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研究会主页 >> 文化旅游 >> 让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消费不再是梦

让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消费不再是梦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20-08-13      阅读数:

让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消费不再是梦

 

周润生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噪音扰民等城市顽疾日趋显现,于是,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回归田园”消费的新趋势正在悄然兴起。拙文试就这一已经到来并渐成热捧,意在追求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需求消费前景作一探讨。

【关键词】田园生活 回归乡村 消费趋势

 

说起陶渊明,自然就会让人想起那“世外桃源”的仙境般生活,也会让人念起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但君可知道,这位“靖节先生”似乎与咱们镇江这方热土还有点关系。陶渊明生活在崇尚自由和个性张扬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歌与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神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魅力的杰作,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们的喜爱。苏轼甚至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然而陶渊明诗自然平淡,不事雕绘,以写意为主,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审美风尚格格不入,故在当代(晋)及刘宋时期不受重视。直到梁代,始有人认识到陶渊明及其诗文的价值。斯人即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编选者我市丹阳人萧统。他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后被立为皇太子,但他更性爱山水,便决定离开建康,来到群山环抱,环境极为幽静的京口南郊招隐山读书撰文,虽只活了31岁,但终于编成了三十卷的《文选》稿本。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研究丛书《文选名篇》中,就选有《文选》内陶渊明诗文四篇,为入选作者中所选篇目最多者之一。萧统编辑《陶渊明集》并作序阐明陶渊明隐逸的意义,赞美“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渊明其人“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乃是“大贤笃志”。《陶渊明集》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现在留存的《陶渊明集》即源于萧统编的八卷本和北齐阳休之编的十卷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但它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从此,便有了“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而《中国成语大辞典》则解释道:“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于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生活便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所梦寐以求的美好田园生活。

一、何谓陶渊明归复自然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他脱离官场,回归自然,栖身田园,是其“性本爱丘山”情性的最终胜利,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道德人格的实践。由此,标志着一种道德人格新范型的出现,影响了后世无数知识者的处世行为,启示人们从险恶的仕途激流勇退,栖身田园,安顿心灵,其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其实一点不亚于攀龙托凤,纡青带紫。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直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好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策相符。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从而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以来,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即庄子称为的“宾”。而陶渊明似乎不同这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得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位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诗的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变得僻静了。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作者在何处建立人生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思想,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仆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的生命原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于是,作者即把这一哲理道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东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好与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此刻,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南山何物?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最后二句于是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才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是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的,于是,后世禅宗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这才算是天地间人生最高之境界!

至此,何谓陶渊明归复自然的田园生活答案已彰显较著: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爱恋中得到安息,均在田园劳动中找到归宿和寄托,这种快乐的田园生活,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唯有这种生活之美,才算得上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同志在《七律·登庐山》一诗中提到这位一千多年前与庐山结有不解之缘的晋代大隐士陶渊明,不正是深情缅怀曾住在庐山附近的陶渊明,他曾追寻着先民“适彼乐土”的足迹,幻想出了一个先验性的“桃花源”吗,那里以没有压迫剥削、绝对平均为特征,以原始共产主义为蓝图。但理念的东西不会超越时代提前实现,一千多年来,虽然有无数人寻找过这个“桃花源”,但它从未真正向世界敞开过。而今,在诗人毛泽东看来,中国大地沧桑巨变,古人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出现了,虽然它还只是初具规模,不尽完美,但比起空想的美好世界毕竟是具体得多了,世上若真有一座世外桃源,其中居民亦应出来与新中国的农民同耕了吧!

千年沧桑,名为时迁,历史要发展,时代在前进,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正因为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张孝德在《行政管理改革》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出现新的消费趋势值得我们关注,这种消费表现为几种回归现象。一是回归自足田园生活的生态消费。随着城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噪音等城市病的出现,乡村旅游热、体现农耕等正在兴起,一些知识分子、文化人定居乡村,最吸引他们的是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是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回归。文章最后认为:追求以生态化、文化与艺术为内涵的人生价值提升、追求回归自然的智慧生活,将是引领未来最前沿的消费。要得到这种新生活,成本最低、最容易获得的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乡村,由此决定了未来消费的新趋势,就是回归乡村生活需求的消费。

笔者非常同意并赞赏这种观点,而且认为:这种陶渊明式的回归田园生活消费梦之实现时日,将不会遥远。

二、缘何受热捧的是私家团休闲方式

据报载:2019年国庆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其中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和休闲项目持续受到热捧,如自驾游、乡村游、亲子游、农家乐游、生态消费游等不断升温,如私家团的报名人数同比增长竟高达155%。究其原因,都是为了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是不顾一切的!母亲爱孩子,男人爱女人,或女人爱男人。但不管男人女人或孩子,他们都爱自己的家,这个家就是“窝”,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爱自己家的最好说明,绝大多数的宾馆客房都爱挂出“宾至如归”的温馨广告牌,也就是希望所有客人都有一种回到自己家的感受,都能在这儿找到爱的归宿感!因为人类天生以来是有一种“洞穴情结”的,这就须追溯到几十万或上百万年前原始人的穴居生活,发展到现在,也就是我们的小家庭生活。于是便有了自驾游、亲子游、私家团游这些以家族和朋友圈为组合形式的休闲热。其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陶渊明就已经将这种“回归”情结发展到极致,这可从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中找到答案:“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斯时,我们似乎可以见到一位弃官归田享受天伦之乐,年约四十多岁的文人在对天咏叹: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这就是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难怪当今有许多文人名人富人以至达官贵人,他们或在位时或退休后,都想去找一块“桃花源”以过上陶渊明式的回归生活呢!据说央视名嘴敬一丹就曾在刚退休后不久即去乡村租了一块地,而过上陶渊明那种归田躬耕的生活。也就是上文张孝德教授提到的那种新消费趋势。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市民来讲,他们在农村没有老屋和农田,即使老家故乡原本在农村的,因为城镇化建设的拆迁潮所致,他们的家没了,田地更没了。但绝不代表他们的故土情结不在,他们的回归愿望已灭。是啊,如今城镇高了,村庄矮了。越来越高的楼群挤压着村庄,越来越瘦的村庄已至溃不成军,逐渐大片大片地从万绿丛中消失了。曾经的土坯房、茅草房甚至砖瓦房在时间的战场上渐渐失守了。随着村庄逐渐稀疏乃至消失的还有鸡鸭鹅、牛马羊,还有袅袅上升的炊烟、喧闹的村庄人语,甚至包括载着童年的竹林、溪水、荷塘,一切都随着被吞噬的村庄而消亡。因此,笔者还是要借用这苍白的文字再次呼吁:请手下留情尽量保住这已经不多的村庄和祖屋吧!没有村庄何来田园?没有田园何处回归?无法回归谈何乡愁!

就在前不久,我的朋友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们一行6人刚从浙江长兴回来,谈起感受就是过了一把陶渊明的“桃源”回归生活。那儿有山有兽有树林,有塘有荷有竹海,有田有园有老屋,使他们这些童年在乡村长大,后来长驻城市的老市民,简直如同鸟儿归了林,游子回了家般地欣喜。在村庄,也许每一个鸟巢,每一声蝉鸣或者蛙声,背对故乡后,都会成为每一个流浪者回望的符音,成为生命力不可抹去的跳动,随着时间的深入,则愈加刻骨,记忆却历久弥新。白天,他们三俩成队,或登山,或探林,或漫步田埂,或畅游竹海,让肺尽情地吸氧,让心彻底地放松,让脑悠闲地放飞,直到日落西山,他们才回到农舍,吃上老屋农妇满桌的家乡私房菜,俨然一种游子归家的温馨。晚上,或是打牌,或是聊天,或是看电视,或是玩手机,完全一种乐不思蜀之感,不知不觉,一个星期过去了,大家仍有依恋不舍的味道。虽然这儿并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古都名镇,更不是圣地故居,但常年累月游客如织,他们皆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问一下价格,每人每天一百元,包吃包住包玩,岂能没有吸引力?这样的价格在城市里能找到吗,给给房租差不多。但更重要的是,来这儿能找到乡村物语,喝上心灵鸡汤,给蒙上尘埃的身心洗个澡,给远离久远的乡愁留个影。也许就是在寻找那种陶渊明“归去来兮”的感觉吧。实际上无论从旅游的角度,还是观光的角度,都有一个忌讳,就是没有考虑到人的文化性。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是人文桃花源,而非桃花盛开的桃花园。有人认为一个地方越新奇越好,越能吸引人,其实不然。这样只会让你觉得很茫然,因为太陌生了。恰恰需要那个地方有一点让你觉得熟悉的东西,而其背后则是需要你去了解、学习和体验的东西,即由熟悉到陌生,这样才是成功的。时尚绝不等同时髦,合时也不等于趋时,知风更不同于跟风。从众而独立,随世而创新,这才是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文化。

三、如何去营造回归乡村的消费环境

说起镇江的旅游文化,咱们镇江人也许会竖指而自豪地说: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一点不假,笔者手中有本201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新升级版《知识中国地图册》,在其“全景江苏”栏目中是这样介绍镇江的:镇江“天下第一江山”。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貎,向以“天下第一江山”名闻四方。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负盛名的焦山碑林、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和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等,记载下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漫长足迹,也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游客登临。在江苏13座地级城市中,仅选出6座城市加以重点介绍,看来我们镇江还是值得骄傲的。然而,若提起旅游收入成效,那就令人叹惋不已了。究其原因固然颇复杂,但有一条缘故是明显不过的,那就是镇江留不住游客。再有多好的旅游资源,如果只是让游客来去匆匆,而不是促游客住下来,连游带玩顺购再加上夜消费,都可能事与愿违而如炊沙作饭劳而无功。如果我们能设法在留住游客上大做文章,探索出一条引领未来最前沿的消费途径,即回归乡村幸福生活的生活消费。到那时,也许你想赶他们走也是赶不走的。前文提及的长兴乡村休闲游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携家带口在那儿住上一周半月算是较短的,有的甚至长达一两月都不想离开也是常事。那么,在我们镇江,能否营造出这种回归乡村的消费环境呢?答案是当然可以!

且说现成的:在不久前公布的首批江苏省2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我市就入选两个。先说茅山镇丁庄村。这儿以葡萄文化为底蕴,打造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特色乡村。目前,丁庄康庄大道两侧已建有10处停车场,园区内车位就有650余个,同时打造了农耕园、爱情园、葡舍民宿等,并适时组织形式多样的节、会、展等旅游活动,营造“早春踏青、炎夏纳荫、初秋尝鲜、寒冬观景”的季节特色风情游。再说江心洲五套村。这儿以柑橘文化为底蕴,以橘江里景区为舞台,打造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特色乡村。如今,橘江里景区有半亩橘田、蝴蝶谷等特色民宿近10家,拥有依水人家、城乡同乐园等农家乐示范户13家,拥有“初心驿站”团建基地、精品柑橘示范基地、廉政文化园等,形成了“水里可划船、园里可采摘、院里农家乐、屋里有民宿”的特色乡村旅游格局。下面来说说有待开发营造的其他回归乡村的消费环境:先说素有“江中明珠”美誉的扬中,她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又被誉为“水上花园城市”,仅河豚节期间,每日加工河豚已达万余条而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其回归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可谓十分丰富;次说新区大路圌山黄明文化旅游节,这儿围绕登山祈福、踏青赏花、东乡美食、航空体验等六大主题,将旅游区由点连线成面,游客呈现爆发式增长,清明小长假三天即接待游客31.6万人次,同比增长40%,且外地游客占一半。至于圌山天沐温泉、圌山途居露营基地更是一房难求,实现了100%的入住率。试想一下,如果能像浙江长兴那样将这些游客留下来住上十天半月或是一周左右,那么收效就不可小觑了。再说天王樱花节,自2014年首届樱花节吸引30余万游客以来,樱花节探索实施节庆市场化运作、农旅结合、休旅融合等战略,今年参观人数即超过130万人次,无数游客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赶来一睹这千亩樱花的风采。但毕竟樱花的花期太短,若能增加休闲旅游项目一年四季都能吸引和留住旅客,才能取得大效益。

我们知道,旅游文化包括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即旅游主体——游客,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文化研究。就我们镇江而言,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的旅游客体,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一客体从而去吸引来更多的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在介体上大做文章。比如旅游广告宣传、旅游资源挖掘、旅游文化创造等。

旅游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消费,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比如陶渊明式的“回归田园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消费的因素,而如何挖掘、培育、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就是名城镇江旅游业今天面临和永远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