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金山寺慈寿塔——十六幅浮雕 为纪念慈寿塔修茸120周年而撰
金山寺慈寿塔——十六幅浮雕
为纪念慈寿塔修茸120周年而撰
张守群
金山寺慈寿塔始建于康熙乙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迄今(2019年)已有334年历史;慈寿塔于咸丰三年(1853),遭太平军尽焚,仅存空心砖塔一座,长达47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金山寺住持隐儒修建,加木质栏杆、楼梯,内外部装饰,迄今(2019年)已有120年历史。
慈寿塔七层八面。底层八根硕大的托梁木,穿斗在塔身,使得塔有八面可观远景的眺台。八根柱十六面,装饰十六幅浮雕。画面装饰图案,有与金山寺相关的故事;有与佛教题材相关的故事……
1幅、2幅,二龙戏珠。此画面左右对称,夹着塔正门,使得画面庄重。为何山僧用此画面?
金山寺源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当“水陆大法会”主持僧宝志身着金丝袈裟,捧读偈文时,梁武帝与群臣众官跪拜三叩首。因而后来信佛教天子拜佛,都得行跪拜礼,此源于梁武帝。
宋、元、明、清均有皇帝临金山寺,登塔远眺。清代康熙、乾隆两帝登塔留下诗篇,又留下趣闻轶事。尤其乾隆六下江南,十五次临金山寺,五次登慈寿塔,留诗六首(略)。因此,慈寿塔正门面西(金山寺面西),两旁托梁木,画面装饰“二龙戏珠”图案,谓之在金山寺所有的建筑中,此塔皇帝登临最多,画面装饰五爪龙,谓之真龙之足,以显其庄重。
3幅,五福临门。“五福临门”本为民间题材,金山寺将其引用在佛教。
“五福”源至《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因避讳,东汉桓谭于《新论·辨惑第十三》将“考终命”更改,将五福改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至后演化为“福禄寿财喜”且更符合世俗的要求。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分开可就不美妙了。五福当中,最重要第四福——好德。因为德是福的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好德就是乐善好施,广积阴德,才可使其它四福不断增长。因人们想得福,期盼“五福临门”。为此,进寺院上香祈盼,以一炷清香(虔诚);倾一片心意(施善),才有资格祈盼“五福临门”。
4幅,唐僧取经。《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何将唐僧幼年放在金山寺?明代金山寺住持别峰幼年经历与幼年唐僧有着相似处:唐僧母将婴儿(唐僧)绑在一块木板上推向江中……别峰母抱着婴儿逃难,过河时拥挤将婴儿(别峰)挤坠入江中,小唐僧随波漂到金山寺脚下……别峰随波漂到江边;小唐僧由金山寺长老法明托人抚养成人……别峰由市民张胜收为养子,后由集庆寺寺僧正纯培养成佛家弟子。洪武元年(1368),别峰敕住持金山寺,期间应邀去京城庆明太祖朱元璋大寿,住皇家寺院鸡鸣寺,明太祖朱元璋去鸡鸣寺看望比自己年长的别峰,并赐诗《赠金山寺住持长在》(略)。如此高规格礼遇,明初,禅宗盛行,以临济宗为最,曹洞宗次之,金山寺为临济宗,故盛极一时。
当年吴承恩将玄奘出家放在金山真可谓:“时借金山寺扬玄奘名;今借玄奘扬金山寺名。”
5幅,郭子仪拜寿。此听似郭子仪给他人拜寿,非也,而是他人给郭子仪拜寿。相传,唐代重臣郭子仪夫妻七十双寿诞,七子八婿个个为官,前来为爹娘庆寿。惟六媳李君蕊自恃乃当今公主不来拜寿。六子郭暖回府斥妻,怒打公主一巴掌,公主大恼哭着回皇宫告诉唐皇。激起皇宫、郭府层层波澜。唐皇贤明,为教导女儿,与皇后默契,假意借此事,欲斩驸马,不想公主惊恐万状,后悔莫及。郭子仪闻报,惶恐之急,绑子上殿请罪。唐皇为抚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暖,反为其加冠三级。唐皇认为:“此子孝为道,属父教子有方此举,值得提倡。”事后小夫妻重归于好,并携手同往汾阳府给公婆拜寿赔礼,郭家合府欢腾。
《郭子仪拜寿图》儒家之说“孝”为先,“孝”为道。此图意喻,子孝父荣,祥和大家庭的景象。佛教借寓,行孝即行善。
6幅,神笔马良。……贪心的县太爷要马良画一座金山,马良几笔,茫茫江水中屹立一座金山。财主说:“快画一条船。”马良添了几笔,面前一条大船。上了船的财主说:“没有风怎么扬帆行船?”马良再添几笔,霎时风起,县太爷、财主在浊浪滔天中行船,船未到金山便翻了。马良看到贪心财主、黑心县太爷见了龙王,便收笔而去。马良去哪里呢?民间有二说:
一说,马良仍拿着心爱的画笔,到他所画的金山里天天绘画。因此,清《金山志》里记有“笔架(山)。相传,“笔架山”就是马良的“笔架”。还有说马良成了仙,那“笔架山”是道教历史遗迹。今天的金山寺就有“马良造金山,神仙来相助”之传。
二说,马良从此再也不拿画笔,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到哪里出家?到他所画的金山。马良来到金山,一看这是块风水宝地,不愿让它荒废,于是在山上建寺。因此,民间有“马良独造金山寺,不用江南一抔土”之传,还有“马良造塔”之事,再有“马良转世”之谈。
7幅,四兽共存。画面象、狮、凤凰、麒麟,此寓意什么?
象、狮,为释迦牟尼左右侍者文殊(左),普贤(右)座骑。
象——普贤座骑,六牙白象。以示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狮——文殊座骑,青狮。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象征:“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
凤凰、麒麟,道教动物,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与龟、龙共称为“四灵”。称为“圣兽王”,神的坐骑。
凤凰——雌为凤;雄为凰,合称“凤凰”。凤凰齐飞,象征吉祥和谐。
麒麟——雌为麒;雄为麟,合称“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象征长寿。
为何将佛教动物与道教动物画在一幅画面上?北宋政和四年(1114),宋徽宗来金山,将佛寺改称“龙游禅寺”;道观称“神霄玉清万寿宫”,并赐“天下神霄第一”。历史上金山佛寺与道教宫观有个交织的过程,有道教传说中仙人洞、吕仙祠、郭璞祠、黄鹤楼、悟心堂……此将佛教动物与道教动物置在一起,意味着佛教包容道教不排斥儒教,这就是最早提倡释、道、儒“三教合一”隋文帝主张。
8幅,犀牛望月。也称“吴牛喘月”。吴牛,指江淮一带水牛。吴地水牛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惧怕太阳曝晒而喘息不止。此语出自南宋·邑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民间还有一传说。犀牛原是天上神将,受玉皇大帝指派,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注重礼仪,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扰乱了心神,将玉皇大帝的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将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将它罚下天界。由于它思念天宫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里的天宫,这就是“犀牛望月”的缘起。
“犀牛望月”与佛教又有何关联?佛教借犀牛通神灵的传说,暗指道学通天、彻地的智慧,是世俗学说所不能及也。
9幅、10幅,凤凰朝阳。如果说1幅、2幅,画面“二龙戏珠”相夹着正门,那么此9幅、10幅,画面“凤凰朝阳”也相夹着正后门。为什么用此幅画面?这就要从慈禧太后专权说起。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专横拔扈,为了显示置皇权之上,将“凤在上,龙在下”。诸多书法作品按龙、虎、鸾、凤,书,悬时倒置“鸾、凤、龙、虎”。
在此是否会有人说:“此“凤凰朝阳”与塔又有啥关系?这就要从修塔说起。
据清《金山志》记载:“慈寿塔,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金山寺住持隐儒修建。”此时虽为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但山僧仍以“二龙戏珠”相夹为正门,将“凤凰朝阳”相夹列为后门。此不是对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不恭吗?否!还是恭。慈禧蒙古人,蒙古人在草原上置帐篷门朝东,东为正门。因此,说起来将“凤凰朝阳”相夹为东门,这不是正门吗?但明白人都知,只是谁也不点破,不要引火烧身。
11幅,鲤鱼跳龙门。鲤鱼跳的“龙门”在哪里?此“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黄河大峡谷最窄处,今称“禹门口”。可见“鲤鱼跳龙门”与金山毫不相关。那么为何要有这幅画面?
六朝至清代,金山为京口渡江孔道,南来北去的人都要在此驻足。古时南人去北地京城赶考,都要在此待船,期间烧香拜佛。因此,古有从金山上京城赶考可高中“大科”之说。当年苏颂父苏绅就是由金山上船赴京赶考高中“大科(进士),为此金山建“玉鉴堂”,以此纪念。为此,古人以高中谓“鲤鱼跳龙门”也。
“鲤鱼跳龙门”还有一层寓意,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想入非非,来寺院烧烧香,供供佛祖、菩萨,可得到一切。”一切成功须自己努力奋斗!
12幅,百猿献礼。又亦称“白猿献寿”,这是中国古今画家的热门题材,画喻意“长寿”。此“百猿献礼”献何礼?此礼寿也。此礼(寿)与塔有何联系?这就要从金山塔说起。
据《至顺镇江志》记载:“宋丞相曾布,元符末(约1100年),为知枢密院,于金山建塔报亲,超荐其母,南、北建塔,名荐慈塔、荐寿塔。”据《金山志》记载:“明·正统十一年(1446),寺遭火,巡抚工部左侍郎周忱命方丈都纲弘霔重建大殿、宝塔。”民国《金山志》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塔遭火,康熙命郡守高某重修”……咸丰三年(1853),粤逆陷镇江,尽焚金山……贼去,仅存空塔一座。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金山寺住持隐儒修建成,名仍‘慈寿塔’。”历史上慈寿塔遭三次难,因种种原因都幸免。可见山僧为了塔能够长久矗立,以“百猿献礼”亦“白猿献寿”来为塔增寿!
13幅,童子拜观音。此为金山寺传说“善财童子参德云”。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参,“往胜乐国妙峰山(金山)”参拜德云比丘。因而使得金山大殿背后的“海岛”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善财童子首参金山德云比丘”这一场景在海岛最下面,有十八尊罗汉,在罗汉中间有一渔翁双浆划着船,船头指向金山正中间,一童子在船头参拜。这场面就是善财童子参拜金山寺德云比丘。据《华严经》说:善财告别文殊南巡,首先来到金山,登上妙高峰,求见德云比丘,绕峰七日都没见到德云,后在别峰相见。佛印根据此说认为:“妙高峰就是金山寺妙峰山。”
14幅,五路财神。五路,财神,赵公明,俗名五路,元末长安人。御寇而死,民间奉为神,因而每年祀之。南朝·陶弘景《真诰》曰:“赵公明五方诸神。”因此,民间有说:“祀后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故称‘五路财神’。”时有谚云:
东路招财,西路进宝;
南路利市,北路纳珍;
中路玄坛,五路皆财。
因此,镇江有春节大年吃过饺子,上城西金山焚香敬财神的习俗,俗称“拾金子”,这是图“金山”两字的口彩。此画面今人也有称“五福双应”或“五福双至”。
15幅,打马上金山。古时,京口为渡江孔道,长江自上游千里,带来泥沙,河床历经千百年淤积,使得江面由宽变狭,形成滩涂。到了光绪年间,冬季枯水之季,可踏着干淤泥上金山,旧时,俗称“跑滩”。到了民国年间,已修成城市与金山相连的大道,可大踏步上金山。至金山与南岸相连,有“打马上金山”之说。时文士徐兆英游金山寺作《瓜洲阻风一日,次日开江行至金山,复为风阻五首》,第三首有走马上金山记载,诗曰:
中流山色忽江南,走马登山有谶谈。
卅载沧桑亲眼见,山犹如此我何堪。
民国时又有“骑驴上金山”之说。“骑驴上金山”不仅一趣事,更是一种民风民俗的体现。今大雄宝殿前须弥座前壁,镶嵌四块石质浮雕,第一块,就是“打马上金山”。
16幅,天宫礼寿:画面云腾雾绕,五位古装礼服人物,手托礼盒,行走在天途。画面下角,左右对衬,一对仙鹤含着花篮,张翅飞翔。整幅画面呈一派繁忙喜庆景象。此有两谓:
一谓,佛教徒视金山为“仙山”。这是因为佛教法海与道教青蛇在此斗法,谓在“仙山”天宫斗法。为避免画面出现打斗血性场面,山僧将此画面装饰成祥和、仙人群聚的场面。
二谓,道教徒也视金山为“仙山”。金山寺有道教“仙人洞”,相传,张果老为给天宫王母娘娘庆寿,路途劳累在此息足,留下历史遗迹“仙人洞”。因此,道教徒认为:“金山为去天宫礼寿必经之山。”正因为佛教、道教、儒教相处千年,才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这就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一脉相承至今的由因之一。
后记
追溯此文的由来。早年慈舟方丈大致告诉智善法师慈寿塔十六幅浮雕图案名称,智善请笔者寻典查籍……遗憾慈舟方丈、智善法师未能看到此文。值慈寿塔修茸120周年之际,笔者拿出存箱之作,以示这段鲜为人知之事。
(作者为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
- 上一篇:从一座千年古寺的前世今生看 镇江外来文化的因应之道
- 下一篇:马家坟景点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