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研究会
图文推荐
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研究会 添加时间:2018-11-16 阅读数:
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翁红霞
【摘 要】 地方志是中国历史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编修与传承,但对地方志的开发与利用却重视不够,镇江方志亦是如此。考察镇江地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剖析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提出开发利用镇江地方志的合理化建议,尽量发挥地方志的社会功能,服务于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宏伟事业。
【关键词】 镇江方志 开发利用 思考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他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谈到地方志的社会功用和时代价值时他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1]2006年在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习近平调阅了《苍南县志》,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了该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告诫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认清台风活动以及影响浙江的规律,要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防台风抗台风和处置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还专门要求报送《上海通志》,以备查阅。[2]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3]江苏省方志系统会议要求全省方志工作要突出“四个转变”,即由被动承接向主动对接转变,由“边际”工作向贴近中心大局转变,由传统修志编鉴向现代多元开发转变,由相对单一的文化服务向经济社会综合服务转变。镇江市史志办遵照总书记的指示,响应省主管部门的号召,按照镇江市政府的规划,认真工作,开拓创新,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16年底,镇江全市先后编纂综合志书14部,年鉴80余部,部门志、行业志140余部,其中市史志办编辑年鉴27部,各类地情书30部。近五年来,市史志办累计向社会赠书近5000册,光盘近400张,受益人群逾万人。对镇江方志开发利用的实践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对史志开发利用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创新,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成绩
多年来,镇江史志工作在积极主动服务于全市政治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
1.服务镇江城市管理的升级 针对颇受网友诟病的城市天际线混乱问题,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基于风貌保护的镇江中心城区城市设计高度研究》的编制工作,镇江市史志办规划办提供《镇江市志(1983~2005)》(以下简称《镇江市志》)等地情资料作为参考。素有“活着的历史”之称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文物古迹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地区,是免费开放的镇江历史文化博览区,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西津渡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由《西津渡史料汇编》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西津渡史料汇编》,汇集了西津渡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内容涉及历史沿革、地理变迁、政治事件、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该书编纂人员在史志办的帮助下,查阅了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镇江志书40多种,其中著名的志书有《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乾隆镇江府志》《光绪丹徒县志》《丹徒县志摭余》《续丹徒县志》。作为汇编的资料来源,该书是了解和研究西津渡街区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津渡文化的重要范例,对于保护和建设具有镇江特色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镇江史志办公室提供的以上资料,为镇江城市的发展、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资料基础。
2.引导镇江先进文化的塑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地域文化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渐突出。地方志是地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中枢和纽带,是文化继承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从地方志中人们可以纵观一个地域的文化资源及其精神财富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变迁。2015 年9月2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镇江市史志办公室与镇江文广集团联合摄制的镇江抗战系列纪录片《永恒的记忆》举行首映式。该片以反映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为主题,从三个方面(《伤城记忆》《弯弓射日到江南》《鹰击长空》)反映镇江人民宁死不屈、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爱国情怀,激发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伤城记忆》揭露日本侵略军在镇江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其主要资料《镇江沦陷记》是镇江沦陷、日寇烧杀掠抢罪行的翔实真切的实录(该书成书之日企业家张怿伯以自费出版、免费寄送的方式,向全国各地寄出4000多册,使之成为一份讨伐日寇罪行、动员群众奋起抗战的檄文,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弯弓射日到江南》真实反映新四军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再现新四军和苏南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风貌;《鹰击长空》直观再现1938年武汉“4·29”空战的激烈场景,以缅怀该战中壮烈牺牲的镇江籍英烈陈怀民的英雄事迹。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2016年10月1日起,《镇江新闻早报》每天早晨7~8点推出《烽火长征路·英雄赞歌》,讲述镇江籍老红军或是在镇江工作生活过的老红军的光荣事迹,以激励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7个老红军的事迹有16个来自史志办编写的《镇江市志》,其余11个来自《镇江历史名人大词典》。多年来,市史志办向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和机关赠送书籍、音像制品数千册,这些优秀地域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们深受教育、力量倍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强化存史资政咨询的功能 镇江市史志办先后为中华慈善纪念馆、省军区军事馆的筹建提供相关资料;为高等学校历史系的学生提供论文资料查询服务;为原国企单位从事幼儿教育的职工按新的政策享受教师待遇提供原企业隶属和改制等情况;为市发改委服务业处提供志书等资料,为进一步科学规划镇江未来服务业的发展蓝图提供资料服务等。2012年,市史志办承担了镇江市民政局牵头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镇江部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在镇江的一、二轮志书中选择并整理出镇江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各8个。2014年上半年,史志办参照《镇江市志》文物卷的编纂模式启动了《镇江文物志》的编纂工作。2015年8月,镇江侨联就出版《侨海镇江人》征求市史志办意见,史志办协助补充、丰富和和完善了入选人物及生平资料。
4.弘扬“家谱家风家训”文化 2016年4月,市史志办启动为时半年的晒家谱活动,共现场接待、接听电话咨询、回复电子邮件咨询家谱事宜的各界人士50余人次,此次活动共收到捐赠家谱10套,包括印刷本6套和电子书4套;收到给予拍摄照片以作记录的家谱6套(拍完后即归还家谱持有人),其中包括2套拍照后暂时寄存在市史志办以供交流的家谱(活动结束后归还)。市史志办拓展史志服务功能,努力成为持谱人、修谱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和信息互通平台,0511论坛上的热帖就是这个平台的现实载体,通过电话咨询或者发帖征询,很多对家谱感兴趣的研究、收藏人士纷纷加入交流、讨论。有志于修家谱或者查找资料的同志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史志办为镇江何氏家谱研究者提供家谱计算机输入、联系印刷,以及新家谱续修方法指导等服务。2012年,在辖市(区)志书出版之前,就有家谱研究者到市史志办查找有关扬中等辖市(区)志的家谱资料。市史志办帮助家谱研究者联系电子家谱专家用“家谱制作软件”制作完成其家谱。2017年8月,润州法院家事审判研究院邀请史志办共同研讨“家谱家风家训”教育展示馆的相关内容布展事宜。研讨会上,与会者就家风家谱家训的整理研究心得、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深入阐述了家训对家人的教育熏陶及对世人的积极影响。专家们一致认为:家训也应与时俱进,对挖掘出的优秀家风家训,要加大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感染作用。同时,大家对润州法院正在企划的家风教育馆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如更多挖掘本市家风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展示的家谱文化要进行科学的取舍。
5.促进镇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品牌建设成为增强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服务镇江经济建设,市史志办除将镇江著名品牌产品载入《镇江市志》外,还为产品品牌申报、创建及保护提供服务。在《镇江市志》的编纂过程中,镇江工商部门向史志办询问出具《镇江市志》中所载镇江金山翠芽等介绍作为地方名特产标志的佐证材料的可行性,史志办肯定金山翠芽前冠以“镇江”域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史志办的协助下,镇江市共申请享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9件(镇江香醋2件、镇江陈醋、扬中秧草、扬中河豚、扬中刀鱼、扬中江蟹、扬中江虾、镇江金山翠芽)。这些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时镇江市史志办、扬中市史志办提供作为佐证材料的志书作起了关键性作用。目前,镇江锅盖面也在积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之中(2016年10月起公示9个月)。2016年,史志办为镇江锅盖面生产地理标志申报提供水文、水资源、土壤、气候、水环境质量、社会服务业中名点介绍等方面的材料。
镇江方志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令人欣慰。但是,客观讲来,镇江在方志开发利用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与缺憾。
二、开发利用的不足与缺憾
长期以来,镇江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编制长远规划 志书编纂人才青黄不接,没有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二轮志书的编纂参与者主要是老同志,志书编纂结束后,大多数已经退休,部分年轻同志有的转岗有的流失,导致志书专业编纂人才缺乏;对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调查研究不足,发展前景较为模糊;领导重视不足,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编制地方志编纂的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来持续指导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工作。
2.社会认知度不高 地方志机构主要负责编修本行政区域志书,和很多专门性行政机构一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机构。志书编纂主要由地方志部门牵头组织,资料收集、纲目编制、文本纂写等具体工作大多在地方志工作系统内展开,而地方志工作系统以外的人员总体上关心不多、参与不深,导致编志工作不被社会广泛了解,更难于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3.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部分修志者只注重编修地方志,而忽视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志书出版后送入书库“存史”、束之高阁的现象。志书所记内容大多是二十年前的内容,缺乏系统和完整性,存在遗漏缺失在所难免。究其原因,在于修志者对地情资料深入挖掘开发不足。同时,缺乏与时俱进,与现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所脱节。
4.志书宣传广度不大 因为地方志体量大,印刷成本高,印数有限,出版后的志书除赠送政府机关、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外,市民很难接触到志书,导致使用范围有限,读志用志不被重视,出现志书系统内交流较多、面向社会宣传特别是主动服务社会相对较少的情况。由此导致方志工作在服务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5.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地方志资源使用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形式创新。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形式多样的电子媒介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史志工作坚持开展的“六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乡镇、进机关)活动,大部分还是使用传统的纸质志书,发行渠道过于狭窄,读志用志的信息反馈缺乏时效性与代表性,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相脱离等,极大地限制了方志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6.资源分散缺乏集中 史志成果查阅困难,限制了其存史资政与咨询功能的发挥。目前,市史志办尚没有建立所属的方志馆,仅在档案馆建有一间40多平方米的方志资料室,方志材料保存不够集中,存在零散混乱现象。地方志成果赠阅渠道不够全面,管理的层级差异性,导致很多地方志资源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在管理上,虽然按照档案编写的体例、篇目结构及部门分类标准进行归档管理,只能检索案卷标题,开发成果难以扩散和共享,利用率极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镇江方志的开发利用,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三、开发利用的创新策略
方志具有鉴世功能,明代山西巡抚杨宗气曾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4]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尘封已久的丰富文化资源有待开发,“不能让大量档案资料和鲜活细节静悄悄地躺在档案库或通志馆里沉睡,沦为积满灰尘的静态展示。”[5]史志部门要大力解放思想,创新修志方式,优化服务内容,为镇江文化的发展提供专业服务。镇江方志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史志部门有许多优势:掌握丰富的地情文献资源,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志鉴资料在各种文献资料中具有系统性广泛性,具有“人有我多”的优势;“官修”志书信誉度高权威性大,具有“人多我优”的优势。在实践中,史志部门要走出去、请进来,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提供研究课题,开展旧志整理和点校,联合举办方志学培训班,搭建研究和学习的平台,以提高史志办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成为行家里手,提高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使所编的志书更好地给党委政府和各行业提供决策参考。从方志普及的角度看,史志办要创新读志用志渠道,主动服务对接高校文化建设,如联合举办“方志文化进高校”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名家讲坛、寻访革命遗址遗迹(民俗)、开展“情系镇江名人”志愿文化服务、“守望先人馈赠,传承镇江文脉”征文以及寻找“镇江记忆”等活动,让方志走进大学,让大学生认识、喜欢方志,学习研究方志,从中受到爱国爱党、热爱镇江的革命传统教育。
2.拓宽视域充实内容 近年来,地方志的开发内容呈现出向民间文化、谱牒、人物研究方面转变,开发的形式向口述、影像、实地调查、叙事方式方面转变,利用对象向企业、向村庄拓展的趋势。地方志社会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是地方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对史志的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要解决史志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工作分散化、平台交叉化、资源碎片化的问题,需要打破壁垒,加强沟通,一体推进。要转变僵化思想,跳出史志“一亩三分地”的习惯思维,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在组织建设、项目筹划、资源使用、力量调整上整体联动,做到内容相互融合、形式互补借鉴、工作形成合力。史志办要与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政协镇江市文史委、市档案部门、市图书馆等部门联合,开展合作与交流,加强资源共享。同时与社会性、民间性的地方文献研究团体加强合作,有效弥补官方地方志机构的缺位。建立开放性的修志用志机制,推进闭门修志向开门修志的转变,吸纳更多的社会成员以多种方式参与志书编纂工作,提高志书质量,扩大地方志书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避免出现方志工作“乏人问津”“无人喝采”的窘境。在社会转型的新时代,地方文献事业正由官办向社会领域扩散,像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地方志以及地方资料文献研究者、爱好者的联合体,是开放的地方文化文献的“统一战线”载体,吸收了社会上以及体制外的资源,有效集纳了最广泛的地方文化文献热心研究人士,集成了文化人才资源,这个平台解决了体制内人才与体制外人才(非地方志系统、退休人员、社会人才)的问题。
3.创新形式加强宣传 史志部门作为地方文化工作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史志资源的现实价值、历史价值。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巴兆祥认为,用影像替代文字或图片成为志书文本存在形式和内容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适应了当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克服了文字版志书记述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记述事件不见其直观场景的缺憾,是志书文本形式的创新与革命”。[6]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村庄正逐渐消失,人们对故乡的怀念,还有其所承载的乡音、乡俗、乡情、乡愁,将无处安放。”“作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一部分,拍摄中国名镇影像志,对于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全面、翔实记录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抢救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民众爱乡、爱国情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7]千百年来,纸质版是传统方志的基本存在形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纸质版志书已跟不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为应对这一挑战,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利用多媒体影视制作的平台优势,制作影像志通过口述史访谈记录,留下一系列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有人物的鲜活记忆,并全景式和全过程地还原历史,有效地把历史智慧留给后人。影像志可以栩栩如生地记录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汇聚成一代人的公共记忆,增强方志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以此传播方志文化。拍摄影像志是一种新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是让方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方法。用影像志展示镇江的山水、街巷、名人、物产、美食、历史故事等,可以提高方志的直观性、趣味性。
其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扩大史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利用网站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修志编鉴成果和悠久的地方文化。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扩大方志宣传阵地。结合传统节日、地情民俗特点,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地方宣传精品,宣传地方文化,吸引各界人士关心和参与史志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创造史志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建设方志馆展示新镇江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方志馆具有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功能。是存史资政、利用方志成果服务镇江市中心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普及镇江地情知识、宣传镇江方志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爱国爱乡爱家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教育基地,是对外展示镇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这一总体目标。方志馆作为推动地方志事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地方志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是公共文化中的重要一分子,理应成为公共文化展示的平台,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一张地方“名片”。《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十二五”规划》及江苏省贯彻《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均明确“加强现有方志馆建设,积极开展方志资源收藏、研究、展示和咨询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收藏中心、地情研究咨询开发中心、地方文化对外交流宣传中心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尚无方志馆的省辖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方志馆立项和建设。”[8]近年来,镇江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已多次呼吁政府,将镇江方志馆建设纳入全市为民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计划,代表委员们建议结合政府“精美镇江”行动计划,将方志馆建设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相结合,使方志馆成为展示镇江历史文化风貌、弘扬镇江人文精神的文化公益设施和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镇江作为苏南城市,亟需拥有一座展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浓郁地方特色、彰显文明城市魅力、传承地方文脉、展示镇江历史的地情方志馆,让全市人民有一个全面了解镇江历史的平台。建议得到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2017年8月4日,“关于加快推进镇江方志馆建设”已经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并批示,9月由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协调推进落实,并由史志部门作出选址调研论证等推进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5.培养人才夯实基础 提高地方志的编纂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修志人才,只有不断提高修志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持续向社会提供精品佳志,更好地实现修志成果与人民共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修志目的。由于修志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修志者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吴宗慈认为:修志人选一须有旧学根底;二须有科学常识;三须有史学修养。李泰棻也认为,修志须具备各种辅助知识,包括地理学、社会学、年代学、考古学、古泉学、语言学、系谱学、心理学、经济学、法政学及其他科学知识。[9]545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资料,史志工作者必须学会选择和取舍。处理这些资料的过程就是修志,志书是做学问的成果,它体现了修志者的文字功底、学识水平。修志者要广泛阅读各类古今志书,读志用志既是对社会上说的,更是对修志人说的。如果修的志书连修志者都不去读或者不想读,那只能说明志书修得失败。只有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编出可看可用有价值的志书。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文化日新月益,传统方志的开发利用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志书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志书应坚持大众化的发展思路,采用多样化的修志模式,建设好地情资源平台,创新志书传播渠道,搭建服务基层平台,提高修志质量,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镇江的社会治理,更好地满足镇江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传承、发展镇江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3-03-05.
[2]王伟光.盛世修志助力中国梦[N].北京:人民日报,2015-09-10(10).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Z ].国办发〔2015〕64号,2015-08-25.
[4](明)杨宗气.嘉靖山西通志·序[M].
[5]许旸.别让志书躺在档案库里“沉睡”[N].《文汇报》,2017-02-16(1).
[6]冀祥德.创新志书书写方式,推动方志文化普及——在中国名镇影像志启动仪式上的讲话[R].2017-04-22.
[7]冀祥德.用影像留住乡愁[N].光明日报,2017-05-09(9).
[8]江苏省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Z]. 苏政办发〔2015〕133号.2015-12-31.
[9]黄苇.中国地方志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1986:545.
(作者为镇江市史志办方志处处长)3
- 上一篇: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镇江模式” ——以镇江市图书馆为例
- 下一篇:焦山定慧寺大雄宝殿