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遗产 >> 浅谈丹阳文化发展成就

浅谈丹阳文化发展成就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05-28      阅读数:
浅谈丹阳文化发展成就
  杨再年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大诗人陆游词句中地势优越、景物优美的古徐州,即是治所在今镇江的南徐州,镇江以继往开来,一以贯之的京口文化,铸就镇江地域文化的灿烂辉煌,在那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活跃,学派蜂起的六朝时期,谱写了令人瞩目的历史篇章。其时,京口与云阳(曲阿,今丹阳)逐步形成具帝王之乡、侨民中心、军事重镇、运河枢纽和文化奇葩特质的京口云阳(曲阿)文化带,一跃成为六朝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石之一。笔者以为丹阳是展现镇江地域文化风采的窗口,探究丹阳文化发展成就,可“一叶知秋”,增进和提高对镇江地域文化的认识,这对当今和将来镇江地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无裨益。
  文化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人类又无不生活在文化之中。滨江贯河、山水兼备的江南鱼米之乡江苏丹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至今所知,丹阳的文化序幕是在史前马家浜文化时期拉开的。据考古发现,约在距今6000年前,先民们就开启了丹阳的稻作文化。
  至春秋时期,丹阳作为至德先贤季札的采邑,大启南国人文,土风质而厚,士风淳而直,谦让、诚信、睿智,祈求功德圆满而永世不衰。
  魏晋南北朝时,从丹阳走出的齐梁帝王,身体力行,使文学艺术达到空前的巅峰。博学多通的梁武帝萧衍致力儒道释三教合一,兴文旺诗,给力于文化艺术的繁荣。其子萧统还编纂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文选》上起周代,下迄梁朝,将萧统以前文章的精华,基本上总结在《文选》书里,成为后人较好的学习范本,“后进英髦,咸资准的”。
  “文化”一词的含义,由于见解的不一,先后出现的200多条定义,至今仍没有一条被人们一致认可。但无庸置疑的是,文化涵盖面广大,文化发展的成果丰硕。因此,笔者不纠缠于强求“文化”定义的一致,从实际出发,试从书画、戏剧、刺绣和文化遗产承传保护等方面来探究丹阳文化发展的成果。
  一、令人刮目相看的书画艺术
  2001年,在丹阳南朝萧齐帝陵发现的羽人戏龙、羽人戏虎、七贤与荣启期等多幅模印砖画,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考古大项之一。究其因,是它刷新了中国美术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记录。
  南朝萧梁王朝的萧绎,是位皇帝画家。他所画的《职贡图》等作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绘画珍品。
  说到书法,东晋时,舍宅为寺,成就丹阳城西朝阳寺的王珣就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伯远帖》,被清朝乾隆皇帝视为至宝,专设“三希堂”收藏赏玩。后几经辗转,1950年以高价收回,复藏于故宫博物院。
  帝陵神道华表石额正反书反映了书法艺术的新辉煌。
  近现代,丹阳人,被誉为“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家”、“美术教育大师”的吕凤子撰写的《中国画义释》、《中国画法研究》,运用哲学思想来阐明中国画的画义和画法,对中国画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他创造的“凤体字”,丰富了我国书法领域。
  吕凤子还办校兴文,以“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为座右铭,以“美育和爱育治国”理念,培养出一批批书画人才,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与吕凤子一脉相承的顾莲邨、荆位辰、张祖源、羊群等,他们或以书画兼长,或以擅长画鸡而被誉为“荆鸡”,或以手指作画,指下生花,或以焦墨山水成家而声名远扬。
  而今,书画艺术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传承国粹,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现今的丹阳拥有国家、省、市、市(县)四级会员,人数众多的书法家、美术家协会等书画专门社团。勤练书画的学生还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书画等级资格。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一批女性书画工作者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成为书画园地艳丽的花朵。
  二、戏曲曲艺艺术异彩纷呈
  丹阳曲艺发端较早,元代丹阳的乐户艺伎就已将说唱小曲这一早期曲艺形式推上了历史舞台。
  明清两代,丹阳民间“六书”、“抬阁”、“三跳”、“舞猴”、“诗赞”、“唱春”、“秧歌”、“送麒麟”、“荡湖船”等演唱之风兴盛。清康(熙)乾(隆)年间,熟悉镇扬方言的丹阳人,以及在丹阳生活劳作的苏北移民,突破了丹阳俚语与镇扬方言差别大,不易听懂的藩篱,使扬州评话走进丹阳并活跃在丹阳城乡的茶馆书场。扬州评话艺人以精湛的书艺赢得广大听众而使扬州评话在丹阳流传开来。以民国初期丹阳城厢乔家巷的阅报社茶园为例,每当有名家说书,这家设有两百余座的茶园书场总是座无虚席。其时,丹阳的书场又何止一家,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因丹阳东南乡与常州毗邻,属苏州评弹艺人演出范围,所以说表细致,描写生动,渲染地方风情见长的苏州评弹在丹阳常有演出。
  丹阳是啷当说唱的发源地,它谱写了丹阳文艺史的重要篇章。丹阳啷当始兴于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已成风气,其时,啷当说唱艺术频繁活动于丹阳城乡。
  至民国廿年(1931年),丹阳啷当艺人队伍已拥有东、西两路十行,每行又分有五个等级,总人数达209名。演唱曲目有“七十二记、四十八滩头”。曲目众多,乡土气浓郁的丹阳啷当堪称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与封缸酒、大麦粥齐名的“丹阳三宝”。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丹阳走向吴中的邢瑞庭及其子女邢雯芝、邢宴春、邢宴芝,这邢氏一门四杰成为苏州评弹代表人物。而邢宴芝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州评弹的主要传承人。
  至于戏曲艺术也是丹阳人的雅好。这门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在丹阳大地有着丰厚的肥土沃壤。
  旧时,丹阳就活跃着滩簧、绍兴戏、昆剧、京剧等剧种。
  滩簧,现称锡剧。清末民初,从常州、无锡一带传入丹阳,演出于县城、集镇的茶馆、书场,以曲调优美,唱词通俗易懂,得到群众的喜爱。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滩簧戏班就在丹阳各地演出,而埤城的白龙寺在光绪二十八年后,每岁四月初二日,有司致祭并请有滩簧戏班演出。
  绍兴戏,现名越剧。源出浙江嵊县,成熟于上海,民国时传入丹阳。演员全系女性,唱词通俗,动作文雅,唱做结合,以唱为主,配以板鼓、胡琴、琵琶等乐器,更显音调悦耳动听。戏班子从原先的只在广场、书场、茶馆演出,最终登上了正规剧场的舞台。
  京剧,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它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有“国剧”之称。而在清末民初,丹阳就有京剧“李家班”。民国2年(1913年),一批京剧艺人公推皇塘湾里村人荆玉堂为班主,独立组建京剧班社“庆升堂”,经常演出于丹阳各乡镇的祭祀、庙会场所,并在县城天声大舞台公演,以后演出于苏南各地、浙江杭嘉湖地区,具有较大影响,是江浙两省著名的京剧“水路班”。此班还曾在镇江连演四年,多次挂牌演出于上海永安公司天韵楼,两度赴菲律宾小吕宋演出,名噪一时,蜚声海内外,成为丹阳人的骄傲。民国十六年(1927)丹阳成立“一六票房”(京剧票房),京剧票友在名师指点下,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京剧,并在实验演出中提高而学有所成。演出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空城计》等数十出。
  昆曲,明朝初年就流布丹阳。民国二十二年(1933)昆曲曲社“秋声社”成立于丹阳,活动于城区。由丹阳昆曲名家程虚白与昆曲爱好者组成。由谙熟昆曲者教唱,后参加者日益众多。吕凤子先生还曾特聘苏州昆曲名师沈传芷到丹阳传授昆曲技艺。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林瑛、吕无愆等部分学生都是秋声社曲友。秋声社曲友所唱曲目多从《遏云阁昆曲谱》中选出,曲友们晚间集中演唱,或举行演出,有时还在天声舞台,借外地京班行头,客串登场,插演昆曲,兴盛一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丹阳的曲艺戏曲活动得到新的发展。
  1951年,丹阳将苏州评话艺人组建起民间艺人曲艺组。
  1955年,长城越剧团落户丹阳,易名为丹阳县越剧团。
  于1952年9月分配至丹阳的工艺常锡剧团,1955年经登记,改名为丹阳县锡剧团。
  1955年成立的丹阳县曲艺团,20世纪60年代,因“文革”而解散,于1980年11月7日又重建,时设曲艺一队、二队(有苏州评弹10档,1982年整顿为5档)与锡剧清唱组。1982年民间曲艺艺人从县曲艺团分出,另行成立了民间曲艺演出队。
  丹阳的表演艺术除以上表演外来曲艺和戏曲剧种的团队外,经丹阳文化工作者将本土独特之曲艺啷当整理、加工、改编,发展而成的江苏新剧种丹剧,作为丹阳地域剧种而别开生面。
  丹剧表演方法取自兄弟剧种。唱、念参照了普通话语音,虽未有划一的规范,但能够使复杂多变的丹阳地方语言,让更多的观众听懂。面对丹剧剧种男女分腔尚未解决的问题,常选用女小生,以致其表演风格多接近于女子越剧。
  1959年元旦,丹阳啷当小戏亮相舞台,同月10日,云阳剧团在“啷当训练班”基础上成立,9月更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于年底应邀参加江苏省戏曲观摩演出,得到省文艺界的认可。1962年2月丹剧正式成为地方戏领域的一个新剧种,表演丹剧的团队定名为丹阳县丹剧团,撤县建市后,称名丹阳市丹剧团,作为全国唯一表演稀有地方剧种丹剧的专业剧团,1992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艺术局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
  俗话说,演戏的不吃力,看戏的腰痛。个中道理是讲,常年苦练的演员,能做到生戏熟唱,熟戏生唱,使业精于勤,出人出戏。演员表演时动情传神,演艺娴熟,轻松自如,不觉吃力,却使好戏醉人。那或坐或站,如醉如痴于神到戏妙的看戏人,流连忘返,又岂能不腰痛。其所谓“男无假,女无真,怎么无人嫌假;你不来我不怪,因何不请自来”。因为戏曲艺术有魅力!“发于声,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斯为美;奏其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以观”。
  古往今来,一代代梨园子弟、艺坛姊妹,在曲艺戏曲艺术的传承中,涌现出许多饮誉艺坛的优秀演员,展现了丹阳艺坛风采。其吴风越韵、楚腔徽调,回荡萦绕,悠悠扬扬,使丹阳人民得到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不仅如此,其影响还走出丹阳,并闻名遐迩。
  三、独树一帜正则绣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据考古资料,刺绣工艺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著名的品种号称“四大名绣”有苏绣、湘绣、川绣和粤绣。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等,产地不同,风格各异。其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这其中所说的乱针绣,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吕凤子先生突破了“刺绣不具艺术般有活跃的创作性的思维定式”,创造出用丝线来造型的工艺形式。吕凤子先生和他的入室弟子杨守玉,以针为笔,以线为色,大胆创造出了“既不是绣,也不是画”的美术品。这种美术品是用刺绣的工具和材料,采用绘画之方法,以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它区别于传统的“密结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针绣,以凤先生创办的女校校名“正则”二字为名、定名“正则绣”,又名乱针绣、针画。充满朝气活力的正则绣的第二代、第三代传人中涌现出任嘒闲、周巽先、吕存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使“正则绣”得以发扬光大。而今诸多“正则绣”传人正为繁荣和推广正则绣不断地努力耕耘,努力创新。具有文化内涵、时代特征、艺术气息、人文精神的丹阳原创文化正则绣,在我国刺绣界独树一帜。
  四、风采卓然的江南文物之邦
  古城丹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遍布城乡。境内11处26件南朝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与吴国葛城遗址一起,由国务院分别于1988年1月、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保单位有延陵季子墓碑5地4处,另还有镇江市文保单位5处,丹阳市级文保单位64处,还有一大批文物控保单位。丹阳不愧为“江南文物之邦”。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成果,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发挥这些文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文物自身的级别,同级政府陆续拨款逐一予以修缮,建立文物档案,树立文物标志牌,落实文保人员,使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国宝南朝石刻,用化学、物理的方法解决其倒伏、断裂问题,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流散及零星出土文物,由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众多的文物遗存,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察对象,展现了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卓然风采。文保工作又体现出人们崇尚文化的精神。
  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人民留传至今的宝贵财富,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拟定计划,实施有效保护。2007年,根据上级部署,丹阳进行长达一年的普查,共发现线索300个、项目206个,取得阶段性硕果(民间文学类171项,民间美术9项,民间手工技艺7项,余为其他类)。现有封缸酒酿造技艺、董永传说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丹阳黄酒是以优质糯米经发酵酿制的,以产地命名的低度甜黄酒,是我国“国酒”的代表酒品,它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探索丹阳黄酒历史渊源,增进对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国家级非遗项目封缸酒酿造技艺的认识,将有助于对它们的保护管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从真实的董永故事演化为以“孝”为内核的董永传说流布甚广,董永传说在各流传地本土化后,形成多源格局。镇江丹阳一带是董永传说的主要源发地之一。丹阳董永传说是古城丹阳民间文学的经典,它所承载的中华美德,在四个文明建设中将不断发扬光大。此外丹阳还有丹阳啷当、乱针绣等4个省级非遗项目,镇江市、丹阳市级非遗项目若干个。在此基础上,继续充实和整理“非遗”项目档案资料,建立完善的丹阳市非遗项目文字和音像档案;出版《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制做丹阳市非遗项目宣传版面流动展出。还对濒危项目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使之得到卓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并扩大宣传,增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六、结语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城”的释义等同于“盛”,城市即为容纳百姓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城市从单一的盛民功能日趋丰富,而文化则是城市的重要方面。
  丹阳的城市文化不是无源之水,从史前起,丹阳就是东临大海,西至黄土高坡的“文化走廊”,先民们传留给后人日益丰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丹阳城市文化的基础。
  丹阳的书画艺术在发展的历程中,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六朝时期,得“帝王故里”之利,模印砖画、人物长卷、正反书等书法、绘画艺术达到空前水平。之后的“凤体字”、焦墨山水、手指画“荆鸡”“杨鹅”又在书画史册上书写了新的篇章。
  文化的兴盛,促进了曲艺、戏曲艺术的长足发展,源发于丹阳的啷当曲艺就是文艺百花园中乡情浓郁的一朵奇葩。六书、台阁、秧歌、送麒麟、荡湖船等民间演唱丰富多彩,扬州评话、苏州评弹也走进了丹阳人民的生活。从丹阳走出的艺术人才,有的还成为苏州评弹的代表人物。以啷当说唱奠定基础的别开生面的丹剧,与京剧、昆曲、锡剧、越剧一道拓展了丹阳的戏曲天地。
  历史久远的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工艺刺绣,在丹阳,传承中又有新的建树。数代大师创造、发展了用丝线来造型的“针画——正则绣”,诸多正则绣传人正努力繁荣和推广正则绣,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了丹阳的文物保护水平,文物藏品的日渐丰富,使人们扩展了视野,得到更多教益,江南文物之邦更为鲜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现,保护、传承、丰富了文化宝库,使其影响力日增。
  丹阳文化的发展成就,散发着人格力量,张扬了文明力量的示范和引渡,彰显了丹阳城市文化创新进取的特质。没有创新,丹阳的城市文化就裹足不前,不求进取,就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取得成就和持续发展。
  创新进取的丹阳城市文化薪火相传,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往开来地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作者为原丹阳市文化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