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弘扬进取精神 宣传爱国情怀

弘扬进取精神 宣传爱国情怀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1-07-06      阅读数:
弘扬进取精神 宣传爱国情怀
——北固山开发辛弃疾文化资源的建议

张炳文 许忠东 张学勤

        【摘  要】 辛弃疾一生爱国,一心报国,21 岁南归,前后多次来过镇江,尤其是在晚年 65-66 岁的一年多时间,老当益壮知镇江府,积极筹备北伐。2020 年是辛弃疾诞辰880 周年,纪念辛弃疾,弘扬进取精神,宣传爱国情怀,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辛弃疾 镇江 历史 文化 旅游 友谊 爱国情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140-1161 年,家乡沦为金朝的统治之下,成为亡国奴 ;二是1161-1182 年揭杆而起,回归南宋希望北伐中原,收复河山,但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 ;三是1182-1202 年几乎被人遗忘,分别隐居在上饶、铅山,时隐时显,充满不甘和无奈 ;四是1202-1207 年重新启用,却壮志难酬,悲愤谢世。
        1. 辛弃疾两次与镇江结缘
        辛弃疾的一生中与镇江结缘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在1161-1162 年南归初镇江娶妻,这个时候他少年得意激情四射,怀揣梦想南归宋朝 ;第二次在1204-1205 年知镇江府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他壮志难酬满怀忧愁,英雄末年黯然神伤。
        • 镇江娶妻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南归宋朝,定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与范邦彦之女范青岚结为夫妻。
        范青岚是辛弃疾的第二任夫人,是一位知书达理、精通文艺、颇具风趣和善解人意的女子。她与辛弃疾情投意合,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据说辛弃疾留下的600 多首词,有400 多首是和范氏生活在一起时写的,辛弃疾多次称赞范氏,如《定风波》词,题为“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中有“欲觅醉乡今古路,知处 :温柔东畔白云西。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 ;刘伶元自有贤妻。”同时,他们经常作词互述衷肠。如辛弃疾有《满庭芳•静夜思》:“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范氏也和唱一篇 :“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范邦彦,字子美,邢州唐山( 今河北邢台) 人,主战派代表,与辛弃疾志同道合。宋徽宗宣和年间的太学生,宋钦宗靖康末年,邢州被金兵攻占。后范邦彦举于乡,任蔡州新息县令,并率全家南徙,驻家京口,招辛弃疾为婿。
        范如山,范邦彦之子,与辛弃疾深相投契,是子舅关系,后来其子炎又为稼轩之婿,结为儿女亲家,亲上加亲。
        • 知镇江府
        主战派韩侂胄主张对金发动战争。嘉泰四年(1204)65 岁的稼轩被宋宁宗召见,言金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被重新启用,并任命为镇江知府。辛弃疾到任后认真规划、积极备战,在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题写《生查子•题京口君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表达他不愿放过任何实现理想抱负的希望和机会,希望像大禹一样建功立业,希望能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最后一份力。
        但是, 他又十分怀疑当权者仅仅是借用他的声望,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捞取政治资本。
        《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抒发那种怀疑与忧愁。
        辛弃疾对北伐一直持慎重的态度,许多正确思想和举措得不到韩侂胄等当权者的支持。开禧元年(1205) 暮春,当他看到当权者奢靡逸乐、腐败不堪时,便担忧北伐成败、社稷安危,在北固山上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达自己老当益壮和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的同时,及时提醒和警示当权者要认真对待北伐。然而,当北伐得到社会舆论赞同支持后,由于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大相悖逆,韩侂胄开始排斥一些抗战人才。许多军事机密、作战计划以及军事会议,均将辛弃疾等人排除在外。同年春末,他再次登山北固山,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他似乎知道自己这一生壮志难酬了,用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悲壮的情怀。
        同年六月,朝廷突然下令辛弃疾改知绍兴府,就此结束了其在镇江准备北伐的使命。而且,一时之间谣言四起,便因言官弹劾其“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削去了新职。至此辛弃疾报效疆场,完成恢复大业的理想彻底破灭,他绝望了,于是思归之情涌起。《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暮年不赋短长句,和得渊明数首诗。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似乎真正决定归隐了。
        开禧三年(1207) 秋末,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拳拳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 岁。据
        《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载 :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辛弃疾的担心没有错,在宋金交兵时,由于备战不充分,加上将帅乏人而功亏一篑,北伐失败。
        • 辛弃疾知心好友的镇江史迹
        北伐中原,收复河山是辛弃疾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他一生忠君爱国,光明磊落,热情洋溢, 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主要介绍几位来过镇江,在北固山留下痕迹的名人。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虽然没有与辛弃疾在镇江相会过,却三次来到镇江,写下许多爱国诗篇,其中隆兴元年(1163)他在北固山多景楼上留下《水调歌头•多景楼》“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最为著名。辛弃疾比他小15 岁,他们亦师亦友,都是主战派代表,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陆游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辛弃疾无限的支持,辛陆相交解除了辛弃疾不得志的许多感伤与寂寞,他们谈诗词、论北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爱国激情更加强烈。当时陆游的生活非常清苦,住在破旧的草堂里,辛弃疾多次提出要为陆游修建住所,都被陆游婉拒。陆游心胸非常豁达,甘于清贫,辛弃疾更加钦佩。1203 年底,韩侂胄欲招辛弃疾去临安商讨北伐大事。辛弃疾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告诉了陆游,征询他的意见。陆游对韩侂胄比较了解,因此对辛弃疾此次北去,心情矛盾而复杂,对此次北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果然辛弃疾没有得到重用,最后抑郁而终,北伐也一败涂地。
        •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辛两人志同道合,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十分密切。朱熹听说辛弃疾被朝廷罢官闲居上饶后,为之愤愤不平。他经常对他的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还称赞辛弃疾“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 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也曾经问政朱熹,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希望他仁刑兼施,政教并化,宽严齐用。辛弃疾虚心听从忠告,使他在福建治政声名鹊起。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庆元六年(1200) 三月,朱熹“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时年71 岁。当时,朝廷下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但辛弃疾义无反顾, 不怕风险连累,作祭文以悼之。辛弃疾痛哭万分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他还写下《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词中云:“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 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旧社会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辛痉疾以汉代扬雄( 子云) 所作《太玄》经比拟朱熹的著作,并化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称颂朱熹的文章、事业不朽。从这一史实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朱熹肝胆相照的真挚友谊。
        目前,在镇江留有与朱熹有关的遗迹有多处,其中一处在北固山,1992 年进行景区改造时,在北固山山腰的围墙内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门楼,匾额为“朱文公祠”,据说是文化大革命前,有心人为了保护好这处遗迹,在维修围墙时有意将此门楼砌入围墙中的。
        • 陈亮
        陈亮(1143-1194),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今浙江),思想家、文学家,他是朱熹和辛弃疾共同的朋友,一生好武谈兵、立誓北伐,三次被诬告入狱,一直到死也没有完成北征心愿。辛弃疾与他初见于临安,一席倾谈后成为知交,彼此钦慕,彼此欣赏,友谊延续直到老。陈亮死后,辛弃疾作《祭陈同父文》纪念他。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叶适撰《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
        淳熙十五年(1188) 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登上镇江多景楼,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军事重镇扬州,发出的深沉感慨。《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他认为京口地理形势之优越,可以作为抗金北伐的据点。
        •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他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
        • 岳珂
        岳珂(1183-1243),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为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南宋文学家。开禧元年(1205),岳珂作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仑从官九品二年,期间考中进士。这期间与辛弃疾公事,曾用“用典过多,却到好处”来评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北固山开发辛弃疾文化资源的建议
        回顾镇江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祖辈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辉煌的业绩,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歌颂和赞美他们,而在其中,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感谢辛弃疾、赞美辛弃疾,他是第一个利用镇江本土的历史人文宣传镇江的人,他在镇江的一年多时间里,写下了十数首诗词,尤其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在直抒胸臆的同时,宣传镇江,让镇江闻名天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词语,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镇江的地理形胜、人文历史,不仅成为北固山景区的宣传词、广告语,更是镇江城市的宣传词、广告语。
        • 建设辛弃疾纪念馆
        历史上镇江人民对为民办事、对镇江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名士大德都会用建设祠堂、纪念馆等形式加以祭奠和瞻仰,在北固山上现在还保留着杨公祠、阎公祠、戴公祠、朱文公祠等建筑和遗迹,据说曾经还有个三贤堂,里面供奉着唐代的李德裕、北宋的苏轼和米芾,作为历史文化名人,他们都与镇江有关、与北固山有关,为镇江作出重要贡献,留下许多经典诗词文化和历史人文。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角度,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一些积极健康的、爱国进步的文化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从辛弃疾与北固山、与镇江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文化核心是“积极进取、爱国奉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它们展示出来,让北固山、北固亭、北固楼名闻天下,让孙权、刘裕英雄事迹传播四方,我们应该在镇江(北固山)建设辛弃疾纪念馆,拍摄一部微电影,宣传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宣传镇江。
        • 建设辛弃疾文化广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融合的意义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文化内容,达到宣传和传播历史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作用。镇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宣传爱国主义,展示镇江历史文化风采是我们的使命。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镇江活跃着一群文人、文士,他们带动镇江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让镇江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南宋一大批爱国人士集聚在镇江,留下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我们应该给予重视,围绕“大爱镇江”品牌, 以爱国情怀为内容,将辛弃疾及其朋友(战友)的爱国事迹展示出来,打造一条以“爱国敬业” 为主题的红色风景线,开创文旅融合的红色之旅 ;因此,镇江文化旅游迫切呼唤北固山应该就是辛弃疾文化广场,把他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及其事迹展示出来,让市民了解,激发其自豪感、归属感 ;让游客看得见,知道镇江的历史文化,成为镇江的粉丝,成为宣传者、镇江文化的传播者。
        镇江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厚,就目前的情况看,却处于看不见摸不着、听人讲的阶段,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必然,我们应该大力研究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展示、文化旅游活动、文化旅游宣传,把镇江经典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宣传开去。在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文化旅游成为热点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辛弃疾纪念馆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带动镇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最后用朱熹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祝愿镇江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兴旺发达。

(作者张炳文为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正高级工程师、许忠东为镇江市地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学勤为江苏现代环境建设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