兴、高淳,穿过石臼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从苏州开运河至奔牛,由于西至镇江,地势高仰,不易着手,遂改孟河出长江,但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相距太远。特别是胥溪,相距更远。丹徒航道与邗沟近距离对接,亦是大江渡运安全的根本要求。
“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凿于与京口相对的蜀岗。两千多年前,镇江是海口,刘河、白茆河、孟河入江口,实际上河流入的是大海。那时的船小的很,载重30吨可能就是大船了。这么小的船,怎么能经得起大海、大江的风浪呢。
建设国家水运航道,从地理位置看,长江南岸丹徒段,江阔水深岸线平直,宜于船只通航。而且,距离邗沟较近,减少了船舶在江海航行的风险。所以,秦选择在丹徒开凿当时苏南运河入江口,“东通吴会,渡江可达两淮”,是当时苏南运河入江口必然选择,徒阳运河是对接邗沟必然水道。还因为,从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地理位置分析,开凿的邗沟位置不可位移,因此,必须从镇江与邗沟对接。
镇江古运河段的古迹
考古揽今,两千多年来,古运河段留下了一处处文化古迹。
杜野湖,即龙目湖(见《民主法治建设》2017年第九期《秦凿龙目湖今何在》)。为了巩固国家治理,吴后主时期(275年后),吴主孙皓命岑昏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丹徒水道全线疏凿工程,凿杜野湖小夹岗段,拓宽水道,降低河床。
杜野湖,古人把“杜野”说成“杜墅”,以致《舆地志》云:“吴孙皓未凿道于杜墅小村。”因为确实没有“杜墅”这个地方。疏凿工程,将杜野、小辛间高岗皆斩绝陵垄,疏水势而导其流。
明初,杜野湖还是一座比较大的湖泊。万历元年,岁贡生许汝愚上言:国初自丹阳至镇江蓄为湖者三,曰练湖、曰焦子、月杜野,岁久居民侵种,焦、杜二湖具涸,仅存练湖,犹有侵者,请浚三湖故址通漕。
丁卯埭,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车骑将军司马裒镇守广陵,从丹徒水道运粮食出京口,当船行到现在的丁卯桥地段时,这段河水浅涸,所需粮食难以从京口运出,于是,司马裒奏请皇上获准,在此河段上筑埭。埭,就是在河道上用木材和泥土筑一道坝,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此埭就取名叫丁卯埭。南山溪流四明河流入大运河丁卯埭河口的水域比较宽阔,于是,就在河口上建了一座港,也就以“丁卯”取名叫丁卯港。
大京口,齐建武年间(494-497年),齐明帝“凿丹徒、云阳运渎”,对丹徒水道进行了一次全面整治,“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徒阳运河的入江口向西延伸至蒜山东侧,称京江大口。
永宁桥,俗名湾子桥,是一座石拱古桥,在丹徒镇上雄跨运河,康熙十九年(1679年)重建。清初文学家、藏书家丹徒人冷士嵋《江泠阁全集·文续集》里,有一篇《修永宁桥记》,记载了永宁桥圮重建的历史。
永宁桥,是古运河出古城南门至辛丰段运河上,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古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永宁桥在运河流经丹徒镇拐弯处,所以又有湾子桥之称;是南乡和附近的乡民们,到当时的县治或丹徒镇买卖、纳粮必经之路,连接南乡的千古通道。永宁桥,1980年时拆毁。
永宁桥,究竟建于何年,史志没有记载,但据乡民传曰,建于永宁年间。可是,历史上有两度年号为“永宁”,分别是东汉安帝年间(120年),西晋惠帝年间(301年)。
在永宁桥西,河边临水有一位置突出,砖石砌筑的类似码头平台,相传是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登岸的“御码头”。
丹徒镇,秦为县治,隋县治移于京口。明清时期,古镇店铺林立,运河上商船来往不息,商贾云集。古街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古街依水而建,小巧玲珑。古街石板铺就,建筑古色古香、古朴典雅。古运河舟楫鱼贯往来,帆影衔接,不可记极。特别是晚上,舟艤沿街、沿河、古桥下停泊,古街灯火、渔火辉映;南北货物的交流、买卖,酒店里猜拳行令,颇有十里秦淮的韵味。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丹徒镇老街尚存,老街长约300余米,两旁有店铺20余家,新辟集镇街道计长千余米。
猪婆滩,在江南运河上是微乎其微的一小段高岗峡河的河道,在都天庙到丹徒镇的古运河河段上。《至顺镇江志》记载:“水道所经大小夹岗,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
猪婆滩高岗峡河的河段位于京岘之南,《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其名为猪婆者,乃系北岸脚下,沙水汇成两凹,若猪婆。然而流沙活动,又若豕突其间也。”猪婆滩,自都天庙前至此,河之转向最多。盖缘两岸高耸。因系山岗,发脉开河时,循度地势,让高就下故也。但至此滩,则两岸忽开,变为平岸。过此,则两岸又耸。古运河穿峡而过,故为小夹岗。
康熙年间(1662—1722年),镇江小型船场纷纷建立,猪婆滩、上皇小型船场设有船篷、木楼,以便修造船只。如今,猪婆滩不再是昔日的猪婆滩了,而是一个风光交融的水景。
程孝子碑。程孝子名元德,丹阳人,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随父亲行至鼎石山下渡运河口时,父亲不小心失足坠水,程孝子惊嚎赴救,由于父子都不会游水皆亡。第二天,孝子抱父亲尸体复出水面,民众见之无不感泣。丹徒县令亲临孝子救父现场,指渡运河口说:“程孝子救父投水处”,即立石树碑。据传,碑石被收存在都天庙里。
京口驿。镇江为南北要津,京口驿与广陵驿、云阳驿,江都、南京等地驿站联系密切。元时,驿传水马站十三处,递运支持,重于他路。清时,各巡司衙门、公文,皆有总铺递送。
京口驿,在大西门外北首运河边。西有大石码头一座,左右小码头两座,吹亭两座,东西辕门,石狮一对,镇宅护卫以为吉祥。
清代诗人张问陶有一首《晚泊京口驿》诗:“船头风静白鸥双,萍叶随潮也渡江。沽酒自寻京口驿,六朝山影在蓬窗。”诗人身临其境,写出了京口驿的景,船、江、驿站的动和静。
上堭渡,是古运河上的一个摆渡,位于上堭村。
上堭村位于白兔山下古运河畔,东界古运河,南连蔡家村,西邻西山水库,北接左湖行政村。自明清谏壁建镇后,南乡一带的乡民到谏壁,古运河上堭渡则是必经之路。
上堭渡,与上堭村烧制砖瓦有很大关系。传说上堭村有十三座窑,烧制的砖瓦从上堭渡运往镇江城里造城墙、建民房。砖瓦还运到丹阳、苏、锡、常。
据传,乾隆皇帝南巡六下江南,有一次途径上堭村,看见烟雾迷障,便问是什么回事,大臣报是烧砖窑。乾隆说皇上之土岂可乱动!上堭村民、窑工赶忙回答,说这村是上皇之村,背倚的是上皇之山,取得是上皇之土,制得上皇之砖,造福万民。乾隆听了很高兴,因为回答的全是“皇”字吗。于是,乾隆开金口,赐“堭”为上皇村的“堭”,因为制砖瓦用的是上皇之土吗。
乾隆皇帝顺着村民所指,“上皇山”祥云霭霭,青山含笑。乾隆十分高兴,传旨要进山看看。乾隆皇帝要下船进山,村民们赶紧搬砖砌筑码头。因为,河边全是待运的砖瓦,全村村民和窑工尽忠心,拼全力、流大汗,顷刻之间一座码头建好了。乾隆皇帝喜盈盈、笑眯眯、迈龙步登岸,巡视“上皇山”天造胜境。两百多年来,上堭村村民们一直都指上堭渡为“御码头”。
丹阳码头、溧阳码头。镇江古城区大运河上有两座客货运船码头,一座是轮船开往丹阳,名叫丹阳码头。一座是轮船开往溧阳,名叫溧阳码头。这两座码头都是清光绪年间开设的轮船码头,时间久了,连码头的地名也就叫丹阳码头、溧阳码头了。
丹阳码头,现河岸中段及新西门桥堍仍有石级。长300米,宽4米,南至新马路,北至大西路。西门桥西北堍一段称为溧阳码头,沿河皆用条石铺筑,码头长133米,宽2米,南至大西路,北至缸瓦厂(巷名),与丹阳码头一样,都在运河西岸,两座码头相距也只有四、五百米。优越的长江、运河十字水道,南来北往的商贾、旅客以及物资,在这里实现江河中转。因而,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曾经一度十分热闹。
虎踞桥、石浮桥。虎踞桥,哪个年代始建无法考证,有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建为木桥,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改建为石桥。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浮桥,与虎踞桥一样,曾经十分繁忙和热闹。虎踞桥是古城连接南乡唯一通道,石浮桥则是市民、商贾、游客交通、交流的必经之桥。
小京口。宋天圣七年(1029年),“五月润州新河毕”,在主漕大京口河东开凿了新河,即名曰小京口。
京口澳闸。元符二年(1099年),曾孝蕴建京口澳闸。京口澳闸有5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可以引潮和通航。
设置古运河古迹碑之建议
《光绪丹徒县志》记云:“水利之大者,曰转漕、曰溉田。丹徒为杭、嘉、湖、苏、松、常运河入江之道。”
史志记载,秦开凿了江南运河丹徒河道,丹徒县治在丹徒镇位置诞生;孙吴占据江东,开凿了京口河,古运河延伸至北固山下,建筑了铁瓮城,孙吴集团中心移至镇江;建武元年(317年),因运河水浅,立丁卯埭,促进运河航运发展;齐明帝开凿了大京口,设立了大军仓,国家重要设施移至镇江;大业六年(610年),隋沟通了南北大运河,丹徒县治西移至镇江古城,“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焉”;唐宋时期,古运河得到不断地疏浚,开凿小京口,古城日趋繁荣,“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元、明、清时期,古运河“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往来,其舟楫莫不由此”“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因此,回顾镇江古城诞生与发展,是古运河之育孕,即有了古运河,才有镇江。应谓曰:古运河,镇江之母亲河。
《光绪丹徒县志》记曰,丹徒地势常高于江,丹徒界地势如建瓴。正因为如此,1958年,苏南运河入江口改道谏壁。近年来,古运河作为市区景观河打造,由于岗坡之地势,景观河岸高水低,难现江南水乡之水韵。不了解镇江地理形势和古运河历史文化的市民,却常有抱怨之情,镇江古运河的水到哪儿去了?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讲,镇江,岂能忘记自己的母亲!
今年8月29日,央视十频套《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来镇江拍摄古运河,我和李德柱先生为摄制组沿河作历史文化及古迹介绍,摄制组在拍摄结束后很感慨地说:“镇江古运河文化太丰富了,就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摄制组的感言,让我思考万千,怎样传承母亲河文化呢?由此,笔者建议镇江相关部门,在古运河16.69公里区间,只要有历史文化痕迹的地方,建议皆设立“古迹碑”,刻上历史记载,让市民及后人了解并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
《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京口山水志》《光绪丹徒县志》等
(作者为镇江港务联运有限责任公司原政工师)
王礼刚
【摘 要】 自秦开凿徒阳运河,千古以来古运河育孕和发展了镇江古城。现在,由于镇江岗坡之地势,打造的古运河景观岸高水低,难现江南水韵。不了解镇江地理形势和古运河历史的市民,却常有抱怨,说镇江古运河的水到哪儿去了?更不知道千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古迹。因此,设置古运河“古迹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 徒阳运河 古运河古痕迹 古迹碑
开凿徒阳运河是秦之必然
古人常说,建邦设都,首重形势。秦始皇统一七国,国家一统,南北呼应,决通川防,首当改善航道,方便与东南地区的交通联系,对吴地要加强政治、军事控制。秦始皇第五次东巡,由长江经徒儿浦入吴会,徒儿浦河道傍坡依岗且又窄狭,不能作为航道入江口,苏南运河丹徒入江口便适时开凿了。
当时的苏南,有刘河、白茆河、孟河入江,但是,这几条河都不能作为当时苏南运河入江口。为什么呢?因为刘河、白茆河、孟河虽然都是通江河,可是距离吴王夫差开凿的江北邗沟太远。《光绪丹徒县志》记载:“雍正年间督臣鄂尔泰疏言‘江南自刘河、白茆之外,其为南北之要津者,莫如镇江之漕河’。”
相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大将伍子胥开凿了苏州至安徽皖南的胥溪,又称子胥渎。此河从太湖向西经宜兴、高淳,穿过石臼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从苏州开运河至奔牛,由于西至镇江,地势高仰,不易着手,遂改孟河出长江,但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相距太远。特别是胥溪,相距更远。丹徒航道与邗沟近距离对接,亦是大江渡运安全的根本要求。
“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凿于与京口相对的蜀岗。两千多年前,镇江是海口,刘河、白茆河、孟河入江口,实际上河流入的是大海。那时的船小的很,载重30吨可能就是大船了。这么小的船,怎么能经得起大海、大江的风浪呢。
建设国家水运航道,从地理位置看,长江南岸丹徒段,江阔水深岸线平直,宜于船只通航。而且,距离邗沟较近,减少了船舶在江海航行的风险。所以,秦选择在丹徒开凿当时苏南运河入江口,“东通吴会,渡江可达两淮”,是当时苏南运河入江口必然选择,徒阳运河是对接邗沟必然水道。还因为,从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地理位置分析,开凿的邗沟位置不可位移,因此,必须从镇江与邗沟对接。
镇江古运河段的古迹
考古揽今,两千多年来,古运河段留下了一处处文化古迹。
杜野湖,即龙目湖(见《民主法治建设》2017年第九期《秦凿龙目湖今何在》)。为了巩固国家治理,吴后主时期(275年后),吴主孙皓命岑昏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丹徒水道全线疏凿工程,凿杜野湖小夹岗段,拓宽水道,降低河床。
杜野湖,古人把“杜野”说成“杜墅”,以致《舆地志》云:“吴孙皓未凿道于杜墅小村。”因为确实没有“杜墅”这个地方。疏凿工程,将杜野、小辛间高岗皆斩绝陵垄,疏水势而导其流。
明初,杜野湖还是一座比较大的湖泊。万历元年,岁贡生许汝愚上言:国初自丹阳至镇江蓄为湖者三,曰练湖、曰焦子、月杜野,岁久居民侵种,焦、杜二湖具涸,仅存练湖,犹有侵者,请浚三湖故址通漕。
丁卯埭,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车骑将军司马裒镇守广陵,从丹徒水道运粮食出京口,当船行到现在的丁卯桥地段时,这段河水浅涸,所需粮食难以从京口运出,于是,司马裒奏请皇上获准,在此河段上筑埭。埭,就是在河道上用木材和泥土筑一道坝,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此埭就取名叫丁卯埭。南山溪流四明河流入大运河丁卯埭河口的水域比较宽阔,于是,就在河口上建了一座港,也就以“丁卯”取名叫丁卯港。
大京口,齐建武年间(494-497年),齐明帝“凿丹徒、云阳运渎”,对丹徒水道进行了一次全面整治,“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徒阳运河的入江口向西延伸至蒜山东侧,称京江大口。
永宁桥,俗名湾子桥,是一座石拱古桥,在丹徒镇上雄跨运河,康熙十九年(1679年)重建。清初文学家、藏书家丹徒人冷士嵋《江泠阁全集·文续集》里,有一篇《修永宁桥记》,记载了永宁桥圮重建的历史。
永宁桥,是古运河出古城南门至辛丰段运河上,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古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永宁桥在运河流经丹徒镇拐弯处,所以又有湾子桥之称;是南乡和附近的乡民们,到当时的县治或丹徒镇买卖、纳粮必经之路,连接南乡的千古通道。永宁桥,1980年时拆毁。
永宁桥,究竟建于何年,史志没有记载,但据乡民传曰,建于永宁年间。可是,历史上有两度年号为“永宁”,分别是东汉安帝年间(120年),西晋惠帝年间(301年)。
在永宁桥西,河边临水有一位置突出,砖石砌筑的类似码头平台,相传是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登岸的“御码头”。
丹徒镇,秦为县治,隋县治移于京口。明清时期,古镇店铺林立,运河上商船来往不息,商贾云集。古街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古街依水而建,小巧玲珑。古街石板铺就,建筑古色古香、古朴典雅。古运河舟楫鱼贯往来,帆影衔接,不可记极。特别是晚上,舟艤沿街、沿河、古桥下停泊,古街灯火、渔火辉映;南北货物的交流、买卖,酒店里猜拳行令,颇有十里秦淮的韵味。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丹徒镇老街尚存,老街长约300余米,两旁有店铺20余家,新辟集镇街道计长千余米。
猪婆滩,在江南运河上是微乎其微的一小段高岗峡河的河道,在都天庙到丹徒镇的古运河河段上。《至顺镇江志》记载:“水道所经大小夹岗,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
猪婆滩高岗峡河的河段位于京岘之南,《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其名为猪婆者,乃系北岸脚下,沙水汇成两凹,若猪婆。然而流沙活动,又若豕突其间也。”猪婆滩,自都天庙前至此,河之转向最多。盖缘两岸高耸。因系山岗,发脉开河时,循度地势,让高就下故也。但至此滩,则两岸忽开,变为平岸。过此,则两岸又耸。古运河穿峡而过,故为小夹岗。
康熙年间(1662—1722年),镇江小型船场纷纷建立,猪婆滩、上皇小型船场设有船篷、木楼,以便修造船只。如今,猪婆滩不再是昔日的猪婆滩了,而是一个风光交融的水景。
程孝子碑。程孝子名元德,丹阳人,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随父亲行至鼎石山下渡运河口时,父亲不小心失足坠水,程孝子惊嚎赴救,由于父子都不会游水皆亡。第二天,孝子抱父亲尸体复出水面,民众见之无不感泣。丹徒县令亲临孝子救父现场,指渡运河口说:“程孝子救父投水处”,即立石树碑。据传,碑石被收存在都天庙里。
京口驿。镇江为南北要津,京口驿与广陵驿、云阳驿,江都、南京等地驿站联系密切。元时,驿传水马站十三处,递运支持,重于他路。清时,各巡司衙门、公文,皆有总铺递送。
京口驿,在大西门外北首运河边。西有大石码头一座,左右小码头两座,吹亭两座,东西辕门,石狮一对,镇宅护卫以为吉祥。
清代诗人张问陶有一首《晚泊京口驿》诗:“船头风静白鸥双,萍叶随潮也渡江。沽酒自寻京口驿,六朝山影在蓬窗。”诗人身临其境,写出了京口驿的景,船、江、驿站的动和静。
上堭渡,是古运河上的一个摆渡,位于上堭村。
上堭村位于白兔山下古运河畔,东界古运河,南连蔡家村,西邻西山水库,北接左湖行政村。自明清谏壁建镇后,南乡一带的乡民到谏壁,古运河上堭渡则是必经之路。
上堭渡,与上堭村烧制砖瓦有很大关系。传说上堭村有十三座窑,烧制的砖瓦从上堭渡运往镇江城里造城墙、建民房。砖瓦还运到丹阳、苏、锡、常。
据传,乾隆皇帝南巡六下江南,有一次途径上堭村,看见烟雾迷障,便问是什么回事,大臣报是烧砖窑。乾隆说皇上之土岂可乱动!上堭村民、窑工赶忙回答,说这村是上皇之村,背倚的是上皇之山,取得是上皇之土,制得上皇之砖,造福万民。乾隆听了很高兴,因为回答的全是“皇”字吗。于是,乾隆开金口,赐“堭”为上皇村的“堭”,因为制砖瓦用的是上皇之土吗。
乾隆皇帝顺着村民所指,“上皇山”祥云霭霭,青山含笑。乾隆十分高兴,传旨要进山看看。乾隆皇帝要下船进山,村民们赶紧搬砖砌筑码头。因为,河边全是待运的砖瓦,全村村民和窑工尽忠心,拼全力、流大汗,顷刻之间一座码头建好了。乾隆皇帝喜盈盈、笑眯眯、迈龙步登岸,巡视“上皇山”天造胜境。两百多年来,上堭村村民们一直都指上堭渡为“御码头”。
丹阳码头、溧阳码头。镇江古城区大运河上有两座客货运船码头,一座是轮船开往丹阳,名叫丹阳码头。一座是轮船开往溧阳,名叫溧阳码头。这两座码头都是清光绪年间开设的轮船码头,时间久了,连码头的地名也就叫丹阳码头、溧阳码头了。
丹阳码头,现河岸中段及新西门桥堍仍有石级。长300米,宽4米,南至新马路,北至大西路。西门桥西北堍一段称为溧阳码头,沿河皆用条石铺筑,码头长133米,宽2米,南至大西路,北至缸瓦厂(巷名),与丹阳码头一样,都在运河西岸,两座码头相距也只有四、五百米。优越的长江、运河十字水道,南来北往的商贾、旅客以及物资,在这里实现江河中转。因而,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曾经一度十分热闹。
虎踞桥、石浮桥。虎踞桥,哪个年代始建无法考证,有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建为木桥,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改建为石桥。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浮桥,与虎踞桥一样,曾经十分繁忙和热闹。虎踞桥是古城连接南乡唯一通道,石浮桥则是市民、商贾、游客交通、交流的必经之桥。
小京口。宋天圣七年(1029年),“五月润州新河毕”,在主漕大京口河东开凿了新河,即名曰小京口。
京口澳闸。元符二年(1099年),曾孝蕴建京口澳闸。京口澳闸有5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可以引潮和通航。
设置古运河古迹碑之建议
《光绪丹徒县志》记云:“水利之大者,曰转漕、曰溉田。丹徒为杭、嘉、湖、苏、松、常运河入江之道。”
史志记载,秦开凿了江南运河丹徒河道,丹徒县治在丹徒镇位置诞生;孙吴占据江东,开凿了京口河,古运河延伸至北固山下,建筑了铁瓮城,孙吴集团中心移至镇江;建武元年(317年),因运河水浅,立丁卯埭,促进运河航运发展;齐明帝开凿了大京口,设立了大军仓,国家重要设施移至镇江;大业六年(610年),隋沟通了南北大运河,丹徒县治西移至镇江古城,“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焉”;唐宋时期,古运河得到不断地疏浚,开凿小京口,古城日趋繁荣,“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元、明、清时期,古运河“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往来,其舟楫莫不由此”“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因此,回顾镇江古城诞生与发展,是古运河之育孕,即有了古运河,才有镇江。应谓曰:古运河,镇江之母亲河。
《光绪丹徒县志》记曰,丹徒地势常高于江,丹徒界地势如建瓴。正因为如此,1958年,苏南运河入江口改道谏壁。近年来,古运河作为市区景观河打造,由于岗坡之地势,景观河岸高水低,难现江南水乡之水韵。不了解镇江地理形势和古运河历史文化的市民,却常有抱怨之情,镇江古运河的水到哪儿去了?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讲,镇江,岂能忘记自己的母亲!
今年8月29日,央视十频套《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来镇江拍摄古运河,我和李德柱先生为摄制组沿河作历史文化及古迹介绍,摄制组在拍摄结束后很感慨地说:“镇江古运河文化太丰富了,就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摄制组的感言,让我思考万千,怎样传承母亲河文化呢?由此,笔者建议镇江相关部门,在古运河16.69公里区间,只要有历史文化痕迹的地方,建议皆设立“古迹碑”,刻上历史记载,让市民及后人了解并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
《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京口山水志》《光绪丹徒县志》等
(作者为镇江港务联运有限责任公司原政工师)
- 上一篇: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
- 下一篇:绍隆寺铁幽冥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