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金山唐僧传鹤铭 ——瘗鹤铭《金山本》考识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金山唐僧传鹤铭 ——瘗鹤铭《金山本》考识
潘美云
内容提要:唐代金山寺僧人在经后抄写了《瘗鹤铭》石刻全文(称《金山本》),后在北宋时被刁约发现而传世。但长期以来该文本受到误解和歧视,本文通过对比、考证,确认《金山本》是最为接近瘗鹤铭原刻的完整文本,并显示出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文采。
关键词:瘗鹤铭石刻 唐代 《金山本》
古代金山位于镇江城西长江之中。六朝建寺,唐朝始盛。就在那1000余年前的一天,一位金山寺内的抄经僧人,在将一卷经书抄写完毕之际,看见经卷后面还有空页,突然想起曾多次去焦山摩崖下仰读的瘗鹤铭石刻,便即兴默写了全篇瘗鹤文,这就是留传千年的瘗鹤铭《金山本》……
一、刁学士慧眼得鹤文
900余年之前,一位从京城退休回润州的刁学士去金山拜佛读经。正当他在藏经楼里翻阅经书时,偶然间发现了经后唐人抄写的瘗鹤文,他如获至宝,郑重地将其抄写记录下来。这位刁学士就是北宋“名德相望”的著名学者刁约,字景纯(1000年前后—1082或1083年)。史志记载:“少有盛名,擢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第,宝元中(1038—1040年)入为馆阁校勘,庆历初(1041年—)与欧阳公修同知太常礼院,其冬又与修等并为集贤校理,管当三馆秘阁”。“约独四十年周旋馆学,天下士无问识不识,皆称之曰‘刁学士’,而一世名德相望。告老而归(润州)”。“葺园曰‘藏春坞’,坞面临流为屋,曰‘逸老堂’,又西有山阜,植松其上,曰‘万松岗’。凡当世名能文者皆有诗,故藏春坞之名闻天下。约从容里闬,年八十余,元丰五、六年间(1082—1083年)卒。”⑴北宋的“三馆秘阁”是皇家藏书之所,刁约担当的职务类似于现代国家图书馆馆长,在任长达40年之久,是一位精于史籍、学识渊博的大家。他退休后回润州建藏春坞居住(故址就在沈括梦溪园东侧的中营一带)。同时代的苏轼十分敬仰刁约,曾数次拜访藏春坞,并在《寄题刁景纯藏春坞》诗中赞道:“白首归来种万松,时看千丈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⑵
关于刁约偶得金山经后瘗鹤文的事迹,见之于北宋晚期学者董逌的《广川书跋》一书。他在《书〈瘗鹤铭〉后》一文中介绍:“昔刁景纯就金山经庋中得唐人于经后书《瘗鹤文》”,并且在书中还记录了刁约发现的金山唐僧抄写的《瘗鹤铭》(简称瘗鹤铭《金山本》),全文如下:
瘗鹤铭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也,奚夺余仙鹤之遽也?廼裹以元黄之币,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惟仿佛,事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邱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宜直示之,惟将进宁。
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⑶
瘗鹤铭石刻原刻于焦山临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末或宋初坠落江中,破裂残损。北宋中期,学界掀起瘗鹤铭研究的热潮,先后有丹阳人邵亢、常州人张坣等依据残存石刻上的残字为基础,编缀厘定出瘗鹤铭的文本,称为《邵亢本》及《张坣本》。由于邵、张两本内容相近,现以《邵亢本》为代表抄录于次:
瘗鹤铭 华阳真逸撰 上皇山樵(阙)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阙一字,当为“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阙一字,当为“寥”)廓耶奚夺(阙四字)遽也廼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阙四字)我竹(此字不完)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彼胎禽浮丘(阙二字)余欲无言尔(阙五字,当有“雷门”二字)去鼓(阙一字,当为“华”)表留(阙二字,当为“形义”)唯仿佛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阙五字)入(不全,又阙二字)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右害 芉卩广氵冫(此六字不全,又阙八字)华亭爰集真侣瘗尔(阙两字,或文但止于此,未可知也)丹阳真宰(此四字不知其次)。⑷
邵亢(1014-1074年),字兴宗,丹阳人,宝元中(1038-1040年)进士第。因官至枢密院直学士、资政殿学士,故又称之邵枢密、邵资政。“英宗访以世事,称之曰:‘学士真国器也’”。⑸邵亢家居靠近镇江,亦曾亲自考察《瘗鹤铭》残石,并为之隶定文本(简称《邵亢本》)。而在邵亢隶定的文本中,所有的完整字及不完字,都是录自他当时去焦山考察时实际存在的残石,这确是体现了隶定者求真务实的作风;但另一方面,他对于所发现的残石以及阙字的编次定位,正如刘昌诗在抄文后所指出,邵亢厘定时“以意檃括”,这就难免要打上主观想象的印记。
以上,《金山本》与《邵、张本》虽然都是在宋代问世,但长期以来,它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前者屡屡遭到误解和冷遇,而后者却受到非理性的热捧,这不能不说是瘗鹤铭研究中有待甄别的误区。
二、文本甄别显真容
在历代《瘗鹤铭》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比较推崇《邵、张本》,贬低其他文本,尤其斥责《金山本》。宋代董逌批评它“错杂失序”,清代王澍斥之为“臆造无据”。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将各种瘗鹤铭文本中的“铭”文部分(因“序”文部分在各本中差异较小)作一番分析比较。
首先,归纳各本“铭”文的基本内容,都包含有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介绍鹤的身世;
第二部分仙鹤解化升天后的活动;
第三部分前途受阻、心情郁怨;
第四部分爰集真侣、葬鹤作铭。
但是,如果仔细审读《邵、张本》就会发现多处存在文义结构方面错杂失序的现象:
例如,在其第一部分介绍鹤的身世之中,厘定者硬是将第三部分表示怨愤的“余欲无言,尔□□□”内容插入其内,这显然是文句错置所致;
而第二部分属于仙鹤解化升天的内容,厘定者又在其中插入了第三部分前途受阻(“前固重扃”)的内容,显得十分生硬突兀;
至于第三部分属于郁怨之情的内容,而厘定者又在“前固重扃”后安排“右割 荆 门”一句,这两者之间不但缺乏逻辑的联系,而且单独出现的“右割 荆 门”,也有违古汉语中先左后右、左右并列的句式通例。并且“右割荆门”明显表示凌空翱翔,直趋荆门的态势,属于仙鹤解化升天的内容,应归于第二部分。由此可见,《邵、张本》在文义与结构方面,确是存在多处失序、错杂的现象。
而《金山本》的情况与之则完全相反,我们从它的文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铭”文所展现的四个部分,相互递进,层次分明,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文字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牵强、补缀的痕迹。这与其他各式文本的“铭”文部分所显露出的诸多失序错杂,或是生造硬凑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邵、张二本所有的错置句式,在《金山本》中无一例重复表现。而凡是被《邵、张本》割裂或拼凑的残文断字,都在《金山本》中有返璞归真的落实。而且,《金山本》的文字亦与宋存原刻残石的字位基本相符。
此外,《金山本》还具有更多的原真态特征。例如,在其他文本中,关于仙鹤解化升天后的去处,只是残留了“右割荆门”的断句,难窥全豹。只有《金山本》点明了解化升天后的去向是“浮丘去莘”,并且与“左取曹国、右割荆门”等句一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组合。再如,关于“雷门鼓事”的用典,他本多是书以“雷门去鼓”,似乎表示的是孙恩攻城破鼓的情节,故事发生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⑹;而《金山本》则是表以“山阴降迹”,介绍的是仙鹤降临雷门,鼓声远震洛阳的传说,它所表述的故事年代较早,且词意更加准确而宏大。又如,《邵、张本》的文后署号是“丹阳、真宰”,并注明“不知其次”,而《金山本》则是署有“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其署号(名)格式接近汉魏碑刻遗风。因此,可以断定《金山本》的抄文年代最为早出,当是《瘗鹤铭》原刻尚未坠残前的珍贵记录。
当然,作为辗转抄录所流传下来的《金山本》,在文字内容方面也存在少量的笔误现象。例如,序文中“鹤寿不知其纪”后少写了一个“也”字;铭文中将“浮丘”二字改为同义的“仙家”,而“真惟仿佛,事亦微冥”以及“宜直示之,惟将进宁”两处文字,又各与前句的次序有所换位;至于“西竹法里”四字,文义亦明显欠通。
但是,瑕不掩瑜。《金山本》中所出现的笔误及文句次序的换位只是个别现象。若从总体上看,《金山本》所具有的铭文格局确是显示出完整的原真状态,其文理逻辑和思想内涵更是表现出高度的统一。因此,笔者旨在保持《金山本》基本面貌的同时,并考虑与宋存残石中3号石内容的对应,将其个别的笔误和错位作了适当的微调,形成一个《金山唐人抄本》的考订本。现将其示录于后:
“瘗鹤铭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廼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西法竹里,宰耳岁辰。真惟仿佛,事亦微冥。鸣语解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
三、《金山本》思想内涵
《瘗鹤铭》不是一篇普通的葬鹤悼文,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铭文作者借瘗鹤之事,来寄托和倾诉自己的情思、抱负和痛苦。
铭作者的情思,在文中分别与四个地点相连,即山阴、辽东、竹里和华亭。
山阴,是仙鹤身世中的一处“驿站”。“山阴降迹”,这段传说故事在《郡国志》里有记载:“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⑺这段传说记录了江南与中原的密切联系:仙鹤在“山阴降迹”,使得雷门的鼓声一直远播千里之外的洛阳。这一典故,表达了心系中原的无限情思。
辽东,是仙鹤身世中的另一处“驿站”。仙鹤亦曾变幻为仙人丁令威。这段传说在旧题晋•陶潜撰《搜神后记》⑻中有所记载,讲述丁令威化为仙鹤,回归辽东,在城门外华表上唱名的故事。借用此典,感喟丁令威能够重返辽东故土,而自己又何年能重归北方故里?
竹里,是仙鹤身世中的又一处“驿站”。它还曾降临到长江南岸的竹里讲法。竹里,又称竹里山,此处地形险要,“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云似洛阳‘金谷’”。⑼其地势与洛阳附近的金谷相像,而洛阳金谷则是西晋石崇金谷园所在。西晋时金谷园的文人盛会及其《金谷诗汇》,一直被东晋文人追慕、效法。由此可见,铭中对江南竹里的重视,实际上更是缘于对洛阳金谷的追念。
华亭,是仙鹤身世中的又一处驿站。“华亭鹤唳”,“鸣则闻于天”,可见华亭鹤品格超凡;华亭又因陆机、陆云兄弟得名,他俩曾在华亭隐居十余载,后一同投奔洛阳晋室,但不幸都在八王之乱中被害。陆机更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在临刑前曾哀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由此“华亭鹤唳”一语传为历代文人的警句。
以上种种情思若是归集起来,都无不与西晋旧都洛阳或北方故土有关,并且这些西晋政治、文化的典型象征,更是成为南渡士族中兴晋室的精神召唤。
而《瘗鹤铭》的主题思想,作者在序文中就已经清楚地表露,那就是“吾翔寥廓”,追求理想。但铭作者这种乘仙鹤翱翔的愿望并不是为了去琼瑶成仙,而是为了“去莘”,即中原莘野。莘野是商朝开国功臣伊尹的耕种之所和发迹之地,《孟子•万章上》记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当时为了讨伐腐败暴虐的夏桀,伊尹辅佐商汤,东征西战,艰苦卓绝,终于辅助建立了新兴的商王朝。以后,伊尹成了儒家尊奉的圣人,莘野位于今河南开封附近,它亦成了中原大地的代名词。时至六朝时期,中原被胡人占领,士族南渡,颠沛流离。铭作者在鹤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信念,即希望能像当年伊尹中兴殷商一样,去进取中原,收复神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战略上一是“左取曹国”,朔淮水北上;再是“右割荆门”,从长江中游北进。作者通过“左取”和“右割”,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去莘”,铭文中所寓意的北伐主题昭然若揭。
如果将《瘗鹤铭》与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相比,则都有着明为写仙,实为写郁的相通之处。若究其思想内涵及其表现手法,似乎与郭璞的四言诗《答贾九洲愁诗》更为贴近。郭璞在这首诗中写道:“顾瞻中宇,一朝分崩。天纲既紊,浮鲵横腾。运首北眷,邈哉华恒。虽欲凌翥,矫翮靡登。俯惧潜机,仰虑飞罾。惟其险哀,艰辛备曾。庶晞(希)河清,混焉未澄”。“未若遗荣,闷情丘壑。逍遥永年,抽簪收发”。⑽
可以看到,两位作者都想飞翔天际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是“吾翔寥廓”,一是“凌翥”、“矫翮”。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中原,前者以中原的莘野为代表,后者以中原的华(山)恒(山)为象征。他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都遇到艰难险阻,前者是比喻重重封闭的巨门,后者是比喻地上的弩机和天上的大网。他们最后都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痛苦,一个是“余欲无言”,一个是“闷情丘壑”。如果要谈两者还有些许差别,那就是《瘗鹤铭》在通向中原的步骤上表现得更加具体有力,拟采取“左取曹国,右割荆门”的战略,显示出北伐的雄心壮志;而郭诗则对志向的前景似乎表现得更加消沉一些,“逍遥永年,抽簪收发”。
在此,我们要感谢千余年前那位金山寺的佚名僧人,是他在经后给后人留下了《瘗鹤铭》的唐人孤本,才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原刻坠落前的完整风貌和精妙文采,并从中体会到鹤铭作者的博大抱负和深邃思想。
注释:
⑴刘宰:《京口耆旧传》卷一。《四库全书》(第4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⑵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⑶董逌:《广川书跋》卷六。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⑷邵亢的文集失传。所引瘗鹤铭《邵亢本》系据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六抄文。《四库全书》(第8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⑸《宋史》卷三一七《邵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
⑹李昉《太平御览》卷三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⑺《郡国志》,转引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六。《四库全书》(第4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⑻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四库全书》(第10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⑼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六。《四库全书》(第4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⑽丁福保《全晋诗》卷五。上海,医学书局,1916年。
潘美云
内容提要:唐代金山寺僧人在经后抄写了《瘗鹤铭》石刻全文(称《金山本》),后在北宋时被刁约发现而传世。但长期以来该文本受到误解和歧视,本文通过对比、考证,确认《金山本》是最为接近瘗鹤铭原刻的完整文本,并显示出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文采。
关键词:瘗鹤铭石刻 唐代 《金山本》
古代金山位于镇江城西长江之中。六朝建寺,唐朝始盛。就在那1000余年前的一天,一位金山寺内的抄经僧人,在将一卷经书抄写完毕之际,看见经卷后面还有空页,突然想起曾多次去焦山摩崖下仰读的瘗鹤铭石刻,便即兴默写了全篇瘗鹤文,这就是留传千年的瘗鹤铭《金山本》……
一、刁学士慧眼得鹤文
900余年之前,一位从京城退休回润州的刁学士去金山拜佛读经。正当他在藏经楼里翻阅经书时,偶然间发现了经后唐人抄写的瘗鹤文,他如获至宝,郑重地将其抄写记录下来。这位刁学士就是北宋“名德相望”的著名学者刁约,字景纯(1000年前后—1082或1083年)。史志记载:“少有盛名,擢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第,宝元中(1038—1040年)入为馆阁校勘,庆历初(1041年—)与欧阳公修同知太常礼院,其冬又与修等并为集贤校理,管当三馆秘阁”。“约独四十年周旋馆学,天下士无问识不识,皆称之曰‘刁学士’,而一世名德相望。告老而归(润州)”。“葺园曰‘藏春坞’,坞面临流为屋,曰‘逸老堂’,又西有山阜,植松其上,曰‘万松岗’。凡当世名能文者皆有诗,故藏春坞之名闻天下。约从容里闬,年八十余,元丰五、六年间(1082—1083年)卒。”⑴北宋的“三馆秘阁”是皇家藏书之所,刁约担当的职务类似于现代国家图书馆馆长,在任长达40年之久,是一位精于史籍、学识渊博的大家。他退休后回润州建藏春坞居住(故址就在沈括梦溪园东侧的中营一带)。同时代的苏轼十分敬仰刁约,曾数次拜访藏春坞,并在《寄题刁景纯藏春坞》诗中赞道:“白首归来种万松,时看千丈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⑵
关于刁约偶得金山经后瘗鹤文的事迹,见之于北宋晚期学者董逌的《广川书跋》一书。他在《书〈瘗鹤铭〉后》一文中介绍:“昔刁景纯就金山经庋中得唐人于经后书《瘗鹤文》”,并且在书中还记录了刁约发现的金山唐僧抄写的《瘗鹤铭》(简称瘗鹤铭《金山本》),全文如下:
瘗鹤铭
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也,奚夺余仙鹤之遽也?廼裹以元黄之币,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惟仿佛,事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邱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宜直示之,惟将进宁。
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⑶
瘗鹤铭石刻原刻于焦山临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末或宋初坠落江中,破裂残损。北宋中期,学界掀起瘗鹤铭研究的热潮,先后有丹阳人邵亢、常州人张坣等依据残存石刻上的残字为基础,编缀厘定出瘗鹤铭的文本,称为《邵亢本》及《张坣本》。由于邵、张两本内容相近,现以《邵亢本》为代表抄录于次:
瘗鹤铭 华阳真逸撰 上皇山樵(阙)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阙一字,当为“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阙一字,当为“寥”)廓耶奚夺(阙四字)遽也廼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阙四字)我竹(此字不完)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彼胎禽浮丘(阙二字)余欲无言尔(阙五字,当有“雷门”二字)去鼓(阙一字,当为“华”)表留(阙二字,当为“形义”)唯仿佛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阙五字)入(不全,又阙二字)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右害 芉卩广氵冫(此六字不全,又阙八字)华亭爰集真侣瘗尔(阙两字,或文但止于此,未可知也)丹阳真宰(此四字不知其次)。⑷
邵亢(1014-1074年),字兴宗,丹阳人,宝元中(1038-1040年)进士第。因官至枢密院直学士、资政殿学士,故又称之邵枢密、邵资政。“英宗访以世事,称之曰:‘学士真国器也’”。⑸邵亢家居靠近镇江,亦曾亲自考察《瘗鹤铭》残石,并为之隶定文本(简称《邵亢本》)。而在邵亢隶定的文本中,所有的完整字及不完字,都是录自他当时去焦山考察时实际存在的残石,这确是体现了隶定者求真务实的作风;但另一方面,他对于所发现的残石以及阙字的编次定位,正如刘昌诗在抄文后所指出,邵亢厘定时“以意檃括”,这就难免要打上主观想象的印记。
以上,《金山本》与《邵、张本》虽然都是在宋代问世,但长期以来,它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前者屡屡遭到误解和冷遇,而后者却受到非理性的热捧,这不能不说是瘗鹤铭研究中有待甄别的误区。
二、文本甄别显真容
在历代《瘗鹤铭》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比较推崇《邵、张本》,贬低其他文本,尤其斥责《金山本》。宋代董逌批评它“错杂失序”,清代王澍斥之为“臆造无据”。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将各种瘗鹤铭文本中的“铭”文部分(因“序”文部分在各本中差异较小)作一番分析比较。
首先,归纳各本“铭”文的基本内容,都包含有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介绍鹤的身世;
第二部分仙鹤解化升天后的活动;
第三部分前途受阻、心情郁怨;
第四部分爰集真侣、葬鹤作铭。
但是,如果仔细审读《邵、张本》就会发现多处存在文义结构方面错杂失序的现象:
例如,在其第一部分介绍鹤的身世之中,厘定者硬是将第三部分表示怨愤的“余欲无言,尔□□□”内容插入其内,这显然是文句错置所致;
而第二部分属于仙鹤解化升天的内容,厘定者又在其中插入了第三部分前途受阻(“前固重扃”)的内容,显得十分生硬突兀;
至于第三部分属于郁怨之情的内容,而厘定者又在“前固重扃”后安排“右割 荆 门”一句,这两者之间不但缺乏逻辑的联系,而且单独出现的“右割 荆 门”,也有违古汉语中先左后右、左右并列的句式通例。并且“右割荆门”明显表示凌空翱翔,直趋荆门的态势,属于仙鹤解化升天的内容,应归于第二部分。由此可见,《邵、张本》在文义与结构方面,确是存在多处失序、错杂的现象。
而《金山本》的情况与之则完全相反,我们从它的文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铭”文所展现的四个部分,相互递进,层次分明,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文字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牵强、补缀的痕迹。这与其他各式文本的“铭”文部分所显露出的诸多失序错杂,或是生造硬凑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并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邵、张二本所有的错置句式,在《金山本》中无一例重复表现。而凡是被《邵、张本》割裂或拼凑的残文断字,都在《金山本》中有返璞归真的落实。而且,《金山本》的文字亦与宋存原刻残石的字位基本相符。
此外,《金山本》还具有更多的原真态特征。例如,在其他文本中,关于仙鹤解化升天后的去处,只是残留了“右割荆门”的断句,难窥全豹。只有《金山本》点明了解化升天后的去向是“浮丘去莘”,并且与“左取曹国、右割荆门”等句一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组合。再如,关于“雷门鼓事”的用典,他本多是书以“雷门去鼓”,似乎表示的是孙恩攻城破鼓的情节,故事发生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⑹;而《金山本》则是表以“山阴降迹”,介绍的是仙鹤降临雷门,鼓声远震洛阳的传说,它所表述的故事年代较早,且词意更加准确而宏大。又如,《邵、张本》的文后署号是“丹阳、真宰”,并注明“不知其次”,而《金山本》则是署有“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其署号(名)格式接近汉魏碑刻遗风。因此,可以断定《金山本》的抄文年代最为早出,当是《瘗鹤铭》原刻尚未坠残前的珍贵记录。
当然,作为辗转抄录所流传下来的《金山本》,在文字内容方面也存在少量的笔误现象。例如,序文中“鹤寿不知其纪”后少写了一个“也”字;铭文中将“浮丘”二字改为同义的“仙家”,而“真惟仿佛,事亦微冥”以及“宜直示之,惟将进宁”两处文字,又各与前句的次序有所换位;至于“西竹法里”四字,文义亦明显欠通。
但是,瑕不掩瑜。《金山本》中所出现的笔误及文句次序的换位只是个别现象。若从总体上看,《金山本》所具有的铭文格局确是显示出完整的原真状态,其文理逻辑和思想内涵更是表现出高度的统一。因此,笔者旨在保持《金山本》基本面貌的同时,并考虑与宋存残石中3号石内容的对应,将其个别的笔误和错位作了适当的微调,形成一个《金山唐人抄本》的考订本。现将其示录于后:
“瘗鹤铭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廼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西法竹里,宰耳岁辰。真惟仿佛,事亦微冥。鸣语解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丹阳仙尉、江阴真宰立石”
三、《金山本》思想内涵
《瘗鹤铭》不是一篇普通的葬鹤悼文,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铭文作者借瘗鹤之事,来寄托和倾诉自己的情思、抱负和痛苦。
铭作者的情思,在文中分别与四个地点相连,即山阴、辽东、竹里和华亭。
山阴,是仙鹤身世中的一处“驿站”。“山阴降迹”,这段传说故事在《郡国志》里有记载:“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⑺这段传说记录了江南与中原的密切联系:仙鹤在“山阴降迹”,使得雷门的鼓声一直远播千里之外的洛阳。这一典故,表达了心系中原的无限情思。
辽东,是仙鹤身世中的另一处“驿站”。仙鹤亦曾变幻为仙人丁令威。这段传说在旧题晋•陶潜撰《搜神后记》⑻中有所记载,讲述丁令威化为仙鹤,回归辽东,在城门外华表上唱名的故事。借用此典,感喟丁令威能够重返辽东故土,而自己又何年能重归北方故里?
竹里,是仙鹤身世中的又一处“驿站”。它还曾降临到长江南岸的竹里讲法。竹里,又称竹里山,此处地形险要,“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云似洛阳‘金谷’”。⑼其地势与洛阳附近的金谷相像,而洛阳金谷则是西晋石崇金谷园所在。西晋时金谷园的文人盛会及其《金谷诗汇》,一直被东晋文人追慕、效法。由此可见,铭中对江南竹里的重视,实际上更是缘于对洛阳金谷的追念。
华亭,是仙鹤身世中的又一处驿站。“华亭鹤唳”,“鸣则闻于天”,可见华亭鹤品格超凡;华亭又因陆机、陆云兄弟得名,他俩曾在华亭隐居十余载,后一同投奔洛阳晋室,但不幸都在八王之乱中被害。陆机更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在临刑前曾哀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由此“华亭鹤唳”一语传为历代文人的警句。
以上种种情思若是归集起来,都无不与西晋旧都洛阳或北方故土有关,并且这些西晋政治、文化的典型象征,更是成为南渡士族中兴晋室的精神召唤。
而《瘗鹤铭》的主题思想,作者在序文中就已经清楚地表露,那就是“吾翔寥廓”,追求理想。但铭作者这种乘仙鹤翱翔的愿望并不是为了去琼瑶成仙,而是为了“去莘”,即中原莘野。莘野是商朝开国功臣伊尹的耕种之所和发迹之地,《孟子•万章上》记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当时为了讨伐腐败暴虐的夏桀,伊尹辅佐商汤,东征西战,艰苦卓绝,终于辅助建立了新兴的商王朝。以后,伊尹成了儒家尊奉的圣人,莘野位于今河南开封附近,它亦成了中原大地的代名词。时至六朝时期,中原被胡人占领,士族南渡,颠沛流离。铭作者在鹤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信念,即希望能像当年伊尹中兴殷商一样,去进取中原,收复神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战略上一是“左取曹国”,朔淮水北上;再是“右割荆门”,从长江中游北进。作者通过“左取”和“右割”,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去莘”,铭文中所寓意的北伐主题昭然若揭。
如果将《瘗鹤铭》与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相比,则都有着明为写仙,实为写郁的相通之处。若究其思想内涵及其表现手法,似乎与郭璞的四言诗《答贾九洲愁诗》更为贴近。郭璞在这首诗中写道:“顾瞻中宇,一朝分崩。天纲既紊,浮鲵横腾。运首北眷,邈哉华恒。虽欲凌翥,矫翮靡登。俯惧潜机,仰虑飞罾。惟其险哀,艰辛备曾。庶晞(希)河清,混焉未澄”。“未若遗荣,闷情丘壑。逍遥永年,抽簪收发”。⑽
可以看到,两位作者都想飞翔天际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是“吾翔寥廓”,一是“凌翥”、“矫翮”。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中原,前者以中原的莘野为代表,后者以中原的华(山)恒(山)为象征。他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都遇到艰难险阻,前者是比喻重重封闭的巨门,后者是比喻地上的弩机和天上的大网。他们最后都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痛苦,一个是“余欲无言”,一个是“闷情丘壑”。如果要谈两者还有些许差别,那就是《瘗鹤铭》在通向中原的步骤上表现得更加具体有力,拟采取“左取曹国,右割荆门”的战略,显示出北伐的雄心壮志;而郭诗则对志向的前景似乎表现得更加消沉一些,“逍遥永年,抽簪收发”。
在此,我们要感谢千余年前那位金山寺的佚名僧人,是他在经后给后人留下了《瘗鹤铭》的唐人孤本,才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原刻坠落前的完整风貌和精妙文采,并从中体会到鹤铭作者的博大抱负和深邃思想。
注释:
⑴刘宰:《京口耆旧传》卷一。《四库全书》(第4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⑵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⑶董逌:《广川书跋》卷六。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⑷邵亢的文集失传。所引瘗鹤铭《邵亢本》系据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六抄文。《四库全书》(第8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⑸《宋史》卷三一七《邵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
⑹李昉《太平御览》卷三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⑺《郡国志》,转引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六。《四库全书》(第4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⑻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四库全书》(第10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⑼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六。《四库全书》(第4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⑽丁福保《全晋诗》卷五。上海,医学书局,1916年。
- 上一篇:米芾崇尚的“城市山林”与其独特书风
- 下一篇:镇江革命历史遗址保护和利用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