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利用研究
镇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利用研究
邵国平
【摘要】 本文就如何抓住全国兴起的红色旅游浪潮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大好形势,结合本地实际,分析镇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镇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路径与方法,更好地服务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推动镇江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旅游资源 发掘 利用 研究
引言
国内红色旅游雏形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政治学习旅游、初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全方位发展等四个重大历史阶段,形成了原址观光、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综合开发等四种模式。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总体思路、总体布局、主要措施作出明确。此后,又相继出台《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脱贫攻坚作用,并明确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2016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更是强调提升红色文化发展水平作为旅游业产品创新,扩大旅游新供给的新方式。
镇江无论在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是一座文化名城、英雄之城,古时有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近代有鸦片战争镇江军民联合抗英的英雄壮歌;步入现代,中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革命根据地的抗日斗争、渡江战役“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珍贵历史镜头,无不展现出红色之城、英雄之城的壮阔场景。可以说,近代以来镇江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反映的历史阶段跨度大、历史时期较为完整,是一座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很好的城市。近几年来,我市红色文化旅游虽有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然有不少差距。
1.镇江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来,红色旅游不断升温、蓬勃发展。近年来,镇江发挥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展红色品牌创建、红色线路推广、红色教育普及,红色旅游在镇江得到迅速发展。无论从整体形势,还是发展质态看,都呈现良好态势。
1.1从发展前景看,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红色革命遗址80处,占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5.6%,高于南京的4.4%和常州的2.7%。红色遗产资源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占比19.4%。近年来,镇江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为突破口,以茅山老区为载体,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红色文化旅游较完整的产业链。2013年前,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量徘徊在100万人左右,但近年来游客量猛增,年接待量已达到170万人次。今年以来,仅新四军纪念馆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500余个、党员群众2万多人,平均每天接待150多人。去年,扬州的地接旅行社就曾主动上门要求镇江开出红色旅游景点清单,希望可以将镇江的红色景点与扬州的景点进行串联,形成新的旅游线路。可以说,镇江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1.2从发展环境看,镇江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处于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交汇处,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在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镇江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空间广阔。根据《2017年红色旅游影响力报告》公布的“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排行榜TOP30”,上海市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98.26,全国最高;综合比较品牌知名度、吸引力、活跃度、传播力、影响力等因素,上海位列全国第二,南京位列全国第九。争取上海、南京两大旅游客源地游客来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活动,或与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对镇江而言,先天条件优越、发展机遇难得。
1.3从本地资源看,镇江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焦山古炮台、伯先公园、陆小波墓、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韦岗战斗遗址纪念馆等80处红色遗产资源,集中反映中国近现代史整个发展历程,时间序列、发展阶段较为完整。其中,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有6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反映大革命时期的6处、土地革命时期的5处、抗日战争时期的41处、解放战争时期的18处,其中,文保单位29处,占比31.2%;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7个,占比26.9%,已开发的25处,利用率仅29%,其涵盖有建筑设施、历史遗迹、人文活动3大主类的8个基本资源类型。主要分布在镇江主城区、丹阳城区、句容茅山三个区域,呈现由北向南递增分布的特征。对镇江而言,这些具有红色基因、流淌红色血液的景区景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亟待科学、高效地发掘、开发和利用。
2.镇江红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面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大的受众群体,市场普遍看好红色旅游前景,近年来呈现出整体增长快、投资力度大、国际化增长迅速、创新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等特征,并悄然发生着“三大转变”:一是开发模式方面,从红色景区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二是产品组合方面,从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转变;三是市场客群方面,从老年群体向年轻群体转变。因此,结合我市具体情况,从总体看,我市红色旅游市场规模偏小,开发力度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具体尚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2.1资源松散分布。就镇江而言,红色旅游资源相对松散,红色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未能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和品种丰富的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一些不够大众化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就不能搭上“顺风车”,锁在深闺无人知晓。例如:几年前,一位外地夫妇来镇游玩,提出要去韦岗战斗遗址参观,但尴尬的是,作为本地导游,都不知晓韦岗战斗遗址在哪,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2.2融合发展不足。本地红色旅游资源,包括旧址遗址、名人故居、专题纪念馆等类型,以往相当部分资源属于文化场馆,文化与旅游等行业之间存在壁垒,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红色文化未能与镇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效融合,未能得到更深层次挖掘,使我市旅游业难以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
2.3产品组合单一。本地红色旅游市场化、产业化水准不高,部分红色景点多以旧址参观、实地游览为主,内部多停留在简单的图片、物品展示阶段,产品组合单一,创新性不足、互动性不强、体验性不高;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基本模仿当年建筑,景区之间风格差异较小,游客产生“红色景区一个样”的观感和“游一当十”心理。此外,红色旅游资源也未能与市域内外的其它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或对接,并形成组合式线路和产品。因此,嵌入市场的能力不强,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二次消费比重低,二度重游率不高。
2.4服务能力不强。红色景区景点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以及周边吃、住、行、娱、购、游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一、良莠不齐,有些红色导游员、解说员所编解说词不能充分反映景区红色文化内涵,不够深刻、泛泛而谈,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不够强,知识水平、讲解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景点与景点的互动不够,景区内的一条龙服务有待提升。
总之,上述存在的几个问题,说明我市红色旅游业与省内外兄弟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的受众群体的需求。
3.镇江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建议
镇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虽不及江西瑞金、陕北延安、河北西柏坡,但作为一种学术界称为“非顶级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仍然有发展空间。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旅游资源评价等级划分标准,我市拥有国家旅游资源等级的红色遗产资源56处,占比60.2%;其它红色资源在中长期也存在升级为普通旅游资源的可能,资源利用空间大。能够依托个性化、本地化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3.1突出市场改革方向。未来镇江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收入模式必然由传统“门票+服务网点”向多元化旅游产业转变。要抓住改革机遇,通过单位改制、资产重组、股本改造等方式,加强与国旅、中旅、携程等大型旅行社合作,吸引社会资本、专业化团队参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地嵌入当地及周边文化旅游市场。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资本撬动旅游资源开发,完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开发更多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旅游线路。比如,茅山红色文化旅游景区除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外,还有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三茅峰茅山人民反清乡胜利纪念碑,磨盘山新四军后方医院、修械所、军工厂、交通站、被服厂等革命旧址亟待开发;以此形成立体化、系统化的红色旅游景点网络。
3.2突出有效政策激励。政府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资源,设立专项引导基金,出台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租金减免、财政扶持等政策,并通过投资基金绩效评估体系,确保社会资本在融资申报、融资许可、股本扩容等方面都有政策措施配套,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要发挥政府智库作用,为参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企业进行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系列资本运作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包装,并立足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推出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相配套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要抓住句容茅山影视基地建设、江苏大学混合所有制改革、江科大南校区影视学校筹建等有利契机,加强与华策影视、银泰集团、苏州太旅等文化、影视、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土地、财税、银行贷款、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实力雄厚的专业化公司参与镇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机遇。
3.3整合与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以韦岗战斗旧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乾元生态水果采摘观光基地、磨盘山新四军革命旧址群、战地茅山影视基地、巫恒通烈士故居及烈士墓园、丹徒宝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旧址、丹阳延陵镇贺甲九里战斗旧址等10余处景点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并推出1日游、2日游和3日深度游,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在精品线路基础上,让“红”与“绿”、“古”、“黄”(宗教文化、福地养生)、“俗(土)”有机结合,与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西津渡等景区景点一同,开发形成富有镇江特色,包含红色文化基因的多元化旅游线路,实现以茅山红色旅游带动和进一步激活本地区全域旅游市场;充分利用我市丘陵山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真山真水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和培育美丽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把红色旅游与山区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开辟一条以红色旅游为导向,与乡村旅游、山水旅游、宗教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工农业观光旅游多种旅游为一体的高水平高质量旅游新局面。
3.4突出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是聚焦人气的关键。立足镇江地理、人文、风俗、文化特点,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比如,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并线发展;结合句容现代农业,推出采摘型、农家乐式旅游产品;组织当一天“新四军”,重走先辈道路活动,提高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开发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产品,比如,增添品味茅山老鹅、茅山茶叶、茅山野山珍、茅山香草等土特产环节,品尝民俗化、郊野化、农家化特色餐饮。开发综合旅游产品,将本地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与金山、焦山、北固山等旅游线路以及上海—天目湖—茅山、金坛森林公园—茅山、茅山—汤山—夫子庙等中短途旅游线路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借助镇江山水秀丽特点,引入康体消费、疗养消费、养生消费元素,形成长期、持久的收入来源,并立足茅山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国内知名制作集团、影视集团,共同创作一批反映茅山抗战、军民抗英、民族救亡等题材的动漫、影视、文化作品,引爆红色文化旅游市场。
3.5重视培育红色文化基因。通过“红色大讲堂”、“红色小课堂”、红歌代代唱、红色夏令营等活动,并借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江苏网,开设“网上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专栏,配合《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开展红色专栏寻访报道,不断浓厚红色文化氛围。推出“红色教育基地+旅游景区+影视基地”发展模式,先后协助拍摄电影《陈毅在茅山》,电视剧《江南风云》《黑狐》,史诗剧《激战江南》等与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相关的影视作品,扩大茅山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及知名度,提髙我市红色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3.6突出社会氛围营造。设立镇江红色文艺创作专项基金和红色精品工程奖,鼓励、引导党史专家、专业作家,立足茅山老区,整合苏南、苏北、皖南等新四军历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编写红色旅游解说词、导游词、宣传资料、系列图书等,丰富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区域红色文化品牌。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出红色智慧旅游,通过“1+N”宣传推介模式,借助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以及手机APP、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现代媒体,宣传推介本地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立体化传播矩阵。立足茅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动与中央、省、市宣传、组织部门以及党校、院校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干部教育学院形式,开展集中教育培训,提升本地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含金量。同时,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关系促销,邀请旅游中间商、旅游媒体记者、撰稿人、摄影家实地体验、采风红色文化旅游,将他们培养成最好的宣传员;通过“全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镇江赴外地的旅游推介会等会展推介活动,扩大镇江红色文化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民众来镇学习、观光、敬仰红色文化资源,以利满足广大民众对红色旅游的需求,让红色旅游品牌渐入人心。
结束语
总之,镇江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虽然由于受资金、理念、模式等客观因素制约,产业起步晚、基础薄,但是只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广大市民参与,并切实做好以茅山老区新四军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宣传和推介工作,主动从旅游线路、旅游品牌、文旅融合等方面做好与本区域内外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对接,不断提升现有旅游线路和产品水平,同时要大力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工作,要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资源各项配套设施,在创新发展的模式下,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和机制,我们深信随着全国红色旅游向纵深推进,我市红色旅游形势必将有较大提升和发展。
(作者为原镇江市地质矿产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上一篇:京口柳氏宗族家训简述
- 下一篇:文旅融合背景下镇江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