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报业史及相关文化研究路径浅探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5-01-13 阅读数:
镇江报业史及相关文化研究路径浅探
滕建锋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成为近代中国开埠最早的内陆城市之一,是中国内地城市中较早接触并开始发展现代报业的城市,报业史及相关文化现象已经渗入城市文化发展的肌理之中,成为镇江地域文化,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理应受到必要的重视。目前,这一课题虽已有诸多前辈用力,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镇江报业史及相关文化研究仍处于一种相对零散的状态,亟待系统整理和深入开掘。笔者栖身报社,耳濡目染之余偶有所思,现也不揣浅陋,就镇江报业史及相关文化研究路径作一些浅尝辄止的探索,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早期镇江报业的史学研究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昨日的新闻也就是今日的历史,因为报纸所承载的这一特殊功能,窃以为,报业史学研究至少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报业史本身研究和其时报纸所刊载新闻的史学研究两大部分。
早期镇江报业的史学研究,从时期来说大致可划分为晚清和民国时期两个阶段。晚清镇江报业史本身较为简单,目前所知晚清镇江本地报纸并不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扬子江白话报》,该报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创办,1909 年停办,是镇江第一张民办报纸,它冲破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言禁,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和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早发行的白话报之一,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随后还有《江南日报》《京江日报》等。民国时期的报刊明显增多,《镇江市志》载:解放前夕,镇江有各类报纸44 种,其中民办的有《京江日报》《三山日报》《新镇江周报》《江声日报》《新江苏报》《江苏晚报》等,有官办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机关报《苏报》、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苏支团部机关报《江苏省报》及伪镇江县自治委员会主办的《新镇报》,有民办官助的《江苏建报》等,跟随时代发展从原来的油印变为机械铅印,版面设置、报道内容、报社机构等也逐步呈现出近代报业的基本模样。
相对于报业史本身,其时报纸所载新闻的史学研究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近年来,镇江学人已在此领域多有探索。如已故镇江民俗学者陈静,2009 至2010 年间,在《镇江日报·镇江周刊》“西津渡”版刊发了《晚清〈申报〉镇江拾趣》系列文章,凡15 篇,归类记述了大量当时《申报》所载镇江各类新闻、广告等,生动而翔实地反映了当时镇江社会流变形态。陈静先生治学严谨,老报纸剪辑归档完备,资料扎实,行文简洁,读来颇受教益。任职镇江日报社的习斌先生藏书甚巨,镇江地方文史资料丰富,2011 至2012 两年多时间里,他在《镇江日报·镇江周刊》“西津渡”版开设个人专栏“晚清报刊镇江事”,推文百余篇,文章内容大大超出《申报》,不仅有镇江本地《扬子江白话报》《江南日报》《京江日报》内容,更广泛涉猎当时出版的《点石斋画报》《南洋官报》《华商联合报》《国民白话日报》《民呼日报》《警钟日报》《国民日日报》《图画新闻》《图画日报》等许多知名报纸,新闻内容反映了镇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十分珍贵,该专栏也被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评为2012 年度优秀专栏。
相对来说,民国报业研究仿佛更加零落一些。目之所及,镇江市政协编印的《镇江文史资料》系列专辑中有一些篇章,《江苏艺文志》中也有一些记述,另有部分报纸刊发文章,薛龙河先生就曾撰文《民国镇江报业中的回族身影》,对回族报人童仁甫等进行详尽的介绍。其实说起来相较于晚清报业,民国报业时间相隔较近、资料留存相对较多,其研究原始基础应该更好,也有着更大的空间,值得我们这些后学努力。各家报纸发展史、报人研究及以及重要事件研究等,应该都是不错的方向,比如著名的《江声日报》刘煜生案,就曾在全国引发舆论浪潮, 直接推动了民国时期记者节的诞生。
二、镇江地区党报事业发展研究
党报是党的重要理论阵地、舆论阵地,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党刊不仅是党的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也是党的建设事业的宣传者、动员者和组织者。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党报工作,积极运用党报宣传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镇江是我党我军重要的活动区域,镇江党报事业的发展,也随着党的整体事业一起在镇江这篇热土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镇江早期党报事业首先必须深入研究的当属《前进报》和《前进日报》。据《镇江市志》所载:《前进报》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创刊,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10 月停刊。创刊初由扬中县青年抗日团主办。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由中共澄西县委主办,后改为中共京( 宁) 沪路北特委机关报。8 开2 版,油印,不定期。同年11 月改为5 日刊,石印。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9 月1 日起铅印,发行量3000 ~5000 份。发行范围遍及镇江周围的江阴、武进、丹阳、扬中等县的解放区。同年10 月下旬,《前进报》社工作人员随新四军渡江北上,并入苏中二分区《人民报》社,《前进报》停办。《前进日报》1949 年5 月26 日创刊(在筹备创刊期间,曾出版《新华社电讯》28 期,于5 月25 日停刊)。该报前身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创刊的中共京( 宁) 沪路北特委机关报《前进报》。1949 年4 月23 日镇江解放后,在复刊时定名为《前进日报》,1949 年12 月31日奉命停刊。《前进日报》为中共镇江地委机关报,日刊,对开2 版,发行量5000 ~8000 份。办报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营业收入。该报设有编辑部、采通部( 对内亦是新华社镇江支社)、经理部。社长由中共镇江地委宣传部长兼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有工作人员59 人。社址在镇江南门大街100 号。
这些记录除了可以清晰比对时间线外,还有一些重要历史信息应该值得注意:如《前进报》《前进日报》的“身份认定”为“中共京( 宁) 沪路北特委机关报”“中共镇江地委机关报”。笔者收有国营前进印刷厂于1985 年编印的纪念建厂45 周年的厂史资料《前进》,其中有大量的老照片和亲历者回忆文章,十分珍贵,梳理一下就可以了解《群众导报》到《前进报》,再到《前进日报》的传承关系。同时,结合镇江党史研究、镇江行政区划研究等课题,研究认定《前进报》《前进日报》这两份报纸与1956 年创刊的镇江市委机关报《镇江日报》(初名《镇江市报》、后先后更名《红镇江报》《镇江日报》)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论证的课题。
中共镇江市委机关报《镇江日报》是镇江解放以来报业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其报名变化、刊期变化、机构设置变化、印刷发行变化等,1956 年至1971 年间3 次停刊复刊等,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密不可分。尤其是1982 年复刊至今,伴随着镇江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江日报》也迎来了巨大的、跨越的发展,见证并参与了镇江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因此,对镇江党报事业发展的研究、对《镇江日报》发展历程的研究,都应该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大课题下进行,是镇江“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梳理镇江党报事业发展还有一个部分应予以关注,随着镇江区划调整变化,曾经属于镇江范围内党报事业的发展,在属于镇江区域的期间所进行的党报活动,都应纳入镇江党报事业发展史研究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先后几次市县分设、专区改地区、地区改市等,尤其是1983 年“地改市”后武进、宜兴、金坛、溧阳等地不再属于镇江范围,而属于镇江范围时期的党报事业仍应予以关照。如《镇江革命史料选》第3 辑中有一文:《抗战时期的〈太湖报〉〈抗战报〉始末》,作者洪海泉、范征夫、吴梅、田树凡、谈平东,是该报创办出版过程中的主编、编辑等。太滆中心县委1941 年2 月创办《太湖报》,当年7 月,根据罗忠毅司令的建议改名为《抗战报》,到1944 年夏,苏南区党委筹建《苏南报》(后改《苏浙日报》),《抗战报》随之停办。另外,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底创刊,先后由中共丹阳中心县委、中共丹南县委、中共茅山地委主办的《民众报》也不应遗忘,这份革命报纸社址就在茅山,是茅山地区革命斗争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镇江报业研究的其他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地区除了市级党报的发展外,还有多份其他报纸先后出版发行,同样也是镇江报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日报》,1950 年2 月6 日创刊,1952 年12 月31 日因纸张紧张停刊。民办,日刊,4 开4 版,发行量1000 份,前进印刷厂代印。有职员30 多人,经费来源于商界资助和营业收入。《镇江文史资料》第25 辑就有文《镇江大众日报始末》,对该报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可参阅。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晚报事业呈现井喷式发展。1998 年1 月1 日《京江晚报》创刊,晚报从“日报的补充”到“独立的存在”,既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又在服务民众、服务社会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发展了自己。镇江市本级还有《镇江广播电视报》《镇江科技报》《镇江消费报》等出版,专业报、行业报的发展也都极大地丰富了镇江报业的整体业态。
另外,镇江下辖各市区的报业发展历程也应作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尤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丹阳、句容、扬中等地都正式出版过日报作为县委机关报,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为进一步优化报刊资源,对全国报刊业进行了集中治理和整顿,《丹阳日报》成为镇江市唯一合格并获得保留的县市报,其他报纸则在县级融媒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以云报等形式,为市民、网民提供新闻服务。
镇江报业史及相关文化研究是一个系统课题,笔者所及,必然是挂一漏万的不自量之举, 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深度,直待有方家移目,高策切肯綮,将此课题引入大道,终有大成。
(作者为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编辑中心主任、“学习强国”镇江学习平台编辑部常务副总编辑,主任编辑)
- 上一篇:“啷当”和“丹剧”之间的脉络形态
- 下一篇:自古春山推北苑 谁知师法五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