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镇江市图书馆所藏家谱研究

镇江市图书馆所藏家谱研究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镇江市图书馆所藏家谱研究
马  金  松


[摘要]本文章对镇江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家谱文献历史进行阐述,对家谱进行宗族社会史的学术和历史文化、文学史、版本学的分析与研究,并对家谱的利用与开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镇江市图书馆;家谱;价值;研究

  在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家谱的历史悠久,上溯周秦下迄今为止,未曾中辍过编篡宗族社会的发展。家谱的学术价值是指家谱文献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其文献资料地学术研究中的资证作用。它可供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优生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利用。20世纪20年代,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梁启超十分重视家谱文献的学术价值,他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文指出,“历史上遗存的家谱是重要的史料之一,强调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我馆的家谱文献收集工作,早在民国时期开始,镇江沦陷后,镇江市图书馆被日军抢占为军营,日军抢掠珍贵古籍书,有绝版本书,善本和孤本书,其中有一些珍贵家谱。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为防不测将部分善本书运往湖南,其余全部损失。我馆损失图书共计8.5余万册,其中有少部分珍贵家谱资料。“土改和文革”等时期把家谱、族规都说成封建余孽,几乎毁烧殆尽,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块水土。据估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搜集家谱,成了中国文化界一项“世纪抢救”工程。“文革”时期,我市消毁一批珍贵的善本家谱文献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我馆开始加大收集家谱资料,目前,从上海图书馆复印了张玉书、柳诒徵及唐氏家谱,最新收入草巷茅以升家乘十册,收藏与收集地方文献家谱达108部,为我市区研究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重点探研我馆的家谱文献,为方便家谱学者和读者,仅供参考。
  1   宗族社会史的学术研究价值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谱录、祖谱等,或单称谱,统称谱牒。皇帝的家谱叫“玉牒”。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内容之丰富,包纳之多,可以充分反应与其相关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家谱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二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行次、时代、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百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质是人物传记;三是为附录。
  家谱追溯端绪,几乎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时。早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周代的《世本》,被认为是古籍书目著录中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战国时的《春秋公子血脉谱》,首开我国家族史籍之“谱名”。至宋代,修谱方“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尊祖、敬宗、收族的重要教化工具。修私谱到明清更为盛行,几乎成为华夏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姓氏流源、家族迁徙、世系列表、人口兴替、土地沿革、人物事迹、家法族规、风土人情等等,且私印私藏,刊本极少,一旦毁殆,不复再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家族人文精神是研究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课题。家族的文化教育主要包括图书积累和嗜学、博学风气的培养,以及对后代文学创作才能的发现保护等。家谱反映子孙繁衍,瓜瓞绵绵,代出商贾、学人到近代形成房支繁荣的大家族。2001年镇江市文化局文献资源整合,将博物馆绍宗藏书楼8千余册转给镇江市图书馆保管与收藏,其中由绍宗藏书楼家谱转入我馆收藏有41部,增益我馆家谱收藏的目标。目前馆藏家谱李氏七修谱24册,这部家谱为最全最多。如清代镇江的张氏家族、鲍氏家族、李氏家族、马氏家族、刘氏家族、丁氏家族、柳氏家族等文化家族。现有京江张氏家乘6册、京江张氏宗谱6册、京江张氏家乘12/16,对张玉书家族的研究提供正确性的资料。笔者曾经研究张玉书家族,经严其林教授的指导和家谱的查阅得益非浅,张玉书家族由张海瀛《中华族谱集成•京江张氏家乘》:“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该谱以四一公为一世祖。四一公乃清河派岱公后裔,原籍中州,元末由河南省中州徙居镇江京口。有子一:名善甫。善甫公生有三子:长曰仲实,次曰仲敬,三曰仲升。仲升公七传至九征,九征公即清初名臣张玉书之父。九征(1592—1655),字公选,号湘晓,顺治丁亥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选取司主事、文选司郎中、河南提学道佥事等。曾纂修有《京江张氏家乘原稿》,其后由四世孙张永清、张永泓续修定稿。”又如清代镇江的鲍海门家族等文化家族。镇江鲍氏世家,是镇江一大望族,是明末清初迁居镇江的大家族,是镇江的一个书香世家、官宦世家、金融世家、教育世家、慈善世家、文化世家。镇江鲍氏家族代有名贤,著称家乡,遗韵流风,熏陶有自。鲍氏家族是镇江众多名人家族中的一颗闪耀的新星,对于我们今天发展先进文化、挖掘地域特色、塑造镇江鲍氏家族人文精神,弘扬中华美德,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家谱历史文化、文学史的研究价值
  家谱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察,应该著重考察谱牒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现象、规律、社会影响和作用。谱牒文化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全用史料价值的标准来要求它。比如攀援历史名人为始祖的现象,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考察是不可取的,但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察,它又往往起了名人效应,凝聚、鼓舞族群的作用。又如同宗共祖问题,从历史的真实看,任何一个姓氏,其来源都十分复杂,历代改姓、赐姓、冒姓层出不穷,欲求血缘的绝对纯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以地方志和家谱为代表的民间及地方文献,不仅对地方的一般历史和文化具有某种认识价值,而且对于撰写地域文学发展史,了解普通民众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的过程,以及研究一般文学史上的某些学术问题,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学史研究的非经典文献—从地方志、佚名、家族谱评注说起,传统的中国文学史,学术界都是从名人及著作入手,从这个角度考查、梳理及研究中国文学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思想学说及著作成果具有社会和时代的代表性,有广泛的影响。我馆文献开发部收藏库除了古籍善本有《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柳文七卷》、《欧阳文忠公五代史抄二十卷》、《历代君鉴五十卷》、《历代臣鉴五十卷》、《商文毅公集十一卷》,《辩惑编四卷附录一卷》、《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龙城录二卷》、《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尺牍清裁六十卷补遗一卷》等11部,被选入2008年国家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增加我馆在全国图书馆界的知名度。并且还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委托妹妹、妹夫,将其亲自题写书名、从未公开发表的家庭书法集——《吴涤楼清同志的外祖父,早年留学书诗传承》捐赠给家乡的图书馆。访问《吴氏续修族谱:[宁乡]》(清)吴涤楼等纂修  清光绪31年(1905),吴涤楼是李岚清同志的外祖父,早年留学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及汉字书法造诣颇深。吴涤楼是一位教育家,曾执教于扬州中学、镇江师范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教育人才,在镇江享有一定声誉。《吴涤楼书诗传承》由李岚清的大弟李元寿先生编辑,共收录了其外祖父、父母及舅舅、舅母等7人的书法作品,同时收录了李岚清家书、书法及篆刻等行楷手迹15幅。文集成稿后,李岚清专门嘱咐要送给镇江图书馆,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怀。目前的古代文学史研究,所关注的多是那些重要的或经典的史料。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平常不太使用的地方志、族谱以及文学作品的佚名评点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研究的多元存在形态。把这些文献中所反映的文学史观点及行为,提炼和整理出来,将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古代文学史研究。
  3   版本学的研究
  版本学的核心内容是版本的鉴定。鉴定的目的是从一书的不同版本中判出优劣,考订出不同版本间的相互关系、流传过程、篇卷分合以及内容增损等。鉴定的途径,既有从印纸墨色、字体行款、书口鱼尾、版式风格等方面的直观鉴别,也有从本书序跋、后人题跋、前人著录、刊工讳字、他书记载等方面的考证,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完成鉴定任务。为了鉴定版本,必须具备广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有关古籍版本的具体知识,如古籍所用文字及不同时代刻版或抄写风格,藏书章的篆刻文字、印章着色、用印技巧、钤盖位置等,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和古书用纸,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发展,历代印书的版本特点,古籍装帧形制的演变,版本目录及版本著录的称谓术语,版本造伪的手段和方法等等。上述都是版本学的重要内容。总之,版本学知识是在版本鉴别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它又对版本鉴别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像五谱序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举凡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以及修谱理论等诸多家族修谱重大问题都会在谱序中一一作出交代。版本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家谱文本也应该是其研究对象之一,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家谱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版本学与图书馆的关系最为集中和密切,因此版本学事关重要,图书馆工作者特别应该加强研究版本学。搜集家谱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就家谱古籍说,对书历来传世者有多少版本,现在版本稀见,版本的习见,版本的校勘较善,版本的粗疏,版本的出处,需要辨其源流。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根据不同版本的情况来掌握不同的保管方法。如稀见本,加工本(批校,题跋),伪装本,特装本等等,应该和一般版本有所区别。书目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一书的若干不同版本,应有系统地反映在书目中。在著录中把一书有几种不同版本的,并列一起,可以一望而知。阅览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根据不同读者的需要,提供不同的版本。馆藏家谱的版本,大体有稿本、活字本、抄本、刻本、朱印本等五种,尤其刻本为多,刻本中以清刻本为多,它们体现出清刻本基本特点。家谱因是珍贵的家族史文献,宗族内典藏,文本量少,因此名宗望族篡修族谱时,都十分讲究,不惜工本,多延请名匠刊刻。如张氏族谱,出自名匠之手,字体俊秀,刻工精致,阅读此谱,赏心悦目。论言之,我馆百种家谱,上溯宋朝、下至民国,版本多样,善本过半,其版本学的研究价值,也应该说比较高的。
4    家谱学的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家谱档案的利用持续看一股热潮。很多国家的档案馆中,家谱档案利用者占利用者总人教的一半以上。在家谱资料整理开发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无论是在人口学、民族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史、华侨史、法制史、伦理学史等方面都有应用家谱资料进行研究的上乘之作。其中利用家谱资料最多,研究成果最大的是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属于微观史学研究范畴。过去史学界重视宏观研究,偏重于讨论社会、朝代发展更替的原因。现在随着家谱资料的重见天日,以家谱作为重要史料基础的社会史研究得到发展。中国族谱是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国古代史籍的三大支柱,而且数量之多、影响之广,为其它文献所不能比拟。然而,各地区纂修的族谱数量极不平衡,留存于今。中国的家谱从来悠远,追根究底,从甲骨文中载商王的世系。历周秦汉晋迄隋唐,谱学虽然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主体由官府垄断,修谱的目的主要局限在明世系、立宗派、睦族宜,以作宦、婚姻的根据,其政治性功能强。到宋朝家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家谱的编篡的方式也由官府修谱发展转换为私家修谱。明清时期,私家修谱更是蔚然成风,几乎形成姓姓有谱、族族有谱、家家有谱的局面。据有关资料宋元时期存世的家谱极为稀罕,惟明清、民国时期的家谱文献存世为多,谱学研究都是以家谱中为能者多的主要对象。族谱作为某姓氏的家族史,记载了该家族历史上迁徙和发展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人口迁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地方经济、宗族制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是不可多得的史料。作为文化历史价值仅次于正史和方志的家谱,是民族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研究社会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学术价值日渐受到史学研究者和人口学家的关注和重视。以记载家庭世系的繁衍为核心的家谱,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历史的记述,也是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家谱的利用与开发
  家谱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可以国史、地方志的不足,故家谱可“资治、存史、教化”。家谱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作用也很广泛。家谱中所记载的姓氏,源流,聚落,变迁,人口发展等史料,可供民族学、人口学研究;所载的郡望归属,自然环境,重大灾害等史料可供地理(地名)学研究;所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方面的大量史料可供历史学研究;所记的艺文(含诗词)可供文学艺术研究;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史料对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因此,开发和利用好家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上都开始重视对家谱的利用和开发。镇江家谱的研究,属于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镇江市史志办、镇江市图书馆以及镇江档案馆等单位和家谱学者的研究范畴,也是镇江历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愈来愈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的特点鲜明,不仅善本质量高,涉及名人家族的发展和动向,确是在古籍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家谱学、版本学、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文献宝藏,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值得我们珍视和着力开发。但因为多数家谱善本归属于古籍类,求阅不便,致使其学术价值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加上镇江市图书馆馆舍条件差,场所空间窄小,保护更加细心严密。建议政府加大对镇江市图书馆投入的力度,重新建造图书馆标致性“城市名片”工程,同时利用我馆现有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将现有的家谱文本的数字化开发,便利更多的学者和市民公众查询利用,它的利用和学术价值得高效能。总之,家谱材料丰富,包罗万象,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资料宝库,是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遗传学、历史学、教育学、版本学学甚至军事学,民俗学等等的重要史料。家谱具有教化功能,是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弘扬传统美德的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家谱是氏族的传家瑰宝。家谱虽有糟粕,但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家谱有待于国家、单位、学者和有志之士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图书馆馆藏家谱库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今天我们开采它不仅对于了解民族文化有意义,更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助于反对“台独”,有助于招商台资,促进和平统一祖国。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寻根认祖,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
结束语
  中国的家谱文化悠久,生生不息,业绩辉煌,似一条滔滔长江和黄河,聚汇条条支流,波涛渐宽,声势渐壮,由官府藏谱而私人家谱收藏,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壮大发展。中国家谱文化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国和镇江地域家谱的历史,总结家谱文化的经验和成就,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人类文明,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提倡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镇江小康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三个文明建设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今天的谱学,既要重视历史价值的开掘,又要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更要注意发挥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为镇江的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后记》中华书局1997.
 2.冯尔康《宗族制度、谱牒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代序) 中华书局1997
 3.翟屯建《略论家谱内容与体例的演变》,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徐建华《中国的家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6.严其林    《镇江史述》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4.
 7.严其林.  《家谱文化与镇江》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8)2007.3.
 8.马金松  《解读张玉书》 、《日军侵占镇江县城区图书损失情况调研》 镇江文史资料42辑 镇江市政协文史委会编.2008.1.
 9.岳文莉《家谱档案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  历史档案  2008 (4).
 10.严其林 《张玉书的一次特别科考》  镇江日报文化周刊  200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