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记忆和口述中的大港古镇

记忆和口述中的大港古镇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记忆和口述中的大港古镇
赵顺凌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镇江新区的核心地域,依托原丹徒县大港镇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具有现代县城水平的繁华都市,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然而她的历史文化底蕴何在,怎样展示,却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大港镇“街上人”,凭借童年的记忆和老一辈大港人的口述,现力图重现当年大港古镇的原貌,可视作沧桑巨变后从深埋泥土中发掘出来的一块化石,同时也是“为了忘却的记忆”。
  一、镇容镇貌概述
  大港古镇地处长江南岸,依山傍水,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东面有五峰山、圌山,南面有横山、锣鼓山、荞麦山,西面有大山、青龙山,北面有浩浩扬子江,真可谓“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古镇街区沿着长江南岸,从东到西弧形展开,东西长,南北短。东到东岳庙,西到西来门,约三华里,北到北巷口,南到三官殿,约两华里。街区道路全是清一色的条石路,石上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兴盛时约有四五百家,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可看到街道两侧处处是门面店的原貌(店门由多块活动门板组成),有的还是两层楼。
  镇中大港河穿街而过,大港河源于“三山”(圌山、横山、五峰山),从东向西至镇中折北横穿古镇,再逶迤向西流入长江。河上有青石桥、太平桥、永安桥(后改为友谊桥)、洗钵桥、人顶桥(后改为港中桥)。古镇中心在青石桥区域,青石桥连接东西主要街道,桥呈拱形状,高出街道平面约两三丈,由大型青石叠垒而成。桥洞下面可行船,桥身南北各有龙头一对,雨大时龙嘴喷水。桥面正中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图案,桥上东侧有一大券门,券门西侧有两家悬空架于河上南北相对的店铺。南面店铺原是一家茶楼,当年大港的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品茗作赋,凭栏眺望远处的荞麦山脉,近看桥下来往穿行的运粮运货船只。后来这家茶楼改为羊肉店,店前挂着“东乡羊肉”的招牌和红灯笼,尤其是在冬天,生意一直做到下半夜,“羊汤泡京江飠齊”是其一大特色,物美价廉,暖人心肠,至今街坊老人还似乎闻到寒冬深夜扑鼻而来的羊汤诱人的香味。桥上北面是一家餐馆,连接河东十数间房屋,沿河临窗,后来生意做大了,在桥北近处河上又架了一栋阁楼,联成一体,相映成趣,是一处典型的“河上人家”酒楼。解放后酒楼歇业,改为鞋厂和鞋店。
  以青石桥为中心,东西各数百米长的街道两旁聚集了镇上较有头面的一批商家,有大港老当铺,占地千余米(后改为中学、剧场),天升东茶食店(在东乡享有盛名,店主赵德山,解放后为丹徒县第一至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港镇工商联主任),“天升东”在古镇中心区域的“连锁店”还有“余泰衡”“天福斋”“太平村”等字号。青石桥区域内还有大丰钱庄、益泰典当、洪源布店、万通烟店、种德堂药店、恒大酱园、恒升杂货、万源地货、京甫南北货、安庆渔行、老大门木材、德宏照相、周博士诊所、金山号娱乐场以及民国春和万华春酒馆等,此外还有小财子肉铺、小牛子寄售店、陈姥姥印染坊以及粮行、五金店、陶瓷店、洋画店、理发店、裁缝店、茶水老虎灶相杂其间,至于铁匠店、木匠店、豆腐店只能在背街上了。从青石桥拾级而下拐弯走到大港河边,可见雕花青石栏杆,沿着岸边各向南北伸展,河岸两侧内壁俱由麻石垂直砌成,河宽四丈余,有四个码头,既可方便居民在河边洗涤,亦可用于装卸货物。沿河两岸的道路由青砖铺成,宽约两米。沿河建筑较有名的有式好堂(绍甫花园)、三畏堂、仁惠堂、京甫大院、蒋家大院、石头栏杆大门、育婴堂、跑马楼、赵氏分祠等。
  从青石桥向东走100米,有一条北街,比主街略窄,叫北巷口,长约三百米,形成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街道两侧俱是客栈、酒楼、饭馆,店前挂着灯笼和幌子,上书“殷二房”、“赵四房”、“张二娘”等,还有两家浴室,那时叫澡堂子,一派浓郁的商旅气息。北巷口北端豁然开朗,是一大片白茫茫的水域,约好几十亩,形成天然良港。港内桅杆林立,商船云集,长江中南来北往的船只途经大港古镇时,往往都由镇西北的大港河口驶入,落帆逗留在北巷口住宿、休憩。北巷口当时是古镇接待外宾和物资流通的重要窗口,可谓“江南小汉堡”,大港可能由此得名。
  大港南街长约1.5华里,有银行、邮局、铁匠铺、棺材店、红白喜事店、棉花店、吉祥庵、文昌宫等。最南端为三官殿,后改为陆地交通的窗口——汽车站,向西翻过唐家坎,通到镇澄公路。南街上还有一座“三步两个桥”,架在源于荞麦山的大港河支流上,由此桥出发,向西北经刘家湾到达车碾口。据传这是大港古代陆地交通的官道,中间铺有条石路,到了五十年代,条石路上仍可走独轮车。
  大港东街上还有天香阁私塾、阅报社、体育会、洋龙局(消防)、准提庵、大港赵氏总祠等。西街有大港商会、崇曾小学、木船社、搬运站(前身为轿夫行)、油米厂、财神庙、关帝庙、观音阁等。
大港古镇街巷里弄纵横交错,鳞次栉比,除了主街外,还有若干背街。东街有万兴里、太平里、伯先里、旌德里等;西街有双十里、中和里、中通里、西平里、迎山里等,还有官弄、于家弄、螃蟹弄以及沙家街等。每个路口有歇脚亭,印象最深的是西入口的“西来门”和西北入口(通向江边码头)的“过街棚”,有几大开间,道路从房屋中间穿过,两边设有长条凳,房屋空敞宽大,可容纳十几辆独轮车停放。四周墙壁上绘有彩色壁画,一方面是正面宣传的故事,如三娘教子、孔融让梨、贞女受封、进士及第等;一方面则是令人触目惊心宣示因果报应的画面,如剖腹挖心、剥皮抽筋、上刀山下油锅等阎罗审判的场景。
  二、古镇建筑掠影
  上世纪初,有人评价:“吾邑号称望族者,莫如大港之赵”。大港赵氏有一百零九支之多,并各自拥有“堂号”。同一堂号的赵氏一般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这样就造成了大港古镇深宅大院数量众多,规模恢宏,实为江南农村罕见。据大港人赵军文(网名洪溪小子)调查统计,已查实位于古镇的堂号有:棣萼堂、世德堂、介眉堂、松龄堂、怀德堂、教经堂、式一堂、惠德堂、明恕堂、庆余堂、厚德堂、德贻堂、礼耕堂、积善堂、四勿堂、仁惠堂、式好堂、亦政堂、敦厚堂、敦睦堂、三畏堂、承启堂、瑾瑜堂、南经德堂、西经德堂、静远堂、有恒堂、琴鹤堂、宝锦堂、垂裕堂、俊仪堂、深柳堂等。拥有堂号的建筑最小三进,最大九进,一般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七开间的,并带有天井、厢房和楼房,有的还带有花园,有的还是数进并排,中间隔有弄堂、走道,似乎一眼望不到头。
  现简要介绍几个堂号的建筑概况:
  式好堂(绍甫花园):坐落在大港河东侧,位于青石桥和太平桥之间。堂主赵绍甫,参加过辛亥革命,赵无极是其孙儿。这组建筑解放后容纳了一个生产队的人。主屋、边屋和厢房共一百二十余间,南北五进,东西四组,并排相连,后两进皆为两层楼房,有大小天井23个。正南和东西各有一个大门,边门若干,西面大门直对大港河码头,东面大门与天香阁(伯先故居)相近。西南角建有西式花园一座,花园内有一幢小洋楼,与整个中式建筑风格迥异,在楼上阳台可欣赏西侧大港河风景。
  明恕堂:位于伯先里28号,建于明末清初,门楼砖雕石雕精妙绝伦。门前地面全部用整块青皮石铺成,三块整条石作为台阶。门楼两边的地栿上分别雕刻着花鸟、祥云、瑞兽等图案。门当为长方形,正面雕刻着祥云及龙的图案,内侧雕刻着仙鹤、鲤鱼及狮子滚绣球的图案。门楼两边的砖头为水磨砖,非常平滑,没有间隙,为糯米汁砌成。过门石为白矾石,门楣为汉白玉石,上面雕刻着“福、禄、寿”的人物图案,两侧有龙形和凤形砖雕相对衬。门楣上方为花草图案砖雕,中间含有“暗八仙”图案,再往上方是戏曲人物砖雕,皆为镂空雕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中间有“万里封侯”四字。走过门楼,可见全部用青石铺地的天井和风火墙高耸、颇具气派的大堂——明恕堂。进入堂门映入眼帘的是弯形椽的斗拱,粗壮的木柱支撑着大堂,木柱的接头处都有精美的木雕,地面由罗地砖铺成。据传此堂为赵步锜故居,宅主人原为官宦,明亡后无心仕途,寄情于家居建筑艺术,藉以弘扬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
  庆余堂:位于旌德里9号,约建于清代早期,庭院幽深,腊梅、天竺、万年青盛开于每个天井之中。门楼高大精美,走进大门经过轿厅又是一座门楼,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从外往里看,共有13道门,均在中轴线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精致的花格窗,中间是扇大门,这里是古宅的客厅,厅堂上挂有三块匾,中间是书有“庆余堂”三个字的大匾。客厅后还有三进,后两进为二层楼,底楼为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楼阁、廊檐、扶手,均有采用浮雕和镂空技艺的精美木雕和砖雕。客厅后的天井西侧边门通向一排平房,为厨房、佣人房和杂物间,中间过道通向后山花园。1991年电视剧《上将军赵声》就是在这座古宅里拍摄的。
  镇上颇具名气的豪宅大院还有“八大门”、“十九宅”、“冷国公故居”、“赵国华庭院(太平门)”等。“八大门”为铁页大门、竹子大门、砖头大门、旗杆大门、八卦大门、元宝大门、牛市大门,旗杆大门前还留有四个旗杆的柱石,大门连同经德堂有“九十九间半”。“八大门”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造型各一,砖雕、石雕、木雕处处可见。后来有些宅院破落了,竟成为小孩捉迷藏的绝佳迷宫。
  与“八大门”并列的原来还有石头栏杆大门,位于青石桥西北侧大港河边,大门坐西朝东,门楼天井石雕精美。房屋后来遭到太平军焚毁,高大宽敞的大厅成了一大片空荡荡的庭院,周围墙壁尽显赭红色,地面上破碎的罗地砖和毁损的雕花石柱础似乎仍能显现昔日的豪华。老宅原来有好几进,劫后余生只剩下一栋孤零零的楼房和一些厢房边屋。石头栏杆大门的命运,是许多大港老宅遭遇“长毛造反”的一个缩影。
  此外,后来成为大港供销社办公区的原大丰古宅也极具特色,铁皮铆钉大门,从南到北九进相连,中间为跑马楼,楼楼相通,后面是大花园,楼台亭阁,蔚为壮观(解放后改为酱园加工区)。
  镇西还有一座一反中式风格的西洋建筑——济舟花园(后改为小学和医院),整个建筑从建材到风貌俱为西洋格调,连花园也颇有洋味,使当时的大港人大开眼界。据传宅主人好研西学且有国外背景。
  三、文化底蕴深厚
  追忆过去,人们在迷恋大港古镇风貌的同时,更会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亢奋,这座千年江南古镇,可圈可点之处举不胜举。
  镇东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展于国家博物馆显要处。
  在东街旌德里附近的磨盘墩,发现了两个文化层,一是新石器时代,二是西周时代。
原置于镇东南华阳观的“初唐妙品”魏法师碑,成为全国第二大碑林——镇江焦山碑林的镇馆精品。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屯兵大港,依托古镇作为根据地,发动了著名的黄天荡战役,一举击溃金兵,挽回败局,后留遗迹,如韩桥(桥名、村名)、营里(村名)、教场(农田名)等。
  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子禠随宋室南渡,于建炎三年定居大港,成为大港赵氏始祖,后加授朝散大夫,赐田百顷(含教场),用代食邑。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大港圌山炮台与焦山炮台配合,给英国侵略者予以沉重打击。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写道,(这些侵略者)“假如都遭遇到(镇江军民)同样的抵抗,他们决到不了南京”。
  清道光年间,大港赵氏族人赵志彤被授为奉直大夫,赵楫被授为中宁大夫,赵霖被授为通议大夫。清同治年间,赵汉玺(官名赵定邦)领资政大夫、知府衔。
  上世纪初至中叶是大港名人辈出的时代。此间出了五个将军:辛亥革命上将军、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伯先),辛亥革命少将、与黄兴等连名通电反袁称帝“七将军”之一解朝东,时任沪军三十二旅旅长、“七将军”之一赵念伯,国民党西安行营参谋长、国防部中将高参赵启騄,解放军国防科委后勤部副主任田昌炜(副军级);出了两个全国政协委员:赵启騄(逝世后,刘伯承为其治丧委员会成员),章次公(国家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科院院务委员);还有世界级美术大师、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中占有卓著地位的中国人——赵无极,以及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沙清泉,成为我国木刻艺术创始人之一。
  另外,蔡元培为大港人赵芬(辛亥革命女杰,赵声胞妹)写了《赵芬夫人传》(见《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林森为庆贺大港人蒋士杰的母亲八十寿辰,亲题寿匾:“懿德遐龄”;赵同和(笔名二呆,书画家)成为顾祝同的女婿;李明扬(电影《东进序曲》中泰州城防司令、陈毅的统战对象,真实历史人物)成为大港人的女婿。五十年代初,李明扬曾来大港省亲,祭扫祖坟。
  此外,还有中共传奇游击英雄赵文豹,国民党驻德国同盟军管制委员会军事代表团团长、后任南京大学法语和国际法教授赵俊欣,复旦大学“怪才”教授赵宋庆,金陵大学教授刘百川,以及曾任教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的大才子赵醉侯等。
  真可谓地灵人杰,群星璀璨。究其原因,除了时势造英雄外,主要得益于当时大港的一代硕儒赵蓉曾(赵声之父,光绪年间秀才)。赵蓉曾无意功名,在家设塾施教,塾堂名为“天香阁”,李竞成、解朝东、赵启騄及伯先、念伯等皆出其门。
  大港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一个:烟墩山 “宜侯夨簋”出土处;省级文保单位三个:圌山抗英炮台、赵伯先故居(天香阁)、赵子禠墓。
  大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反映在大港人世代相传的口述故事中。
  (一)关于大港三山的传说
  大港三山,即圌山、横山、五峰山。传说很久以前,圌山、横山、五峰山是三兄弟,一家人相处和睦。有一天横山受人挑拨,说圌山将对其下毒手,头脑简单且性格暴躁的横山于是先下手为强,弯弓搭箭,对准圌山用力射去,一箭射中圌山的胸部,捅了个大窟窿,形成了现在圌山主峰下的“箭洞”。圌山以为是五峰山下的毒手,恼羞成怒,于是攥紧拳头,狠狠地砸向五峰山,形成了五峰山现在的五峰状。五峰山认定是性格暴躁的横山所为,于是操起大刀向横山砍去,一下子削掉了横山的脑袋,横山便成了现在这样光秃秃、没有山尖的平顶山。三败俱伤。这则故事告诉人们斗则仇、和则友、和为贵的道理。大港人有两句老话:“忍耐忍耐家私还在”,“家和万事兴”。
  (二)关于东岳庙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大港人在朝中当了宰相,至孝。老母亲快死了,有一个要求,就是想亲眼看看金銮殿是什么样子,儿子为满足母亲的想法,在镇东空地上搞了个皇宫缩小版,有宫门、午门、主殿、后殿,还有刻有龙形的丹墀,大殿的柱子上盘有金龙。消息传到京城,皇帝震怒,派人来查。这个宰相先得到消息,利用时间差,发动大港全镇乡亲,找来各类寺庙中供奉的神像,连阎罗殿的判官、牛头马面也搬来了,连夜把小皇宫改成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大港人为其孝顺所感动,全力以赴改庙,万众一心封口,结果使上面来人查无所获。宰相为了感谢乡亲,每逢三月廿八,便把庙里的大小菩萨、大小鬼们(事因仓促,未固定安放)抬到大街上巡游,与民同乐,久而久之,形成了大港三月廿八庙会节。每逢这天,全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后来庙会演变成物资交流的集会了。
  大港人的口头禅:“千孝不如一顺。”千百年来,孝顺父母成为大港人的传统美德。
  附注:1. 据大港东岳庙残碑记载,东岳庙所在地系南唐查丞相的“茔地”。2. 据《丹徒县志》记载,大港东岳庙“在大港镇之东,或云南唐查丞相宅,故塑其像于庙之左”。3. 推测:南唐系五代乱世,皇权观念淡薄,且东岳庙的规制与皇宫有相似之处,故传说所言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三)关于赵家祠堂的传说
  大港赵姓始祖赵子禠定居大港后,因无祠堂,受到当地土著族轻薄和排挤。赵氏宗亲草建了一座祠堂,但因规模较小且地处偏僻,仍未奏效。赵氏宗亲下决心改变被动局面,经过精心策划,买断了大港东街中段街道两侧所有的店铺,拦腰建成了一座占地数亩、颇具气派的赵氏宗祠。祠堂坐南朝北,建有寝室、飨堂、两庑、仪门、看墙及月台。仪门上高悬“燕王后裔”金字匾额,以昭示乃太祖嫡传(注:燕王德昭虽系赵匡胤次子,但实为太祖嫡长子,因太祖长子德秀早殁)。祠堂大门前广场上,竖有四根旗杆并栽有四株银杏树。原来笔直的街道被祠堂从中隔断,行人只得改道由祠堂门前广场经过,再折回到原来的街道上。土著族恼火了,便告到丹徒县衙。县太爷因赵家是皇族,不敢贸然行事,连夜派人通风报信,嘱咐尽快找出对策。赵氏宗亲胸有成竹,对来人讲,请县尊明日前来实地查访。第二天,县太爷来了一看,发现新建祠堂东西两侧围墙外的街道当中,各有一口井,立即心领神会,转过身来板起面孔对土著族训斥:赵氏祠堂没有拦街而建,否则,街道中间怎么会有水井呢?于是,判处土著族诬告,逐出大港。原来赵氏宗亲建祠堂时,在被切断了的两边街道中间,连夜深挖了两口水井,并安放上磨有痕迹的旧井栏。土著族姓查,官司输了后苦无出路,老赵家请求县衙法外开恩,准许其继续留居大港。查姓土族自觉脸面无光,便改姓为徐,聚族而居,这就是镇东徐家村的来历。据现存于西津渡石堆场中来自赵家祠堂的一块石碑记载,赵家祠堂一直担负着当时大港古镇的社会治安、民风整肃、民事调解等诸多职能。祠堂后来改为大港粮管所,在其大院中仍可辨认出原来街道的痕迹,院墙外确有一口水井,粮管所食堂用水全靠此井。时过境迁,当年老赵家巧用智慧,精心谋划,并冒着有巧取豪夺嫌疑的风险而建成的东乡第一大祠,如今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层住宅楼。四棵银杏已有八百年树龄,房屋开发中死了一棵,现仍有三棵,属于古树名木,开发的小区因此命名为银杏花园。
  (四)关于赵文豹的传说
  赵文豹系大港镇横山人,19岁参加革命,21岁任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山北县县长,解放后为丹徒县第一任县长,后任江苏省、浙江省冶金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解放前,赵文豹在敌人心脏地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发展地方武装,打日寇、抓土匪、惩汉奸、斗敌顽,使敌人闻风丧胆,并在敌人重兵把守的大港周围开辟了三条江上交通线,先后护送过陈毅、谭震林、陈丕显、王必成、陶勇等一大批我军高级将领安全过江,保证了交通线的畅通无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港镇上一直传颂着赵文豹英勇机智、神出鬼没且惊心动魄的对敌斗争的传奇故事。曾担任大港镇地下党第一任支部书记、山北县政府秘书的赵慈风同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耳闻目睹,于五十年代在镇江日报上发表了《一豹一虎》(赵文豹及其警卫员聂老虎)的故事连载,引起轰动,每天人们争相购阅,以先睹为快。可以说,连载中的故事一点也不比铁道游击队的事迹逊色,赵文豹就是镇江的刘洪,遗憾的是没有及时搬上银幕。赵文豹的革命故事影响教育了当时大港整整一代人。至今,只要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提起他的英名,仍然不禁肃然起敬。从赵文豹身上见证了大港人革命传统的千年延续。大港人从抗金开始,到抗英、抗日,在辛亥革命中,在解放战争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在《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时任省委书记陈焕友为编委会主任)一书中,反映大港地区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事迹的史料文稿,有59篇之多。
  大港的深厚底蕴还体现在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上,以江鲜为主,四季美食,长年飘香。春天有绝对正宗的本江野生河豚、刀鱼、鲥鱼、鮰鱼,夏天有长鱼汤,秋天有江蟹、江鳗,冬天有全羊席,还有青菜清蒸蟹黄斩肉、涨蛋(步步高)、煎粉块(金玉满堂)等,涨蛋是招待贵宾必上的一道菜肴。那时镇上除了酒店、餐馆、小吃店外,还有十几个专职民间厨师,婚丧喜庆,一年到头忙得不亦乐乎。春天到了,街坊邻居有“搭伙”烧河豚的习惯。一买就是几十斤,十分便宜,一斤河豚相当于一斤米钱,请专人宰杀。吃河豚不请客,必须自己掏钱“搭伙”,风险自担。谁家烧河豚,一条街上马上就知道,因为不仅是满屋闻香,而且是香飘百米。品尝野生河豚确有“看了黄山不看山,吃了河豚不吃鱼”的感觉。至于长江鲥鱼,郭沫若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正当鲥鱼时节,我欲泛中流”。当时从大港附近江面上捕捞的鲥鱼,堪称江鲜中的极品。
  记忆和口述中的大港古镇,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映衬下,魅力四射,然而,她早已离我们远去。在现今大港的一派浮华中,如何保存这张老照片,适当展示它,留住我们的根,值得探究。
 
(作者为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