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金、焦、北固、大运河 “控楚负吴、衿带江山”自古镇江最江南
金、焦、北固、大运河
“控楚负吴、衿带江山”自古镇江最江南
时 强
2019年4月,主管全市文广旅游的负责人曾公开坦言:“……镇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相对不足之处,比如景区体验休闲不够,缺乏有远程号召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也欠缺……”(见《京江晚报》2019年4月15日要闻版)。本文无意对此作点评,仅从讲好“镇江故事”的视角论述如下:
一、大江南版图上古来镇江熠熠生辉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以上海市及江苏、浙江、安徽的27个城市为中心区的规划发展犹如开弓之箭,势不可挡;中央及长三角地区的众多专家学者更是宏论巨著铺天盖地,“大江南”文化圈、文化产业、文化发展平台月月出新,异彩纷呈,其中喊了很多年的构想“宁镇扬一体化”的老话题顿生新创意,终于等到实质性推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专版)。在此大背景下,古城镇江该以何等风貌和身姿站队于大江南之中心位置,唱出自己独特的“奏鸣曲”,讲好“控楚负吴、衿带江山”的新故事呢?无需讳言,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拥有三千多年文明发展史,《宋史》卷五《文帝记》(元嘉二十六年三月)乙丑、又昭曰:“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衿带江山,表里华甸,经途四达利尽淮海,城邑高明,土风纯壹,苞总形胜,实唯名都,故能光宅灵心,克昌帝业”,史书铁证。自古镇江雄踞东南二百州,在历史上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领先江南地区,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当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近代以来,随着开埠通商,宁沪铁路开通与交通、物流、金融的东渐,更由于当代区划调整和跨江大桥开通后几个不同时期“醒得早,起得迟”的迟缓,丧失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最佳机遇期,才导致如今无法比肩苏、锡、常,更妄论超常规发展,屹立长三角之潮头了。
时下“江南热”,各地争说“江南好”,深度挖掘和利用镇江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讲好“镇江故事”,不仅是顺应形势发展之必需,也是镇江自身抢占机遇,崛起于苏南对标大上海的内在需要。故此革除以往“讲好镇江故事”中总体浮泛,缺乏深度与广度,缺失新构思、新技术、新手段等落后陈旧的弊端,创新具有镇江自身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站立在大上海同一平台上超越苏、锡、常,无问东西,仅我独有,当是重中之重!
二、对标大上海,做宽广度,做厚深度,创出新方式、新方法,讲好“镇江新故事”。
1.文创,与时代和青年交融互动。现如今的世界,唯有青年人引领潮流、个性张扬、兴趣多元。“镇江故事”要想有人听,又百听不厌,抓住青年人便抓住了讲故事的“硬核”,把“讲”的过程融进镇江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其演化为广受青年人喜爱的文创衍生品,并与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最受欢迎最为流行的文化享受高度契合。说到底就是让众多“听众”对古城镇江的历史与未来寄托自身的情感和回忆,从而倍增认同感、体验感。在研判“镇江故事”如何讲得好、讲得透彻,尤其弄清故事背后的潜在内涵,是“自我表达和个性体现”,否则,故事再好,也难以让人领受其中的亮点和韵味,更无法使“镇江故事”本身的出彩之处让“听众”感同身受、流播四方了。
2.汇聚江淮百戏,“讲”唱互用,尽展镇江之美。众所周知,地方戏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拥有各不相同的文化底蕴和异彩纷呈的审美取向。地方戏曲作为集方言、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对该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播,引发不同区域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镇江地方戏曲的“唱”与“镇江故事”的“讲”互用互促,才是建立镇江文化自信、弘扬历史文化精华的最佳搭配。镇江地区现存地方戏(曲艺)20余种,数量众多,底蕴丰厚,参与者众,成就了大江南地方戏重镇的地位和声誉。近几年来称誉大江南北由镇江自创自演的大型情景剧“水漫金山”、扬剧“审椅”,还有丹徒南乡民歌、丹阳丹剧等历史与现代剧目的各地巡回演出,让世人触摸到古城镇江的名人名史、风俗人情,增添了对镇江之千年历史过往的回望与重现,架构起一个更加美好未来的“镇江盛世”。在这里出新传统的创演思维、革新陈旧的技艺资源,展示“古与今”“小与大”的自在格局,才可能将“本地故事”与大江南各地形成呼应,才会唱响长三角乃至全国,尽展“镇江故事的精彩”。
3.沧桑老建筑,描绘新时尚。镇江古时为“三国都城”,近代开埠通商以降,古城建筑百年来更是古今俱有,华洋糅合,享有“万国建筑”之声誉。据普查,就城西西津渡历史街区一处就有古今中外的特色老建筑20余处,其中享誉世界的孙中山两次驻节处的“广肇公所”“屠家骅公馆”,韩国临时政府遗址、大英工部局、美孚洋行、西侨公墓牧师楼等等称之为古城“建筑博物馆”也毫不逊色。镇江众多老建筑及沿江邻山的工业遗存、港口、码头铁路遗址记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历史文脉,他以悠悠绵长的旧城生活方式量身打造着古城格局,展现出城市综合形态和百姓的生活习俗,更是当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努力维修保留好原建筑风貌前提下,用微更新,打造成融科技创新基地、文化创意平台、高新技术文化展场以及一流文化消费与体验的城市文化客厅、公共书房,以其闪耀时代光彩的“年轻态”,增加“快闪点”,扩大“朋友圈”,从而架起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互融相通的桥梁,物载变迁,情怀永远,以老建筑的“岁月余味”为讲好“镇江故事”注入新的文化营养。
三、寻找新招数、探求新形式。
《京江晚报》的“名城周刊”上时有佳作发表。前不久张大华先生的“从水漫金山说开去”、王勇先生的“华山矶探古”等等篇章无不说明古城镇江有着挖掘不尽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蕴含着向新时代前行的原动力。“江南烟雨酿陈香”,雅与俗,是传统文化在趣味上的一张一弛;诗与歌,演绎着古城镇江“多元一体”的气质与风度,情深于辞的苏轼与苏洵、仗剑高歌的辛弃疾、瓜洲京口一线天的待渡亭等等有太多太多的历史记忆和当代业绩需要寻找新招数,运用新样式才可使“镇江故事”道尽风流,讲出精彩。要让“镇江故事”在长三角各地讲透、讲全与唱响,形成良性互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标识度”,更应有传诵绵长的持久力。金山街道曾经发布过手绘的西津渡老街区景点指引图,可以让人们按图漫步,浸润在千年故里的人情与乡愁之中,依此援例出新,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突破时空限制,以“4K+5G”进行“讲故事”直播,并在手机端、街头和家庭电视大屏端等多样式、多渠道同等呈现,让“镇江故事”插上网络翅膀,制造“溢出效应”,破城而出,响彻大江南北,岂非大大的好事?
综上所述,限于见识,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为镇江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兼市社科联主席,研究员)
- 上一篇:成也地理 败也地理 ——地理与镇江文化
- 下一篇:镇江丁氏家族的特点及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