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马家坟景点二三事

马家坟景点二三事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4      阅读数:

马家坟景点二三事

 

石 炜 张炳文

 

【摘要】随着对马家坟景点的研究,以及对镇江马氏家族在近代事迹的了解,发现其中展示处理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诸如励志、至孝、爱国等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宣传南山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马家坟 马席珍 至孝 励志 爱国 团结 友善

 

南山有一个马家坟的景点,但是由于南山的景点和传说很多,未能引起重视。今年我们从研阅《从镇江马席珍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资料入手,通过调查走访,发掘整理马家坟景点的文化,发现了其中许多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积极意义和教育价值,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马家坟景点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1.马家坟景点

马家坟景点在文苑景区的管理范围内,位于夹山北麓山坳、菊花山路[1]中段西侧,在民国大将军赵声(伯先)墓南侧200多米处,与国学大师柳诒徵墓隔路向望。墓区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古树参天,修竹万竿,景色幽美,规模不亚于一般的古代帝陵。据说,这里的很多树木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目前大多数树木已经列入镇江市古树名木名录。

马家坟坐西向东,占地数亩,陵墓呈中轴对称布置,有三级平台,从大门进入墓区,沿墓道拾级而上可以直至陵墓。墓区最低的平台两侧有草坪,栽植的是四季常青的阔叶麦冬,草坪中栽有零星的龙柏和珊瑚树。第二层平台上南北各有一座四方亭。南侧亭柱上的内联是镇江许沅[2]书写的“贞松劲柏长护幽灵、画荻丸熊颇徵苦志”;外联是河北张清源[3]书写的“春露秋霜孝思不匮、云蒸霞蔚明德维馨”;亭内石碑是镇江书法家许震书[4]写的马母贾太恭人墓林建筑记[5]。北侧亭柱上的内联是江苏沈百先[6]书写的“玉洁冰清坚贞克守、山环水抱灵秀所钟”;外联是镇江冷遹[7]书写的“风景重南郊、荫复松楸、胜境傍竹林禅院,云軿返西竺、秀贻兰桂、丰碑建葱郁高阡”;亭内石碑是张群[8]撰写的马母太恭人墓表[9]。两侧还对称栽植4株雪松、4株广玉兰、2株龙柏等。第三层是主墓区,墓道约10米,平台栽植阔叶麦冬、侧伯和龙柏,墓道的尽头静卧着一座两米多高直径约五米的半球形墓冢,墓冢前残留着一块墓碑基座,基座两侧各留有一个宽约0.6米长1.8米的长方形穴,其后南侧生长着一株胸径30多公分的乌桕、北侧生长着一株胸径30多公分的朴树,墓冢西外侧由五个雕有梅花、石榴、菊花、荷花等大花盆围筑成一道半圆的护壁,护壁后面有十多米长的假山水泥雕塑合成的海岛等图案,有鹿、麒麟、鲤鱼、龙等彩色雕塑,雕塑精致,造型生动,但是部分已经破损严重。

1.1马家坟其人其事

马家坟墓主叫贾淑媛,16岁时嫁给以典当为业的镇江人马製才,她勤劳聪慧,且“恭俭婉顺播誉戚里”。40岁时,马製才不幸去世,遗下两儿两女。丈夫去世后生活异常艰难,她只好外出给人帮佣以维持生计,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成人[10]。清光绪29年(公元1903年)贾老太去世,享年67岁。晚年家中一贫如洗,只得草草葬于竹林寺东南[11]

1.2重修母墓

马席珍非常贤达,听话懂事,孝敬母亲,爱护弟妹,其父去世时仅13岁,为母亲分忧解难,外出打工,从学徒伙计做起,历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一代巨贾、一名爱国侨商。

1933年马席珍荣归故里,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想起自己母亲贾淑媛草葬在郊外之事,心生愿念,认为生时没有能力事母,现在有能力了应该再尽一些孝道,于是为其母重新建造陵墓。据说,他不惜耗白银二十万两,耗时三年始成,有牌坊、展示馆和守墓用房、墓道、亭台、墓碑等,而且在其前还留有两穴,准备作为自己“夫妇异日长依先垄之地”。[12]

1.3至孝扬名

随着马家坟的建设,马席珍建造马家坟成为轰动镇江的一大新闻,有记者前来拍照,报纸也有报道,马席珍勤劳发奋、至孝至亲的事迹迅速在镇江城区传播,一时传为佳话,马席珍俨然成为老一辈镇江人心中公认的“孝子”,人们学习的榜样。1936年马家坟建成后,许多镇江居民争相观览,驻足观望,很快成为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处独特的景点,这里也因为马家坟而得名,变成镇江一个知名的地名。

据说马席珍支持竹林寺,供养僧侣,与竹林寺方丈私交甚好,于是在夹山竹林寺东侧辟一块凤地给马席珍,让其在此修建马家坟,马家坟建成后,老方丈向马席珍举荐一名丁姓居士帮助看管陵墓[13],并在夹山南购买十余亩水田供丁某人一家耕种,作为守墓费用。据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张高明副主任介绍,文革后,马家坟片区收入国有镇江林场,丁居士名叫丁年保,也被收为林场职工,具体负责马家坟一带林木守护工作,成为林场的护林队员,并在镇江林场退休,大约是在九十年代初去世,他的家人也从苏北老家搬迁到镇江,落户于马家坟北侧的村庄,一度成为鹤林社区的居民,当时居住在现在的文苑景区学林轩位置,在1997年建设文苑景区时,搬迁出去了。

1.4历史境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土地革命,马家坟所在山林划为国有镇江林场。文革中,马家坟被视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洋奴买办的墓葬,1966年初夏,红卫兵和采石场红色工人造反队推到了石牌坊、炸开了墓穴,砸烂了墓碑,敲碎了碑亭上的琉璃瓦以及墓冢护壁上的雕塑,从此日渐荒芜。据说1971年马席珍携妻回国,定居上海,住上海桃江路司马大花园洋房。1980年他的儿子马宗杰曾随某一日本代表团来镇拜谒马家坟,为迎接代表团的到来,市有关部门将炸毁的墓穴用水泥进行了修复,遗憾的是未能修复完善。

2.马席珍[14]其人其事

马席珍,又名马聘三,江苏省镇江人,1870年出生,他在日本神户居住长达30年,授大清领同知衔,是神户三江帮的侨领之一。

2.1艰苦创业

马席珍早年丧父,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教导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在南门外大街的一家卖盐店学徒做伙计时事事为东家着想,深得师傅的喜欢,几年后,师傅将他推荐给上海的一家更大的糖盐公司老板,到了上海,他更加努力工作,任劳任怨,深受老板的器重,不久被委以重任,负责与海外客商联系业务,后来被一位远洋公司的日商看中,招赘为婿。1892年他在日本神户华商中自立门户,独资创立了复和裕洋行,经过多年的奋斗,成为日本神户的一代巨贾。

2.2团结侨民

自1868年日本兵库(神户)开阜以后,移居该地的华人主要来自三江(江苏、江西、浙江)、闽南和广东商人,1892年在神户生田区中山手通六丁目302号创立中华会馆,马席珍成为其重要成员之一;民国建立后,1912年马席珍作为神户商务总会代表参加北京政府工商部召开的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又作为海外代表与杨度、梁启超一起参加了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发起的会议,全力出资支持列国通商行船条约研究会,每月发行杂志汇编或临时刊物;1918年神户中华商务会改称神户中华总商会,马席珍任会董。

2.3辅弼民国

马席珍一生与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陈其美等历史名人交往甚笃,复和裕马席珍与怡生号吴锦堂等财团更是在经济上给予慷慨资助,是革命党在日本的主要经济靠山。1911年武昌首义之后,侨居神户的华侨公开支持革命军,成立中华民国华商统一联合会,神户华商统一联合会成为支援孙中山的最先锋的商人组织。神户侨商会还积极自筹资本,采办军械,以备军需,马席珍还亲自携款支援上海督军陈其美,1917年5月在孙中山与章太炎等人发起陈其美灵榇归葬吊唁公祭活动上,马席珍悲痛地写下《挽克强英士松坡三先生联》,“造共和几无余子,川西坐镇,江南留守,沪北治军,焜耀旂常,直将推到一世;为民国备历诸辛,病咽鞠族,断指誓师,杀身成仁,馨香俎豆,洵堪并峙千秋”,以为祭奠。

2.4热心公益

1915年至1916年马席珍与多名华商一起集资资助梁启超创建神户华侨同问学校(省中华同文学校),并担任副董事长,多次承大总统赐匾额,如“乐育英才”“华国舒文”。

1917年夏秋之际,北京直隶水灾,马席珍带领神户侨商15户赈灾捐款,认捐大洋50元;1928年至1930年豫陕甘发生大旱灾,马席珍的复和裕踊跃认捐大洋20元等。

1919年梅兰芳出访日本演出期间,马席珍、王敬祥等人给与了大力支持,尤其是为了募集中华学校基金,在神户由华商主办义演,取得了巨大成功,盈余所得也全部捐给了中华戏校,开创了中国演员在国外义演的先河。

3.镇江马氏

据文件记载,近代镇江马氏人才辈出,在各自的领域均取得骄人的成绩,成为镇江名人,其中第一类爱国华商:如以马席珍为首的日本财团,他们积极资助革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二类革命志士:如以马贡方[15]为首的革命青年,他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成为近代史上有名的“讨袁七将军”之一;第三类知识分子:如以马相伯[16]、马建忠[17]兄弟为首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马相伯积极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建忠留学法国,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论著《马氏文通》。

值得一提的是,文苑景区还有民国革命大将军赵声墓、陈家坟[18]等。有意思的是,1997年在钱永波老书记的关心下建设文苑景区时,还规划建设了一座寓意深刻的建筑——学林轩,集中展示了镇江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其中就包含了马氏一族的杰出代表马相伯、马建忠。

 

附注:

[1]  原来本没有菊花山路,据马母贾太恭人墓林建筑记:1933年马席珍修建马家坟时,“先筑驰道自林隐路歧路至八公洞南冈顶,出资筑路…凡二百三十四丈,名马茔路”。1999年镇江市政部门在马茔路的基础上挖断夹山山脉,自南山大牌坊至八公洞村修建此路,后命名之。

[2]  许沅,镇江人,毕业于南京同文书院,民国初任职于外交部,后弃政从商,自理上海大中华饭店,并在南京中央饭店任董事长,在镇江开办丁卯学校,出资兴修水利等。

[3]  张清源,河北定兴人。教育家,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1934年曾任江苏省政府视察员、镇江县县长。

[4]  许震书,镇江人,书法家,善隶书。

[5]  图片摘自窦启荣先生的《京江遗珠》。

[6]  沈百先,浙江湖州人,我国现代早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教育家和学者型官员,我国河工专业和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江苏省建设厅厅长

[7]  冷遹,字御秋。江苏省镇江人。军事家、政治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创始人、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创始人。

[8]  张群,四川华阳人,蒋介石同学,历任上海特别市市长,湖北省、四川省主席,行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资政院资政等要职。

[9]  同[5]

[10]  马母贾太恭人墓表:“先考营典业,折阅后贫至不能为饮,郁郁以没,遗子女各二,席珍其长也,太恭人时四十,抚孤茹苦,衣食教育悉资于针……”。

[11]  马母贾太恭人墓林建筑记:“贾太恭人终于里舍,礼将合葬于镇江西门外汤家湾先考製才公之茔,而术者言其不利于无己,改卜南门外竹林寺东南。”

[12]  同[10]:“马君孝思精纯,方太恭人之没,适东渡不得躬亲视殓,终身痛之,其笃于天性若是则今日之名成行立,岂非涵濡母教……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如马君者信足以振末俗,而挽浇风……”

[13]  看墓人名叫丁年保,原为竹林寺帮工,在成立镇江市林场(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前身)后,被收为林场职工,由于对马家坟一带十分熟悉,因此具体负责马家坟一带的山林保护工作,成为一名护林员。 

[14]  张典婉的《我的外公马席珍先生》

[15]  马贡芳,(1874-1939),江苏省镇江市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二次广州起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广东北伐军副总司令,陆军少将,爱国将领,系近代史上有名的“讨袁七将军”之一。

[16]  马相伯(1840年-1939年),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倡导“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17]  马建忠(1845年-1900年),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其所著《马氏文通》是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18]  陈家坟,在马家坟西北,有石牌坊、双石狮、石碑、坟茔等,石牌坊上有于右任等民国名人撰书的额和楹联。

 

(石炜为原镇江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张炳文为镇江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