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镇江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镇江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镇江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邱隆洪

 

姓氏是血缘传承的标志,家族沟通的纽带,是我们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中回避不了的文化符号。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近年来,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持续升温,姓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镇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长的历史文脉、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加强对姓氏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寻根需求,还可以弘扬镇江地域文化,增强镇江地域文化魅力。本文拟对镇江姓氏文化资源概述、开发利用现状、研究开发建议作些探讨。

一、“家底”厚实:镇江拥有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

镇江自古以来以交通便利、风景秀美、人文昌盛著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拥有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

1.镇江姓氏超过1000个

据前几年的统计,在镇江户籍人口中,共有姓氏1065个,其中单姓1048个,复姓17个。这意味着全国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姓氏在镇江找得到,可见镇江姓氏资源之丰富。而据最新出版的《京口区志》,该区常住人口的姓氏达到了1200多个,这说明随着镇江与全国各地交往越来越密切,居民姓氏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镇江不仅姓氏数量多,还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姓氏,如镇江市区的道姓、法姓、真姓、支姓,镇江新区的环姓、解姓,丹徒的殷姓、基姓、神姓,丹阳的束姓、荆姓、贺姓、洪姓、姜姓、眭姓、贡姓、杭姓、景姓、郦姓、偶姓,句容的巫姓、笪姓,扬中的奚姓、鄂姓等,这些姓氏在陈明远、汪宗虎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中有的被列为较罕见姓,但在镇江却并不鲜见。

2.镇江有一批知名家族

镇江地处江南,自隋唐以来,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历史上涌现出一些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家族,仅以明清时期为例,就有数世簪缨的京江张氏家族(清代宰相张玉书出自该家族),名儒辈出的京江柳氏家族(国学大师柳诒徴、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自该家族),名医世家京江何氏家族、镇江钱氏(吴越钱氏京江分支)家族、大港沙氏家族,文化世家镇江鲍氏(新安鲍氏承凤派)家族、草巷茅氏家族、句容笪氏家族,慈善世家京江蒋氏家族,科举世家丹阳贺氏家族,耕读世家润州周氏家族等等,有的家族绵衍繁盛长达数百年,在镇江乃至江南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镇江是一些姓氏的发源地或发祥地

镇江不仅姓氏文化资源丰富,还是一些姓氏的发源地,如吴姓,镇江是吴国最初立国处,今大港滨江山脉上分布着一系列吴国王室贵族墓,丹阳有吴姓始祖之一、因三让王位而被后世誉为“至德”的延陵季子庙,镇江作为吴姓的发祥地之一,当无疑义;再如荆姓,丹阳荆姓为世家大族,据荆氏家谱记载,丹阳荆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堂兄刘贾的次子刘武,为纪念父王之封号,同时逃避仇家追杀,易刘姓为荆,成为丹阳荆姓始祖,《中华姓氏大辞典》记录了荆姓的三支来源,丹阳荆姓来源未见收录,可以算是一个补充;还有团姓,源自南宋朱蒙如,官团练副使,因忤权相贾似道,弃官归隐镇江,以官为姓,为团姓始祖。

此外,镇江还是一些姓氏的发祥地,如庆姓,公元前545年,齐国大夫庆封出逃奔吴,吴国国王余祭把他安置在吴楚交界的朱方,即今镇江,庆封在这里聚族而居,后被楚灵王讨伐,庆封被缚,族人或被杀,或逃散,朱方(今镇江)由此成为庆姓发展史上不容回避的一处地方;再如贺姓,与庆姓其实是同一个来源,庆封被缚后,其中有逃脱的族人散居四方,至东汉安帝时,避安帝父亲刘庆之讳,改为贺姓,追根溯源,贺姓还是出自庆克、庆封一支,与镇江同样有莫大的关系。

4.镇江现存家谱超过1000种

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了156个姓氏的镇江家谱700多部(含少量与外地姓氏合纂的家谱)。《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主要是国内外公藏机构收藏的家谱,还有一些民间收藏的家谱没有收录其中,即使是公藏机构也有不少漏收的,加上近些年陆续续修的家谱,镇江存世家谱数量估计在1000种以上,其中包括不少一套几十册的“大部头”,如《苦竹王氏宗乘》《丹阳束氏宗谱》《曲阿皇塘荆氏宗谱》等。

家谱记载的不光是一家一族的历史,还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料。镇江存世家谱不仅为人们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也是研究镇江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特别是一些知名家族的家谱,保存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原始材料,为深入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生平事迹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5.镇江是许多姓氏、家族有地可证、有谱可查、有亲可认的祖居地

镇江位于大运河入江处,历史上是北方移民迁往江南的重要登陆地,是许多姓氏、家族的落脚地或集散中转地。一些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又迁往外地。仅《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外地家谱中,就包括了迁出地为镇江的80个姓氏、上百个家族。因为谱牒散佚等原因,这些姓氏、家族南渡以前的世系要么付之阙如,要么名讳不详、生卒失考,祖根地更是语焉不详,使得镇江成为他们有地可证、有谱可查、有亲可认乃至有祖墓可谒的祖居地,近年来,不断有外地人来镇寻根,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现状堪忧:目前对镇江姓氏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远远不够

近些年来,镇江在姓氏文化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编写了《丹徒诸氏述略》《丹阳家谱提要》等一批论著,修复了儒里朱氏祠堂、葛村解氏宗祠等一批姓氏文化遗存和市区陆小波故居、大港赵伯先故居、黄墟冷御秋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近年来,各地来镇江寻根祭祖的姓氏宗亲越来越多,各个姓氏开展的寻根祭祖、宗亲联谊活动日益活跃,有的还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大港赵氏每年清明时节举行的祭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赵氏宗亲参加,己成为镇江东乡地区每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够,姓氏文化资源宣传意识淡薄

姓氏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发掘利用姓氏文化资源,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地域文化魅力,提高市民的家庭(族)归属感、文化自豪感、城市认同感。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一姓一族人的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在认识上还有盲区、误区,甚至有人认为姓氏家族、谱牒文献属于封建落后的东西,造成了姓氏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积极性不高、姓氏文化资源宣传意识淡薄的现象,承载特定姓氏文化祭祖的旅游景区对姓氏文化资源的宣传重视不够。比如,丹阳九里延陵季子庙,过度宣传所谓神奇的“沸井”,无形之中削弱了这一古迹名胜在吴氏宗亲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再如焦山,重点宣传“大字之祖”瘗鹤铭不为过,但是对焦山因焦姓先祖焦光而得名宣传甚少,对焦氏宗亲集资修建的焦公祠几乎从不提及,以致很难让人想起焦山还是焦姓寻根问祖的一处圣地。

2.形式不多,姓氏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和周边地区一样,镇江近年来掀起了一股修谱热,不少姓氏开展了修编家谱、修复宗祠等工作。据本地媒体报道,近些年,已展开续谱或修祠工作的镇江姓氏有:王、张、朱、解、高、赵、管、壮、柳、鲍、凌、谢、荆、符、殷、郭……这对挖掘研究姓氏文化、家族文化,弘扬先人美德,传播地域文化,无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促进作用。

从全市范围来看,姓氏文化资源开发的形式过于单一,开发层次较低,主要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零散的续家谱、修祠堂等层面上,专门研究镇江姓氏来源、迁徙、发展的学术论著还不多,部分编修的家谱体例不够严谨、内容差错较多;对姓氏文化遗存、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力度还不够,一些姓氏文化遗存、名人故居在开发改造中被毁掉,还有些姓氏文化遗存、名人故居至今没有得到修复或有效保护;修复的姓氏祠堂、名人故居有的不能做到正常对外开放,让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包括寻根者失望而归,等等。

3.步子不快,与周边城市相比缺乏紧迫感

对一座城市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软实力,镇江周边的城市近些年无一例外地加大了包括姓氏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开发利用力度。扬州隆重举行了建城2500周年城庆活动;常州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谱牒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会,对推动姓氏文化、地方文史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无锡也在2007年成立了谱牒文化研究会,借助泰伯庙会,连续多年举行了吴氏宗亲共祭泰伯典礼,吸引了海内外的吴氏宗亲参加,影响越来越大……

反观镇江,近些年在开发姓氏文化资源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体现在缺乏紧迫感,对姓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重视不够、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好在这一状况在近两三年来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开发利用姓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眼下镇江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

三、前景可期:对开发利用镇江姓氏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

1.寻根游持续升温为开发利用姓氏文化资源提供了良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更加便利,人们的出游意愿越来越强烈,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也随之持续升温。无论是中华民族共祖的黄帝陵、炎帝陵,还是多个或单一姓氏始祖的太昊陵、比干墓等,每年都迎来大量的游客,一些地处偏远的名人故居、墓葬,也不乏参观者。到各地寻根谒祖的,已经不止是回到祖国大陆的华人华侨,更多的是迁民的后代、怀揣寻根意识的平头百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尊宗敬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人们通过寻根谒祖,追寻先辈的脚步,探访祖先的踪迹,可以满足“我从哪里来”的心理诉求,增强家族和民族自豪感,保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顺应这种需求,各地以挖掘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线路不断出现,许多姓氏的姓源地、祖居地或发祥地,还成立了姓氏研究会或类似机构;以姓氏文化为题的节庆在各地开花,策划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姓氏论坛、姓氏文化演出、寻根联谊活动等,进一步推动了寻根游的升温,也为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契机。

2.对开发利用镇江姓氏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

(1)开展一次全市性的姓氏调查和家谱征集活动,摸清镇江姓氏的来源、演变、发展、迁徙、分布、世系、家族名人以及家谱存世情况等,在此基础上依托市图书馆或档案馆建立镇江姓氏、家谱信息数据库,为深入开展镇江姓氏文化研究和外地游子来镇江寻根谒祖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2)筹划成立姓氏研究机构,聚集一批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和爱好者,促进镇江姓氏文化研究,对全市姓氏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为外地来镇寻根的炎黄子孙提供帮助。

(3)有重点、有选择地保护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姓氏宗祠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人故居、墓葬,对因开发改造面临拆毁的的姓氏文化遗存、名人故居墓葬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4)加大宣传力度,编辑出版一批镇江姓氏文化书籍,通过新型媒体介绍镇江的姓氏文化遗存、名人故居墓葬,吸引外地游子回镇恳亲拜谒,寻根问祖。

 

备注:

①古瑾:《“王张陈朱李,刘吴徐周杨”——镇江十大姓氏出炉》,2013年4月17日京江晚报第4-5版

 

(作者为《京江晚报》副总编辑、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